(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程,以帮助医生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
I. 疾病概述
常见中医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消化不良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相应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II. 诊断方法
中医主要使用四诊法(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医生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III.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IV.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医生会开方给予患者适当的中药汤剂或颗粒剂。
V. 中医养生
除了治疗疾病,中医也注重养生。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调节情绪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结论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涉及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疗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对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的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具体情况需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痒或痛,咳嗽。
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雷饮。
4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中成药1.1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着香正气丸。
1.4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2.1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内静滴,每日1次。
2.2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OnII内静滴,每日1次。
3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4.2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3篇)
一、概述中医诊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保障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规范及操作规程。
二、中医诊疗规范1. 诊疗原则(1)辨证论治:中医诊疗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整体观念:中医诊疗应重视人体整体,注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诊疗程序(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神色、舌象、脉象等,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
(4)诊断:综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中医诊断。
(5)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6)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诊疗操作规程1. 中药(1)选方用药: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2)药材质量:确保药材质量,选用道地药材。
(3)煎煮方法:按照中药煎煮规范,正确煎煮中药。
(4)服药方法: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中药。
(1)穴位定位:准确确定穴位,避免损伤重要器官。
(2)针刺手法: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用合适的针刺手法。
(3)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留针时间。
(4)拔针方法:正确拔针,避免出血。
3. 推拿(1)手法: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2)力度:掌握合适的力度,避免损伤。
(3)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推拿时间。
4. 拔罐(1)火罐选择:选用合适的火罐,确保火罐质量。
(2)拔罐部位: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拔罐部位。
(3)拔罐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拔罐时间。
四、中医诊疗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
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面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 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4.痰湿中阻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湿中阻加膈俞、脾俞;瘀血阻窍加足三里,血海。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放血拔罐疗法治疗。
(五)护理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
针对中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1. 体寒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1. 食积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口不振,口苦,口干咽燥,大便黄糊状,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健胃,利湿解毒。
-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医科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以下诊疗规范:1.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诊断特点:患者常常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目眩,舌苔黄腻。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a)外感风寒咳嗽:咳嗽声低沉,痰白稠,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XXX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桑菊感冒颗粒。
b)外感风热咳嗽:咳嗽声响,痰黄稠,发热口渴,喉痒咳吐,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解毒片。
c)内伤咳嗽:咳嗽声低沉,痰多黏稠,气促喘急,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玉屏风散。
临床尚有肺虚咳嗽、痰湿咳嗽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咳喘平口服液、止咳糖浆等。
2)针灸疗法:可选用足三里、肺俞、大椎等穴位。
调护:咳嗽病程长,治疗时间长,应注意饮食调养,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熬夜、疲劳等不良惯。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避免接触过敏原。
2)多吃有益于肺部健康的食物,如梨、苹果、花生、核桃等。
同时,避免吸烟和二手烟。
转诊指标:对于咳嗽病情严重,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咳痰带血等危重症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b)胃阴虚:胃脘隐痛或灼热疼痛,恶心欲呕,口干口渴,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止痛。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c)胃热炽盛:胃脘灼热难忍,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其他疗法a)中药针灸:梁丘针、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b)常用中成药:胃痛可用胃复安胶囊、胃炎舒胶囊等。
c)抗酸药:适用于胃酸过多者,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
4、调护a)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糯米、山药、莲藕等。
b)心理调适: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
c)生活调理: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
5、预防a)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b)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
c)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d)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胃病。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痔疮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瘦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门瘙痒症痔疮痔疮的发病率很高,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由腹泻、便秘、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嗜食辛辣曲酒等诱发本病。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
【诊断】详细追查病史,局部均需指诊和肛门镜窥诊。
各类痔疮的诊断标准如下:1.内痔分为3期I期内痔:排便时常有出血、滴血或射血。
肛镜检查,齿线缘黏膜或肛肠柱隆起充血,病人除发现出血外,常无疼痛、脱出等自觉症状。
11期内痔:大便时内痔脱出,便后能自行回位,并有间断性的便血,肛门镜检查,可见内痔如球状突出。
In期内痔:大便时内痔容易脱出,不能自行回位,必须手托或卧位休息以后,才能回纳肛内,严重的三期内痔,病人在步行、体力劳动时,都会自行脱出。
