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复习知识点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当一个结构在其静平衡位置受到扰动,并做无任何外部动力微烈的振动时,称该结构做自由振动。

2.无阻尼体系完成一个循环的自由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体系的固有振动周期

3.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

mx:+kx=0

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

mx:+cx.+kx=0

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

mx:+kx=p0sinωp t

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

mx:+cx.+kx=p0sinωp t

4.无阻尼自由振动固有圆频率ω=根号(k/m)有阻尼自由振动中考虑阻尼的圆频率ωD=ω根号(1-ξ2)

ωD:考虑阻尼后的圆频率

多自由度体系频率方程

([k]-ω2[m]){x}=0

5.阻尼常数c是在自由振动的一个循环或强迫谐振的一个循环中能量耗散的一种测度。阻尼比也是体系的一种特性,它取决于体系的质量和刚度。P2

6.阻尼的特性P3

对于ξ的三个值:ξ<1、ξ=1、ξ>1分别讨论

如果c=c cr或者ξ=1,则体系返回到其平衡位置而不再振动;

如果c>c cr或者ξ>1,体系还是不振荡,并以更缓慢的速率回到其平衡位置;

如果c

7.无阻尼体系在所有振动周期内的位移振幅都相同,而有阻尼体系则随每个振动周期振荡振幅衰减。P3

8.强迫振动或稳态振动,它的存在时因为有作用力而与初始条件无关;瞬态振动,它取决于初始位移和速度.p7

9.变形(或位移)反应系数R d是动力(或振动)变形振幅A与静变形的比值.P8

10.共振频率定义为发生最大反应振幅时的扰动频率。位移、速度、加速度动力反应系数表示为:R d、R v和R a。动力反应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为:

11.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P16

12.地震就是地球内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爆发等发生了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从而引起了地面的运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称为震中;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通常把震源深度在60km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以内的称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是浅源地震。P17

13.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类。

地震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14.地震波是由天然地震或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而产生的弹性振动波。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是指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5.5-7km/s,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3.2-4km/s,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为S波。

特点:周期长,振幅大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横波的传播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切变形的过程,因此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面波又称L波,是指沿介质表面(或地球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一般可认为是体波经底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

特点: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15.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动。其中,在震中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为地震动三要素。P20

16.地震震级:是度量地震中震源所释放能量多少的指标。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震级一般有三种定义: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

17.为了统一起见,我国规定全部用面波所计算的震级上报。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18.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19.等烈度线具有相同烈度的各个地点的外包络线。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制烈度线,作为对该此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

20.地震震级近似表示一次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则是对经历地震后,一定地区内地震影响强弱程度的评价。

21.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22.场地: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

23.地震效应是指地震产生的影响。

原生的影响:如岩石断裂位移、地面隆起及下陷等宏观地震效应直接造成的影响。

次生的影响:主要是地震波传播时地面振动所产生的影响,如房屋破坏倒塌、山崩、海啸等。

24.卓越周期:在岩石中传播的地震波具有多种频率成分,其中,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的卓越周期。地表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

25.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即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抗阻比。

26.覆盖土层厚度的原意是指从地表至地下基岩的距离。

工程判定:当下部土层的剪切波速达到上部土层剪切波速的2.5倍,且下部土层中没有剪切波速小于400m/s的岩土层时,该下部土层就可近似看做基岩。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一步采用土层的绝对刚度定义覆盖层厚度,即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27.抗震设防的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今年来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都趋向于“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准则。

28.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

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