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和流程
农村传统葬礼流程0、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忌病人在原来睡的床上死去。
一般要搬临危者到正厅上搭椅子、木板让他们断气。
认为灵魂会回来抬床脚,如果来找断气处的木板,早已拆开、找不到,而如果到原来的床上来抬,则可能要废床。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并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通常情况下是逝者断气后立马进行。
因为过了几个小时后,由于肌肉细胞死亡而导致四肢僵硬的现象,会影响工作人员为逝者穿寿衣。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
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
2、报丧正式通知各处的亲友逝者的死亡时间、情況以及葬礼安排。
3、奔丧亲友携帯礼品、礼金、挽联、花圏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即将逝者遗体停放于灵堂,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在古代停灵有助于确定逝者是否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临时搭制的灵棚、家中房间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均可作为灵堂。
灵堂内设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忠德殡仪需要提醒的是,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或殡仪馆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首先要布置灵堂。
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
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
5、守灵和吊唁停灵期间,逝者的晚辈需在灵堂轮流守护逝者,接受其他亲友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直系以及亲近的晩辈,被称为孝子/孝女,他们需要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褂子或衣服,腰系麻绳或草绳,脚穿草蛙,即为孝服。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在环县农村,老人去世后,祭奠的仪式十分浓厚,以表达子孙对逝者的无限缅怀之情。
老人临逝前,子女要为他洗脸净身,穿好“老衣”。
快咽气时,要把老人抱着坐到炕下的木凳上,若死在炕上就是背了“炕基”,到阴曹地府也一直背在身上。
给口中含一枚古币(锁口钱),用线拴在脖子或钮扣上。
含锁口钱的用意一说是让逝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钱花,一说是防逝者到阴曹地府信口开河。
咽气后,家里的人将逝前的铺盖放到大门外,在大门口焚烧事先扎好的纸马,叫“上路马”;在地上铺垫与逝者岁数相同的若干根谷草,称“岁数草”,再将逝者头向门口停放上面,用白纸置面(代表被子)。
在手腕上拴一荞面饼,称“打狗饼”;双脚用麻绳子绞绊,称“绊脚绳”,以防惊尸;灵旁拴一只公鸡,称“倒头鸡”或“守灵鸡”;大门外焚烧“倒头纸”。
遂挂纸条一束,表示有丧。
随即,在停放逝者的两旁铺上麦草。
白天,孝子们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跪在麦草上,叫“跪草”;夜里睡在上面,叫“守灵”。
一旦离开灵堂,手里必须拿着丧棒。
凡来祭灵的儿孙及亲属均要戴孝。
亲生儿女、儿媳戴长7尺、宽7寸,从头顶顺脊背而下拖至地面,用细麻绳系腰的拉孝;其他孝子均戴白布孝帽。
出葬前,孝子不能吃荤、喝酒,不能唱歌、说笑,不能训人、骂人。
老人去世第二天,同族的人要通知四邻,称“报丧”。
报丧的人在路途中或院子里遇见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叩头”,且不能进人家的屋里。
随即,请逝者外家、娘家来人祭奠;请阴阳为逝者念经超度,卜定葬埋日时;请纸匠为逝者做纸活。
纸活用茜芨或芦苇扎制,彩纸、剪花表糊而成,有五供养、四合头、小七星件、大七星件、十供养、十全等。
“五供养”为上平房、左右侧房、门房、小花架5件;“四合头”为两层上房、左右侧房、过亭共4件;“七星件”是在四全头的基础上增加“灵堂”、接应幡、“人”(伺候逝者的金童、玉女)和“马”(逝者的乘骑)三件;“十供养”是在“七星件”的基础上增加“轿车”、“鹿”、“鹤”、“靠山”、转灯等;“十全”是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纸活,除“十供养”外,另加守门狮子、硬灯照等。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第一篇:山东丧葬礼仪习俗山东丧葬礼仪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
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
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
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
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
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
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九江瑞昌的风俗习俗
九江瑞昌的风俗习俗彩灯舞彩灯舞,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
古代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
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采莲灯等等。
九江“龙灯”又称“龙舞”,俗语“玩龙灯”。
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节数多则近百数,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
躯体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燃者称“布龙”、“沙龙”。
“龙舞”套路甚多,常见为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
“龙”随红珠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使观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县“船灯”又称“采莲船”。
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
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并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
湖口渔鼓湖口渔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阳湖滨地区,它以丰富的鄱阳湖渔歌和民间小曲为基调,既能一曲单用、一曲多用、多曲联用;又能以唱为主、说唱结合。
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鱼皮蒙的竹制鼓筒。
右手执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时拍击鼓面和小跋,发出清脆、浑厚的“二响”声。
其声似渔舟披风拍浪,旋律流畅,曲调婉转,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傩舞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
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
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
江西民间奇特的风俗:“恐怖棺材钉”、“养尸地”,你们听过吗?
