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
红星医院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旨在指导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红星医院针灸科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红星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红星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六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七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2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
第八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MRI检查可显示脊髓压迫情况。
(二)证候分类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一)脑梗死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针灸科规范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2012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片: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处伤史,少数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伤,各个方向活动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爱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响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加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爱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经验。
为了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师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操作要求。
下面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内容:1.术前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师应提前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主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
同时,医师需要对诊疗设备进行检查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杀菌效果。
2.术中操作(1)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应当基于临床实践和理论依据。
在选择穴位时要遵循“病从远处治”、“迎随调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注重综合分析。
(2)针具准备:使用无菌的针具,针具应保持完整无损,不得使用表面有锈蚀、变形或者超过有效期的针具。
同时,医师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无菌。
(3)术语准备: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治疗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师还需事先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减少恐惧和不适感。
(4)操作规范:医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守操作规范,如:-使用适当的手法插入针具,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控制插入深度,避免穿透深层器官或结构;-留针时间适当,一般为15~30分钟;-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在针灸操作完成后,医师应为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评估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5)卫生要求:医师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时,医师需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保证操作部位的清洁,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3.术后处理治疗完成后,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医师需要妥善处理废弃物和使用过的针具,保证废弃物的无菌处理和针具的安全回收。
此外,医师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和操作技巧。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和科学的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疗效,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法
适用于感冒、中暑、腹泻、腹痛等。
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刮痧的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刺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刮痧;有皮肤溃疡、炎症、皮肤病者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不宜刮痧。
禁忌症
涂抹刮痧油→刮痧→观察反应。
操作方法
04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应用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夹脊穴、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2
3
规范化的技术操作可以减少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降低患者负担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针灸治疗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效益。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颈椎病
腰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腰痛
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环跳、秩边、委中、承山等穴位,以舒经活络、活血止痛。
坐骨神经痛
明确疾病诊断
选择合适的穴位
消毒
进针
运针
起针
针灸科技术操作的流程与步骤
滞针
滞针现象可能由于进针过深或运针不当等原因引起,应掌握正确的进针和运针技巧,避免该现象发生。
操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艾条的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拔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哮喘、咳嗽等。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患部有溃疡、水肿、炎症及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年老体弱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者慎用。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针刺---------------------------------------------------------------22.艾灸---------------------------------------------------------------53.推拿---------------------------------------------------------------74.刮痧---------------------------------------------------------------85.拔罐---------------------------------------------------------------96.点刺出血疗法-------------------------------------------------117.埋线--------------------------------------------------------------128.穴位注射--------------------------------------------------------139.特定电磁波疗法----------------------------------------------14一、针刺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1.1刺前准备1.1.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的毫针。
