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丧葬习俗和流程

丧葬习俗和流程

农村传统葬礼流程0、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忌病人在原来睡的床上死去。

一般要搬临危者到正厅上搭椅子、木板让他们断气。

认为灵魂会回来抬床脚,如果来找断气处的木板,早已拆开、找不到,而如果到原来的床上来抬,则可能要废床。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并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通常情况下是逝者断气后立马进行。

因为过了几个小时后,由于肌肉细胞死亡而导致四肢僵硬的现象,会影响工作人员为逝者穿寿衣。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

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

2、报丧正式通知各处的亲友逝者的死亡时间、情況以及葬礼安排。

3、奔丧亲友携帯礼品、礼金、挽联、花圏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即将逝者遗体停放于灵堂,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在古代停灵有助于确定逝者是否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临时搭制的灵棚、家中房间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均可作为灵堂。

灵堂内设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忠德殡仪需要提醒的是,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或殡仪馆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首先要布置灵堂。

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

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

5、守灵和吊唁停灵期间,逝者的晚辈需在灵堂轮流守护逝者,接受其他亲友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直系以及亲近的晩辈,被称为孝子/孝女,他们需要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褂子或衣服,腰系麻绳或草绳,脚穿草蛙,即为孝服。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在环县农村,老人去世后,祭奠的仪式十分浓厚,以表达子孙对逝者的无限缅怀之情。

老人临逝前,子女要为他洗脸净身,穿好“老衣”。

快咽气时,要把老人抱着坐到炕下的木凳上,若死在炕上就是背了“炕基”,到阴曹地府也一直背在身上。

给口中含一枚古币(锁口钱),用线拴在脖子或钮扣上。

含锁口钱的用意一说是让逝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钱花,一说是防逝者到阴曹地府信口开河。

咽气后,家里的人将逝前的铺盖放到大门外,在大门口焚烧事先扎好的纸马,叫“上路马”;在地上铺垫与逝者岁数相同的若干根谷草,称“岁数草”,再将逝者头向门口停放上面,用白纸置面(代表被子)。

在手腕上拴一荞面饼,称“打狗饼”;双脚用麻绳子绞绊,称“绊脚绳”,以防惊尸;灵旁拴一只公鸡,称“倒头鸡”或“守灵鸡”;大门外焚烧“倒头纸”。

遂挂纸条一束,表示有丧。

随即,在停放逝者的两旁铺上麦草。

白天,孝子们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跪在麦草上,叫“跪草”;夜里睡在上面,叫“守灵”。

一旦离开灵堂,手里必须拿着丧棒。

凡来祭灵的儿孙及亲属均要戴孝。

亲生儿女、儿媳戴长7尺、宽7寸,从头顶顺脊背而下拖至地面,用细麻绳系腰的拉孝;其他孝子均戴白布孝帽。

出葬前,孝子不能吃荤、喝酒,不能唱歌、说笑,不能训人、骂人。

老人去世第二天,同族的人要通知四邻,称“报丧”。

报丧的人在路途中或院子里遇见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叩头”,且不能进人家的屋里。

随即,请逝者外家、娘家来人祭奠;请阴阳为逝者念经超度,卜定葬埋日时;请纸匠为逝者做纸活。

纸活用茜芨或芦苇扎制,彩纸、剪花表糊而成,有五供养、四合头、小七星件、大七星件、十供养、十全等。

“五供养”为上平房、左右侧房、门房、小花架5件;“四合头”为两层上房、左右侧房、过亭共4件;“七星件”是在四全头的基础上增加“灵堂”、接应幡、“人”(伺候逝者的金童、玉女)和“马”(逝者的乘骑)三件;“十供养”是在“七星件”的基础上增加“轿车”、“鹿”、“鹤”、“靠山”、转灯等;“十全”是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纸活,除“十供养”外,另加守门狮子、硬灯照等。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第一篇:山东丧葬礼仪习俗山东丧葬礼仪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

