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贝聿铭与苏博
• 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 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 理。 •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 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 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 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 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 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 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延续使用了香山饭店那种具有文人雅士气质又具有现代性的建筑风格融合到他家乡苏州民房的粉墙黛瓦中将苏州千年的文化揉捏到其中将起源于古希腊的博物馆建筑与历经千年的古城苏州融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 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 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 民初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 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 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 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 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 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 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 斯兰艺术博物馆。
光,历来是贝聿铭设计 中的主角,他的设计尤其重视 光与影在空间的变化。 这位光的魔术师,在设 计苏博时,也注重了对光的设 计。苏州博物馆与其他欧洲博 物馆不同,苏博的馆藏不适宜 有大量光线。因此,贝聿铭将 窗户设计在屋顶两边形成着角, 使光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 同时,在玻璃下,还有一层木 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 行了过滤。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
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
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分析.
博物馆北部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墨戏堂)。 “墨戏”一词起源于宋代,是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朴 素、自然”的美丽。庭院中的石桌取 自天然灵璧石,石凳取自天然卵石 。
事实上这 间草堂本 身就成为 一个展品, 展示了中 国传统的 建筑艺术。
同时体现 了贝聿铭 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 向往与尊 重。
贝聿铭创作此景的灵感来自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
夜色下的博物馆主庭院,也 别有一番意境,一些细部比 如灯具的设计也与整体风格 相协调。
位于西部主展厅 的荷花池。 水在苏州也表示着圣 洁。这是一处可 供欣赏的重要室 内景观。
荷花池旁的水幕墙, 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 理使水流横向拉伸, 流入下方的荷花池中, 形成室内人工“瀑 布” 。
中央大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大约占博物馆面积的 五分之一空间,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八角凉亭、竹林
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
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 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中轴对称布局方 式,和东侧的忠王 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 空间序列上沿南北 方向层层递近,也 符合苏州古城民居 的生长规律。
新 馆 采 用 三 条 轴 线 的 布 局, 与 忠 王 府 格 局 十 分 和 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 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 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苏州博物馆背后的故事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继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总部之后,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自己的故土中国设计的第四件作品。
和中银总部一样,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和自己儿子的公司——贝氏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完成的。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贝聿铭有意给自己的老家苏州留下的一座文化遗产,内里有古迹珍宝,又有颇具区位的现代艺术收藏。
苏州博物馆基于中国传统,规模不大,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选址在历史城区,并紧邻著名的拙政园,规划上有很多限制。
博物馆有7500m2的展览空间、一个200座的礼堂、引人注目的纪念品商店、办公区域、一间研究型图书馆和研究中心。
Stories behind Suzhou Museum苏州博物馆可以说是为了这个由运河贯通、曾被马可波罗拿来和威尼斯相提并论的水城——苏州量身定做的。
馆内的中央花园、池塘和茶亭相互辉映,和当地的园林地形(贝氏家族也曾拥有一座园林—狮子林)呈现一系,却又没有丝毫模仿的痕迹。
灰白相间的结构也和苏州整体风格统一,又有明显的现代性。
苏州博物馆,比贝氏其他的文化建筑都要显得更加小巧精致,坐落于古城历史核心区,成功地扮演了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角色。
公元前514年,即春秋年间,吴王阖闾建都阖闾城(苏州古称)。
京杭大运河修成后,苏州占据了主要商路上的战略地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苏州始终是一个工业和商贸中心,距离现代国际大都市上海不到64km。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2019·01一、贝聿铭的简介与设计手法(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他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祖父贝礼泰是一个秉承儒家思想的老人,如果说贝祖贻给了贝聿铭欧美的现代思想与绅士做派,那么,祖父给了他传统的儒家美德并培养了他高尚的人格。
在贝家园林狮子林时,贝聿铭就对园林建筑和稀奇古怪的太湖石十分感兴趣。
1935年,贝聿铭从圣约翰中学毕业,选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但由于贝聿铭对古典主义装饰手法和艺术学院派方法论感到失望,又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学。
对学生时代的贝聿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他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派,也是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创始人。
早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期,贝聿铭就对格罗皮乌斯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感兴趣,1945年贝聿铭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师从格罗皮乌斯。
在哈佛读书时马歇·布鲁尔和贝聿铭亦师亦友,布鲁尔运用混凝土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塑性,表现带有纹理的表面质感。
而贝聿铭也是美国运用清水混凝土的先驱者,这不能说没有布鲁尔影响的存在,两人可能互相启发。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也受到密斯的影响,密斯是玻璃、钢铁建筑技术的大师,他完全契合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口号,他的建筑思想轻易俘获贝聿铭这样的新生代设计师。
贝聿铭的早期作品中的一些高层建筑,就有密斯的痕迹。
贝聿铭职业生涯早期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的经历为贝聿铭的后期建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贝聿铭建筑的设计手法作为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承袭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手法,并将现代主义继续朝前开拓,使现代设计更符合时代需求与人们的精神需求。