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1.1.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常用体位主要有:1.1.2.1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1.1.2.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针灸推拿诊疗规范
2.询问此次发病的时间
3.询问此次发病的原因
4.询问此次发病后是否经过何种治疗
5.询问此次发病后是否做过何种检查
6.询问现在的症状有哪些
7.询问过程中耐心的听取患者的陈述
问诊规范
专科检查规范
1.对颈椎病进行扣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肱二头肌扣击试验、肱三头肌扣击试验、还有颈椎各部位的功能活动情况等检查。
2.对腰椎疾病进行棘突间隙压痛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反直腿抬高试验等检查。
3.对骶髂关节进行“4”字试验等检查。
4.对膝关节进行抽屉试验、浮髌试验、关节研磨试验等检查。
5.对踝关节进行各部位活动情况、踝阵挛等检查。
6.对肩关节的各部位能活动及肩前、后、上、下等压痛检查
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1.诊断中医诊断:项痹西医诊断:颈椎病2.病史摘要主症: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3.辨证⑴辨经络①督脉、足太阳经证:颈项、后枕部疼痛,项部僵紧不舒。
②手太阳经证:颈项部不舒,压痛明显,疼痛可沿前臂尺侧放射,第4—5指麻木。
③手阳明经证:颈、肩、上臂的外侧和前臂桡侧发生放射性疼痛、麻木,可伴有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
⑵辨证候①风寒痹阻:久卧湿地或夜寐露肩而致项强脊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受限,甚则手臂麻木冷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弦紧。
②劳伤血瘀:在外伤后出现颈项、肩臂疼痛,手指麻木,劳累后加重,项部僵直或肿胀,活动不利,肩胛冈上下窝及肩峰有压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
③肝肾亏虚:颈项、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弱。
4.治疗治法:舒筋骨、通经络。
取局部穴位及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颈夹脊、阿是穴、天柱、后溪、申脉配穴:督脉、足太阳经证配风府、昆仑;手太阳经证配小海、少泽;手阳明经证配肩髃、曲池、合谷。
风寒痹阻配风门、大椎;劳伤血瘀配膈俞、合谷;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头晕头痛配百会、风池;恶心、呕吐配中脘、内关;耳鸣、耳聋配听宫、外关。
操作: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颈夹脊针刺时强调针感传至患侧肩背、前臂。
5.注意:嘱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患者注意颈部保健,工作1小时后要活动颈部,或自我按摩局部,放松颈部肌肉。
平时应注意正确睡眠姿势,枕头高低要适中,同时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风寒之邪侵袭。
二、肩周炎1.诊断中医诊断:漏肩风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2.病史摘要肩部疼痛、酸重,呈静止性,有时可向颈部和整个上肢放射,常因感受风寒、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日轻夜重,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
病变早期以肩部疼痛为主,后期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
病情迁延日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3.辨证①手阳明经证:以肩前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
针灸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中医诊断常规
针灸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中医诊断常规分析评估优化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分析经过三个月治疗,通过临床评价,治疗有效率达83.5%。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中风或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
急性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局部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脑组织缺血坏血或血管破裂,血溢于脑压迫脑组织,使相应的脑组织功能部分或全部受损,临床上经营养细胞、改善脑循环、抗血栓或止血以及降低路颅内压等救治后,损害仍未完全恢复,多遗留下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后遗症,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属于“痿症”范畴,其发生多由于气血不调、淤组脑络所致,属于本虚标实证,其虚则损在肝肾,精血不充,血少则舟楫不行或行迟而为于瘀;气虚则帅血无力亦可致瘀;其实则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而生,瘀滞脉络终致痰瘀交夹;或瘀痰生热;因热生风,风助火势,燔灼津血而为痰火;或肝阳上亢,生风化火而致瘀。
渚般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瘀血阻滞脑络,导致脑脉痹阻或脑血溢脑脉之外,终致中风的发生。
中风后遗症病源在脑,活血化瘀法是对瘀血内停,脉络痹阻,血流失度而采取的以改善血液循环,以除体内瘀滞为基点的一种有效治法。
针刺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任脉均行于此,以太阳、头维、百会、四神聪,实为近经取穴,太阳、百会可疏导头部经气,头维、四神聪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以“治痿独取阳明”取穴,偏重于阳明、少阳,如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尺泽、内关、阳陵泉、血海、伏兔、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涌泉、风市等穴位,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脉,又主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骨以利关节”,阳明经气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
推拿疗法对促进病人已偏废肢体的功能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一般早期治疗应在患者中风危象稳定两周后为宜,一年之内可谓治疗最佳期,两年以上者疗效较慢。
针灸科诊疗常规
2009年重点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价与优化针灸科诊疗常规已于2010年1月第二次修订,到第三版。
此版进一步完善了项痹病、腰痛病、膝痹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内容,增加了相关证型及治疗方药。
根据临床最新进展对疾病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
总体来说,提高了临床疗效,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门诊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
一.项痹病疗效评价项痹病是针灸科最常见、多发的疾病,我们将项痹病列为科重点病种。
对项痹病的诊断标准,辨证施治、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适应征及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
针对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突出治病求本,兼顾其标,对项痹病进行中医特色治疗及西医对症治疗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实施以针灸治疗为主,结合中药辨证口服、针刀治疗等,缩短病程。
