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部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是指自19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主要包括近代史和当代史两个阶段。

以下是中国现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辛亥革命:指1911年至1912年间,中国发生的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

2. 第一次国共合作:指1924年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的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是为了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家统一和民主革命的目标。

然而由于一系列复杂因素,合作最终破裂,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内战。

3.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和文化变革的起点,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 中国抗日战争:指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其军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亚洲战场上最长时间、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也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反抗外国侵略最有力的一次战争。

5. 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至1976年间,由毛泽东发动并主导的运动。

这个运动旨在清除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资产阶级思想”,但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经济瘫痪和大量人员伤亡。

6. 改革开放:指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

7. 香港回归:指1997年,英国政府将香港归还给中国。

这标志着英国殖民主义在香港的结束,香港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拥有一国两制的特殊地位。

8. 九七年危机:指1997年,中国政府决定在香港回归后继续维持九七年前与英国政府签订的一份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条约,并确保香港的高度自治。

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香港民众的不满和抗议,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动荡。

中国现代史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名词,这些名词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也反应了人民的斗争和命运。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一、名词解释1.直皖战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掌握北京政府主要权利,在日本扶持下,极力扩张其武装力量,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想利用直系军队消灭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又达到削弱直系的目的,段祺瑞操纵安抚国会,选徐世超取代冯国璋为总统,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扩张,提出和平统一的口号,在英美支持下与段祺瑞对抗。

1920.4直奉两系合作反对段祺瑞,7.14,直皖两军在北京东西两面岛,京津.京汉两路开战,奉系张作霖派兵,作为直军后盾,皖军大败,段祺瑞被迫辞职,直奉两系控制北京政权。

2.北洋军阀: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知道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后援,参与各项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不顾公义,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利为目的的,个人和集团。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军政集团,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

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到1928年张学良改旗异帜,统治中国长发达16年,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加深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程度,袁世凯死后,北伐分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3.府院之争:府,总统府,院,国务院,即总统,总理之争。

袁世凯失败后,黎元洪于1916.6任大总统,实权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双方明争暗斗,权利争夺。

1917年初,日本为进一步控制中国,支持中国对德宣战,段想借参战之名扩充军队,消灭异己,操纵内阁,提出对德宣战。

美国害怕日本独占中国,支持黎元洪反对参战,其本人担心段实力过于扩张,于己不利,拒绝对德绝交电稿上签字,解除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

实质上反应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4.中山舰事件:1926年春蒋介石坚持下的孙文分子到处散布谣言,说共产党要暴动,推翻国民党政府,并以此来煽动反共,3.18,黄埔军校驻省办案处通知海军局称,奉蒋介石的命令调派兵舰开复黄埔,听候差遣。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

1927年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

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助,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它既为蒋介石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广州农讲所3.五卅运动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领袖顾正红。

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暴行。

在南京路上,英国巡捕悍然开枪,打死打伤群众数十人,制造了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惨案发生后,党中央决定组织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各阶层人民的反帝统一战线,实行罢工、罢课、罢市。

5月3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次日实现了全市“三罢”斗争;6月7日工商学联合会成立提出了“惩凶、赔偿、撤军上海、取消领事裁判权”等要求,形成了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随后各大中城市纷纷游行示威和“三罢”。

革命浪潮迅速推向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反帝运动。

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4.西山会议派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加剧分化,其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集会,自称为“国民党第一届四中全会”。

这次会议公开反动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国共合作。

随后在伤害成立所谓“国民党中央党部”,还在各地建立地方党部,形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从事反共活动。

因其集会地而得名“西山会议派”。

1926年1月在中共和国民党左派支持下中国国民党决议弹劾“西山会议派”,开除了最主要分子邹鲁等。

5. 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1《觉悟》五四时期重要刊物,是觉悟社与1920.1.20日创刊,为不定期刊物。

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但同时对当时流行的一些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也有反映。

2《湘江评论》“五四运动”时期影响较大的革命报刊之一,1919年创刊于长沙,毛泽东主编。

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是一份全部使用白话文的周报,以评述为主。

《湘江评论》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承受、传播、施行世界革命的新思潮作为根本任务,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鼓动。

