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作品之苏州博物馆图纸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苏州博物馆赏析

苏州博物馆赏析

水幕墙和莲花池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 的。”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 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 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 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流水墙 立面图
悬臂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 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 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 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西部 中央
东部
建筑分析
贝聿铭以“园林式” 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 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 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 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 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 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 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 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 副苏州老街的画面。 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 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 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 的意识,“和谐”的审美 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 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 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 “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 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 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 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 示出的群体魅力。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 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 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 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景观
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 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 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 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 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 性格独特,选位讲究。

“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

“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

\
筹噜馨
宙 尹菇』黔彩J翅娜碾
血 翻 面同德
.设计D es ig nl 专题策划
专题策划1 D e s igபைடு நூலகம்n 设计 l
茹 i吻翻侧目 峨组轰
专题策划 . D e is g 门设计 .
.设计D es ig nl 专题策划
专题策划. D e is g 门设计 .

}中 而 新 苏 而 新 }
责 任编 辑 伊赫 昊羲
苏州 博物 馆 新馆 位 于苏 州古 城 的东 北 隅 与世 界 文化遗 产 (明 ) 拙政 园 以及 全 国重 点 文物保 护单 位 (清 ) 太平 天国忠王 府 毗邻 新馆 占地面 积约 为 10 ,7 00 平 方米 总建 筑 面积 约为 1 7 ,0 0 0 平 方 米 苏 州博物 馆 新馆 设计 以粉墙 黛 瓦 的苏 州传 统 建筑 和精 美 的苏 州 园林 为设 计 元 素 通 过 现代设 计手 法对 传统进 行诊 释 满 足 了中国专 家提 出的 `' 中而 新 , 苏而 新 `' 的设计 要 求 并对 如何 将 中国建 筑 古城 保 护 与现代 建 筑 发展 相结 合进 行 了一 次 有益 的 探 索 新 馆 建 筑 用 材 简 洁 . 以灰 白 为 主 一〕屋 顶 采 用 新 颖 的 花 岗 石 格 纹 既 有 现 代 建 筑 的 平 整 和 立 体 感 . 又 与传统 瓦顶协 调 。
如 同苏 州传 统 民居 的布 局形 式 . 苏 州博 物馆 的展厅 由多个 室 外庭 园相 接 主庭 园是 北 方拙 政 园 的延伸 , 与其 相辅 相 成 庭 园与拙 政 园 以高 墙相 隔 而 未能 有视 觉 连结 但 以 水为体 、 为意 而相 互连 接 与传统 园林相 比 博 物馆 新 馆 的主 庭 园 、 精 巧 的展 示厅 及 执政 园虽非 采 用传 统及 保 守 的设计 手 法 . 新 的设计 方 向及 主题 却 由其 出发 . 而提 炼 重 组传 统 景观 设计 精 随 发展 出中 国园林建 筑新 方 向 O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ppt课件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ppt课件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 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与忠王府的统一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形成 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应对:
• 建筑物80%埋于地下 • 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 • 在山林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
2 、道路及入口
由山脚至隧道的 一段路,有垂樱相 伴,光线充足,视线 开阔。隧道狭长, 且有弯道,光线 微弱。由白到黑, 由宽到窄,由自 然到人工,产生 了强烈的对比。 而出隧道到遥遥 看见美术馆,又 形成对比。隧道 作为一个过渡空 间,使通往博物 馆的路边具有抑 扬顿挫的节奏感。
苏 州 博 同样的编织结构 物 馆
3、借景手法
入口大厅的落地玻璃窗直接欣赏庭院的风景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不同之处在于:
美秀美术馆的内庭院体现日式 庭园,以可视不可游、白沙象 海、置石象岛等手法充分体现 了日式庭园以三维空间体现二 维画面的庭园审美准则
苏博新馆的内庭院则意在表现 中国园林,用十分现代的手法 勾勒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 局,成为可游可赏的惬意去处。
1、环境
三、艺术特点
庭院
在中庭的休息厅,可以欣赏庭 院的景色,增加空间层次感
室 内 景 观
借景造园
2、光影
屋 顶 采 光
3、几何应用
擅长反复运用几何手法,屋顶框架都是方形和三角形, 在一些特殊功能的展厅也设计三角天窗
苏州博物馆分析
suzhou museum
主要内容: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艺术特点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苏州博物馆CAD文件

