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 不失其真实” • 对荒诞的,非主流的,有违自然社会规,反应生活的非常态,而把 常态忽略掉,有把现实重新解构的意思。
背景
• 长期殖民地。 • 经济被控制。 • 政治被干涉。
加缪
•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 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 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 单无依靠。”
感情上
•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 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 是昨天死的。
工作上
• “你正年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你会喜欢 的。”我回答说,的确如此,不过对我来 说,实在是可有可无。于是,他就问我是 否不大愿意改变改变生活,我回答说,人 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 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
死亡
• 即使是坐在被告席上,听那么多人谈论自己,也 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听见椅子往后挪的声 音,我看到好些记者都在用报纸给自己扇风,尽 管挂着遮帘,阳光仍从一些缝隙投射进来 •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 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 另类,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 ,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存在主义什么 的…以后再搞懂吧
• 马丁先生:我卧室里有张床,床上盖着一条绿色鸭绒被。 • 马丁夫人:我卧室里有张床,床上盖着一条绿色鸭绒被。 • 马丁先生:这太奇怪了,我们住在同一间房里,睡在同一 张床上。我有个小女儿同我住在一起…… • 马丁夫人:我也有个小女儿同我住在一起…… • 马丁先生:(还是用那种少有的、平淡、近似唱歌的腔调 )我,亲爱的夫人,我看我们肯定已经见过面了,您就是 我妻子……伊丽莎白,我又找到您了! • 马丁夫人:道纳尔,是你呀,宝贝儿! [马丁夫人不急不忙地向马丁先生走去。他们拥抱,毫无 表情。……] • ……这时,女佣人玛丽出来告诉观众:马丁先生的小女儿 和马丁夫人的小女儿不是同一个人。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使当代西方各种问题和困境在大暴露的同时,又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革命的冒险”和“后现代转折”。
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裹挟的各种先锋性、多元性的哲学观念、美学理论和艺术流派,使得对其加以清晰描述遭遇到困难,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它那“耗尽”般的喧嚣和骚动,去把握其主要的理论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源;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 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简介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後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後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後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1)彻底的反传统。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
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
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
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
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后现代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4章后现代主义文学思考题1.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其基本特点有:(1)激烈地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反对西方传统文化,而且还反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意识,它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为此而消解作品深层次意义的表达和探求,对文学的价值表现出怀疑,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具有“反小说”、“反戏剧”的特征,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文学创作是为了写作本身的欢愉它是一种表演、操作。
对权威和经典的彻底否定,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寻求语言的彻底解放,以此抵制传统文化尤其是理性传统对思想和心智的束缚,拒绝表现严肃的主题,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零度写作”,将写作变成能指滑动的符号游戏。
(3)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后现代主义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后现代主义作家还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强调语言和文本的歧义性、多义性和对话性,颠覆了传统的创作原则与方法,使得文本内容、结构和意义呈现出开放的特征。
(4)向大众文学的靠拢受后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权威和经典的否定,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趣味和品格上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态度,而在创作方法和风格上呈现出大众文学的一些特征。
2.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
答: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1)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①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传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揭示世界和人存在的荒诞,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境况中的自身选择和精神自由,具有鲜明的哲理化倾向。
②为了描绘世界的荒诞感,存在主义文学将真实性原则提到了重要高度,并采用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题目】: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
A.文脉主义B.引喻主义C.象征主义D.装饰主义【答案解析】:A,B,D[试题解析] 后现代主义反对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提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主要特征为三: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
代表人物是文丘里。
语境主义、装饰主义和隐喻主义。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现代主义,但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反叛。
它不仅是对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解构,剥夺了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和丰富性、完整性、中心性和同一性,而且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原教旨主义和“当下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
扩展资料:后现代主义:1.人性化和自由化。
作为现代主义的内在反应,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纯粹理性和功能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风格仍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和自由化。
2.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映个性和文化内涵,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和一成不变,以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倡导舒适、自然、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的体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并突出了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语境的连续性。
后现代主义提倡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语境。
