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PPTppt
合集下载
贝律铭建筑设计理念PPT精品文档
•25
天桥是过渡性的空间,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天桥成为塑造内部空间 的重要元素之一,横越了整个内庭,为空间带来新的视觉中心。
•26
热爱艺术的人们通 过楼梯、自动扶梯 、平台和天桥出入 各个展览室,博物 馆弥漫着某种优雅 而又亲切的气氛。
如同当初馆长对设计师的要求,东馆内部空间给人的感觉
既不过于庄严,类若神殿;空间分割灵动,避免了大而无当
贝聿铭 •1
苏州博物馆新馆
•2
玻璃金字塔
•3
肯尼迪图书馆(建于1964年)
•4
澳门科学馆
•5
香港中银大厦 (1990年完工)
•6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7
(Ieoh Ming Pei) 贝聿铭
家庭背景: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 省广州市。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父亲 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 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 仅有95吨。
•36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 再大的风雨,也只能使我们弯弯 腰。”
•37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对贝聿铭的评价:
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外部形式中的一部分是贝律铭给予我们的。他 在材料运用方面的才能和技巧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但他工作的意义远远不止 于此。他始终关注的是他的建筑耸立其中的环境。他的机械和耐心使他能够把 有着不同志趣和属于不同学派的人们吸引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12
拙政园
齐
门
路
苏州博物馆
东北街
忠 王 府
北
•13
建筑造型
建筑外观 建筑形式
•14
天桥是过渡性的空间,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天桥成为塑造内部空间 的重要元素之一,横越了整个内庭,为空间带来新的视觉中心。
•26
热爱艺术的人们通 过楼梯、自动扶梯 、平台和天桥出入 各个展览室,博物 馆弥漫着某种优雅 而又亲切的气氛。
如同当初馆长对设计师的要求,东馆内部空间给人的感觉
既不过于庄严,类若神殿;空间分割灵动,避免了大而无当
贝聿铭 •1
苏州博物馆新馆
•2
玻璃金字塔
•3
肯尼迪图书馆(建于1964年)
•4
澳门科学馆
•5
香港中银大厦 (1990年完工)
•6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7
(Ieoh Ming Pei) 贝聿铭
家庭背景: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 省广州市。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父亲 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 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 仅有95吨。
•36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 再大的风雨,也只能使我们弯弯 腰。”
•37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对贝聿铭的评价:
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外部形式中的一部分是贝律铭给予我们的。他 在材料运用方面的才能和技巧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但他工作的意义远远不止 于此。他始终关注的是他的建筑耸立其中的环境。他的机械和耐心使他能够把 有着不同志趣和属于不同学派的人们吸引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12
拙政园
齐
门
路
苏州博物馆
东北街
忠 王 府
北
•13
建筑造型
建筑外观 建筑形式
•14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ppt课件
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
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 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 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 ,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 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依自己的
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
系攻读。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
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
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
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
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
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
贝聿铭建筑大
师及其作品介
绍 • 苏州博物馆以白
根道夫与贝聿铭互相欣赏,相得益彰,合
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
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
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直
至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
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
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最
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
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
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
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 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 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 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 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 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现代大师贝律铭》课件
来参观。
2023
PART 04
建筑思想与理念
REPORTING
人文关怀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贝律铭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和绿色建筑设计,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 康、宜居的环境。
关注文化传承与保护
贝律铭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历史,因此在设计中融 入当地元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 未来的桥梁。
自然采光与通风
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 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的使 用,降低能耗。
绿化与景观
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提 高建筑的生态价值和美学 价值,为人们提供舒适宜 居的环境。
2023
PART 03
代表作品
REPORTING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现代化建筑、园林和陈 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获得奖项
普利兹克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 章等。
2023
PART 02
建筑设计风格
REPORTING
现代主义风格
简洁明快
贝律铭的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为主,摒 弃了繁琐的装饰,呈现出清新明快的特点。
功能主义
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现代生活的 需求。
创新性
在材料、结构、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建筑 设计的进步。
追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贝律铭认为技术是实现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表达艺术美感的方式 。他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既具有技术含量又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作 品。
探索建筑与科技的结合
贝律铭关注新兴科技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尝试将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等先进技 术融入到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和未来感。
2023
PART 04
建筑思想与理念
REPORTING
人文关怀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贝律铭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和绿色建筑设计,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 康、宜居的环境。
关注文化传承与保护