苏州博物馆CAD文件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 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 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 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 为一体。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 面积五分之一的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 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 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主庭院既采 纳了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来布局,又采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钢筋、玻璃、混凝土来营造黑瓦白墙,整体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园林的 风格,又摒弃了氤氲的残败感,看起来明快、大气;就连假山也刻意去掉了嶙 峋的棱角,而采用硬朗的流线边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 假山,形成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 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听说这些 片石假山是从泰山上寻找的,假山石有白墙作为衬托,又有水中之倒影,可谓 以墙为纸,以景为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另外还要 说一说在整个的室外空间设计中贝老大胆利用直线与折线,在选用材料上也没 有多么的花哨,鹅软石,细沙和大理石铺地为主要的材料,其中八角亭为钢结 构。庭院的整体设计与整个建筑溶为一体。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 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 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 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 智慧、情趣与匠心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 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 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 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阳光肆无忌惮地透 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 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 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 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 视觉感受。三角形是稳定的构成形式,利用三角形来对窗户等等细节的设计可 以让游客感觉到踏实稳重。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苏博有哪处是不够完美的,我觉得它的美不是表现在那 处独栋建筑或者是景观上,而是建筑和景观相得益彰,建筑不会突出破坏大的环 境,景观也是不会有哪是抢了建筑的风头,唯一我觉得不是特别完美的地方是院 中的亭子显得有点独立,构造稍显复杂琐碎,与整体不是特别的相称如意.但是 细想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建筑,有哪出是面面俱到的呢.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域和博物馆的展区, 与光线通过白色墙壁的漫反射被再次加强, 室
内明亮, 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恰。
二、 苏州博 物馆 门厅处屋顶 的采光 设计
门厅处形制特别, 新馆建筑本身为了吸收古典江南园林飞檐的
飞檐” 一方面体现尊卑思想, 一方面又是技术所及的实用性造型, 贝 特色, 将古典意义之中的檐抽象概括成为由四个三角形钢架结构组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苏州博物 馆藻井 的采光设计
“ 藻井” ,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装饰, 一般只限于寺庙宫殿的主 体建筑, 形状高起如伞如盖, 在交错重叠的梁椽之上, 构成方形、 圆 形、 多边形的凹面, 并在它的平面和边框上加以楼空或繁复的雕琢 , 使之富丽堂皇。 据说上古屋顶的顶部留有天窗, 就是藻井的雏形。
成 的几何 形 态( 见图 3 ) , 飞檐 从 门之 上直 插 向外 , 由于飞 檐的 阻挡 ,
光线被大面积的阻隔在外, 为了确保大厅内有充足的光线又不影响 建筑的设计理念, 飞檐由玻璃与钢 架结构制成, 在玻 璃檐之下附着
着密集 的金 属遮 阳板 , 使 得这一金 属 结构 成为 半封 闭性 质。 除 此之
的研 究其建 筑上 的融合 特点。 另一方面 可 以从中归纳出建 筑设计 中的采光设 计的 各种细节 、 功用及其 中蕴 含的 人 文精神 . 以便 对以后 的建筑设 计 中自然光 能源 的充分利 用提供可 以参考的材 料依 据。
关 键 词 :苏 州 博 物 馆 、屋 顶 、自然 光 、控 制
新馆 在屋顶 的设计上 , 主建筑 大 厅的 中央 同样有 “ 藻 井” 这一 部分 ,


屋顶采光问题 , 也使体量得以减小, 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从主

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位于拙政园西侧,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建筑——粉墙黛瓦,瓦成石粉墙黛瓦,几乎成为人们认识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常识。

然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不难发现,粉墙似乎还是那堵粉墙,而黛瓦却成了一块块菱形的“黛石”。

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

贝聿铭的助手林兵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石质屋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屋顶,而是墙体的延伸,而贝老在设计中屋顶色彩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黑。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参观后也表示:“博物馆里,构成空间的三角形式就是根据苏州传统建筑屋顶的三角形而来的,但是显得更加洗练。