江西民间奇特的风俗:“恐怖棺材钉”、“养尸地”,你们听过吗?江西婺源养尸地,丧葬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很多地方渐渐开辟了自己的丧葬习俗。
有些地方习俗得以保存,有些却在慢慢消失或者演变。
今天小秋君为大家介绍的是江西婺源奇特的丧葬习俗说起婺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风景旅游胜地?田园风光?黄灿灿的油菜花?有“书乡”、“茶乡”之称的婺源,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但就是在这一片美丽的原野上却有一个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可怕之地——养尸地。
婺源县有一千年古村段莘,多年以来,村庄一直维持着最为古老的殡葬方式——土葬。
伴随土葬的还有一种奇怪的丧葬方式,名为露天葬。
而露天葬的地方就叫做养尸地。
村里有人去世后,如果没有墓地安葬死者,就只能先放在村里旁边的养尸地,任由风吹日晒,等找到了好的墓地后才能把放死者的棺材迁到新墓地。
就算是大白天,村里人如果要路过养尸地,也得绕着边缘行走,弯腰鞠躬,心怀畏敬,也有人会携带少量的纸钱或者贡品来献给他们,让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过贫苦,此为曰“庆生”。
古人有云:“死者是大,厚葬为先”。
段莘的这种独特的丧葬文化,它的出现与村里人多地少不无关系,为了不与死者争地,又为了尊重逝去的死者,当地百姓只能折中一下,委屈逝去的亲人“暂息”在养尸地,一找到合适的墓地就把他们迁到那里,让他们有个最终的“归宿”。
还有“恐怖”棺材钉制成长命锁九江修水县81岁的宋和堂向记者介绍了当地一个令人称奇的习俗,在修水部分乡镇,小孩佩戴的长命锁是用棺材钉打成的。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有“二次葬”习俗,故去的老人第二次下葬时,家属会将其骨骸放入陶瓷坛内,第一次下葬时的棺材便废弃无用了。
旧时,当地人迷信认为棺材钉可以辟邪,因此便用铁钉制成长命锁给小孩佩戴,以寄托多福多寿之意。
除此之外,在江西旧时还流行众人为新生婴儿凑钱购置银制长命锁。
近现代著名学者胡朴安在他的著作《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凑百家锁之事,尤为全赣之通行”。
九江丧葬十个程序标准版
1、停尸:死者寿衣穿好,要把尸体移于中堂或堂前右侧,置放在木板或竹床上。
之所以要移尸,俗以为堂前、正厅、正寝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安放在这里是对死者的尊敬和礼仪规格。
据说“寿中正寝”出自于此。
死者头脚的方向要与生前睡的方向相反,头枕草纸(也有用草纸包砖瓦的),双手摆放在胸前(也有拿一发饼的),脸上盖上草纸,叫“遮面纸”,有“阴阳一纸隔”之说。
靠脚的方向点以“脚灯”,灯以破碗盛上菜油,浸以灯草,点燃,并放一香炉插香,地下放一盆用于烧纸。
(曾经也见有坐姿的,死者盘坐在竹木椅上,面西而坐,手上拿一发饼),据说“死人捏法饼”,是用来打狗的,怕在阴间路上遇见狗,所以备以饼子赶狗。
转尸毕,随将死者病时所睡之床拆除,床架放于露天处,任其日晒雨淋多日,或浸入溪水中数日后洗刷干净抬回。
由于俗信人死是“寿元”届满,城皇爷差遣“无常”前来召回,故需把“无常”以礼送走。
送“无常”由死者亲属备香纸和草鞋一双,纸糊“插袋”一只,上书死者姓名住址等,用火把送到郊外朝县城方向,把所送物件烧化。
也有将死者生前睡过的稻草、或被褥拿到村子下方的路口处焚烧,俗称“送活无常”,也有叫“送终”。
2、报丧:死者家要及时向亲友报丧,旧时报丧,无论天晴下雨,报丧者都要带上一把雨伞,伞把朝前,伞头朝后,到亲戚家时将伞倒倚于门外,亲友一见即知送来噩耗,不需说话。
报丧者在亲戚家吃完点心,才告以死者姓各及死亡经过及殡殓日期即匆匆离去,再到别家报丧。
3、超度亡魂:守灵期间,旧时还请上道士和尚做法事,念经及祭文、超度亡人。
主持法事者摇动法铃,旁者敲击鼓乐,主持者领唱一番经文,众人同声附和结尾,唱者曲调悠长,加之鼓乐鸣响,甚是热闹。
经文内容一般有:关灯、邀十殿、跑五方、过阴曹地府、破八挂、往生咒等等。
有的家庭请有唢呐、长号,配以鼓乐,唢呐吹起乐谱,一套一套,十分悦耳动听。
长号则声音沉长,有时要拖好几分钟,听起来有悲伤沉重之感。
4、做七:在九江还有“做七”的习俗。
民间丧葬流程禁忌
民间丧葬流程禁忌1、开金井时,先烧黄表纸,敬香放鞭告请山神土地,此地花钱购置作万年福地,再由长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2、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牲“复山”或“复土”。
3、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4、五七需由孝女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老人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5、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以示一节节高升,饱暖富足。
6、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水师所定的线位较准方向谓“下字”。