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

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

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

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

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

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九江瑞昌的风俗习俗

九江瑞昌的风俗习俗

九江瑞昌的风俗习俗彩灯舞彩灯舞,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

古代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

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采莲灯等等。

九江“龙灯”又称“龙舞”,俗语“玩龙灯”。

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节数多则近百数,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

躯体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燃者称“布龙”、“沙龙”。

“龙舞”套路甚多,常见为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

“龙”随红珠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使观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县“船灯”又称“采莲船”。

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

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并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

湖口渔鼓湖口渔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阳湖滨地区,它以丰富的鄱阳湖渔歌和民间小曲为基调,既能一曲单用、一曲多用、多曲联用;又能以唱为主、说唱结合。

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鱼皮蒙的竹制鼓筒。

右手执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时拍击鼓面和小跋,发出清脆、浑厚的“二响”声。

其声似渔舟披风拍浪,旋律流畅,曲调婉转,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傩舞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

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

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

江西民间奇特的风俗:“恐怖棺材钉”、“养尸地”,你们听过吗?

江西民间奇特的风俗:“恐怖棺材钉”、“养尸地”,你们听过吗?

江西民间奇特的风俗:“恐怖棺材钉”、“养尸地”,你们听过吗?江西婺源养尸地,丧葬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很多地方渐渐开辟了自己的丧葬习俗。

有些地方习俗得以保存,有些却在慢慢消失或者演变。

今天小秋君为大家介绍的是江西婺源奇特的丧葬习俗说起婺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风景旅游胜地?田园风光?黄灿灿的油菜花?有“书乡”、“茶乡”之称的婺源,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但就是在这一片美丽的原野上却有一个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可怕之地——养尸地。

婺源县有一千年古村段莘,多年以来,村庄一直维持着最为古老的殡葬方式——土葬。

伴随土葬的还有一种奇怪的丧葬方式,名为露天葬。

而露天葬的地方就叫做养尸地。

村里有人去世后,如果没有墓地安葬死者,就只能先放在村里旁边的养尸地,任由风吹日晒,等找到了好的墓地后才能把放死者的棺材迁到新墓地。

就算是大白天,村里人如果要路过养尸地,也得绕着边缘行走,弯腰鞠躬,心怀畏敬,也有人会携带少量的纸钱或者贡品来献给他们,让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过贫苦,此为曰“庆生”。

古人有云:“死者是大,厚葬为先”。

段莘的这种独特的丧葬文化,它的出现与村里人多地少不无关系,为了不与死者争地,又为了尊重逝去的死者,当地百姓只能折中一下,委屈逝去的亲人“暂息”在养尸地,一找到合适的墓地就把他们迁到那里,让他们有个最终的“归宿”。

还有“恐怖”棺材钉制成长命锁九江修水县81岁的宋和堂向记者介绍了当地一个令人称奇的习俗,在修水部分乡镇,小孩佩戴的长命锁是用棺材钉打成的。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有“二次葬”习俗,故去的老人第二次下葬时,家属会将其骨骸放入陶瓷坛内,第一次下葬时的棺材便废弃无用了。

旧时,当地人迷信认为棺材钉可以辟邪,因此便用铁钉制成长命锁给小孩佩戴,以寄托多福多寿之意。

除此之外,在江西旧时还流行众人为新生婴儿凑钱购置银制长命锁。

近现代著名学者胡朴安在他的著作《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凑百家锁之事,尤为全赣之通行”。

九江丧葬十个程序标准版

九江丧葬十个程序标准版

1、停尸:死者寿衣穿好,要把尸体移于中堂或堂前右侧,置放在木板或竹床上。

之所以要移尸,俗以为堂前、正厅、正寝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安放在这里是对死者的尊敬和礼仪规格。