其中,毛泽东撰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反应了毛泽东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3新潮社五四时期的社团之一。

由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发起,于1918.11.19日成立。

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形势下参加了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对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学进行猛烈攻击。

五四后,完全变成散播现代资产阶级思想的讲坛。

4新民学会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于1918年4月在湖南长沙成立的革命团体。

主要成员有李维汉、向警予、张昆弟、罗学瓒等。

五四运动后,组织和领导湖南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留法勤工俭学,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培养了优秀的革命人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停止活动。

5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

1922年,总部迁北京,上海、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设分部。

张国焘、邓中夏先后任主任。

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撤销。

6 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1月13日,香港海员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而举行罢工。

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至2月底罢工人数增至十万余人。

3月4日,大批工人离开香港回广州,行至九龙沙田时,遭英国军警开枪阻拦、镇压,当场打死四人,伤数百人,造成“沙田惨案”。

工人坚持罢工,迫使港英当局同意增加工资、恢复工会、释放被捕工人、抚恤死难者家属等条件。

3月8日罢工胜利结束。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场中国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这场运动最初的导火索是在巴黎和会后,中国政府同意将前往德国的山东省归还给中国,但在会议上,这个承诺被破坏了。

这激怒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开始举行示威游行和声讨活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期,是一场彻底改革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

它主张以科学和民主思想为基础,推动传统文化的革新和社会进步。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现代科学知识、西方文化、新思潮的传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运动的中心人物是陈独秀和胡适等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杂志、期刊等媒体发表文章,倡导新思潮。

三、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密切相关的两个事件,它们在时间上相互交织,而且关注的议题和目标也有相似之处。

五四运动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一场大规模抗议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以推动文化变革为核心的一场运动。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抗情绪,对旧文化和旧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使其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影响力。

四、国共合作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达成的政治合作和军事合作关系。

这一合作关系始于1936年的西安事变,表现为两党领导人的会谈和联合抗日。

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于中国的抗日斗争至关重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大和壮大。

五、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指中国人民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战争爆发于1937年,持续至1945年。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族统一战线发起坚决抗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也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史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

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

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

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

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海员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而举行的大罢工。

1922年1月12日,香港的中国海员工人反对英国资本家的压榨,要求增加生活待遇,遭到英国资本家的无理拒绝后,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林伟民、苏兆征等领导下开始罢工。

至3月8日,终于迫使港英当局同意增加工资,宣布撤销封闭工会的命令,并释放被捕工人,抚恤死难者家属,罢工胜利结束。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主义之争:实质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一场论战。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主张微小的社会改良。

8月,李大钊也在《每周评论》上多次撰文《再论问题与主义》予以驳斥。

指出,主义是解决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谈主义。

中国社会问题必须先求根本解决,这个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次论战扩大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4.曹锟贿选直系战胜奉系后,控制了北京政府。

打着“恢复法统” 的旗号,推黎元洪复任总统,把徐世昌赶下台。

接着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操纵选举。

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大总统成功。

5.黄埔军校: 国共合作形成后,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中国共产党为军校制定了规章制度,并从各地选派了大批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

还派周恩来作军校政治部主任,叶剑英、萧楚女、聂荣臻等担任各种负责工作。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一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一

一、名词解释:1、【府院之争】1916 年6 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

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

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

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称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2、【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以拥护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的革命运动。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号召。

率驻沪海军和原国会议员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

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出师讨段,发动护法战争。

1918年5月,孙中山在桂系军阀陆荣廷排挤下辞职赴沪。

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并向北洋军政府靠拢,酝酿南北议和,护法运动遂告失败。

3、【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与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为全国性的罢市、罢工、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4、【五卅惨案】1925年5月初,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为抗议日资本家无理开除中国工人举行罢工,日资本家枪杀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人。

5月30日,上海2000余学生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

以英为首的租界当局,出动武装警察,拘捕学生。

后万余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遭到了英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当场死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1、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2、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3、互助论互助论即互助的进化观.它在清末传入我国.《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 年发表的一部著作。

