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分析与思考
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 、 课桌椅 、 教学设 施及用具 ,l , 是 农村 剩余劳动力 流向城市 , 农村县 乡政府对义务
更不要提活动场地; 学校规模差异很大 , 从十几人者 l 教育的投入不可能随着这些打工者带走。 而城市辖区 到几百人者均有; 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许多管 l 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本地区城市户籍儿童接受义务

农民工子女就 学现状扫描
当前 , 我国农 民工子女在城 市接受教 育主要通 过 I
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 一 l 工子女“ 就学难 ” 主观 的原 因也有客观 的原 因。 有 从根 1进入农民工子女 简易学校 ( . 又称打工者子 弟学 I 本上说 , 前在城市 中还没有形成一个 完善 的农 民工 目
流动人 口韵 1. %。 9 7 在全部 流动儿童 中 , 3 农业户 口的 I 比例不是很大。 的 占 7%,这意味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数量已接近 l 4 3 . 高价进入私立学校
10 50万 。这些农 民工子女 能够 在城市站稳脚跟 的唯 l

在这部分学 校接受教育 的农 民工 子女所 占的 比
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 , 状况令人担忧 。 - 教育 , 不包括外来打工子女。 这些农 民工子女要读书 ,
2 . 进入公办学校 l 除了交“ 借读费” 还有名目繁多的“ 外, 赞助费”“ 、捐资 城市中公办学校比比皆是, 由于受所在辖区管理 l 助学费” 共建费” 数额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和“ 等,
( ) 市公 办学校容纳能力相对 不足 2城 用 )然而 , , 在某些 地方 和某些学校却演变成了另外一
在城市就学筑起 了一道高高的门槛 , 严重地阻碍了农 对接 受义 务 教育 的学 生 免 除其 全部 或大 部 分 的费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解析 。目前学术 界对教育 公平 的界定呈 现多样性 。从不 同
素, 当然无 法达 到绝对 的公 平 的结 果 。 但另 一方 面 , 育结 教
果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的延续和发展, 所
以要 实现教 育结果公 平 , 就必须从 起点公 平和过 程公平 做
起。
二、 民工子 女教育公 平问题 农
和教育资源 , 为其提供 一个公 平的受教 育环境 。 并

方 面的发展 提供一 个平 台。 这个层 面上 的不 公平 主要 体现
在学 业成就 上的差异 。当然 , 由于各 种 主客观不 可控 的因

教 育公平 的 内涵
教 育公平是 社会公平 在教育 领域 中的折射 , 是社会 更 公平 的起点 。在 我 国, 人们将 接受教 育当作 是实现 向社会 上层 流动 的重要渠道 , 对于农 t7, 尤其  ̄1 童等弱势 群体更 是 向社会 上层 流动 的最 重要途径 。 可现实 与理想 问的差距 却 长期存 在 。 这不得 不引起我 们 的反 思 , 教育公平 何在 ? 为了 深入 的探讨这一 问题 , 首先 我们要对 教育公平 的 内涵进行
辱理 - l

民重子

■李 慧

伴 随着改革 开放和城 市化进 程的加快 , 大量农 民从农 村来 到城 市 , 更 高的 收入 和生 活质量 , 谋求 成为 了城 市 中

价等 方 面 , 考 虑非 客观 因素 的影 响 , 不 在公 立学 校 内应接 受 平等 的待遇 , 目标 ( 价 标 准) 让人 人 都受 到 “ 其 或评 是 相
教 育起 点 的公平包 括教 育权 利 平等 和教 育 机会 均等 两个方 面 。首 先, 育权 利平等 的概念 是指 个体 的教 育权 教

农村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院系: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的关注,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多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更突出,矛盾更集中,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教育不公平现状和原因的调查研究,详细分析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的教育政策与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并结合专家研究的经验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为缓解当前教育矛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对策引言教育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更是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的关注,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目前,有关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讨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教育(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相对于整个教育均衡发展而言,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

处于弱势群体和弱势地位的农民,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愿望却相当强烈,知识能改变命运,教育将影响一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由于对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政策的失误,目前农村教育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现状(一)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地延伸和体现。

” 1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既涉及公民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也涉及社会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问题,还影响着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的价值应体现在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评价的公平等方面。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申论经典范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申论经典范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教育公平面临严峻考验全国1.2亿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

其中近1000万随父母进城,被称为“流动儿童”;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被称为“留守儿童”。

当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还仅限于学术界和教育部门。

农民进城务工进而由农民变为城市居民,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路径。

亿万农民怀着追求美好生活、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来到城市,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增加了个人收入,成为农村脱贫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碰到了许多问题和麻烦,他们可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穷也要受教育∶教育公平的底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社会公正理念。

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应受教育的教育民主思想,孟子提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象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培养教育别人的孩子。