贝律铭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历史,因此在设计中融 入当地元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 未来的桥梁。
自然采光与通风
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 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的使 用,降低能耗。
绿化与景观
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提 高建筑的生态价值和美学 价值,为人们提供舒适宜 居的环境。
2023
PART 03
代表作品
REPORTING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现代化建筑、园林和陈 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获得奖项
普利兹克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 章等。
2023
PART 02
建筑设计风格
REPORTING
现代主义风格
简洁明快
贝律铭的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为主,摒 弃了繁琐的装饰,呈现出清新明快的特点。
功能主义
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现代生活的 需求。
创新性
在材料、结构、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建筑 设计的进步。
追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贝律铭认为技术是实现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表达艺术美感的方式 。他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既具有技术含量又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作 品。
探索建筑与科技的结合
贝律铭关注新兴科技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尝试将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等先进技 术融入到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和未来感。
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课件]
影响和贡献
“建筑面积功效论”
提出建筑设计要追求有效、 节约、环保,对绿色建筑 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汇聚精英
在其事务所PRC办公室内 汇聚了大批中国建筑学的 精英,在建筑学界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
文化传承
其设计充分挖掘了深厚的 文化内涵,使中国传统文 化得到展现和传承。
荣誉和奖项
1
1979年
获得美国建筑学会金奖。
1 983 年
2获得日本文化勋章。 Nhomakorabea3
1984年
成为美国建筑学会会员。
2 01 1 年
4
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终身成就奖。
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着名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对 世界现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 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 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 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创始人之一
发展
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建筑的风格变化,更是建 筑理念上的全面变革。
设计理念和风格
理念
他的设计理念是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 又充满文化传承的建筑。
• 寻找建筑的灵魂 • 建筑是一种语言 • 功能和美学并重
风格
其风格以简洁明了的形式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 善于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断突破创新。
• 强调质感和材料的意义 • 强调人的尺度 • 强调建筑的符号意义
代表作品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由 小三角形玻璃组成。作为现代 艺术和文化的象征,将传统建 筑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
国家大剧院
建筑造型仿佛一枚金属裹住了 一个水泡,空间豁然开朗,富 于韵律感、流动感,典型地展 示了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和独特 视角。
中国银行大厦
位于香港中环,风格独特,形 似竹节,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 的延续和创新,成为了香港的 标志性建筑之一。
贝聿铭与建筑作品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3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中国古建筑的群体布局
苏博新馆的群体布局
2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2/20/2024
中国银行 苏州博物馆新馆 法国卢浮宫改造工程 伊斯兰博物馆新馆
纲要
1 2 3 4
3
1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法国卢浮宫改造工程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 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 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 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 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 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 闻名于世。 密特朗总统对卢浮宫博物 馆做出的另一贡献是邀请 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 聿铭为博物馆设计新的入 口处。贝聿铭先生经过深 思熟虑,提出建造一个 “金字塔”的方案。这座 “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 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 的耀眼的光彩。
贝聿铭经典案例分析PPT
卢浮宫入口
卢浮宫入口
由停车场到拿破仑厅, 虽说没有自然光的地下, 但贝聿铭在途中安排了 一让个进倒入建置美筑的术业玻馆应璃的用金行软字进件塔过, 程中又创造了一次高潮 空间,同时又有了自然 光,在空间与造型方面 更呼应了广场处的金字 塔大门意象。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的玻璃,
因为室内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
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 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
术
而纹理质感却不同。
馆
东
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展馆以大厅为中心,较大的等腰三 角形一侧主要布置展览空间,较小 的三角形主要布置研究中心和行政 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 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 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 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正式开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 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 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 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 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 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 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伊斯兰博物馆入口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 顶之下,150英尺高的 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 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设计理念
他一直都是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贝聿铭一向 反对在建筑上的随波逐流、趋于流行。他经历了 70年代风行一时的后现代主义,他依然是兢兢业 业地在现代建筑中反复推敲、反复研究,从而提炼 和发展了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使之达到一个又一 个高度。能够在潮流起伏的建筑和艺术中处之泰然、 行若无事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除了贝聿铭之外,实 在不多。我们把他的这种原则称之为始终如一的、 发展性的现代主义立场原则。在追逐潮流的现代建 筑界中,他体现出一种自信、坚定、明确的设计立 场,同时又不对第一代大师盲目地崇拜。
卢浮宫入口
由停车场到拿破仑厅, 虽说没有自然光的地下, 但贝聿铭在途中安排了 一让个进倒入建置美筑的术业玻馆应璃的用金行软字进件塔过, 程中又创造了一次高潮 空间,同时又有了自然 光,在空间与造型方面 更呼应了广场处的金字 塔大门意象。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的玻璃,
因为室内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
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 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