据说“寿中正寝”出自于此。

死者头脚的方向要与生前睡的方向相反,头枕草纸(也有用草纸包砖瓦的),双手摆放在胸前(也有拿一发饼的),脸上盖上草纸,叫“遮面纸”,有“阴阳一纸隔”之说。

靠脚的方向点以“脚灯”,灯以破碗盛上菜油,浸以灯草,点燃,并放一香炉插香,地下放一盆用于烧纸。

(曾经也见有坐姿的,死者盘坐在竹木椅上,面西而坐,手上拿一发饼),据说“死人捏法饼”,是用来打狗的,怕在阴间路上遇见狗,所以备以饼子赶狗。

转尸毕,随将死者病时所睡之床拆除,床架放于露天处,任其日晒雨淋多日,或浸入溪水中数日后洗刷干净抬回。

由于俗信人死是“寿元”届满,城皇爷差遣“无常”前来召回,故需把“无常”以礼送走。

送“无常”由死者亲属备香纸和草鞋一双,纸糊“插袋”一只,上书死者姓名住址等,用火把送到郊外朝县城方向,把所送物件烧化。

也有将死者生前睡过的稻草、或被褥拿到村子下方的路口处焚烧,俗称“送活无常”,也有叫“送终”。

2、报丧:死者家要及时向亲友报丧,旧时报丧,无论天晴下雨,报丧者都要带上一把雨伞,伞把朝前,伞头朝后,到亲戚家时将伞倒倚于门外,亲友一见即知送来噩耗,不需说话。

报丧者在亲戚家吃完点心,才告以死者姓各及死亡经过及殡殓日期即匆匆离去,再到别家报丧。

3、超度亡魂:守灵期间,旧时还请上道士和尚做法事,念经及祭文、超度亡人。

主持法事者摇动法铃,旁者敲击鼓乐,主持者领唱一番经文,众人同声附和结尾,唱者曲调悠长,加之鼓乐鸣响,甚是热闹。

经文内容一般有:关灯、邀十殿、跑五方、过阴曹地府、破八挂、往生咒等等。

有的家庭请有唢呐、长号,配以鼓乐,唢呐吹起乐谱,一套一套,十分悦耳动听。

长号则声音沉长,有时要拖好几分钟,听起来有悲伤沉重之感。

4、做七:在九江还有“做七”的习俗。

民间丧葬流程禁忌

民间丧葬流程禁忌

民间丧葬流程禁忌1、开金井时,先烧黄表纸,敬香放鞭告请山神土地,此地花钱购置作万年福地,再由长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2、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牲“复山”或“复土”。

3、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4、五七需由孝女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老人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5、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以示一节节高升,饱暖富足。

6、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水师所定的线位较准方向谓“下字”。

7、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头在后可略高,脚在前。

8、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9、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0、老人逝后即穿“上路衣”又称'寿衣”。

11、老人逝后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2、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3、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4、去世当日及时请道士来制作孝单、孝杖、压煞榜文及超度所用之项。

15、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6、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17、棺木有八仙、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即是由八块木料、十块、十二块、十四块木料所做成,棺材(又称寿材)头脚两块木料不包括在内,木料块数越少,棺材的级别越高。

18、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

19、孝家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0、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21、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比手势,惟恐错为亡人,当“代死鬼”。

22、祭拜祖先忌用不带皮的肉、去掉鳞的鱼,否则对祖先不恭、不孝。

23、忌席上摆上三个菜,俗称过去死囚徒斩首前吃法。

24、村子里有丧事时,不能在村内巷子里唱歌,以免对孝家及死者不敬,自己遭殃。

25、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临丧则必有哀色。

26、装殓时嘴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习俗,后代有含饭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

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如今随着城市化地不断加快,对文化民俗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断言“中国真正的民俗现只藏身于小县城的偏远乡镇的农村地区”。

对此,我比较赞同。

这也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我选择家乡丧葬习俗的原因,因为只有那,才保留着最传统、最真实也最能让人铭记于心,并且如今还在不断延续。

