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要求规范

合集下载

针灸科规章制度

针灸科规章制度

针灸科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针灸科研究和临床实践,提高针灸技术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从事针灸科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针灸科研究应遵循科学原则,尊重实验对象和患者,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第四条针灸科临床实践必须具备专业资格,遵循医学伦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第五条医务人员从事针灸科实践应持有效证件,接受过相关培训,具备必要的技术能力。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做好患者的病史记录和术前检查准备工作。

第七条针灸操作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使用符合标准的针具和消毒液。

第八条针灸操作时,应准确掌握穴位位置,避免
伤及重要组织和器官。

第九条对于特殊病情和高风险患者,医务人员必
须慎重考虑,避免发生意外。

第十条针灸操作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反应,调整治疗计划。

第十一条针灸科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严禁对
患者进行虚假宣传和误导。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针灸科实践中,应积极参加
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自身水平。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发现针灸科相关问题时,应
及时上报,协助解决。

第十四条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严格
按照医疗法规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本规章制度由专业机构负责监督执行,
定期评估和更新。

第十六条本规章制度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20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20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2023年针灸科规章制度

2023年针灸科规章制度

2023年针灸科规章制度____年针灸科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针灸科的临床操作和管理,提高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权益,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针灸治疗的医务人员,包括针灸医师、针灸师等。

第三条针灸治疗应遵守医学伦理原则,坚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知情权,并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第四条针灸治疗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二章临床操作第五条针灸治疗应当遵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消毒规程,确保临床操作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第六条针灸治疗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病理特点,明确治疗目的和方案。

第七条在实施针灸治疗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舌诊、脉诊等,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八条针灸治疗应当使用符合规定的针具和设备,并确保其洁净和安全。

第九条针灸治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应准确选择穴位,掌握正确的插刺技巧,避免误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条针灸治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针法和疗程,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次数进行治疗。

第十一条针灸治疗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在病历中。

第十二条针灸治疗结束后,应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

第三章管理和质控第十三条针灸科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

第十四条针灸科应建立科研和学术交流的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第十五条针灸科应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评估和事故处理机制,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第十六条针灸科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第十七条针灸科应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建立健全的多学科综合诊疗体系,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针灸科规章制度范文(二篇)

针灸科规章制度范文(二篇)

针灸科规章制度范文一、总则1. 为规范针灸科的诊疗活动,提高诊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2. 针灸科是一门特殊的医学专业,其诊疗活动应遵循医学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利益。

3.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针灸科。

二、临床操作规范1. 针灸治疗应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证件应置于明显位置方便查看。

2. 进行针灸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问诊,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身体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 针灸治疗时,应采用无菌针具,确保患者的皮肤不受伤害。

4. 针灸治疗应准确地刺入相应的穴位,注意深浅和角度的掌握,避免造成不良反应。

5. 治疗中应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针灸治疗结束后,应妥善处理针具,进行消毒和清洗,确保下次使用时的无菌性。

三、安全防护措施1. 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确保身体状况良好,不得患有传染性疾病。

2. 在实施针灸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带好洁净的工作服,佩戴好手套和口罩。

3. 定期对针灸科的工作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环境的整洁和无菌性。

4. 存放和使用针灸器械的地方应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保证器械的质量和功能完好。

5.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针具,应及时丢弃,并且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

四、医学伦理要求1. 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学伦理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保护患者的利益和安全等。

2. 在开展针灸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诊疗服务。

3.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不得擅自做出决策。

4.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信息进行保密,不得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

五、违规处理1. 如果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中存在违规行为或违反相关规定,将根据事实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包括扣发工资、警告、记过或辞退等。

2. 对于患者的投诉和意见,针灸科的医务人员应认真对待,及时回复和解决,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

针灸科工作制度

针灸科工作制度

针灸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

二、保护患者隐私,做到一人一诊,医患交流应和蔼,病情诊断应明确。

三、严格无菌操作,做到一穴一消毒,一穴一针。

四、治疗前应充分和患者做好沟通,治疗中应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晕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应做好相应处置。

针刺结束后应核对针数,检查针具是否完整。

五、应保持治疗区环境整洁,温度适宜,彩光、通风良好。

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六、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做好回访工作。

七、定时维护和检查治疗设备。

做好治疗区域的消毒工作。

八、进修、规培人员应在针灸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针灸科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运用针灸手段来治疗病症。

下面将介绍针灸科常见病的诊疗方案。

一、头痛针刺穴位: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巅顶穴、昆仑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按揉、捻转、拔罐、针刺等。

