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的历史材料,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山东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终于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教学步骤:
步骤一:学生研读地图,认识山东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的资料,山东重要的文化名人以及文化遗址。
步骤二:整理资料写出提纲,要叙述19世纪末,英国、日本、德国等帝国主义在山东的侵略行径。
步骤三:简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关于收回山东的斗争。
步骤四:简述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
步骤五:简述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关于收回山东的努力
教学资源:
图书资料。
教学分析:
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对中国侵略,山东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列强觊觎的重要目标。可以说对山东的争夺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历史缩影。山东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的一部分,由于中国人民坚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参考资料:
1.山东省的地理位置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东经114°47.5'—122°42.3'、北纬34°22.9'—38°24.01'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长约420多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多公里,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省会为济南市。
2.山东名称的历史沿革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3.山东历史渊源
山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遗址,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

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姜尚于齐,封周公之子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4.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等;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刘勰、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孔尚任等;在艺术方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李成、张择端、高凤翰等;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甘德、刘洪、何承天、王朴、贾思勰、王桢、燕肃等;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
德国首先于1897年11月借口两名德国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军队在胶州湾登陆,驱逐当地中国驻军,加以强占。清政府要求德军撤走,遭到拒绝。1898年3月,德国强迫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及湾内各岛总面积550余平方公里土地租与德国,为期99年,限期内归德国管理,德有权制定章程,管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进出口船只。由此开创了以“租借”名义强占中国海港的先例。条约还规定胶州湾潮平100里内划为“中立区”,德军有权自由通过,清政府在此地驻兵,需先与德国商议,致使此6500平方公里的地区变为两国共管。英、俄长期在远东争雄。俄占旅大后,英国为抵制俄国势力的扩展,提出租借威海卫,以与俄国对抗。当时威海卫在日本占领下,清政府同意对日赔款付清后,将威海卫租与英国。因威海卫位于山东德国势力范围内,英国声明不在山东修筑铁路,不与德国争利,承认德国对山东的权利。1898年5月,清政府付清对日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7月,中英订立《租借威海卫专条》,规定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等湾内10英里地方租与英国,期限15年。旅顺和威海卫曾是北洋海军根据地,隔海相望,分据南北入口,是拱卫北京和华北的门户,这时分别落到俄、英手里,成为它们的军事基地。
6.“二十一条”
1914年,日本

政府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机,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攻占中国的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次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奉日本政府之命,晋见袁世凯,当面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二十一条共分五大项: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日本人在中国有宣教权,等等。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与日本代表日置益秘密谈判。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无比愤慨,反日舆论沸腾。正式谈判于1915年2月2日在举国一致反对的声浪中开始。谈判秘密进行,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引诱于前,以武力威胁于后,企图使袁世凯政府全盘接受。袁世凯便将二十一条加以修改,提出修正案。但日置益寸步不让,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与此同时,欧美列强对日本损害其在华的侵略权益一致不满,纷纷给予抨击。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日趋高涨。日本见事态严重,便一面宣布第五项为“希望条件”,属于劝告性质;一面提出新案,内容与原要求一至四项基本相同,仅将若干条文改用换文方式。5月7日又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政府48小时之内应允。袁世凯指望欧美列强干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皇帝做不成,便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于5月9日递交复文表示除第五项各条“容日后协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签订了所谓“中日条约”和“换文”。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给中国的单方面“条约”,完全违背了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袁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
7.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参加的有英、法、美、日、意等27国,苏俄未参加。会议名义上是

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军政府外交次长王正廷等。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见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无视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和会最后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8.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
(1919年)1月28日复开五国会议。中国代表顾维钧、王正廷被邀参加。此次会议系讨论处分德国太平洋上殖民地问题,不独中国被邀,比利时、塞尔维亚及英国自治领代表等均被邀请。开会后中国代表请求发言。顾维钧说:仅关数百万人之太平洋属岛问题,诸氏如斯尽力,至于青岛问题,关系四万万国民之重大问题,本全权之责任亦极重,今于兹试述其大纲原则。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青岛完全为中国领土,当不容有丝毫损失。3600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租借与德国,但因于教案问题,德国以武力要挟强请,迫不得已而为,已属世界周知之事。如就地势论之,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也,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相接可直达首都,于国防上中国亦断然不容他国之争执也。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山东以25000英方里之狭地,容3600万之居民,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本全权认为交还青岛为公正圆满之一条件,若本会舍此采用他法,则本全权不得不认为谬误。日本为中国逐出德国势力于山东,英国不顾欧战之危急,竭力援助,以及其他与德对峙使德无力派兵东援之各联合国,共为中国所当竭诚申谢;然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纷争之种子,为本全权所不得不力争者也。此不独为对吾国之诚意,亦对世界各国之诚意也。本全权绝对主张,大

会应斟酌胶州租借地及其他权利之处置,尊重中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之根本权利,且相信中国可谓有和平之诚意也。
9.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由美国发起在华盛顿召开的以协调海军军备和对华关系为主题,进行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英、法、日、中、意、比、荷、葡共九国。中国北京政府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伍朝枢为全权代表出席。会上,美、英等国为限制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和在中国的独占局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也为各自的利益,进行了某些妥协。其中与会各国签订《九国公约》,共分九条,其核心是中国对各国“门户开放”。会议无视中国代表提出的关税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军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正当要求,却迫使中国在会外与日本谈判并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强使中国将胶州湾地区辟为商埠,向各国开放。这次会议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也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