7、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头在后可略高,脚在前。
8、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9、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0、老人逝后即穿“上路衣”又称'寿衣”。
11、老人逝后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2、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3、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4、去世当日及时请道士来制作孝单、孝杖、压煞榜文及超度所用之项。
15、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6、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17、棺木有八仙、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即是由八块木料、十块、十二块、十四块木料所做成,棺材(又称寿材)头脚两块木料不包括在内,木料块数越少,棺材的级别越高。
18、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
19、孝家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0、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21、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比手势,惟恐错为亡人,当“代死鬼”。
22、祭拜祖先忌用不带皮的肉、去掉鳞的鱼,否则对祖先不恭、不孝。
23、忌席上摆上三个菜,俗称过去死囚徒斩首前吃法。
24、村子里有丧事时,不能在村内巷子里唱歌,以免对孝家及死者不敬,自己遭殃。
25、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临丧则必有哀色。
26、装殓时嘴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习俗,后代有含饭团。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国地域⼴阔,风俗习惯存在很⼤差异,此所谓百⾥不同俗,⼗⾥改规矩。
⼩编是鲁西南⼈,我们这个地⽅,⽼⼈去世,按⽼传统整个葬礼流程是这样的。
萊垍頭條现在新丧⼤多以三天为期,下⾯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頭條萊垍第⼀节:第⼀天頭條萊垍⼀、穿寿⾐垍頭條萊⼈病危时,绝⽓之前,先穿寿⾐。
夫妇先亡⼀⽅的,穿寿⾐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萊垍頭條⼆、烧背褡條萊垍頭先⼈在灵床上咽下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背褡搭在门槛上(背褡内装纸钱元宝),点⽕烧之。
同时念叨:⾦童⽟⼥,前来背褡,西去路上,好⽣伺候。
并呼唤亡⼈(爹、娘)看好钱褡,该⽤就⽤,该花就花,千万不要委屈⾃⼰。
⼀路⾛好,仙界去安家。
待烧完背褡后⽅可举哀痛哭。
萊垍頭條三、丢噙⼝钱萊垍頭條噙⼝钱是⼀枚青铜钱,由长⼦丢⼊死者⼝内,为“⼝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萊垍頭條四、放饼⼦和麸⼦萊垍頭條亡⼈已逝,包⼀包麸⼦和⼀包⼩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中,同时念歌:“⾛到蚂蚁⼭,麸⼦撒两边。
⾛到恶狗⼭,饼⼦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路平安。
萊垍頭條五、系绊脚绳萊垍頭條⼈死后停⼫在屋当门灵床上,⽤⼀条⿇绳捆住两脚,以防炸⼫。
到辞灵或⼊殓时,再解开去掉。
萊垍頭條六、盖蒙脸纸頭條萊垍⽤⼀张⽩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难看,以免亲⼈伤⼼或害怕。
頭條萊垍七、放隐⾝草萊垍頭條隐⾝草就是⼀把⾕草,呈三⾓形放在灵床前⾯。
萊垍頭條⼋、烧倒头纸條萊垍頭意为给死者送钱,亲⼈痛哭⼀场。
萊垍頭條九、做倒头⾯萊垍頭條做⼀碗⾯条,放在棺头前⾯,叫倒头⾯,斜插⼀双筷⼦,备死者⾷⽤。
萊垍頭條⼗、点长明灯萊垍頭條在棺材前⾯放⼀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直到油尽⾃灭,不能添油。
萊垍頭條⼗⼀、挂⾐服萊垍頭條在堂屋北墙⽴⼀把扫帚,把死者⽣前穿的⼀件⾐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垍頭條萊⼗⼆、放粮⾷頭條萊垍棺后放⼀袋粮⾷,敞开袋⼝,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丧事礼节习俗
丧事礼节习俗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
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