1.项痹病临床疗效情况(见表1)2.近三年来项痹病患者人次与疗效比较1)入院人次比较年份2007 2008 2009人次68 83 1052)临床疗效比较(%)疗效2007年2008年2009年治愈率8.5 7.7 5.7好转率89.1 91.1 92.5未愈率 2.4 2.2 1.8总有效率 97.6 97.8 98.23.本方案的优势与不足在学科带头人李兴国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将项痹病按照不同分类,不同临床症状等具体情形,细化诊疗方案及用药。
将疾病的基本病机与某一时期的具体表现相结合,运用全面、动态的方法指导治疗,针对疾病的不同时期和证侯,紧密结合中医的特色疗法,发挥特色疗法治疗优势病种的传统优势,采取中医辨证用药,辩证选穴,针刀治疗等疗法,使方案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科室特色和优势得到凸显和发挥,极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但是,由临床疾病的多变性及个体差异,使依据专家经验和经典理论作指导的本方案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4.项痹病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一) 治疗难点分析项痹病发病原因复杂,中医辨证分型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上各种证型交错出现;大部分存在肌肉筋膜的粘连,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针灸中医学科临床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
针灸中医学科临床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针灸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许多临床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学科领域。
为了规范针灸的临床应用,需要对疾病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诊疗规范。
一、内科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1. 脏腑病证类脏腑病证类是指以人体脏腑功能异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脏腑病证可以分为肺病证、心病证、肝病证、脾病证、肾病证等。
对于脏腑病证类的疾病,诊疗规范主要包括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方法的运用。
2. 痰瘀病证类痰瘀病证类是指以痰液和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疾病。
常见的痰瘀病证包括痰瘀证、痰湿瘀阻证等。
治疗痰瘀病证类的疾病,可以通过针灸的方法促进气血流通,祛除痰湿和瘀血。
3. 痰浊湿病证类痰浊湿病证类是指以湿气蕴结和痰浊内聚引起的各种疾病。
常见的痰浊湿病证包括湿气内停证、湿浊内蕴证等。
治疗痰浊湿病证类的疾病,可以通过针灸疏通经络,调理脾胃,祛除湿浊。
二、外科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1. 创伤类创伤类是指各类外伤引起的疾病,包括骨折、扭伤、刺伤等。
针灸在创伤类疾病的治疗中,可以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和骨折的愈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热毒类热毒类是指因感染引起的热毒证,包括化脓性感染、痈疽、疮疡等。
通过针灸的方法对热毒类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杀菌,促进疮疡的愈合。
3. 疼痛类疼痛类是指各种疼痛症状引起的疾病,包括头痛、腰痛、关节痛等。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止痛疗法,在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舒缓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妇科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1. 经痹类经痹类是指因寒湿内侵引起的妇科疾病,包括经行痛、闭经、痛经等。
针灸在经痹类疾病的治疗中,可以驱寒祛湿,活血化淤,缓解痛经,调节月经。
2. 月经失调类月经失调类是指各种月经异常引起的妇科疾病,包括月经过少、月经过多、月经提前、月经延迟等。
针灸科诊疗规范
针灸科诊疗规范中风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本病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
诊断: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辨证论治:1、中经络(1)肝阳暴亢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2)风痰阻络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利湿化痰、疏通经络.处方: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3)痰热腑实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治法:通腑清热,疏通经络.处方: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4)气虚血瘀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无力、心悸自汗、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治法:补脾益肾、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5)阴虚风动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肾俞、太溪、神门、大陵、太冲、极泉、曲池、环跳、阳陵泉.2、中脏腑(1)闭证①风火闭窍症状和体征: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其则抽搐、角弓反张、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治法:开窍醒神,清肝熄风。
针灸治疗操作技巧评分规范标准
-/毫针治疗操作评分标准项目操作前准备操作流程操作后要求扣分1、仪表大方,举止庄重,态度平和,服饰、鞋帽齐整。
2、依据病情特色,对患者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估。
3、查对姓名、诊疗、介绍并解说,患者理解与配合,并选择舒坦合理的体位。
4、洗手、带口罩5、物件准备,治疗盘,消毒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弯盘。
1、依据患者病情特色,辩证选穴。
2、再次查对穴位后,用皮肤消毒液擦抹( 其范围不小于3cm)。
选针后切合进针、行针方法。
3、患者能否有针刺部位酸、麻、胀、重等得气感。
患者有否晕针、痛苦难忍等不适状况。
4、合时起针。
5、针刺异样状况办理: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1、术后合理安排体位。
2、清理用物,送复原处,洗手;针具办理切合要求。
总体选穴正确、操作娴熟、动作协调、局部严格消毒、体位合评理、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
价-/毫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穴位消毒及操作者双手消毒消针具无菌操作毒医疗垃圾办理单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手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使劲时,中指也随之屈曲,进将针刺入针角度法深度指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地点上,右手持切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进角度针深度法夹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持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地点,右手捻动针进柄,将针刺入腧穴针角度法深度舒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张皮肤向双侧撑开,使皮肤紧绷,右手持针,使针从进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针角度法深度提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捏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进角度针深度法-/针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小针管内,管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瞄准针进柄一击,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而后将针管去掉,针再将针刺入穴内法角度深度总体选穴正确、操作娴熟、动作协调、局部严格消毒、评体位合理、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