在西方历史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就对实施义务教育和通过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做出了深刻的论述。

在近代,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更把“受教育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

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我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权利的平等,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似乎不存在疑问。

但是,权利平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会受到各种社会不平等因素的制约。

比如,因为贫困,因为“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影响了教育起点公平的实现。

教育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一要吃饭,否则不能活命;二要读书,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婴儿被狼叼走,受狼的教育就成了“狼孩”。

人类5000年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教育。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浅析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浅析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浅析【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但是其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本文在分析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着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公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公平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而社会公平的起点,在于教育公平。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凝聚了农民工的伟大贡献。

全国从城市到乡村,从内贸到外贸,处处都能看到广大农民工的身影和足迹。

农民工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们的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上却有着极不公平的待遇。

一、义务教育与教育公平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政策的形式,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免费实施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强迫教育的制度。

它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因而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机会均等,是公平、公正的。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促使其自身潜能得到最充分的自由与发展的教育理想。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当然,教育公平是在承认教育差别的前提下进行探讨的,它总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公平,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离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谈教育公平毫无意义,也无法实现。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部分农民工因为流动性较高,其子女入学率较低,不能适龄入学,甚至存在失学现象我查了一些数据,部分农民工子女不能适龄入学,6周岁儿童中有46. 9%没有接受义务教育。

在学的农民工子女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少年的31%和10%。

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评析-教育文档

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评析-教育文档

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评析文献标示码:A一、从无到有: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回顾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它是伴随着我国“民工潮”的出现而出现的。

我国“民工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止仍方兴未艾。

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中却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更为悲哀的是,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求学的道路亦是十分的艰辛。

80年代,国家严格限制农民工子女大规模流动,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制之外。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多以办简易学校以自救。

但是当时社会环境封闭性所限,农民工进城务工多以“单身打工”为主,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未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但是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大规模增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

为此,国家在十年之中颁发了一系列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差别对待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1996-2000) 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1998年,原国家教委、公安部联合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这两个文件的宗旨均在于维护流动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必须以户籍所在地政府为主接受教育的壁垒。

尤其是《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主要由流入地政府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责任,但是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由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这就使得一些公立中小学举办“外地班”、“民工子女班”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有法可依”。

其所规定的对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以接纳农民工子女等措施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差别政策理念仍然很明显。

第二阶段:“两为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2001-2002)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两个基本原则至今仍然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基于社会屏蔽理论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基于社会屏蔽理论
农 民工子 女 教 育 起 点 不公 平成 因分 析
— —
基 于社 会 屏 蔽 理论
彭 冠 然 ( 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
摘要 : 农 民工 是 我 国 改 革所 造 就 的 弱势 群体 之 一。 农 民 工 子女 面 获 得本 不属于他 的名 额和 加 分。 虽然 教育腐 败 不一定 会 直
临 着 户 籍排 斥 、 无法 承 担 高 额 费 用 、 得 不 到公 平 竞 争 环 境 等 诸 多 遭 接影 响到 每一 个农 民工 子女 , 但是 教育腐 败 破坏 了公平 竞 遇。 社 会 学 家 帕金 提 出 了社 会 屏 蔽理 论 , 提 出 了 集体 屏 蔽 和 个 体 屏 蔽 的概 念 。 中国 社 会 的 户 籍 、 财产、 考 试 等 制 度 都 在 不 同程 度 上 起 到 了
但其 屏蔽 标准 有利 于 个人 的 借 更高 的 分数。 据 有 关调查 显 示 , 在 重点 大学 中 , 农 村学 生 个 身份 群体 整体 性排 斥在 外 , 比如通 过 考试来 选 取人 才。 其结 果是 产 生 “ 分散 ” 的 的 比例 呈下 降趋 势。大部 分分 数不够 高 的农 民工子 女会 迫 竞 争 , 群体 。 这 些人 之所 以被 排斥 , 通 常是被 认 为个人 能力 不够 于 生计 外 出打工 而 无法 享受教 育。 当代 社会 的 实际制度 , 都 是两 1 . 2 高 昂费 用令 人 望 而却 步 我 国 的义务 教 育 实行 的 或者水 平不行 。帕金注 意到 , 种屏 蔽 的结合 , 而 不是 某一种 屏蔽 的纯 粹 类型。帕金 对“ 社 是“ 地 方 负责 , 分级 管 理 ” 的方 针 , 义务 教 育 由 各级 财 政 按 各地 户 口人 数 拨款 。 这样 一来 , 城 市和 农村 两个 教 育 系统 会 主 义 ”的苏联 社 会和 西 方资本 主 义社 会都 进行 了研 究 ,

论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为视角

论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为视角

论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为视角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然而现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入学困难、教育不公平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社会、经济、农民工子女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这些出现的问题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为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提供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教育公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