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
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
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人死后丧事流程人死后丧事流程,人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下面看看人死后丧事流程及相关资料。
人死后丧事流程1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在丧葬仪式中,孝子拄哀杖,长子摔老盆。
按照农村习俗,“摔老盆”要一次完成,而且越碎越好!十二、路祭。
民间丧葬通用流程
民间丧葬通用流程国之大事乃兵戎,民之大事为祭葬,因各地风俗不同,随时代而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但有些流程实在不可删除。
我在为人点穴开井立墓及送亡之时,民间的丧葬禁忌有很多,旧时此事各地都有支宾先生(熟知当地红白喜事民俗德高望重的乡绅),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人了,多数人皆茫然不知,每问及我,不知从何回答,但有些实在大繁琐,故特将一些禁忌整理写出共73条,望需要者据当地风俗选择使用。
1、开金井时,先烧黄表纸,敬香放鞭告请山神土地,此地花钱购置作万年福地,再由长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2、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牲“复山”或“复土”。
3、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4、五七需由孝女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老人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5、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以示一节节高升,饱暖富足。
6、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水师所定的线位较准方向谓“下字”。
7、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头在后可略高,脚在前。
8、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9、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0、老人逝后即穿“上路衣”又称'寿衣”。
11、老人逝后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2、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3、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4、去世当日及时请道士来制作孝单、孝杖、压煞榜文及超度所用之项。
15、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6、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17、棺木有八仙、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即是由八块木料、十块、十二块、十四块木料所做成,棺材(又称寿材)头脚两块木料不包括在内,木料块数越少,棺材的级别越高。
18、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
19、孝家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0、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江西殡葬风俗
江西殡葬风俗
江西,称之为时空桥梁,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它给全国不同民族带来了繁多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在江西的殡葬风俗中,它的特点和普适性是非常显著的。
江西的殡葬风俗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江西的古代及其相关的宗教信仰。
江西传统的殡葬风俗以宗教化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对死亡的认定和缅怀,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慰藉。
江西传统的殡葬方式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俗,大多受到古代的宗教信仰的影响。
一般来说,传统殡葬是在由家庭成员、朋友、祝寿人组成的宗教仪式中完成的,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悼。