我家位于瑞昌西部地区偏远乡镇花园乡,群山环抱,极为闭塞。

恰如此,我们那地区的丧葬文化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特色,暑假期间,村中一长辈去世,较为系统的目睹了这一丧葬习俗的过程,加上脑海中儿时村上那些老爷爷奶奶去世后丧葬过程的零碎记忆,加以整理,归纳为此文。

整个丧葬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为出殡前,即扎灵、守孝;二为出殡送葬(土话归山);三为入葬后,家属除旧、做法事(土话音译)。

先人一去世,其家属便忙碌起来,首先通知妯娌,兄弟和村中同一房头的族人,此,逝者去世的讯息便立刻在村中传开,此刻家属会请平常走得比较近的族人或者同一房头的族亲(一般多位女性且上年纪的人)去逝者房中替其擦拭身子,然后换上寿衣。

一般正常自然老去的逝者其早就备好了寿衣,当然我也见过村中因为婆媳矛盾,婆婆喝农药自杀,来不及就地赶制寿衣而借寿衣的。

这主要是维护逝者的尊严,让其干净上路。

接下来就是请道士,道士可以说是每次丧葬过程的主角,他摆道场,做法事,指导着整个进程。

还记得我们村就有着一位受人尊敬,闻名乡里的道士,按辈分,我喊他祥木伯。

在我脑海里,小时候村中老者去世基本上都是他做的法事。

首先,扎灵堂,我们不叫摆,因为整个灵堂确实是用竹子、松柏枝扎起来的。

一般灵堂都是扎在自家的门前空地上,也有扎在村中公
用的屋场上。

灵堂少不了的是立根新砍的粗大、高耸的竹竿,竹枝砍光,但竹竿顶梢的竹枝必须保留,再砍一段两至三米的竹梢扎绑于大竹竿的顶梢并且系上道士带来的画着符的红色幡布,幡布下端吊着三个或五个黄色布条,布条里包着一毛钱的硬币,包硬币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跟大竹竿是用来招魂的。

灵堂的物品摆设也有讲究,我记得墙上都是挂着阴曹地府的牛鬼蛇神的狰狞画像,什么下油锅、钩琵琶骨、上刀山、腰斩等血腥场面等诸如此类。

各孝男女的服饰也都有讲究,而且诸多禁忌。

像孝男女一律着白色麻布孝服,黑色孝鞋,鞋上别上一朵白布花,手持粘满白纸的竹筒,竹筒顶端黏的是岁条状的一圈红纸,名曰出拄棒。

孝男腰间系用干稻草编织的绳带,头上披白色麻布并以苎麻系之或者浅白色布草绳系之,孝女则头戴白麻布编制成的三角形头套也别上苎麻,腰间不系绳结而是白色布条系之。

孝服装束依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区别,越亲者颜色越深,绳结越粗大。

守孝期间,男人不能刮胡须、剃发,女人不能洗头梳头,即便是夏天也如此,孝鞋上的花和出拄棒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能弄丢,而十分忌讳用出拄棒打人。

当天晚上村中的每一户人家基本上都会去逝者灵堂前放一挂爆竹,上柱香,表示悼念,劝劝家属斯人已去,节哀顺变。

这期间一天到晚法事不停,道士站在大八仙桌上出神,丢用老竹木根做成的半月形告子(土话音译,有盛告,阳告,阴告,一般是连续两或三双盛告便可以决定逝者是否能埋进祖坟山和逝者最后的下葬地点,当然道士也会结合逝者的生辰八字)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隆重的一部分,出殡的日子必须是到士看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孝男女最悲痛也最痛苦的,上午六七点钟便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便一直下跪,磕头。