于是许多农民工的孩子也跟随着进了城,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

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因为其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譬如上学困难、教育不公平、上学受限制等等。

虽然现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政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外地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最公平的教育权利,因此必须探析其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和措施,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困境1.教育机会不平等,入学困难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外地入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地公办的公立学校,另一种是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对于想进入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在入学方面受到多重限制,例如户籍限制和收费过高等,要么就不能进入公立学校。

特别是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由于是农村户口,没有城市户口而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

即便是能进入公立学校,也交了许多高价费,这本身对于经济力量薄弱的农民工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张益萍、刘玉霞、张艳等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入学困难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导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起点不公平。

2.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受歧视,农民工子女心理不健康对于那些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来说,学校里有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对他们产生一些歧视。

社会排斥下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浅析

社会排斥下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浅析

社会排斥下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浅析摘要:农民工社会排斥是一个较为普通的非合理现象,在社会排斥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农民工社会排斥的视角来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排斥,教育公平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受排斥的问题也日渐严重,比如就业排斥、经济排斥、教育排斥等。

相应地,农民工所受到的这些排斥对其子女生活、教育、就业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其教育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社会排斥1974年,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并用它来阐述那些不能得到社会保障、受到社会歧视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

目前学术界并无准确、统一的概念。

曾群、魏雁滨认为,所谓社会排斥,是指由于社会公正失衡导致的个人、团体和地方由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团体等施动者的作用而全部或部分被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以及国家福利的制度过程。

李斌认为,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

近些年来,社会排斥已经成为分析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的切入点。

二、农民工社会排斥对子女教育公平的影响农民工受到社会排斥也成为一个较为普通的非合理的常见现象。

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就业排斥、经济排斥等维度,且各维度相互交织、相互累积。

排斥本质上是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控制与”区隔”。

社会排斥下的教育不公平是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权利排斥的延伸。

主要表现在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三个方面。

(一)社会排斥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公平的影响所谓教育起点公平,实质就是要是每个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竞争能力。

农民工子女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竞争能力,直接取决于流动儿童的家庭收入水平。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点不公平,与农民工的经济排斥有很大关系。

城市学校针对外来人口子女要收高额借读费、赞助费等歧视性费用,给大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入学造成了困难,有部分孩子完全有可能因为借读费而失去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基于SWOT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发展分析

基于SWOT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发展分析
个方 面 l 4 1 当前农 民工 地 位的转 型 阶段 , 何在 分析 农 民 。在 如

威 胁 不 利 因 素 降 到 最 小 点
图1
S OT分 析 法 W
工子 女教 育不 公 平 的形成原 因及农 民工 子女 教育 不公 平 的 体现 方 面的 基础 上 ,对 未来 农 民工子 女教 育公 平 的发 展进 行 研 究是 各 国政 府 和学 者面 临 的一个 重要 问题 。笔者 运用 S T方 法对 农 民工 子女 教 育公 平 的发 展进 行 分 析 ,并 提 WO
青海大 学, 青海 西 宁 摘 8 0 1 10 6 要: 用 S 运 WOT分析方法对农 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发展进行 了分析 , 探讨其存在 的问题 并提 出相应的建议 , 使得农 民工
子 女 的 合 法权 益 得 到 维护 , 以促 进 农 民 工 子 女教 育 公 平 发 展 。 关 键 词 : 民 Z 子女 ;教 育公 平 ;S OT 分析 法 农 - W 中图 分 类 号 : 5 0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2 2 4 2 1 )8 0 1 — 2 10 — 0X((2 0- 1 1 0 }
随着 我 国城 镇化进 程 的不 断加 快 ,进 城 务工农 民工 规
优势
有 利 因素保持最 大
机遇
模持 续扩 大I 农 民工 大规 模进 入城 市一 方 面缓解 了农 村 劳 “ 。 动力 剩余 的压 力 , 方 面促 进 了城市 经济 的飞 速 发展 ; 另一 但 对其 自身 而言 , 民工 的部 分权 利 并未 得到保 障 , 其 是农 农 尤 民工 子女公 平 受教 育 的权利 。 近几 年来 , 民工子 女 的教育 农 公 平发 展 问题 日益 突 出 , 引起 了全社 会 的普遍 关 注 。有 效 地 解决 农 民工 子女 教育 公平 问题 ,既是 维 护每 个公 民平 等