术
而纹理质感却不同。
馆
东
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展馆以大厅为中心,较大的等腰三 角形一侧主要布置展览空间,较小 的三角形主要布置研究中心和行政 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 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 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 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正式开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 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 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 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 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 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 和了它的英武之气。
伊斯兰博物馆入口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 顶之下,150英尺高的 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 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设计理念
他一直都是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贝聿铭一向 反对在建筑上的随波逐流、趋于流行。他经历了 70年代风行一时的后现代主义,他依然是兢兢业 业地在现代建筑中反复推敲、反复研究,从而提炼 和发展了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使之达到一个又一 个高度。能够在潮流起伏的建筑和艺术中处之泰然、 行若无事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除了贝聿铭之外,实 在不多。我们把他的这种原则称之为始终如一的、 发展性的现代主义立场原则。在追逐潮流的现代建 筑界中,他体现出一种自信、坚定、明确的设计立 场,同时又不对第一代大师盲目地崇拜。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ppt课件
25
26
27
贝聿铭的设计完全符合朗方规划的初衷,并 且刚好补充了原有地块上的空白形成了以国 会大厦为制高点的视觉秩序。
2墙采用与西馆相同的大理石,将所有暗色石安 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隐 喻着西馆。
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 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 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 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 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38
室外空间
明快的几何形体,同时形成了很好的光影 效果,材质上的选择呼应了老馆同时融于 环境。
39
4/15/2020
40
41
42
纵横交错的楼梯、平台、天桥。以及 大师们的雕塑,丰富了内部空进空间。
43
44
4/15/2020
45
对本次设计的启示
对基地的思考 轴线的思考与利用 对新旧建筑联系的处理 现代与历史的协调统一 空间与形式的统一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3、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4
设计面临的问题
建设用地: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 段上,皮埃尔·查尔斯·朗方在1971城市规 划中造成最不规则的地块之一。 周边环境: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 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 建筑。 新老建筑间的关系: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 联系。 馆长要求:亲切的外表(是房子而不是宫 殿),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26
27
贝聿铭的设计完全符合朗方规划的初衷,并 且刚好补充了原有地块上的空白形成了以国 会大厦为制高点的视觉秩序。
2墙采用与西馆相同的大理石,将所有暗色石安 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隐 喻着西馆。
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 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 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 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 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38
室外空间
明快的几何形体,同时形成了很好的光影 效果,材质上的选择呼应了老馆同时融于 环境。
39
4/15/2020
40
41
42
纵横交错的楼梯、平台、天桥。以及 大师们的雕塑,丰富了内部空进空间。
43
44
4/15/2020
45
对本次设计的启示
对基地的思考 轴线的思考与利用 对新旧建筑联系的处理 现代与历史的协调统一 空间与形式的统一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3、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4
设计面临的问题
建设用地: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 段上,皮埃尔·查尔斯·朗方在1971城市规 划中造成最不规则的地块之一。 周边环境: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 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 建筑。 新老建筑间的关系: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 联系。 馆长要求:亲切的外表(是房子而不是宫 殿),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ppt课件
30
通过黑白图底的对比, 我们从第一张图中发现,建筑 的布局与平面造型让我们很清 楚的看到整个城市结构,建筑 围绕国会大厦,沿街道、广场 或者公园的布局都是按照整个 大的城市脉络发散而来,贝聿 铭所做的美术馆东馆让整个布 局变得更加完整。
从第二张图中,我们可 以看到以国会大厦前面的广场, 景观主要向三个方向发散,顺 着国家公园向西形成一条景观 主轴线,另外两条景观视线分 别向东北、东南发散,东馆的 设计是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 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 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 三角形,使视野穿透建筑,同 时与整个城市结构相呼应。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 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 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23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24
高度上的关系
东馆的建筑物高度,保持与西馆以及宾州 大道上其他建筑物相同,
朗方的方案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 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 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 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 合的道路系统。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以美国独 立时的13州命名。朗方规划,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邸。 官邸和国会之间要有一条最捷近的街道相连接这就是今 天华盛顿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3、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4
设计面临的问题
建设用地: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 段上,皮埃尔·查尔斯·朗方在1971城市规 划中造成最不规则的地块之一。 周边环境: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 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 建筑。 新老建筑间的关系: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 联系。 馆长要求:亲切的外表(是房子而不是宫 殿),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通过黑白图底的对比, 我们从第一张图中发现,建筑 的布局与平面造型让我们很清 楚的看到整个城市结构,建筑 围绕国会大厦,沿街道、广场 或者公园的布局都是按照整个 大的城市脉络发散而来,贝聿 铭所做的美术馆东馆让整个布 局变得更加完整。
从第二张图中,我们可 以看到以国会大厦前面的广场, 景观主要向三个方向发散,顺 着国家公园向西形成一条景观 主轴线,另外两条景观视线分 别向东北、东南发散,东馆的 设计是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 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 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 三角形,使视野穿透建筑,同 时与整个城市结构相呼应。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 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 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23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24