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受到人们厌弃时,继往开来,成为少数受欢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
鲜明简练的几何性是贝聿铭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几何性一直存在于建筑形体中,但是除了古埃及的吉萨金字塔是四棱锥的纯粹表现外,建筑的几何体似乎处于“隐蔽”的状态,直到功能主义大师在新建筑运动中将建筑的几何性揭示出来。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
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
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
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
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
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苏州园林中 的窗有多重 功能。采光 只是它的一 个方面,其 实它还是借 景时裁剪风 景的取景框。 博物馆中菱 形,海棠形, 六方式漏窗 随处可见。
总结:苏博新馆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 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 座桥梁,更为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新的 一页。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人物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 1917年出生于广州。先后在麻省理工 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 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已经是 85岁高龄,这也是贝聿铭 封山之作。
1、平面规划: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 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
3、采光自然: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 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
在回廊上的玻璃顶和金属 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 撒在地面,犹如阳光的图 画一般美妙自然。
4、“以壁为纸”:
将假山作为一幅水墨 画的元素,用假山片 石在白墙前表现“以 壁为纸”,将石头嵌 入水池的时候,墙壁 上出现了一幅立体的 水墨画图景
5、几何形态从建 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隐 含着苏州古建筑传 统的斜坡屋顶的基 本概念,东西方的 图形自然转换,简 洁、抽象、有力度, 不知不觉之中完成 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6、传统手法: 一层展厅中, 方形的玻璃 窗后种植的 一小片翠绿 的竹子,随 着微风轻轻 摇曳,和展 厅静谧安置 的文物形成 了动与静, 明与暗自然 活泼与安静 古朴的对比。
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 环 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 本身的独立性, 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 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 恰到好处。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课件
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 物之一。
02
美秀美术馆介绍
美秀美术馆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美秀美术馆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 一,将建筑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 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宁静的艺术欣赏空 间。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简约与精致的统一
美术馆追求简约的外观和内部装饰, 同时注重细节的处理,展现出精致的 艺术品味。
美秀美术馆在设计中融入了日本传统 建筑元素,同时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材 料和技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秀美术馆的特色与亮点
01
02
03
独特的建筑造型
丰富的艺术藏品
精美的内部装饰
美秀美术馆的空间布局与使用功能
空间布局
使用功能
03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传的特色与亮点
05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风格的总结与展望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风格的总结
地域文化融合
。
现代主义建筑
自然光利用 环保理念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风格的展望
数字化技术应用
人性化设计
可持续发展
文化交流平台
THANK YOU
江南园林风格 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结合 丰富的文化内涵
苏州博物馆的空间布局与使用功能
空间布局 使用功能
04
美秀美术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异同点分析
设计理念的异同
相同点
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都体现了贝聿铭先生“让建筑消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周围环 境的融合,追求简约、典雅的审美风格。
博物分析美美 州博物及其异同
• 贝聿铭的生平与成就 • 美秀美术馆介绍
• 美秀美术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异同点 分析
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位于拙政园西侧,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建筑——粉墙黛瓦,瓦成石粉墙黛瓦,几乎成为人们认识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常识。
然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不难发现,粉墙似乎还是那堵粉墙,而黛瓦却成了一块块菱形的“黛石”。
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
贝聿铭的助手林兵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石质屋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屋顶,而是墙体的延伸,而贝老在设计中屋顶色彩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黑。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参观后也表示:“博物馆里,构成空间的三角形式就是根据苏州传统建筑屋顶的三角形而来的,但是显得更加洗练。
博物馆的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作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中国传统屋顶并不符合其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贝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虽然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园林移景,走新路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
贝老却走了一条新路,他在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是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贝聿铭设计的,他将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
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分,毗邻着建于19世纪的忠王府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建于16世纪的园林建筑-拙政园。
虽然博物馆延续了许多贝聿铭设计中的几何和视觉元素(正方形、长方形和金字塔),但该设计仍借鉴了许多传统的苏州建筑,使用了白色的灰泥墙,深灰色粘土制的瓦片屋顶和错综复杂的花园建筑。
几何图形的起伏折叠与苏州地区常见的色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混合体,代表了建筑师在当代建筑语境中重新构想苏州和中国风土人情的雄心。
在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有些很多元素是共享的,例如,对称性,几何形状和对线条感的注重。
该建筑的外墙的灰色线条强调并突出显示,这些线条定义了建筑物的形状,就像传统书法一样。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十分的低调,并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容。
此外,博物馆的建筑保持了相当低的高度,以符合并满足周边的历史环境。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前瞻性。