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优雅与现代新奇的融合,创造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大众化设计。
4.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洗刷了现代主义的简单性和单一性。
采用混合、叠加等非传统设计手段,以模糊的张力取代陈志清晰无误的感觉。
这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这个和那个杂乱取代了清晰的统一。
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统一。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20C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文学现象。
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它的正式出现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
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影响外,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罗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另外,诸如现象学、阐释学、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不同程度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其主要影响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05─1980)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三大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的自由选择”。
德里达(1931-)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
其主要理论主张:解构中心、解构结构、解构文本、.解构阅读。
表现出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例。
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诸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等。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综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征现代主义文艺又称先锋派文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20世纪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发展的社会动因。
现实社会的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极大破坏,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动摇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获得了地盘。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综合影响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武器。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创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思想特征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
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 基本特征: • 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和梦境,追求现实和 梦幻的统一 ; • 提倡“自动写作法”; • 主张语言的自由联用。
• 代表作家、作品: • [法]布勒东《娜嘉》 • [法]阿拉贡(《共产 党人》)
• 第二次高潮: • 20世纪30年代 • 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垮掉的一 代、黑色幽默
• 尼采 • 权力意志论
• 柏格森 • 直觉主义哲学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学说
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 思想内容:主观性、扭曲性、 模糊性 • 艺术方法:重主观表现、重艺 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 经常采 用象征、荒诞、意识流等手法.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及主要流派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 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后期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 代表作家、作品: • 娜塔莉· 萨洛特: 《金果》 • 阿兰· 罗伯-格里耶: 《窥视者》《橡皮》 《嫉妒》
垮掉的一代
•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文学流派。 • 基本特征:自称是“神圣的野蛮人”。打 着“反理性主义”旗号,他们的生活准则 是“沉沦就是出路”。在艺术上力求突破 各类文学体裁的限制,否定一切。
◆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
◆丰富复杂的象征。
◆跨越时空界限,古今熔为一炉。 ◆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
第三节
意识流文学
一、含义及发展概况
• 是一种现代心理描写技巧。抛弃传统小说 结构,以时间、意识作为小说中心,将飘 忽不定、流动不已的心理活动作为基本内 容,刻意表现个人精神生活和内心隐秘的 意识活动。
后现代主义三方面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下面我们分而述之:
1.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
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这样声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1)主题的不确定.如果说,在现实主义那里,主题基本上是确定的,作者强调的就是突出主题;在现代主义那里,作者反对的是现实主义的主题,他们并不反对主题本身,相反,他们往往苦心孤诣地建构自己的主题.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主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意义不存在,中心不存在,质也不存在,“一切都四散了”.一切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主题,也没有“副题”,甚至连“题”都没有.这样一来,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1)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虽然与现实主义相去甚远,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譬如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结合.魔幻现实主义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其总体精神及创作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但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来就没有远离过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首先是对现实的一种态度.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面对现实,力图深入现实,去发现现实中、生活中、人类活动中的神秘所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大都非常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创作目的明确,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鲜明的爱憎观念.略萨说,作为一个作家,“意味着同时负担起一种社会的责任:在发展个人的文学事业的同时,通过写作及其活动,还应该是解决社会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的积极参加者”.因此,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不同于典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他们并不热衷于描写个人内心的非理性的变态心理,而是牢牢扎根于客观现实,尽情地揭露当代拉丁美洲的政治寡头、大庄园主和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表达作家对人民的同情,对民族与人民的命运的思考.卡彭铁尔对超现实主义的精神错乱的梦呓文学,从一开始的欣赏到后来的厌倦到最后的决裂,乃是因为他用理性对这类文学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和审查,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要表现美洲大陆的愿望.马尔克斯说,他内心深处有两种信念:“一、优秀的小说应该是现实的艺术再现;二、人类最临近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他的《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的离奇曲折的遭遇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描写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孔多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哥伦比亚农村从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的百年沧桑,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痛恨社会动乱、憎恶战争、反对外来势力、主张民族独立和团结的思想,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非常突出.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纷纭,作家的思想观点、艺术观点各方面也很不一致,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强调表现“现代意识”,中心是危机感和荒诞感。