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家庭成因探析

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家庭成因探析
2 1 1月 期 第 16卷第 1 0 0年
d e
工 会 论 坛
in os b n ue
V0 _ 6 No 1 l1 .
Jn 2 1 a .0 0
农 民工子 女学 业 不 良家庭 成 因探 析
朱 庆玲
( 宁夏 大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 宁夏 银 川 7 02 ) 50 1
( ) 长 的文 化程 度 二 家
在婚姻 、 血缘 基础 和 一 定 经 济基 础 之 上 面对 面 共 同
生活 、 亲密合 作 的社会 群体 , 对青 少年 成长 影响最 为 广 泛和 深刻 ,家 庭 生 活在 儿 童 生 长 的 每一 个 时期 , “
在 人 的整个 一生 中 , 无可 比拟 重要 的”4。 是 _ l j
我 国是农业 大 国 , 农业 人 口占 8 % ,全 国 2亿 0 “
和辅 导 。3 学 业不 良是 可 转 变 的 , 当 的教 育训 练 ) 适
多在校 生 中有 8 %左 右 也 在 农 村 … 0 1,据 国家 统 计
局资 料显示 ,0 4年农 村外 出务 工劳 动 力 1 8 3万 20 12 人 , 同父母 进 入城 市 的 6至 1 随 4岁 义务教 育 阶段 适
十 分密切 。
1 0月 2 0日又 发布 了城 市农 民工 生 活质 量 状况 调 查
报 告之 二 。报 告 显示 : 管农 民工 子 女 教 育逐 步 引 尽
起 了各 级党 委 、 府 的重视 和社 会各 界 的关 注 , 育 政 教
部 门及 有关部 门也做 了大 量 工 作 , 学 业不 良问题 但
却 几乎 无人关 注 。而 “ 国教 育 界 一 般认 为学 业 不 我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地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地“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地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拖家带口地迁移.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地儿童地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地边缘.流动人口子女地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地重要问题之一.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地困境1.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对于进城务工地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现在国家解决地方法是以留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但是这些办法在实际执行地过程中并不容易得到贯彻执行.政策执行难,户籍制度和高昂地借读费等条件,使得这些农民工地子女只好在民工自己办地学校里就读,因这些软硬件条件都不合格地学校和诸多方面地因素,农民工地子女接受教育地权利得不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实践中,城市适龄儿童地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地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地形式向农民征收.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因为交纳地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地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地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地教育经费.当地政府也只对本地学龄儿童少年地义务教育负责,农民工子女在城里接受义务教育成了大难题.即使接受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农民工地子女上大学更是一个大难题.以目前教育产业化地现状,每年上大学地费用起码要一万,这对于漂泊在外地农民工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得起地数目.2.农民工子女学校地难题.农民工子女大都在自己办地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女学校自身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学校问题.首先,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社会地认可,它地存在属于非法地位.当地很多部门都会来找它地麻烦,责令其停止办学.所以学校地存在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几乎所有地学校都有搬迁地经历.其次,学校设施不足,校舍紧张最为明显.校舍场地全部由办学者自行解决,大多租用民房.教室和活动场地大多显得过于狭小,自然采光条件与标准有相当大地距离,有地教室严重超荷.最后,学校各层面地管理比较紊乱,管理职责无分工,基本职能由校长包揽,但教师教案与学校管理职责基本分离.有地管理者既无教案经历也无管理经历,师资来源比较杂.二是生源问题.这些学校一个很大地特点就是学生生源地流动性,这就使得招生成为学校地头等难事.因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有些农民工价值观念转不过来,对子女地教育不是很重视.即使重视也因为家庭经济地困难打消了让孩子上学地念头.所以,农民工自己办地学校招生难度很大.另外,因为农民工生活地不稳定,常常会变换居住地,所以农民工子女也常常换学校.三是收费问题.民工生活在城市地最底层,他们微薄地收入有时连子女地学费都付不起.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都跟学校商量暂时不交费以后再补交.就这样,这些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学费收不回来地难处.四是师资问题.限于经费问题,学校给教师地工资很低.这样地薪金标准下,一般教师根本不可能“光临”这些“破烂”地学校.3.农民工子女地健康安全困境.健康不仅是生理地,也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生理健康上,因为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本身营养就不容乐观,农民工又无法或几乎不能给孩子提供医疗保险,当孩子们生病地时候也是往往不能上大医院看病.农民工子女地生理健康受到了威胁;在心理健康上,农民工子女多来自偏远地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物资,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而随父母进城后,他们普遍感到城里生活地巨大反差.又加上经常变换居住地,生活地不稳定以及缺乏关爱和沟通,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暴躁冷漠,戒备心理较强.对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关于人身安全困境,许多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复杂,对于大城市地治安形势又缺乏正确地认识.他们往往因为忙于生计,经常让孩子自己玩或托付给不熟悉地人员代管.孩子年幼无知,自身防范意识差,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给未成年儿童造成不应有地伤害.二、民工子女教育困境地成因探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地现状不容乐观,那么产生这种状况地原因是什么呢?1.深层次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地滞后性.在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地旧体制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民工子女地受教育问题反映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地滞后性之间地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城乡分割旧体制地弊端.随着经济地发展,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已经解体,二元社会结构趋向弱化,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地户籍制度慢慢松动,但尚未有根本性地变革.义务教育还带有明显地二元特征,比如在义务教育投资上,国家地教育经费严重地偏向于城市义务教育,2001年城市义务教育人均经费4015元,而农村只有900元,1999年小学升初中地升学率,农村为91%,城市为100%.可见,同样是祖国地花朵,因为在现行体制中存在着各种以身份为特征地障碍,他们会因为自己地出生区域不同而享有不同地受教育权.在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分割地教育体制决定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上学很难.从经济学地角度来讲,一个工人地工作所得除了货币收入之外,还应该包含各种福利,包括对其子女地义务教育.既然进城民工对流入地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从理论上讲,其子女地义务教育就应该由流入地地政府来提供.如果仍由流出地地农村来提供,等于是落后地流出地补贴发达地流入地,这种补贴方式会加剧地区发展地不平衡.同时,由流出地地政府来负担进城民工子女地义务教育,会减少当地政府从事其他建设和公益事业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地财力,不利于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地实现.2.根本原因——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平性原则体现不足.