博物馆的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作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中国传统屋顶并不符合其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贝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虽然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园林移景,走新路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

贝老却走了一条新路,他在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品园小记之一 品苏州博物馆假山

品园小记之一 品苏州博物馆假山

156Review /品园小记之一 品苏州博物馆假山董豫赣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师贝聿铭自言,苏博假山,立意于计成的“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这两句,出自《园冶》“掇山篇”,在“峭壁山”一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

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以此文字,可比照苏博所理假山之得失。

1 远近法之三得苏博靠粉壁所理假山(图01),颇得计成“理者相石皴纹”之意。

以皴纹考,前排数石,纹脉横斜,石皱如皴;后排片石,渐趋光滑无皴,颇合郭熙“远山无皴,远水无波”之皴法远近。

以色泽考,前排诸石,赭褐相间,有古墨浓情;后排片岩,色彩渐浅渐淡,淡成远灰几片,遂得荆浩“近浓远淡”之墨法远近;以形状考,前排褐石,皴皱稍繁;中片薄石,形状趋简,仅斫少许凹凸;最远靠壁数片,则简净如淡影,似有沈周“近繁远简”之形法远近。

以上三考,若不以贝氏摹本米芾之山(图02),而以马麟《夕阳秋色图》比照(图03),则其皴、色、形之远近三法,皆显古人笔意。

至于石之雕琢,工法亦精,前排之石,朴拙不雕;中排几片,磨下而留上,遂有上深而下浅之色差;最远一排,则通体磨平如砥,待其前后交叠,磨面之间,隐有《谿山行旅图》山间雾气升腾之虚白意(图04)。

2 现场感之两失有此三法一工,自苏博门厅内静观,则片石如山,远近层叠,尽收圆门。

于此所得静观画意,却于山前横桥动观斜视间骤然变形(图05),一时间,群石失位,崩如散兵游勇。

静模绘画的绝美画意,却经不住园林行望居游之三维行望。

自圆门洞静观群山美意,亦只能看粉壁下截,粉壁之上,隔壁拙政园参天古树,一时将群山映衬得如同模型,虽不妨日本枯山水之象,却有失计成做假成真之壁山意。

3 位置经营之议苏博以圆门来框收山景,确如计成所荐。

考察计成原文,片石所依粉壁,与收山园窗所157论语/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城墙是特别古老的城市元素,属于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章节。

苏州博物馆设计赏析-PPT文档资料

苏州博物馆设计赏析-PPT文档资料

Page
19
谢谢大家!
Page 20
Page
21
Page
22
Page
23
Page
24
Page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 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 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 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 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 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 程。
Page
3
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 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 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 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 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 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 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 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 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 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博 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Page
10
设计风格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 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 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 释。
Page
11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 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 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 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 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为 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 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的 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改 成灰色的花岗岩。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 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 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 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 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展厅内部采光的示意图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展厅内部采光的示意图
三、总结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在结构布局、与环境的融合、 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能源上都闪耀着其特有的光 彩,真正做到了功能、艺术、技术三者相统一,并 能与周围融合,让大家喜闻乐见。
二、关于博物馆
1.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世 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相邻,占地面积 15000平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2019年始 建,2019年中秋节开馆,历经三年。它的建成弥补了苏 州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 不实风范现代感的建筑。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
求。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平面分析
●合院呼应
从总平面上看,苏州博物馆的空间组织是“回”字形的, 其中,有一段要靠园子里水上的桥来完成。 在东侧的 “紫藤园”、西北角 “宋画斋”这样露天天井的周围, 在西南角两个带着封闭中庭的周围围合着若干小尺度的 展室。
二、关于博物馆
2.博物馆场地地点
新馆的所在地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北倚文 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 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含深刻。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

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1、大门入口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

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

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高度。

贝聿铭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3、庭院庭院巧妙地运用水面,全馆的中心池塘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 ,以石为墨”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桥连着各个建筑,庭院还有一个现代结构的八角凉亭,整个庭院极具苏州园林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