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

由于互助论的科学性及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与反思,使新世纪派和天义派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国内大力宣传.但互助论能在中国产生较大的社会道德效应则应归功于新世纪派的传播.4、醒狮派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国家主义派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运动的死敌”,“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

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摘要:一、鸦片战争二、太平天国运动三、洋务运动四、戊戌变法五、辛亥革命六、五四运动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抗日战争九、解放战争十、新中国成立正文: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指1840 年至1842 年发生在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通过强行向中国输出鸦片,使许多中国人沦为鸦片瘾君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

最终,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851 年至1864 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由洪秀全等人发起,主张建立“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地权、废除封建制度等改革措施。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曾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 世纪末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自强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防实力,推动国家现代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四、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推行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在短短的103 天后失败。

五、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主与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六、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1919 年5 月4 日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运动中,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约对中国的不公,呼吁民主与科学,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

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

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

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和关于党的实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的各级委员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接受党中央的领导和监督,党员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参加党的组织,遵守党的纪律。

《决议》规定,党在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决定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全国性的工会领导机构,以便统一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大会还提出加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

大会的最后一天,因帝国主义暗探的干扰而中断,次日转移到浙江嘉兴县南湖的游船上继续进行。

大会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焘为组织主任。

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台儿庄战役:1938年初,侵华日军华北派遣板垣第五师团和矶谷师团侵入山东南部,企图与南京、镇江、芜湖渡江北上的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

3月下旬起,猛攻台儿庄。

3月底4月初,中国军队与攻入台儿庄寨内之日军反复巷战,到4月6日,取得了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2. 中原大战:1930年5月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

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

蒋阎冯大战历时七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

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

3.第三党:又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于1930年5月正式成立,其领袖是邓演达,在政治上主张进行反帝反封建反独裁,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愿望,但是它反对中共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所以注定失败,1931年邓演达被杀害后,在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下第三党逐步瓦解最后销声匿迹。

4.八七会议: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代表们在发言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最后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进行秋收起义。

5.金佛郎案:指法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改变自1905年以来庚子赔款的金佛郎折算方式,称金佛郎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纸佛郎贬值,根本无法与金佛郎等价,于是法国要求中国付给法国的赔款使用硬金,即金佛郎。

如按金佛郎折算,中国多付关银6200多万两,这是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之间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①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②对科学与西方文明的认识;③对中国文明的态度。

论战实质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

2.《新潮》1919年1月的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之一。

主要发起人为罗家伦、傅斯年等。

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支持。

创刊后,因其仿效《新青年》,鼓吹“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受胡适的影响,逐渐向右转。

共出版三卷十二期,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后停刊。

3.《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更名而来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

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不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逐步成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刊物。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2年7月终刊出9卷54号4.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

(2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

(1分)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官学校,不仅重视军事素质的培养,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分)5.整理党务案是一九二六年五月,继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的限制共产党、夺取革命领导权的反动提案。

其中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中担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全体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始能发出。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摘要:一、领事裁判权二、片面最惠国待遇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四、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五、好政府主义六、八七会议七、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生产运动九、整风运动十、乡村建设派十一、东南互保十二、虎门销烟十三、租界十四、片面最惠国待遇十五、海国图志十六、湘军十七、厘金制度十八、圣库制度十九、淮军二十、捻军二十一、亚罗号事件二十二、清流派二十三、赫德二十四、总理衙门二十五、马嘉理事件二十六、中俄伊犁条约二十七、黑旗军二十八、公车上书二十九、强学会三十、保国会三十一、戊戌六君子三十二、东南互保三十三、保路运动三十四、皇族内阁三十五、苏报案三十六、黄花岗起义三十七、国粹派三十八、《天义报》三十九、南京惨案四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十一、南京国民政府四十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四十三、南昌起义四十四、秋收起义四十五、广州起义四十六、八七会议四十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文:本文为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主要包括了从鸦片战争至今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以下是这些名词的解释:1.领事裁判权: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

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近代西方列强通过缔约强迫中国单方面给予他们在贸易、关税、居留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3.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包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改革纲领,而《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些许资本主义性质的纲领。