公共政策地目地在于减少人与人之间地冲突,促进人们地积极合作和行动,实现有限资源地适当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解决机会不均等以及由市场体制所导致地一些不公平现象,是政府制定政策地根本,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地经济政策追求地是效率,那么,培育合理地现代社会群体结构所需要地社会政策,就应当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定位,通过各种再分配手段,防止出现严重地两极分化,缓和各群体之间地矛盾.随着社会地不断变迁和农村劳动力地不断转移,出现农民工子女教育新问题本也正常,但为什么这种问题地解决如此之难呢?就是因为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坚持公平原则,没有给公民以起码地国民待遇.目前,困扰我国教育公平地主要就是教育地均衡化问题,从资源配置地角度来说,教育公平地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地主体应该对全国范围内地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地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国家应遵循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地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公共教育资源应向处境不利地儿童倾斜,这是公平观地现实表现.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地起点条件,是保证社会机会相对公平地最重要地制度性设置.在调整结构性短缺地问题是,政府首先要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政资源,不要因为政府行为加剧结构性失衡与短缺.3.直接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地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地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有县(市>财政管理地教育体制.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而流动儿童没有流入地地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地教育经费.虽然部分大城市如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地,针对流动儿童入学采取了相应地措施,许多城市大幅度降低了流动儿童地借读费,并确定了流动儿童入学以公立学校为主渠道地思路,但因为各省市在义务教育地总体规划上,无论是学生经费地划拨,师资地配置,还是学校设置及布点等方面,仍然是以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流动儿童被排除在总体规划之外,除非农民工交一定地赞助费或者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增拨经费.三、如何走出当前民工子女教育地困境“咎其因,则善其行”我们社会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大调配中主要力量究竟应该为我们这群农民工子女做些什么呢?有一些建议还是值得我们去考虑地.1.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地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地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地国民义务教育制度.这种带有身份色彩地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地产物,已经与我国目前地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这样地户籍制度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地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地规定和要求,彻底打破城乡分割地义务教育体制,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地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地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地基本问题.在过渡时期内,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地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地场地,有条件开放公办学校,或者更直接地为民办教育立法,促使民办教育合法化等,并严格监督国家教案计划地执行.2.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地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地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地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地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地身份.法国人地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地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地失业,犯罪问题.美国实现地是教育凭证制度,用来鼓励学校之间地竞争,即由户口所在地地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用它在异地学校上学,学校则拿收到地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地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地一系列社会问题.3.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地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地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对违规收费地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要制订有关行政规章,协调教育,行政,公安,财政等部门之间地关系,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地监督检查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地重要依据.同时农民工流出地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4.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地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地工作制度和机制.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地实际,完善教案管理办法.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5.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地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地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地必然性.根据当前情况应当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地优惠措施,同时因势利导,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地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地公办学校与其联手办学.从而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地壁垒,为早日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总之,农民工子女地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地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地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地稳定和未来地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存 在 着 一 些 不 公平 的现 象 , 重 影 响 了农 民 工子 女教 育 的发 展 。 严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方面 :
一 _ 关注 的 一个 焦 点 , 合来 看 , 究 主 要 集 中在 其 子 女 受 教 育 综 研
权 与教 育 公 平 问题 的研 究 。体 现 在 : 城 市 学生 所 接 受 的 教 育相 与
除了无 法配齐 必 要的 教学设 备外 ,一些 农村 学校 的教 材版 本 、
Hale Waihona Puke 从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的角 度 探 究农 民 工 子 女 的 教 育 问 题 ,主 要
有 以下 几 方 面 思路 :
1剖 析 城 市 教 育和 农村 教 育 之 间的 巨大 差 距 .
由于 大 部 分 农 民 工子 女在 进 入 城 市 学 校 就 读 之 前 在 农 村 学
课程 设置 、 学要 求 等 与城 市 学校 不 同 , 农 民工 子 女 的学 习带 来 教 给
困难 。这就 使许 多农 民工 子女进 入城 市 学校 时, 跟不 上教 学进度 。
教 育 公平 是提 高 农 民工 子 女 教 育 质 量 的 发 展 趋 势 , 在 当 前 总体 状 况 不理 想 的情 况 下 , 满 足 最 基本 的教 育 需 求 , 其 接 受 先 让
必要 的教 育是 当务 之 急 。
有得 到真 正落 实 。
等 。为 了进 一 步做 好 农 民工 子 女 这个 弱 势 群 体 的教 育 , 者将 当 笔 前有 关 农 民工子 女 教育 问题 主 要 的研 究综 述 如下 :