高度上的关系
东馆的建筑物高度,保持与西馆以及宾州 大道上其他建筑物相同,
朗方的方案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 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 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 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 合的道路系统。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以美国独 立时的13州命名。朗方规划,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邸。 官邸和国会之间要有一条最捷近的街道相连接这就是今 天华盛顿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3、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4
设计面临的问题
建设用地: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 段上,皮埃尔·查尔斯·朗方在1971城市规 划中造成最不规则的地块之一。 周边环境: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 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 建筑。 新老建筑间的关系: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 联系。 馆长要求:亲切的外表(是房子而不是宫 殿),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一代大师贝聿铭ppt课件
• 1993年,卢浮宫改造完毕,当阳光照在博物馆新的入口处, 人们被那座优雅的金字塔震慑住了,贝聿铭对光线的把握 和再创造的能力不得不令人佩服。他大胆地将新的入口设 在卢浮宫门前的拿破仑广场中央,不但没有破坏广场原本 优雅的法式气息,还将法国人坚持的“优雅”,和“古典” 都保留住了,并且显得更加年轻时尚了!
而言,伊弗森美术馆主体是四个外挑, 高低差异的大方盒子。
12
伊弗森美术馆
造型主题-----四方大盒:
a.高低差异(贝聿铭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 十个大小高低不同的展览室。)
b.大块体量 c.榫接连接 空间大小,高低 ,开敞与封闭形成对比破除单调 立面虚实对比
13
伊弗森美术馆平面图
返回14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4
澳门科技馆
由一个倾斜式 圆锥体配以一个 半球体和一个菱 形的基座合组而 组,建筑物分别 是展览厅、天文 馆和会议中心。
返回 5
“金字塔”下新世界
• 卢浮宫门口的那个玻璃金字塔的名声就快赶上卢浮宫本身 了,尽管在改建过程中,贝聿铭的外籍身份一直被骄傲的 法国人质疑,但当大师的经典之作让卢浮宫焕发了生机之 后,他们也只得乖乖闭嘴。
27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 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 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 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15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 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这个新的博物馆将发展成为学习艺术与对 话交流的平台。
而言,伊弗森美术馆主体是四个外挑, 高低差异的大方盒子。
12
伊弗森美术馆
造型主题-----四方大盒:
a.高低差异(贝聿铭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 十个大小高低不同的展览室。)
b.大块体量 c.榫接连接 空间大小,高低 ,开敞与封闭形成对比破除单调 立面虚实对比
13
伊弗森美术馆平面图
返回14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4
澳门科技馆
由一个倾斜式 圆锥体配以一个 半球体和一个菱 形的基座合组而 组,建筑物分别 是展览厅、天文 馆和会议中心。
返回 5
“金字塔”下新世界
• 卢浮宫门口的那个玻璃金字塔的名声就快赶上卢浮宫本身 了,尽管在改建过程中,贝聿铭的外籍身份一直被骄傲的 法国人质疑,但当大师的经典之作让卢浮宫焕发了生机之 后,他们也只得乖乖闭嘴。
27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 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 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 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15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 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这个新的博物馆将发展成为学习艺术与对 话交流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奖) • ▪ 1975 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 (获奖)
建筑业奖项 • ▪ 2010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获奖) • ▪ 2009 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 (获奖) • ▪ 2006 东方与西方奖 (获奖) • ▪ 2003 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 (获奖) • ▪ 2003 亨利·C·特纳奖 (获奖) • ▪ 2001 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设 计的东馆只跟其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 金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983年,卢浮宫有7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因为相互竞争 着空间和资金,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因此在重修时,贝聿 铭建筑团队努力让7个部分统一成一个建筑物。
-
Ieoh Ming Pei
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纽约、费 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 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 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在贝 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 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 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 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 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 出雕塑性的造型。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 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 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 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 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 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 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
Ieoh Ming Pei
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 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Structural Vision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
-
Ieoh Ming Pei
贝聿铭(I.M.Pei) 简介: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
过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 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942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贝氏就
章 (获奖) • ▪ 1999 文化桂冠奖 (获奖) • ▪ 1998 麦克杜威奖章 (获奖) • ▪ 1997 独立奖 (获奖) • ▪ 1996 贾桂琳·甘乃迪·欧纳西斯奖章 (获奖) • ▪ 1996 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 (获奖) • ▪ 1994 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 (获奖) • ▪ 1994 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 (获奖) • ▪ 1994 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 (获奖) • ▪ 1991 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 (获奖) • ▪ 199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获奖)
• ▪ 1989 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 就
奖 (获奖)
▪ 1983 普利兹克奖 (获奖)
▪ 1981 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
奖 (获奖)
▪ 1981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 (获
奖)
▪ 1981 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 1979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
奖)