每一步的宗教仪式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缅怀。
此外,宗教信仰也造就了江西人殡葬习俗中的一些繁文缛节。
例如,在江西,可以看到被称为“死者”的祭奠行为,它是一种向死者表达敬意的仪式,其中包括悬挂纸钱、放置物品、以及烧纸袋等,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
另外,在传统的江西殡葬中,有一项传统习俗,即搬迁往亡者遗体。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会在特定的宗教仪式中把死者的遗体搬迁到家族墓地,这也是江西传统殡葬礼仪中最具特色的一项习俗。
此外,在传统的江西殡葬礼仪中,还有一项习俗,即家人在把死者搬迁到家族墓地后,会在死者家吃一顿“葬礼饭”,以表达他们对死者的爱和思念。
总之,江西传统的殡葬风俗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
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象征意义的殡葬礼仪。
它为人们传达了一种关于尊重生命、缅怀死者的思想,也为人们心灵带来了一种厚重的宗教仪式。
山东丧葬习俗
⼭东丧葬习俗 ⼭东丧葬礼仪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礼仪最后⼀件⼤事。
⼈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标榜⾃⼰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花费越来越⾼,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丧 过去,⽼⼈年满六⼗,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年过五⼗以后,做⼦⼥的开始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准备送⽼的⾐物、棺⽊等。
旧社会,民间农家⽣活困难,送⽼的⾐物棺⽊等不可能⼀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是陆续办置。
⾐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棺⽊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通常称做寿材。
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定。
上等材选⽤柏⽊或楸⽊,—般⽤松,次者⽤柳。
⽤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
就其厚度⽽⾔,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帮五⼨、底四⼨;有“三⼆⼆五”的,即天⼆⼨、帮⼆⼨五、底—⼆⼨;有“净⼆五”的,即天⼆⼨五、帮⼆⼨、底和回头各⼀⼨;有“荒⼆五”的,即天、帮各按⼆⼨五、⼆⼨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五或⼆⼨者,故称“荒⼆五”。
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统称薄⽪棺材。
⽽寿⾐只有年过七⼗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亡者,俗称“喜丧”。
七⼗岁以下者,寿⾐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滴在寿⾐上,死者穿上想念⼉⼥,⼼情会不安的。
缝线⼀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三条裤⼦,因到阴间,以棉⾐为主,男⽤⿊,⼥⽤⿊、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皆⽤褥⼦、枕头,枕头是三⾓形,内装⾕⽪,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 旧社会卫⽣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医院,病⼈通常在⾃⼰家中亡故。
凡正常死亡的⽼⼈,尽量避免在炕上咽⽓。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体包括四个部分: 沐浴更⾐当病⼈⽣命垂危之际,⾸先要为病⼈沐浴更⾐,俗称“穿⾐裳”。
农村丧葬流程
农村丧葬流程
1、丧事安排:家属要按照习俗安排葬礼,准备葬礼期间需要的物品,包括棺材、灵柩、香火、纸钱、钱币、鹤簪、烛台、灯笼等。
2、抬棺:家属要准备好棺材,由家属抬棺,抬棺时要把棺材抬高,以示尊重。
3、葬礼:家属要准备好葬礼期间需要的物品,然后按照习俗安排葬礼,家属要在葬礼期间穿着习俗服装,按照习俗礼仪进行葬礼。
4、祭祀:家属要准备好香火、纸钱、钱币等,然后按照习俗礼仪祭祀,祭祀时要按照习俗要求进行。
5、安葬:家属要准备好安葬所需的物品,然后按照习俗安葬,安葬时要按照习俗要求进行。
6、后续:家属要按照习俗安排后续活动,如七日、十五日、三个月等,以便于送走亡者。
丧葬习俗2
丧葬习俗2进饭当地普通丧事,在埋葬前一天晚上,都要在灵前举行“进饭”仪式。
因为死者在家“住”最后一晚了,儿女及亲人们难免有永诀痛别之情。