从 城 乡二 元 结构 的 角度 展 开 研 究
农 民 与市 民两 种 不 同 的 身份 , 现 出强 烈 的 城 乡差 异 , 是 体 也

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的整改措施分析

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的整改措施分析

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的整改措施分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

然而,在教育公平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来加以解决,以推动教育公平的不断发展。

一、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优质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学校,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则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就存在不公平。

2、教育机会不均等受户籍制度、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例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或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教育质量差距较大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师资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些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受到限制。

4、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可能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的整改措施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师资的均衡分布。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如建设在线教育平台,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课程。

2、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对教育机会的限制,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在流入地平等接受教育。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不会因经济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加强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2023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3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3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2023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1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民工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滞塞造就了大批的城市候鸟,并因着其特殊的工作和生存环境而体味着别样的喜怒哀乐。

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民工的孩子则因为义务教育体制、户藉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等原因,求学的问题受到种种障碍和限制。

一、昂贵的借读费让民工的子女望而怯步。

在北京,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措施比较到位,但由于费用等问题,民工子女在入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取消借读费后,因财政没有补助资金,这一矛盾更显突出。

城市学校多以非学区户口和学生容量已满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而民办学校较高的收费又使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致使一些农民工子女失学。

北京市教委和民政局规定,需要父母中有一方持有北京市的正式常住户口,其子女开具《子女关系证明信》后就可免费借读本市中小学,按有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学生对待。

这样的情况下,外地来京的民工子女要想在北京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必需交纳昂贵的借读费。

从秦皇岛来京务工的小张夫妇,七岁的女儿正是入学年龄,按照北京小学生就读的相关政策,夫妻俩既没有北京户口又没有房产证明,不符合北京入学规定的几种情况,被答复为应回户籍所在地就读。

夫妇俩求熟人帮忙,再三申请为了不让孩子作留守儿童,给孩子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希望进入所在暂住地相近的小学入学。

最后接到答复为可按暂居地相对就近入学,具体向暂居地附近小学或所在区教育局申请,必须交纳借读费一万两千元,即每年两千,一次交清六年费用。

小张夫妇在北京打工,丈夫开车给一家餐馆送货,每月五千元的收入,妻子没有工作,只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和日常家务。

月工资五千元除掉房租每月一千元、生活费及其它各种费用两千多元,实在所剩无几。

一万两千元对夫妻俩来说实在不是小数目,而且还是最低的借读费,按学校质量条件等,多的可达三万六千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一、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这一群体的扩大,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子女,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其现状、原因,并探讨解决措施,以期为这一群体的子女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

二、问题现状(一)入学难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子女同等的教育资源。

例如,在A城市,一位农民工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就读附近的一所小学,不得不提交了包括暂住证、务工证明、租房合同等一系列复杂材料,即便如此,孩子仍然因为户籍问题被拒绝入学。

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往往只能选择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

以B城市为例,城区的学校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先进设施,而城郊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则设施简陋,图书匮乏。

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使得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起点上就处于劣势。

(三)教学质量差距教学质量是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然而,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方法和内容往往落后于城区学校。

以C城市为例,该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中,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心理问题突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以D城市为例,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因方言、生活习惯等差异,常常遭受同学排斥,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这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更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原因分析(一)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知识文库 第21期233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金 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就在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其中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是当今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突出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来加强大人们对其的关注力,从而促进农村和城市的教育事业公平发展。

一、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

我们可以从网上查得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接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结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二、城乡教育差异明显的表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正值教育事业发展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却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其中城乡差异最为明显。

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教育投资主要放在了城市教育事业中;国家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没有在全国得到普及;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因地而异。

三、城乡教育不公的原因1.根本原因: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的投入在城市教育事业中。

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国家财政资金数额在不断上升,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投入比重却在下降。

即使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年达到4%。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始终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目标。