▪ 1979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获奖)
▪ 1978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
Ieoh Ming Pei
• 获奖记录
1951 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 (获奖) •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 (获奖) •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 (获奖) •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 (获奖) • ▪ 1997 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士 (获奖) • ▪ 1993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获奖) • ▪ 1984 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 (获奖) • ▪ 1979 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 (获奖) • ▪ 1978 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获
贝聿铭不知道密特朗总统有无意识到这个挑战的严峻性。但贝聿 铭团队最终让它们在建筑上统一成了整体。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 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 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 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 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 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 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 境内的桥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
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 设计院聘为讲师 1948年,贝氏开始建筑生涯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 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
建筑业奖项 • ▪ 2010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获奖) • ▪ 2009 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 (获奖) • ▪ 2006 东方与西方奖 (获奖) • ▪ 2003 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 (获奖) • ▪ 2003 亨利·C·特纳奖 (获奖) • ▪ 2001 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设 计的东馆只跟其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 金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983年,卢浮宫有7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因为相互竞争 着空间和资金,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因此在重修时,贝聿 铭建筑团队努力让7个部分统一成一个建筑物。
-
Ieoh Ming Pei
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纽约、费 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 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 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在贝 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 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 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 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 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 出雕塑性的造型。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 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 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 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 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 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 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
Ieoh Ming Pei
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 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Structural Vision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
-
Ieoh Ming Pei
贝聿铭(I.M.Pei) 简介: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
过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 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942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贝氏就
章 (获奖) • ▪ 1999 文化桂冠奖 (获奖) • ▪ 1998 麦克杜威奖章 (获奖) • ▪ 1997 独立奖 (获奖) • ▪ 1996 贾桂琳·甘乃迪·欧纳西斯奖章 (获奖) • ▪ 1996 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 (获奖) • ▪ 1994 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 (获奖) • ▪ 1994 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 (获奖) • ▪ 1994 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 (获奖) • ▪ 1991 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 (获奖) • ▪ 199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获奖)
• ▪ 1989 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 就
奖 (获奖)
▪ 1983 普利兹克奖 (获奖)
▪ 1981 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
奖 (获奖)
▪ 1981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 (获
奖)
▪ 1981 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 1979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
奖)
▪ 1979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获奖)
▪ 1978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
Ieoh Ming Pei
• 获奖记录
1951 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 (获奖) •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 (获奖) •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 (获奖) •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 (获奖) • ▪ 1997 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士 (获奖) • ▪ 1993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获奖) • ▪ 1984 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 (获奖) • ▪ 1979 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 (获奖) • ▪ 1978 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获
贝聿铭不知道密特朗总统有无意识到这个挑战的严峻性。但贝聿 铭团队最终让它们在建筑上统一成了整体。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 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 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 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 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 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 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 境内的桥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
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 设计院聘为讲师 1948年,贝氏开始建筑生涯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 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