所以,许多地方把“进饭”叫“辞灵”或“家祭”。
“进饭”这天夜里,从晚八点左右开始,鼓乐班子集坐灵旁,从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近远依次分别进行。
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盘子端上一盏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
“进饭”时,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还要给鼓乐班子送小钱。
给的钱多,就吹奏的好,时间长;给一次钱,就吹奏一曲。
因此,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吹奏什么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
例如:子侄点《祭灵》,女儿点《女望娘》,孙子点《状元游街》,其他孝子点《雁落沙滩》等。
女婿、外甥“进饭”时,小姨子、内兄弟媳、表兄弟等能开玩笑的,还要“刁难”嬉闹一番。
有的给他们膝下放砖头、瓦渣,让他们跪着难受;有的给他们头上顶只碗,使他们跪着而纹丝不能动;有的“逼”着他们多次掏钱点曲子。
打打掀掀,拉拉扯扯,十分热火。
死者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就闹得越欢。
这是当地丧仪中惟一能笑闹的一环。
如果过官宾事,行“家祭”礼,那就复杂多了,必须按既定的程式来。
还要看谁的“礼”行的好,要求脚步路数到位,跪拜行止得体,磕头作揖周全,稍一疏忽就会错乱,在围观的男男女女面前,当场出丑丢人。
因此,旧时从孩子起,就要学习行“礼”,以备后用。
“进饭”往往要进行到下半夜,这时离天明不远了,人们还要准备第二天早上安葬的事,所以,大都彻夜不眠。
进饭又叫上吃席,现在多在起灵前进行,女婿在此时才穿孝服,至于玩耍笑闹是少不了的。
买路夜深人静时,家中男孝子还要出去压纸,在明日出殡的必经之路口(多在村外)压上三张白纸、点上蜡烛、嘴上还得祷告,告知土地爷和路神,我们明日出殡要打此经过,您老人家不要为难我们,也就是说,礼多神不怪。
起灵当地安葬一般都在午饭后举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推定。
嘉兴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嘉兴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嘉兴的丧葬习俗有哪些旧时丧葬礼仪极为繁琐,封建礼仪、迷信习惯兼而有之,特别是上层人家更为复杂,解放后基本破除。
下面店铺详细介绍嘉兴的丧葬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嘉兴的丧葬习俗嘉兴的丧葬习俗——送终、入殓、守灵死者临终前,子女近亲须随侍在侧,听取临终遗嘱,断气时急速为死者用准备好的“寿衣”更衣,有地位者用礼服,一般百姓也用新制的“寿衣”。
死者咽气后,立即移尸中堂,用衾被遮盖,设为灵堂,备香烛供品致祭,点“长明灯”。
灵床左右置草栅,子女匍匐哭泣致哀,在其地守灵。
此时即筹办葬事,请阴阳先生作“批书”,计算死者所忌及“冲克”,以有所回避,并算出“回煞”之日,同时派人飞速向亲族报丧,或发送讣告。
事先已准备好葬地的或有祖坟的,即勘定葬地,未定葬地者,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觅葬地。
如一时找不到合适葬地,大户人家也有停灵数年不葬的。
死者殁后,遗体前设斋饭,孝子及近亲日夜相伴,称“伴灵”。
在短时间近亲赶来以后,即将死者移入棺木,举行入殓仪式盖棺钉实,从此死者与人世相隔,称为“大殓”。
大殓时,由子女捧尸入棺,请和尚念经,考究的要请寺庙方丈率十几个和尚诵弥陀经,并由方丈用锡杖推棺盖盖棺。
封棺时,由死者子孙用缀彩绸的钉子按次序敲钉钉棺,此钉名“子孙钉”。
富家在棺中置锦绣被褥,金银财物和死者生前喜爱之物随葬,置石灰木炭于棺底防潮,有的还放松香。
贫者则简朴收殓。
入殓后,孝子及亲属仍日夜守灵,并请和尚尼姑日夜诵经,为死者超度。
嘉兴的丧葬习俗——吊丧一般人家在死后三日内,亲友闻悉当即前来吊唁,并送丧仪(钱)或挽联、挽幛〔即绸缎被面,原为衬托挽联(词)的载体,近代演变为单送被面〕。
有的人家则确定开吊时间,接受吊唁。
一般都发书面讣告,报纸兴起后亦有登报的,均说明某日开吊。
有的讣告附有死者传记和孝子的哀启,近代有些还制铜版印死者遗像、名人悼词和像赞。
开吊之日,丧家高搭彩棚,彩棚名“厂”,有“辕门”悬灯,书丧家姓氏堂号,门上有黑白彩球,名“魂球”,棚内灵堂前又扎成内门,有人站立襄礼。
瑞昌市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业、国土部门按照规定实行经济处罚:严禁生 产、销售棺木和封建迷信丧葬用品,对购买棺 木的.一经发现,予以没收并对棺木制造者进 行处罚。 推行火葬.文明葬风。为深化殡葬改革 力度,规范市民丧葬行为.一方面坚持推行火 葬,创新骨灰安葬方式。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 提下,根据人口密度、交通状况、设施配套和 群众接受程度.共同决策科学选址,避免重新 占用山场或耕地,推行了“亭子式”、 式”、 “回廊式”、 “半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聂新喜, 何敏锋 江西省瑞昌市民政局 中国民政 CHINA CIVIL AFFAIRS 201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guomz201102031.aspx