4.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中国近代史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的指导思想。

5.好政府主义: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

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6.八七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7.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现代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部分名词解释

[笔记]中国现代史部分名词解释北洋军阀: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

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

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

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

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府院之争”以黎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

1917年3月在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上,段在日本支持下要参战,黎在美国支持不参战。

后黎免去了段的职务,并请强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

1917年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

张勋便带领军队入京拥溥仪登极,恢复清末官制。

消息传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要求讨伐张勋。

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讨伐张勋。

段祺瑞重新执政。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

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

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于暗杀宋教仁。

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

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很快把讨袁军打败“二次革命”失败了。

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树起护法大旗.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护法。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一、名词解释:1、【府院之争】1916 年6 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

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

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

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称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2、【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以拥护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的革命运动。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号召。

率驻沪海军和原国会议员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

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出师讨段,发动护法战争。

1918年5月,孙中山在桂系军阀陆荣廷排挤下辞职赴沪。

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并向北洋军政府靠拢,酝酿南北议和,护法运动遂告失败。

3、【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与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为全国性的罢市、罢工、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4、【五卅惨案】1925年5月初,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为抗议日资本家无理开除中国工人举行罢工,日资本家枪杀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人。

5月30日,上海2000余学生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

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

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

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

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

1921年8月成立于上海。

张国焘任主任,1922年,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改《工人周刊》为机关刊物。

主要活动是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

初期以铁路工人为工作重点。

1922年在广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工人运动的总通讯机关。

二七惨案后转入地下活动。

19 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

2好人政府::胡适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

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

他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

由这些人组成“好人政府”,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大我”。

这种“好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态。

3废督裁兵:北洋政府时期的一种政治主张。

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重,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

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主张。

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宣言》,呼吁军阀“顺从民意”,放下屠刀,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为推动。

另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安排裁撤军队,安排退伍军官兵到警察、民团及各建设事业中去。

裁兵后采取征兵制。

孙中山也曾是“裁兵”的积极者。

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5制宪救国: 制定一部民主宪法,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这是二十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

制宪和省自治两种政治主张,在很多地方是重叠的。

主张自治的人大多要求制定一部省宪法,进而制定国家宪法,而主张制宪的人中又有很多人主张在宪法中规定省自治或联邦制的条文。

中国是一个买办封建军事专政的国家,大小军阀掌握中央和地方的政权,人民毫无民主自由。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该校成立与1924年5月,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学校仿照苏联红军的培养模式,引进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强调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对学员的政治教育,为东征、南征及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楼呀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了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中山舰事件”,它是国共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

3、戴季陶主义: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共理论。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的征兆,但是他的反动观点也受到了共产党的猛烈攻击。

4、西山会议派:1925年,以谢持、谢鲁等人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与会的人员因此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的右派势力明确提出了要取消共产党的党籍,并取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上海另外成立新的党中央。

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5、整理党务案:蒋介石1926年5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改善国共关系为幌子,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

这是蒋介石发动的新的进攻。

中国中央领导人和苏联顾问继续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使蒋介石权势进一步扩大,为他后来实行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6、北京政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系军阀的军队。

但是他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监禁了曹锟,迫使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职务,冯玉祥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军事会议,决定请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并请孙中山北上北京共商国是。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

1、中共一大(名词解释)1921年7月23日开幕在上海和浙江嘉兴举行。

大会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组织纪律;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2、廖案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兼财政部长廖仲恺,偕夫人何香凝等乘车去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务会议,抵中央党部大门前时,遭到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的狙击,中弹身亡。

廖案发生后,国民党即设立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和审理廖案特别法庭,负责检查处理廖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广州卫戍司令。

据查证,廖案的主谋与当时国民党内粤系领袖人物胡汉民和许崇智有牵连。

此时主犯早已潜逃香港。

9月1日准许被遭拘捕的胡汉民出洋。

20日,蒋介石以武力逼迫许崇智赴沪养病。

蒋介石利用廖案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

3、废督裁兵北洋政府时期的一种政治主张。

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雄,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