二、颈椎病针刺穴位:风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四白穴、肩外俞穴、孔最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拨叩、按揉、捻转等。

三、肩周炎针刺穴位:肩井穴、肩中俞穴、中渚穴、昆仑穴、睛明穴、翳风穴、天宗穴、曲池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点刺、按揉、揉捻等。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穴位:筋缩穴、阳关穴、中脘穴、委中穴、委阳穴、髂疏穴、承山穴、委中穴、白马穴、腰阳关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五、膝关节炎针刺穴位:伏兔穴、阳陵泉穴、委阳穴、阴陵泉穴、忌兔穴、阳陵泉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六、失眠针刺穴位:百会穴、神庭穴、心窗穴、三阴交穴、内关穴、太渊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七、月经不调针刺穴位:关元穴、中脘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四川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八、冠心病针刺穴位:曲池穴、内关穴、神门穴、内关穴、阴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九、高血压针刺穴位:翳风穴、关元穴、内关穴、昆仑穴、神门穴、四白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按揉、推拿等。

十、面瘫针刺穴位:阳白穴、迎香穴、颊车穴、太阳穴、印堂穴、四神聪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按揉、推拿等。

以上是针灸科常见病的诊疗方案,采用不同的穴位和疗法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针灸科的治疗方法相对安全、有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体质和病情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灸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同时,针灸治疗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疗效。

针灸科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针灸科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针灸科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针灸科工作,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针灸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工作。

科室负责人应严格遵守本规范,保障患者利益,维护医疗秩序。

第三条针灸科应制定科室管理手册,明确科室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卫生消毒等规范操作程序。

第四条针灸科应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第五条针灸科应保持医疗设备的完好,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安全可靠。

第六条针灸科应建立患者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患者资料归档、保密及备份工作。

第七条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信息。

第八条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认真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或用药。

第九条医护人员应做好职业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和治疗过程,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

第十条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得因个人利益损害患者利益,不得索取患者财物。

第二章针灸治疗操作规范第十一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应仔细查阅患者病历,了解病情及病史,明确治疗目的和方法。

第十二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治疗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消毒规范,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一次性针具。

第十四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准确选择穴位和插针深度,避免损伤神经血管和脏器。

第十五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六条医护人员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应准确把握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患者不适或伤害。

第十七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嘱咐患者注意事项,并定期复诊复查。

第十八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保持专注、严谨,不得擅离职守或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

针灸推拿诊疗规范

针灸推拿诊疗规范
1.询问此次发病的主要不适感
2.询问此次发病的时间
3.询问此次发病的原因
4.询问此次发病后是否经过何种治疗
5.询问此次发病后是否做过何种检查
6.询问现在的症状有哪些
7.询问过程中耐心的听取患者的陈述
问诊规范
专科检查规范
1.对颈椎病进行扣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肱二头肌扣击试验、肱三头肌扣击试验、还有颈椎各部位的功能活动情况等检查。
2.对腰椎疾病进行棘突间隙压痛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反直腿抬高试验等检查。
3.对骶髂关节进行“4”字试验等检查。
4.对膝关节进行抽屉试验、浮髌试验、关节研磨试验等检查。
5.对踝关节进行各部位活动情况、踝阵挛等检查。
6.对肩关节的各部位能活动及肩前、后、上、下等压痛检查

针灸科规章制度

针灸科规章制度

针灸科规章制度针灸科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针灸科的行为,保障针灸科的科学、安全、有效运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针灸科是指利用针刺等手段,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及保健的一种医疗科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针灸科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针灸科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原则:根据针灸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进行针灸治疗。

2·安全原则:确保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4·诚信原则:遵循医德医风,尊重患者权益,保守患者隐私。

第二章针灸科人员管理第四条针灸科必须聘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医务人员担任针灸科医师岗位。

第五条针灸科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学素养。

2·取得针灸基本理论和临床技术掌握证书。

3·具有一定年限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六条针灸科医师应参加持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第七条针灸科医师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守职业操守,严守患者隐私,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第三章针灸治疗管理第八条针灸科医师在开展针灸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要求:1·需要明确治疗目的,结合患者病情,制定针灸治疗计划。

2·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治疗器械和环境洁净。

3·针灸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

4·严格按照针灸穴位、刺激方法和治疗频次等要求进行治疗。

5·注意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康复建议。

第四章针灸设施管理第九条针灸科应建立良好的设施管理制度,确保设施的安全、卫生和有效运行。

第十条针灸设施管理要求如下:1·设立合理的诊疗区域,保证患者隐私和就诊环境的私密性。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面瘫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7月出版的《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㈡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颈乳孔以上,可出现听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出现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的感觉或疱疹;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液减少。