(完整word版)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日期:2010—04—08]来源: 家天下作者:发表评论(0)打印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
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设计风格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论文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摘要: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造型、空间、庭院四个方面浅谈新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表现。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造型;空间;庭院;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through to mr. b “seal knife work”--suzhou museum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 fro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the courtyard four new possibl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ssence performance.keywords: suzhou museu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courtyar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irit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如何处理与基地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忠王府和拙政园的关系,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并体现东方建筑的特色,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设计的难题。
关于布局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附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可见贝先生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
[VIP专享]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1
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关于材料与构造研究姓名:王乐天学号:2011202723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关于材料与构造研究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可说是“园林之城”,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遗产。
可是到了现代,苏州没有一座新园。
而在2006年10月竣工,是由美国华裔建筑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现代苏州唯一的新园。
苏州博物馆新馆两面临街,位于历史保护街区的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
苏州博物馆选址在拙政园、狮子林一带,设计理念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它既有苏州园林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几何造型,结构精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
苏州博物馆被贝律铭視為「最心爱的小女儿」,博物馆內每扇窗户、每項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仔細斟酌;为了保证內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新博物馆的室內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都由他本人设计。
同时,为求慎重他还聘请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纽约世贸大楼的结构工程师、法国罗浮宮建筑噪音专家,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做为顾问。
新的苏州博物馆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展厅32间,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常设展厅。
贝律铭的老家,就是鼎鼎大名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獅子林」!小时候的回忆就在这里,所以贝老的设计绝对是既符合当地环境需要,又有先进的想法与创新!今年我们有幸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此对苏博的材料与结构进行分析。
石材,是新馆建设中使用最多的材料,耗用了将近80m³的石材。
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这种花岗石称为中国黑,据说这种石材,晴天为灰色,雨天为黑色,太阳日照下成深灰色,这样能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另外传统的苏州屋顶铺的是小青瓦,但是这种小青瓦容易破碎漏雨,要经常更换。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苏州博物馆小故事
苏州博物馆小故事
一、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它以展示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弘扬吴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与苏州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得益彰。
二、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的画作《水墨山水》。
这幅画作展示了沈周高超的绘画技艺,被誉为“江南山水画的代表作”。
此外,馆内还收藏有其他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如文徵明的《行书诗卷》等。
三、苏州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苏州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等多个门类。
其中,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吴王夫差矛”和“吴王夫差剑”最为著名。
这些藏品反映了苏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苏州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苏州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27年成立的苏州历史博物馆,新馆成立于2006年。
博物馆历经多次变迁,馆内藏品不断丰富,成为展示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五、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实用指南
1.开放时间: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
停止入馆)。
2.门票价格:免费,但需提前预约。
3.交通指南:乘坐公交至博物馆路站下车,或乘坐地铁至苏州博物馆站下车。
4.参观注意事项:保持安静,禁止拍照闪光灯照射文物;勿触摸展品;遵循馆内规定。
苏州博物馆是了解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参观提供有益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简介
2007-10-13
在当代建筑领域中,贝聿铭声名远扬,是世界范围最为大众熟知的明星建筑师,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贝聿铭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负笈美国学习建筑学至今,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不仅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洲、日本、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据粗略统计,贝聿铭世界各地设计的大型建筑在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自身不断的超越,使他设计的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新馆以其大胆和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设,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并且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她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妙相辉应,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同时,它把古城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苏州博物馆翻开了全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