补助:旧伤复发以外的医疗费用,有工作单位 的享受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镇无工 作单位的和农村的及在乡复员军人等其他优抚 对象住院医疗费按规定报销、减免后.个人支 付医疗费用较大且本人支付确有困难的.由县 民政局从医疗补助经费中按个人自付部分(起 付金、自费药除外)的60%给予补助。 五是规范操作.严格补助申报程序。优抚 对象在就医住院结束后.凭本人的定期抚恤补 助领取证、医疗诊断书、出院证明、住院医疗 费发票、新农合已报销证明等材料向所在乡镇 人民政府提出补助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并签署意见后,上报县民政局审批实施补助. 通过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的规范实施. 一方面切实解决了优抚对象“医疗难”的老问 题:另一方面减轻了优抚对象家庭的经济负 担,同时杜绝了部分优抚对象小病大医等实报 实销待遇存在的问题,也减轻了县财政压力, 真正实现了优抚对蒙、医院、政府三满意. (作者单位:云南省牟定县民政局)
城镇无工作单位和在乡的7~1 O级残疾军人分别 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 险. 三是统筹兼顾.全县优抚对象如数纳入 医疗保障。2009年5月,结合省州相关要求和 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该县 制定出台了‘牟定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 法>,把全县享受定期生活补助的优抚对象统 一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由县民政 局办理参保手续.享受医疗保险相关待遇。参 保率达到了100%. 四是分门别类.建立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 度。在将全县优抚对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后. 针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住院费用.在县医保中 心报销后个人自负部分由县民政局从医疗补助 费中给予全额报销(医保外的住院起付金和自 费药除外).七至十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 属旧伤复发的.参加工伤保险的则由工伤保险 基金支付.末参加工伤保险的.则由县民政局 从医疗补助经费中按个人承担部分的70%给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
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如今随着城市化地不断加快,对文化民俗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断言“中国真正的民俗现只藏身于小县城的偏远乡镇的农村地区”。
对此,我比较赞同。
这也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我选择家乡丧葬习俗的原因,因为只有那,才保留着最传统、最真实也最能让人铭记于心,并且如今还在不断延续。
我家位于瑞昌西部地区偏远乡镇花园乡,群山环抱,极为闭塞。
恰如此,我们那地区的丧葬文化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特色,暑假期间,村中一长辈去世,较为系统的目睹了这一丧葬习俗的过程,加上脑海中儿时村上那些老爷爷奶奶去世后丧葬过程的零碎记忆,加以整理,归纳为此文。
整个丧葬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为出殡前,即扎灵、守孝;二为出殡送葬(土话归山);三为入葬后,家属除旧、做法事(土话音译)。
先人一去世,其家属便忙碌起来,首先通知妯娌,兄弟和村中同一房头的族人,此,逝者去世的讯息便立刻在村中传开,此刻家属会请平常走得比较近的族人或者同一房头的族亲(一般多位女性且上年纪的人)去逝者房中替其擦拭身子,然后换上寿衣。
一般正常自然老去的逝者其早就备好了寿衣,当然我也见过村中因为婆媳矛盾,婆婆喝农药自杀,来不及就地赶制寿衣而借寿衣的。
这主要是维护逝者的尊严,让其干净上路。
接下来就是请道士,道士可以说是每次丧葬过程的主角,他摆道场,做法事,指导着整个进程。
还记得我们村就有着一位受人尊敬,闻名乡里的道士,按辈分,我喊他祥木伯。
在我脑海里,小时候村中老者去世基本上都是他做的法事。
首先,扎灵堂,我们不叫摆,因为整个灵堂确实是用竹子、松柏枝扎起来的。
一般灵堂都是扎在自家的门前空地上,也有扎在村中公
用的屋场上。
灵堂少不了的是立根新砍的粗大、高耸的竹竿,竹枝砍光,但竹竿顶梢的竹枝必须保留,再砍一段两至三米的竹梢扎绑于大竹竿的顶梢并且系上道士带来的画着符的红色幡布,幡布下端吊着三个或五个黄色布条,布条里包着一毛钱的硬币,包硬币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跟大竹竿是用来招魂的。