㈢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血流变,血脂,肝功,肾功能等检查。

二鉴别诊断本病需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腮腺炎,腮腺肿瘤,额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迷路炎,乳突炎,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转移等颅内转移等颅窝病变相鉴别。

三中医辨证论治⑴风寒袭络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

舌象:舌苔薄白。

脉象: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本方为麻黄、防风、杏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桂枝、川芎、芍药、黄芩。

加牵正散⑵风热灼络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发热恶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脉象: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石膏生地。

可加牵正散。

若风热甚者去细辛、独活,加桑叶、蝉衣。

⑶风痰阻络症状: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或抽搐,颜面作胀,头重身轻。

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

脉象:脉弦滑。

治法:祛风豁痰,化瘀通络方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

导痰汤为半夏、南星、陈皮、枳实、茯苓、甘草。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MRI检查可显示脊髓压迫情况。

(二)证候分类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一)脑梗死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要求规范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要求规范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

3疗程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针灸科诊疗规范

针灸科诊疗规范

针灸科诊疗规范中风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本病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

诊断: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辨证论治:1、中经络(1)肝阳暴亢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2)风痰阻络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利湿化痰、疏通经络.处方: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3)痰热腑实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治法:通腑清热,疏通经络.处方: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4)气虚血瘀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无力、心悸自汗、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治法:补脾益肾、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5)阴虚风动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肾俞、太溪、神门、大陵、太冲、极泉、曲池、环跳、阳陵泉.2、中脏腑(1)闭证①风火闭窍症状和体征: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其则抽搐、角弓反张、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治法:开窍醒神,清肝熄风。

针灸科规章制度(3篇)

针灸科规章制度(3篇)

针灸科规章制度1、医师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向病员详细了解病情,认真填写病案,明确诊断,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____人1穴1针,针具必须严格消毒,对针刺穴位应进行常规消毒。

3、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为针具有弯曲变形、脱柄、针尖带钩、生锈者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4、对留针病员,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术者不得离开岗位。

5、严格遵守针灸操作规程,应取穴准确,操作敏捷轻柔,取针后要仔细查点针数,严防漏针。

6、对发生带针、滞针、折针、出血、血肿等意外情况应立即处理。

7、施灸和拔火罐时要防止烫伤。

8、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器械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有无接地装置,治疗完毕应将开关关闪,输出扭旋至零位。

9、进修人员或学员施行针灸术时,必须在针灸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独立操作。

10、针灸室应当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空气新鲜。

必要时男女患者的针床用屏风隔开。

针灸科规章制度(2)是指针灸科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旨在规范针灸科的工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1. 针灸科的管理组织结构:包括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等。

2. 针灸科的工作时间和排班制度:确定工作时间,保证科室全天候服务。

3. 针灸科的诊疗流程:包括病人挂号、初诊、复诊、诊疗方案制定、治疗操作流程等。

4. 针灸科的病案管理制度:规定病历的记录、保存、归档等。

5. 针灸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查评估标准,制定医疗质量抽查和考核制度。

6. 针灸科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病房安全、针灸设备安全、用药安全等。

7. 针灸科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医务人员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项目和学时要求。

8. 针灸科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包括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要求等。

针灸科的规章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并促进针灸科的良性发展。

针灸科规章制度(3)针灸科在医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针灸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科规范

针灸科规范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2012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片: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处伤史,少数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伤,各个方向活动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爱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响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加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爱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针灸科诊疗规范

针灸科诊疗规范

针灸科诊疗规范文章中没有格式错误,但有一段明显有问题,需要删除。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疾病,由气血逆乱引起的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症状。

中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主要症状。

多数病人病发急性,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针灸治疗中风主要是根据中经络和中脏腑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肝阳暴亢,治疗应平肝潜阳、疏通经络,常用的穴位有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

对于风痰阻络,治疗应利湿化痰、疏通经络,常用的穴位有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对于痰热腑实,治疗应通腑清热,疏通经络,常用的穴位有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对于气虚血瘀,治疗应补脾益肾、疏通经络,常用的穴位有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对于阴虚风动,治疗应滋阴潜阳、熄风通络,常用的穴位有水沟、三阴交、肾俞、太溪、神门、大陵、太冲、极泉、曲池、环跳、阳陵泉。