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
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红星医院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旨在指导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红星医院针灸科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红星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红星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六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七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2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
第八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毫针技术诊疗规范
毫针技术诊疗规范篇一:靳三针疗技术诊疗规范张店区中医院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靳三针技术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靳瑞,故称靳三针。
“三针”的定义是:一、某些病症针刺三次即控制症状。
二、某种疾病用三个特定的穴位治疗。
一、适应症(一)脑病:中风后遗症、痴呆、帕金森病、小儿脑瘫、多动症、自闭症、弱智、抽动症、癫痫等。
(二)痛证: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通等各种痛症。
二、禁忌症(一)妇女妊娠三个月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二)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四)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五)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六)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三、操作流程(一)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一次性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盛放用过的毫针)。
(二)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三)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将针尖轻臵于穴位皮肤表面,然后将拇食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在捻转时适当用力压下,针尖迅速透皮。
然后边行针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
捻转时要求医生集中精神运用腕力和指力到针上,并注意针体垂直,不要弯曲,转动应小于90°,以免滞针。
(四)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五)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斜刺",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针体与皮肤呈1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
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
5、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
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颈型取穴: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肩井穴,均为双侧。
方法:中频脉冲电治疗+TDP照射,每天一次。
针挑,每次2穴,每天一次。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如风寒型加服桂枝加葛根汤。
气滞血瘀型加服血府逐瘀汤。
b、神经根型主穴:双风池、天柱、百劳、肩井。
配穴: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天宗、风池。
方法:针灸+TDP:主穴+配穴中2~4穴,每天一次,每次20~3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配穴2~4穴,每天一次,每次60分钟。
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重量以患者舒服为度。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3、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a、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b、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磺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c、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听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 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
每天针挑一次。
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
每次10~30分钟。
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
(2)分型治疗a、椎动脉型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或电针30分钟。
每日一次。
取穴:双风池、百会、太冲,丰隆、足三里,如属风寒型或阳虚型可加悬灸百会,风池、天柱、百劳等。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
取穴:双风池、百劳、肩井、风门。
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针挑。
取穴:双风池、天柱、百劳、风门,每天2穴,每次15分钟。
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
b、脊髓型主穴:患病节段旁开1寸,风门,均为双侧。
配穴:双肩、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血海、三阴交、三里、解溪方法:针灸(或电针):主穴+配穴4~6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肩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
c、交感型主穴:双风池、天柱、肩井、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
配穴:双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针挑:每次取两个主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针刺(或电针):主穴6穴+配穴4穴(根椐辩证),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难点:反复头晕患者,容易合并有焦虑症。
4、解决思路、措施:运用中医辩证论治,中药以疏肝解郁为主,应用逍遥散加减。
针灸选用四花穴(膈俞、胆俞)、肝俞、太冲等以疏肝开郁。
5、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诊断中医部分腰背疼痛,或痛引两胁,转侧受限,舌脉多无改变西医部分多见于老年人,腰背部疼痛,少数疼痛可放射至胸胁、腹部,呈束带感;胸腰椎X线提示锥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提示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
排除内分泌疾病、药物及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治疗(1)中频脉冲电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疗程: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2疗程。
(2)中药封包治疗:以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次20分钟。
3、难点:病情反复。
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保护脊柱,加强补钙。
5、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或生化指标(BGP、PYD)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持平或生化指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