现代主义的共同主题就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与绝望。
第二,深刻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人的异化这一重要主题。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它深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第四,他们广泛应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等艺术形式和手法,将抽象的思维外在形象化,力求发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大致有: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烈的一个文学流派。
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颂“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进行艺术创造。
2、象征主义: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
3、表现主义: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
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4、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5、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
后现代主义文学

“存在先于本质”首见于萨特所著的《存在与虚无》。 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 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 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三、创作情况:
(1)文论:文学介入生活 萨特的文学观具有强烈的倾
向性。诸如反对不义战争,反法 西斯,反种族歧视,反伪善道德 等。 (2)小说:《墙》、《恶心》、 《自由之路》
(3)戏剧:
《苍蝇》、《间隔》(最初 《他人》)
《死无葬身之地》、《毕恭 毕敬的妓女》。
四、小说《墙》
小说集《墙》包括5个短篇:
第三,哲理的深刻性。
第四,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禁闭》通过
象征手段,表达作者对荒诞人生的思考,呼吁善的 选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链接 境遇剧:
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 戏剧类型。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 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 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戏剧极为有效地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忧患意 识和两难选择状态。
“新小说”,是指二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英、美、等西方国家产 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流派。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 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 有兴趣,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
❖ 1、叙述视角的转换 ❖ 2、消解深度的描写 ❖ 3、蒙太奇和拼贴 ❖ 4、戏仿与元虚构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十二章:后现代主义文学 课件.ppt

• 魔幻现实主义酝酿于20年代,发端于30 年代,形成于40、50年代,鲁尔福的《 佩德罗·帕拉莫》一下使地方性的拉美文 学成为世界文坛的壮举,震惊了世界, 被称为“爆炸文学”。 60、70年代进入 高潮。
ko
基本特征
• 现实与幻象结合。 • 结构上的革新,常见的结构形式是:
套匣式,跳跃式,平行蒙太奇式; • 运用象征、寓意、荒诞和意识流等西
ko
• 1950年5月11日巴黎梦游人剧场上演了尤 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
• 1952年《椅子》上演 • 1953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巴黎
演出成功 •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出
版研究荒诞派戏剧的经典性理论著作《 荒诞派戏剧》
ko
• “荒诞派戏剧力图使人正视人所面临 的现实,荒诞派戏剧才是我们这个时 代的现实主义戏剧。”
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 ,蓄意让作品中 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 以寻求。 • 后现代主义文学则要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 界线,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 倾向 。
ko
二、 后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1.存在主义文学
ko
哲学渊源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 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 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 系的哲学流派。 • 创始人:克尔凯戈尔
ko
代表作家
• (一)萨特 • 哲学家 • 文学家 • 政治家
ko
• 萨特之墓
ko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三原则
• “存在先于本质” • 存在即自由,人就
是自由。 “自由选 择” • “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
ko
• 文论:文学介入生 活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20世纪,西方文学迎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两大文学思潮,这两种文学思潮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就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进行探讨,包括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和挑战。
它试图通过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想内容,对现实主义的理性和客观描写进行颠覆和超越。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1.1 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摒弃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采用碎片化、溢流性的叙述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叙事形式。
1.2 对主观意识的探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现,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深层心理和情感状态的描绘,以及对时间、空间、身份等概念的重构和挑战。
1.3 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非直接表达手法,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重构和解构,寻求一种更富有内涵和多义性的表达方式。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吴尔夫的《至灵灯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二、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20世纪后半叶,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加剧,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延续和扬弃,体现了对现代生活、语言和文化的全新认识和反思。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2.1 对权威和中心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实践的多元性和权威的相对性,挑战中心和周边的二元对立,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