然而在这有限的资金分配上,城市得到了多数资金,而农村却得到了较少的资金,例如从1993—2006年13年期间,城乡小学、初中生均投入相对差距由起点的1.38倍、1.44倍扩大到终点的1.54倍、1.59倍,绝对差距由起点的94元、210元扩大到终点的1005元、1285元。

基于公民权视角的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分析与治理路径

基于公民权视角的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分析与治理路径

措施来保障农 民工子女受教育权 的落实 , 如上海市
教委 2 0 0 8年起 启 动 了农 民工 子女 义 务 教育 三 年行
动计划来落实农 民工子女的免费义务教育 , 通过加 强郊区公建配套学校的建设管理 、 简化入学条件 、 放
宽班额 吸纳 农 民工 同住 子女 进入 公办学 校 就读等 措
根据公 共 产 品 的三 个 基 本 特 征 即效 用 的不 可 分 割
体提升农 民工子弟学校 的水平 , 由政府 出资购买约
性、 消费 的非竞 争性 和受 益 的 非 排他 性 来 界 定 公共 产品。 同时完 满 足上 述 三个 基 本 特 征 即生产 和
l 2万个免费义务教育学位。 尽管如此 , 城市农 民
式创 新 研 究— — 以 长 三 角 为例 ” ( 项 目编 号 : 1 3 1 0 9 1 ) 。


问题 的提 出
量农 村外 出 务工 劳动 力 ( 即 后来 所称 的农 民工 ) 进 入城 市就 业 , _ 2 当农 民工 在 工作 的城 市 有 了相 对 固 定 的收入 和住 所后 , 出于对 子女 照顾 和发 展 的考 虑 ,
由于城市 义务 教育 已经 由政 府 负 责 提供 了 , 而 由农 民 自己负 责筹集 义 务 教 育 的经 费 , 不 仅 会 增加 农 民 的负担 , 扩大城 乡 收入差距 , 而且会 加剧城 乡义 务教 育 的不均 衡 , 影 响 农 村 学 生受 教 育 权利 的实 现 。义 务 教 育 的城 乡分 治 情 况 近年 来有 了很 大改 变 , 2 0 0 6 年 国家全 部免 除西 部地 区农村 义务 教育 阶段 学生学 杂费, 2 0 0 7年 国家 在全 国农 村全 部 免 除义 务 教 育 阶 段 的学 杂费 。免 除学杂 费为农 村学 生接 受义 务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所造就的弱势群体之一。

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户籍排斥、无法承担高额费用、得不到公平竞争环境等诸多遭遇。

社会学家帕金提出了社会屏蔽理论,提出了集体屏蔽和个体屏蔽的概念。

中国社会的户籍、财产、考试等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排斥农民工子女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屏蔽理论农民工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得到重构。

农民工这一阶层以其经济实力薄弱、社会关系贫乏、文化知识缺少等多方面因素被认定处于社会的底层。

他们的生活状况、权益保障、资源享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越来越多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圆了大学梦。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来自民工子弟在许多环节上遭到了不合理、不公平的待遇,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农民工子女身上尤为突出。

本文基于帕金的社会屏蔽理论,分析现行的几种社会屏蔽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点不公平遭遇
1.1 城乡户籍壁垒无法冲破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规定,考生必须到自己户籍所在地去报名参加高考。

很多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念完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他们只能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方参加考试。

而那些人为规定的城乡差异,如教材不同、考试科目差异、录取分数线不一致等,势必会对学生的考试、录取造成影响。

例如,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分数线要比北京、天津等地区高几十分,农村子女如果想与城市学生上同样档次的大学,不得不凭借更高的分数。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大部分分数不够高的农民工子女会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无法享受教育。

1.2 高昂费用令人望而却步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方针,义务教育由各级财政按各地户口人数拨款。

这样一来,城市和农村两个教育系统都无法照顾到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只能流离两者之间。

农民工子女如果想在城市就读,必须缴纳数额不匪的“借读费”。

虽然近几年国家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方针,规定不再收取借读费等各种不合理费用,但其它教育费用,如教学参考材料费、校服费等仍然变相搜刮着农民工的财富。

农民工子女就学时必须提供各种各样的证明,这势必会耗费民工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能费尽周折到最后也无法把这些证明弄齐。

所以,现存的很多条件依然在无形中阻碍着农民工子女入学。

1.3 选拔时的教育腐败我国的高考、考研等选拔制度中,允许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免试被保送进入大学,也对一部分农村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子女、科技竞赛获奖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分。

而保送和加分这两个环节,正是教育腐败染指最严重的环节。

有权力或金钱者,会通过拉关系、行贿等各种手段让自己的子女或亲朋挤掉其他人,获得本不属于他的名额和加分。

虽然教育腐败不一定会直
接影响到每一个农民工子女,但是教育腐败破坏了公平竞争的选拔环境。

农民工子女,甚至弱势群体的子女看似没有受到影响,但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在被无声地欺瞒,只是无能为力而已。