这也是有规矩的,孝子是一直跪在前面,不能起身,孝女则是一直扶着棺木痛哭,而孝孙,女婿,堂兄弟,侄儿,外甥女婿等则是听道士的命令进行着下跪,磕头,起身等动作,比如说,道士说一叩首,一干人等便得立马下跪磕头,二叩首,三叩首,人们接着磕,他们谁先磕后磕都是有顺序的,而且循环进行着,法事的高潮处,你会看到他们是跪了起,起了跪,左脚起,右脚跪,甚至来不及起又得跪下去。

短短数分钟便下跪百来十次,而且还得有节奏。

当然他们膝盖下垫着干稻草编的圆盘垫子。

中午,全村人在祠堂吃丧宴,丧宴过后不久便是最隆重的仪式,出殡。

八仙从祠堂戏台上取来两根红漆粗圆木八仙棍将棺木抬至祠堂门口或者较宽的屋场前,这是令人揪心的场面,女眷们一个个哭得死
去活来,连棺木都扶不住,在地上爬着哭,声泪俱下,让人听了,很是酸楚动容。

到了屋场上,放下棺木,又开始做法事。

孝男女们接着哭接着跪。

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逝者为女性,逝者娘家人没到是绝对不允许出殡的,而且娘家人刚进村口,就得一直鸣放爆竹,等人一喊娘家母舅老表到,孝男孙女媳妇一起齐刷刷跪下,且只有娘家人来扶他们起身他们才能起身。

这一天,请的乐队也会来,哀乐齐鸣,乐队中中的女队员还会哭丧,哭得也十分令人动容,然后就是哭颂悼文,一般但是什么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啊,和睦乡亲啊,未好好享清福就溘然长逝啊。

然后在哀乐中又开始做法事,做完法事便最后悼念,各孝子孙按辈分,亲疏关系依次跟着端着灵位的孝子身后绕棺木三圈,女眷们则依然是趴在棺木上痛哭,他们的声音早已沙哑,哭不出声,但你仍然能听见她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头撞棺木,让人动容。

随着道士一声起身的吼声,八仙就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都搭把手,抬的抬,扶的扶,因为装了大量熟石灰的棺木足足有一千多斤靠八仙抬起来且一路送到下葬地点是不太现实的,女眷们不用去,其实她们也没法去,丧期间,她们日夜哀嚎,此刻站立都是靠人扶着,这一刻她们仍然是趴在地上嚎哭,全村的人跟送葬队伍徐徐前进,棺木在途中一不能着地;二,遇到桥和神坛必须停,进行过祭,以便让逝者记得回家的路。

所以能看如果哪个八仙抬不动了,便立即有年轻的小伙把他换下来,而且有人带着四条长板凳以便过桥时放棺木,一路上鞭炮,震天雷不断。

同一房的小孩还会扛着纸糊的仙鹤走在队伍前面,到了墓地,道士依次向墓坑撒熟石灰,烧酒,烧纸钱,仪式结束八仙们便将棺木下葬,浇土,筑实,道士再做一场法事,众人开始回村,这时墓地附近的孩子会跑到墓地来吃送葬队伍带来的食物,叫筑坟粑,我儿时也吃过,一般都是面条或者粉干和糍粑煮的汤食,吃完还要把碗摔碎,吃不完的食物也不会往回带。

下葬回来后,当晚上,逝者家属便会把灵堂拆掉,和逝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一起在屋场上烧掉,并做场法事,然后每一户派一个小孩为代表去逝者家去分一份祭祀的食品回来,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等村长分好,说,好了,大家便抢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后来,八仙觉得他们出力最多,就吵闹,不愿意全村人分,他们要独得,后来分食品这个习俗就消失了。

下葬后的第三天和头七家属都会去坟上祭祀,并做一天法事。

到此,整个丧葬才算结束。

家乡的这一丧葬习俗现在仍然在延续,究其原因,我就觉得是家乡人把我们
中华民族的孝道,对先人的哀思很好的继承。

我坚信在我的家乡这一习俗永远不会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