2.2 对历史和现实的异化: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历史和现实的虚拟性和构造性,以及对它们的再写和解构,试图揭示历史的片面性和现实的虚构性。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
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
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
在新的经济结构体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反而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
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了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性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尼采提出的“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
他们不再坚守传统的理性原则,不相信人道主义的理想,也不寄希望于“理性王国,,的实现,而是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认为既有的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
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方面表现出来。
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物质世界往往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的与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学思潮,不仅不同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相距甚远;即使是同一种文学思潮、流派的不同作家,也往往存在差异。
但从其总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来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明显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理性文化的价值规范,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带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和悲观色彩;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传统的反叛、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比现代主义都更为彻底、决绝。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有什么责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么英雄,不再表现什么理想、价值和意义。
在艺术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既反对亚里士多德
以来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且也反对现代主义文学所建立起的新的文学规范;主张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与多样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弗·利奥塔德),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等作品。
2.不确定性原则
如果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不但如此,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否定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在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倒。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看来,世界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纷纭复杂、不确定的,如果把它写得清晰、有条理、意义明确,则违反了生活真实,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
的飘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罗布-格里耶)。
3.缺乏深度、平面化
与现代主义文学厌弃文学创作直白浅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崇所谓的“零度写作”,“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极力追求无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写作消失了内容,只在形式上不断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欢悦,是一种表演、操作。
4.创作方法多元化
去中心、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受此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中,常常把传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等多种元素拼凑、融合,从而呈现出多元并存、拼贴杂糅的艺术特征。
像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时有所见。
5.语言实验、话语游戏
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作品的内容、意义被消解后,创作重点转向写作自身,语言也由此而成为创作的中心。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认为语言本身就具有意义,无需借助对现实的描摹或情感的表达,“语言就是目的”。
他们常常沉醉于语言文字、技巧手法、叙述语言方面种种新奇怪诞、花样无穷、无休无止的创新实验中,把它们作为为所欲为的领地,从而使写作回归自身,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特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叙述方式的游戏性, 使得读者能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极大的愉悦。
后现代文本是一种“语言构造物”,是一个网状结构, 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阅读, 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停止阅读。
读者无须去探求或推敲隐藏在文本之后的内容, 他只要关注自己每时每刻的体验和感觉就行。
1968年英国小说家B·S·约翰逊别出心裁地发表了一部装在盒子内、封皮可以移动的散装活页小说, 便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游戏精神发展到了极致。
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全书松散的27章重新排列, 任意组合, 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阅读, 开始自己的游戏。
6.大众化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艺术,文学不该“学院式”。
他们不再是高远理想的追索者,削平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网与深度模式,不再有建构“本质规律”的乌托邦冲动,记录诸如日常琐事及人的本能需求等平浅而空泛的内容,使文学成为展露性欲而无爱情、倾情粗鄙而无崇高、展示日子而不见憧憬的世俗复制。
他们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的作品干脆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西方文学横跨了整个20世纪。
现代主义肇始于19世纪晚期, 而后现代主义直至今日仍没有停止其创作和影响。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彻底反传统的姿态大胆探索, 疯狂创新, 创作了一大
批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作品。
这里既有划时代的不朽巨著, 又有过眼烟云的腐品假货;既有品味高雅的精英文化, 又有格调低下的商业操作;既有直接干预社会的“介入”文学, 又有远离现实的文字游戏;既有对于文学的质疑, 又有“关于文学”的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几乎渗透到了世界文学的每一个角落, 以至于我们如果对它缺乏了解, 我们便根本无法谈论20世纪的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调整并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尤其是对文学的看法, 以致于我们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 我们再也无法对文学作出确切的概括。
在经过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 今后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恐怕都不会不留下它们的影子或打上它们的烙印。
昔日作为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演变后, 自己终于也成了传统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批评它, 也可以赞扬它;可以继承它, 也可以拒绝它, 但是, 恐怕没有人能够无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