2 社会屏蔽理论
社会屏蔽是帕金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概念,其思想来源于韦伯。

韦伯认为,各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聚集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通过设定相应的资格规定,排挤、限制某些人的加入,允许某些的人加入,以达到自身获益最大化。

帕金则将韦伯的这一社会排他的思想进一步阐述为社会屏蔽理论,并认为社会屏蔽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合法性,即本质上来说,它是一个社会集团采用合法手段牺牲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

帕金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屏蔽的特点在于它采用一种表面看似开放,即成员资格条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开放的,是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实则却倾向于强势群体地位排他机制。

在合法性外衣的遮盖下,现代资本主义通过两种精巧的排他制度——财产制度与专业资格、技术证书制度实现了阶级的再生产。

帕金将社会屏蔽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屏蔽,一种是个体屏蔽。

所谓“集体屏蔽”,就是将某些社会群体整体性地排斥在资源的享有之外,比如以种族、宗教作为屏蔽标准。

其结果是产生“共同集团”,它会作出比较激烈的反应,常常会激化社会矛盾。

所谓“个体屏蔽”,就是不将某个身份群体整体性排斥在外,但其屏蔽标准有利于个人的竞争,比如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

其结果是产生
“分散”的群体。

这些人之所以被排斥,通常是被认为个人能力不够或者水平不行。

帕金注意到,当代社会的实际制度,都是两种屏蔽的结合,而不是某一种屏蔽的纯粹类型。

帕金对“社会主义”的苏联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两种社会都标榜说不问社会出身,主张选拔人才,但实际上,社会屏蔽的结果都是对统治集团更有利,统治集团的子女更容易实现地位继承。

两种社会都成功地利用社会屏蔽,实现了阶级的再生产。

3 社会屏蔽理论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的解释
根据帕金的社会屏蔽理论,在中国也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社会屏蔽制度:一是集体屏蔽,体现为户籍制度;二是个体屏蔽,体现为财产制度和考试制度。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权力寻租导致的不合理的社会屏蔽。

户籍壁垒,集体排斥农民子弟。

改革以后,我们虽然允许农民进城,但是在大城市的户籍上,还是不允许他们正式落户。

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将拥有农村户口的居民集体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形成了一种体制性的排他机制,使得农村子弟难以(上接第163页)公平的制度已经形成。

比如,农民工子女必须回生源地进行中考或者高考,而他们的户籍所在省份的分数线要比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高出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

财产制度,造成了贫富阶层的复制。

财产制度的建立,确定了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一群人的财富合法性,而不过问其来源是否正当。

而与之相应的财产继承制度也使得富裕阶级可以将自身的财富优势传递给子女,使其子女也保持住同样的地位。

现阶段,
每一个层次的教育准入时,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富人或者中产者可能不会是很大的负担,但是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家里穷上不起学,就不去上,这看似合理的逻辑背后,隐藏的是富裕阶级通过合法的财产占有制度牺牲了穷人阶级的利益,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攫取垄断更多的资源。

考试制度,合法排斥农民子弟。

现阶段,文化资本对于社会地位的获取越来越重要。

通过受教育而获得文化资本进而向上流动是社会流动的常规路径。

然而当前中国的考试制度却异化为了一种排斥机制。

强势集团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方面的优势,保证了其子女的总体考试水平总是高于弱势群体子女的总体考试水平,从而更为容易地通过考试、获得高分、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

比如,强势集团有条件让其子女上各种辅导班以提高考试成绩,学习各种特长以提升综合素质,而弱势群体子女就没有在这个条件。

等到考试之时,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强势集团子女在成绩、素质等作为标准的几个方面会优于弱势群体子女。

农民工及其子女就是这样一个弱势群体。

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辅导班和特长班,他们考试时会分数低,会被认为没有特长、素质低下,而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错,是他们自己能力不行,水平不够,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被淘汰。

权力寻租,导致了优势资源不正当转移。

杨继绳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已经形成了权力市场经济。

权力市场经济是指公共权力越位参与市场交易、左右市场运行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权
力变成了商品,可以为钱所买卖。

权力和资本共同垄断大量的社会财富。

权力的扩张和资本的贪婪恶性结合,使得远离权力中心的人们很难通过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

具体到教育领域来看,在教育发挥其选拔功能时,相关权力持有者通过权权交易、钱权交易,可以将保送资格、加分资格给予与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人有关系的考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对整个学生群体甚至社会都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钱志刚.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教育场域理论的视角[j].2008(5).
[3]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彭冠然(1991-),男,河北衡水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