2.外痔分为4种(1)炎性外痔:肛门齿线以外的皮肤部分,有大小不等的外痔赘生,常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2)血栓性外痔:肛周有淡蓝色的血肿形成,伴有急性炎症,充血水肿,因而疼痛比较严重。
都有肛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瘀血凝结而成。
(3)结缔组织性外痔:肛周有皮赘样大小不同隆起的组织,有炎症时发痒或疼痛,妇女患者最多。
(4)静脉扩张性外痔:肛门边缘有团状的静脉丛胀大,大便以后,久蹲或劳累以后,静脉丛的胀大更为明显,严重者也会发炎疼痛。
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在肛门齿状线上下方同一位置上发生,联成一体,括约肌间沟消失,称为混合痔。
混合痔外痔部分,以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为多。
【治疗】痔疮的治疗,由于专科的普及和学术的发展,已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外,在物理疗法方面,又引进了激光、微波、热疗机、液氮冷冻、冷针、磁疗等现代技术。
这些新方法,都有控制痔疮临床症状和灼除病灶的作用,但也有引起邻近正常组织产生损伤性反应和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
本章将扼要介绍中医传统医疗的主要内容。
一、结扎疗法适应证:II、In期内痔。
禁忌证:肛门部有其他急性感染、急慢性肠炎、严重的心血管和其他全身合并病、妇女妊娠期等。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程序规范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程序规范1. 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疾病的诊疗程序有一套规范化的要求,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本文档旨在总结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疗程序规范,以供医务人员参考和遵循。
2. 诊断程序中医的诊断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病史询问医务人员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通过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可以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2.2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是指医务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医务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舌苔颜色和形态、脉搏强弱等指标,以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3 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医务人员可能会根据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以辅助诊断判断。
3. 治疗程序中医治疗常见疾病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体质,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不同的疾病和个体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例如针灸、中药汤剂、按摩等。
3.2 随访复查治疗之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随访复查的目的是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4. 注意事项在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按照诊疗程序规范操作,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 提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饮食调整。
- 重视随访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5. 结论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程序规范是确保中医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医务人员应熟悉并遵循这一规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上是对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程序规范的总结,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中医常见疾病诊疗程序规范[M]. 医学出版社, 20XX.2. 王五, 赵六. 中医诊断与治疗导论[M]. 科学出版社, 20XX.。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肠痈诊疗常规[病因病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
据统计该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40周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诊断要点]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
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
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等证。
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4、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5、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6、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鉴别诊断]肺热病(右下肺肺炎和右侧膈胸膜炎)胸部体检及胸部X检查可鉴别石淋(右侧输尿管结石)以突发性绞痛,并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证,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异位妊娠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伴有会阴部重坠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阴道内诊及后穹窿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1、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1)热毒蕴肠症右少腹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方药:大黄牡丹皮汤或阑尾清化汤加减。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芒硝10g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赤芍药10g 川楝子10g生甘草10g(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眩晕〔椎动脉供血缺乏〕诊疗方案 (11)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肺癌诊疗方案 (74)胃癌诊疗方案 (79)乳岩诊疗方案 (83)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17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78)眩晕〔椎动脉供血缺乏〕诊疗方案 (182)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
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模板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一场,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二、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急性期(1~14天)Ⅰ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兼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肢体疼痛,或头部刺痛,舌黯淡或紫暗,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舌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涩。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治疗:a.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法半夏、天麻、胆南星、丹参、川芎、地龙等)b.静滴:如三七、丹参、银杏叶、灯盏细辛、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
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血海、合谷。
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留针时间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2天。
2.风火上扰证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咳嗽痰多,色黄而粘,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平肝泻火熄风通络治疗:a.方药:平肝泻火汤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山栀、丹参等);b.静滴:三七、丹参、银杏叶、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太冲、合谷。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完整版)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 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将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的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置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江苏省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29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b)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c)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d)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e)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f)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证候分类a)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b)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