灵堂的物品摆设也有讲究,我记得墙上都是挂着阴曹地府的牛鬼蛇神的狰狞画像,什么下油锅、钩琵琶骨、上刀山、腰斩等血腥场面等诸如此类。
各孝男女的服饰也都有讲究,而且诸多禁忌。
像孝男女一律着白色麻布孝服,黑色孝鞋,鞋上别上一朵白布花,手持粘满白纸的竹筒,竹筒顶端黏的是岁条状的一圈红纸,名曰出拄棒。
孝男腰间系用干稻草编织的绳带,头上披白色麻布并以苎麻系之或者浅白色布草绳系之,孝女则头戴白麻布编制成的三角形头套也别上苎麻,腰间不系绳结而是白色布条系之。
孝服装束依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区别,越亲者颜色越深,绳结越粗大。
守孝期间,男人不能刮胡须、剃发,女人不能洗头梳头,即便是夏天也如此,孝鞋上的花和出拄棒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能弄丢,而十分忌讳用出拄棒打人。
当天晚上村中的每一户人家基本上都会去逝者灵堂前放一挂爆竹,上柱香,表示悼念,劝劝家属斯人已去,节哀顺变。
这期间一天到晚法事不停,道士站在大八仙桌上出神,丢用老竹木根做成的半月形告子(土话音译,有盛告,阳告,阴告,一般是连续两或三双盛告便可以决定逝者是否能埋进祖坟山和逝者最后的下葬地点,当然道士也会结合逝者的生辰八字)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隆重的一部分,出殡的日子必须是到士看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孝男女最悲痛也最痛苦的,上午六七点钟便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便一直下跪,磕头。
这也是有规矩的,孝子是一直跪在前面,不能起身,孝女则是一直扶着棺木痛哭,而孝孙,女婿,堂兄弟,侄儿,外甥女婿等则是听道士的命令进行着下跪,磕头,起身等动作,比如说,道士说一叩首,一干人等便得立马下跪磕头,二叩首,三叩首,人们接着磕,他们谁先磕后磕都是有顺序的,而且循环进行着,法事的高潮处,你会看到他们是跪了起,起了跪,左脚起,右脚跪,甚至来不及起又得跪下去。
短短数分钟便下跪百来十次,而且还得有节奏。
当然他们膝盖下垫着干稻草编的圆盘垫子。
中午,全村人在祠堂吃丧宴,丧宴过后不久便是最隆重的仪式,出殡。
八仙从祠堂戏台上取来两根红漆粗圆木八仙棍将棺木抬至祠堂门口或者较宽的屋场前,这是令人揪心的场面,女眷们一个个哭得死
去活来,连棺木都扶不住,在地上爬着哭,声泪俱下,让人听了,很是酸楚动容。
到了屋场上,放下棺木,又开始做法事。
孝男女们接着哭接着跪。
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逝者为女性,逝者娘家人没到是绝对不允许出殡的,而且娘家人刚进村口,就得一直鸣放爆竹,等人一喊娘家母舅老表到,孝男孙女媳妇一起齐刷刷跪下,且只有娘家人来扶他们起身他们才能起身。
这一天,请的乐队也会来,哀乐齐鸣,乐队中中的女队员还会哭丧,哭得也十分令人动容,然后就是哭颂悼文,一般但是什么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啊,和睦乡亲啊,未好好享清福就溘然长逝啊。
然后在哀乐中又开始做法事,做完法事便最后悼念,各孝子孙按辈分,亲疏关系依次跟着端着灵位的孝子身后绕棺木三圈,女眷们则依然是趴在棺木上痛哭,他们的声音早已沙哑,哭不出声,但你仍然能听见她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头撞棺木,让人动容。
随着道士一声起身的吼声,八仙就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都搭把手,抬的抬,扶的扶,因为装了大量熟石灰的棺木足足有一千多斤靠八仙抬起来且一路送到下葬地点是不太现实的,女眷们不用去,其实她们也没法去,丧期间,她们日夜哀嚎,此刻站立都是靠人扶着,这一刻她们仍然是趴在地上嚎哭,全村的人跟送葬队伍徐徐前进,棺木在途中一不能着地;二,遇到桥和神坛必须停,进行过祭,以便让逝者记得回家的路。
所以能看如果哪个八仙抬不动了,便立即有年轻的小伙把他换下来,而且有人带着四条长板凳以便过桥时放棺木,一路上鞭炮,震天雷不断。
同一房的小孩还会扛着纸糊的仙鹤走在队伍前面,到了墓地,道士依次向墓坑撒熟石灰,烧酒,烧纸钱,仪式结束八仙们便将棺木下葬,浇土,筑实,道士再做一场法事,众人开始回村,这时墓地附近的孩子会跑到墓地来吃送葬队伍带来的食物,叫筑坟粑,我儿时也吃过,一般都是面条或者粉干和糍粑煮的汤食,吃完还要把碗摔碎,吃不完的食物也不会往回带。
下葬回来后,当晚上,逝者家属便会把灵堂拆掉,和逝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一起在屋场上烧掉,并做场法事,然后每一户派一个小孩为代表去逝者家去分一份祭祀的食品回来,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等村长分好,说,好了,大家便抢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后来,八仙觉得他们出力最多,就吵闹,不愿意全村人分,他们要独得,后来分食品这个习俗就消失了。
下葬后的第三天和头七家属都会去坟上祭祀,并做一天法事。
到此,整个丧葬才算结束。
家乡的这一丧葬习俗现在仍然在延续,究其原因,我就觉得是家乡人把我们
中华民族的孝道,对先人的哀思很好的继承。
我坚信在我的家乡这一习俗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