除此之外,对于闭证,可以根据风火闭窍和痰火闭窍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常用的穴位有水沟、十宣、内关、风池、太冲等。

症状和体征:胃脘冷痛,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腻,脉弱治法:温中益气,和胃止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大椎、脾俞、关元、内关、气海、三阴交8、胃肝失和症状和体征:胃痛隐隐,嗳气不爽,口苦口干,情绪烦躁易怒,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治法:调和肝胃,和胃止痛处方:足三里、太冲、中脘、肝俞、内关、太溪、三阴交9、胃痉挛症状和体征:胃脘部阵发性绞痛,疼痛时节律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数治法:平肝息痉,和胃止痛处方:足三里、太冲、中脘、肝俞、内关、太溪、三阴交苔黄腻、脉弦数。

针灸科工作制度

针灸科工作制度

针灸科工作制度针灸科是中医学的一种技术,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标准。

针灸科对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针灸治疗需要特别的工作制度和管理程序来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针灸科工作制度。

一、工作规范1.1严格执行诊疗流程针灸治疗需要先了解病人的症状和病因,然后进行身体检查,最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情况,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2严格按照诊疗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针灸治疗需要按照诊疗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包括针具选择、针刺技术、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等。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针灸康复用具的消毒和材料的储存,保证治疗的安全和卫生。

1.3严格执行医疗规范针灸治疗需要遵守针灸医学的规范,按照针灸医学的诊断标准,仔细选择针灸治疗方法和方案,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治疗流程2.1接待病人针灸治疗需要先接待病人,了解病人的情况和症状,确定病因和病情。

2.2进行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脉象、舌象等,确定病因和病情。

2.3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症状,制定治疗方案,包括针刺的穴位、针灸时间和针刺的深度等。

2.4进行针灸治疗进行针灸治疗,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操作,观察病人的情况,注意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2.5结束治疗治疗结束后,给病人相应的医疗建议,包括饮食调节、运动锻炼等,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三、治疗安全3.1针灸用具的消毒和材料的储存针灸治疗需要使用针具和其他的用具,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针灸康复用具和材料需要妥善储存,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3.2治疗环境的卫生和通风针灸治疗需要在卫生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3.3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针刺操作,减少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

3.4敏锐的观察病情变化,当出现不正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该停止针灸治疗,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四、总结针灸科的治疗需要执行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

3疗程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

5、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颈型取穴: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肩井穴,均为双侧。

方法:中频脉冲电治疗+TDP照射,每天一次。

针挑,每次2穴,每天一次。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如风寒型加服桂枝加根汤。

气滞血瘀型加服血府逐瘀汤。

b、神经根型主穴:双风池、天柱、百劳、肩井。

配穴: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天宗、风池。

方法:针灸+TDP:主穴+配穴中2~4穴,每天一次,每次20~3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配穴2~4穴,每天一次,每次60分钟。

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重量以患者舒服为度。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3、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b、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磺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c、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听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 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椎动脉型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或电针30分钟。

每日一次。

取穴:双风池、百会、太冲,丰隆、足三里,如属风寒型或阳虚型可加悬灸百会,风池、天柱、百劳等。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

取穴:双风池、百劳、肩井、风门。

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针挑。

取穴:双风池、天柱、百劳、风门,每天2穴,每次15分钟。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b、脊髓型主穴:患病节段旁开1寸,风门,均为双侧。

配穴:双肩、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血海、三阴交、三里、解溪方法:针灸(或电针):主穴+配穴4~6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肩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c、交感型主穴:双风池、天柱、肩井、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

配穴:双神门、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针挑:每次取两个主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针刺(或电针):主穴6穴+配穴4穴(根椐辩证),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难点:反复头晕患者,容易合并有焦虑症。

4、解决思路、措施:运用中医辩证论治,中药以疏肝解郁为主,应用逍遥散加减。

针灸选用四花穴(膈俞、胆俞)、肝俞、太冲等以疏肝开郁。

5、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诊断中医部分腰背疼痛,或痛引两胁,转侧受限,舌脉多无改变西医部分多见于老年人,腰背部疼痛,少数疼痛可放射至胸胁、腹部,呈束带感;胸腰椎X线提示锥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提示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

排除分泌疾病、药物及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治疗(1)中频脉冲电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疗程: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2疗程。

(2)中药封包治疗:以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次20分钟。

3、难点:病情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保护脊柱,加强补钙。

5、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或生化指标(BGP、PYD)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持平或生化指标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