c)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
d)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e)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f)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淡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其他疗法:●中药针剂: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1日1~2次。
●常用中成药:风寒咳嗽可用杏苏止咳糖浆风热咳嗽可用急支糖浆痰热咳嗽可用麻甘口服液痰湿咳嗽可用桂龙咳喘宁胶囊●抗生素:血象提示有明显感染征象时可考虑使用。
调护:咳嗽患者应忌食辛燥香辣、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
内伤咳嗽,应积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及护理。
预防:(1)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3)体虚易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之类方药以益气固表(4)平时应注意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废气的危害转诊指标:内伤咳嗽的肺阴亏虚型,要注意是否为肺结核活动期,应到专科医院确诊。
三、胃脘痛的诊疗常规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痉挛等疾病。
1、诊断依据a)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b)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c)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脾性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d)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e)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2、证候分类a)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b)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暧,口不渴。
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c)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
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治法: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d)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绶。
苔厚腻,脉滑或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e)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
舌持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f)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g)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味。
调护:(1)如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始可下床活动。
(2)内服汤药,对虚寒性胃痛宜温服,并宜在疼痛发作前服药;对虚热性胃痛,则宜稍凉服(3)如患者呕吐,可服药前用鲜生姜擦舌面,汤药改作多次分服。
预防(1)实证胃痛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特别是受寒、饮食不节、情绪过于激动以及烟酒过度关系密切。
因此应注意气候变化,尤其突然转寒时,注意增减衣服。
(2)虚证胃痛的发生与体弱、脾胃不健的关系密切,因此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劳。
转诊指标胃痛伴有呕血、黑便者,为消化道出血,应转上级医院。
另外胃痛剧烈难忍、胃脘拒按,或伴有寒战高热,大汗出或汗出如油,面色仓白,四肢发冷,多为胃穿孔造成急腹症,应马上转往上级医院。
四、泄泻的诊疗常规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相当于急、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1、诊断依据a)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
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b)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
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c)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d)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e)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f)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证候分类a)寒湿泄泻: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
苔白滑、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霍香正气散。
b)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
c)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
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d)肝郁泄泻: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e)脾虚泄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f)脾肾阳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湿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
其他疗法(1)推拿疗法:一指禅推法由中脘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用滚法沿脊住两旁从脾俞至大肠俞法疗。
(2)拔罐疗法:背部两侧的膀胱经部位拔火罐,10次为1疗程。
(3)常用中成药:寒湿泄泻:藿香正气水;脾肾阳虚:桂附理中丸。
(4)灸疗: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治疗慢性腹泻调护(1)泄泻患者要给出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炙煿肥甘厚味。
若暴泄耗伤胃气,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等以养胃气;若属虚寒泄泻,亦可予淡姜汤饮之,以温振脾阳,调和胃气。
(2)重度泄泻患者应及时补充液体,以防津液亏损。
预防(1)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
(2)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如山药、大枣、山楂转诊指标若急性腹泻,暴泻急剧,极度疲劳,口燥烟干,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此乃气阴两衰之危证,应及时送上级医院抢救。
五、心悸的诊疗常规心悸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
多见于心神经官能症及心律失常。
1.诊断依据a)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b)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c)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d)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e)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2.辨证论治a)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方用安神定志丸b)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苔薄白,脉弱。
方用归脾丸c)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方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d)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
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方用营心宁胶囊或通心络胶囊3.疗效评定a)治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b)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c)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
六、不寐的诊疗常规不寐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1.诊断依据a)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b)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c)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辨证论治a)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用龙胆泻肝丸b)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懊,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
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方用温胆汤加味c)阴虚火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