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主张。

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宣言》,吁请军阀“顺从民意”,放下屠刀,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为推动。

另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安排退伍官兵到警察、民团及各建设事业中去。

裁兵后采取征兵制。

孙中山也曾是“裁兵”的积极提倡者。

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4、攘外必先安内(名词解释)是“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抗战前夕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一项反动政策,反映了国民党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急剧变动时期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基本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部分名词解释北洋军阀: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

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

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

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

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府院之争”:以黎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

1917年3月在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上,段在日本支持下要参战,黎在美国支持不参战。

后黎免去了段的职务,并请强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

1917年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

张勋便带领军队入京拥溥仪登极,恢复清末官制。

消息传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要求讨伐张勋。

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讨伐张勋。

段祺瑞重新执政。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

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

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于暗杀宋教仁。

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

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很快把讨袁军打败“二次革命”失败了。

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树起护法大旗.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护法。

但实权却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使得军政府变成了军阀政府。

孙中山看到了军阀的本质,深深懂得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

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次直奉战争:北洋军阀直、奉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日本在失去皖系军阀这个工具后,转而扶植另一个工具奉系军阀与直系对抗。

1921年12月,张作霖进京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

梁上台后,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政客,同意胶济铁路中日合办。

同时梁极力抑制吴佩孚。

其卖国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吴佩孚和直系各省督军乘机逼迫梁士诒下台。

由此引起直奉战争。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双方各动用兵力约12万人,在长辛店带交战。

5月5日,直军在长辛店获得大捷,随后张作霖率残部出关。

北京政变: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高潮推动下于北京发动的政变。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与热河一线奉军作战。

冯军由古北口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冯玉祥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

北京政权又落入官僚军阀手中。

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北方革命形势发展创造了有利件。

孙文越飞宣言: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

以此为精神,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

南北议和:南北议和上海召开,南方军政府代表为唐绍仪,北京政府代表为朱启钤。

由于南北议和有碍日本在华利益、有悖段祺瑞“武力统一”中国的意图,北京政府只是迫于中外压力才同意议和。

和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南方代表提出陕西立即停战,撤换陕督陈树藩,停止招募参战军。

此后数日,由于北京政府并未制止陕西的战争,唐绍仪表示如不撤换陈树藩,停止陕西的战争,决不再议其它议案。

但北京政府没有答复。

28日,和议暂停。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西路军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汉;中路军解放了江西;东路军解放了福建。

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好人政府:胡适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

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

他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

由这些人组成“好人政府”,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大我”。

这种“好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态。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

1921年8月成立于上海。

张国焘任主任,1922年,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改《工人周刊》为机关刊物。

主要活动是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

初期以铁路工人为工作重点。

1922年在广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工人运动的总通讯机关。

二七惨案后转入地下活动。

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

二七惨案:1923年2月7日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流血事件。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

吴佩孚丢弃“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

总工会当即组织全路2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2月7日,曹锟、吴佩孚等派大批军警分别在长辛店等处进行血腥镇压,林祥谦被捕后,拒绝下令复工,慷慨就义。

施洋也在武昌被杀害。

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

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黄埔军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

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

共招收了六期学生。

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

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

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

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

英国巡捕蓄意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了五卅惨案。

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组建的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变为反共反人民的军队。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议将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由共产党人担任。

周恩来等曾任政治部主任或党代表。

国民革命军取得了东征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政府军队仍用这一名称。

省港大罢工:广州和香港工人为反抗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而举行的大罢工。

广州和由香港返回广州的罢工工人、市郊农民、学生和黄埔军校学生军举行集会游行,英、法帝国主义军队以机枪群众射击,造成沙基惨案。

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积极支援省港大罢工。

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加强对罢工的领导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委员长的省港罢工委员会,并组成工人纠察队,严密封锁香港和沙面租界.这次罢工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坚持到1926年10月结束,历时16个月,是世界罢工史上罕见的。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锻炼了工人阶级,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等。

1925年在北京西山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通过了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会后在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中山舰事件: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右派加冯争夺革命的领导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