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教案(含单元计划)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课后反思
教案
教材内容
练习二十
总课时
6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识别并确定对称轴。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并确定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识别并确定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具:PPT,三角尺。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2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不规则图形经过平移制作成规则图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借助方格纸,有条理地表达并画出图形平移的变换过程。
教具:PPT,三角尺。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平移知识。
2、引入新课。
二、练习:
1、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
2、分别画出将梯形向上平移3格、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的图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能够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来表示数据,理解其意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难点:理解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新课讲解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可以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用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将刚才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式。
3.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图表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一张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条形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以及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制作成条形图或者折线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统计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
2. 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进行讲解与练习。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知识点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包括:整数的认识、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
(2)重难点讲解与练习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简便计算方法等,进行讲解与练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4.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乘法分配律和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我们去春游》。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在算术理论中称之为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一般简称乘法分配律。
学生在上学期学习过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这将有利于他们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练习五,则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并对乘法分配律和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进行比较,提高计算能力,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
在本单元的最后,安排了实践与综合运用《我们去春游》,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使学生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五、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六、课时安排:
1.乘法分配律………………………………1课时
2.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1课时
3.练习五…………………………………2课时
4.我们去春游………………………………1课时。
2024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例文(3篇)
2024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例文新的学年已启动。
为确保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四年级数学本学期的教学规划如下:一、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2. 用字母表示数3. 乘法4. 分数的认识5. 小数的认识6. 多边形7. 小数加减法8. 统计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和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含义,掌握小数加减法和简单分数加减法,能用字母表示数,探索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律。
同时,学生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理解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2. 数学思考:学生将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数字信息,运用数、字母和图表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将提升归纳、分析和推理能力,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 解决问题:学生将能发现并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计算器处理复杂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4. 情感与态度:学生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数学探索活动体验挑战性,能在指导下发现并改正数学活动中的错误。
三、单元课时安排:1. 观察物体……………………………………2课时2. 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 (机动1课时)3. 乘法………………………………………………10课时 (机动3课时)4. 果园收入预算……………………………………1课时5. 分数的认识……………………………………………9课时 (机动2课时)6.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1课时7. 小数的认识…………………………………………5课时 (机动2课时)8. 多边形………………………………………………9课时 (机动2课时)9. 做镜框………………………………………………1课时10. 小数加减法…………………………………………3课时11. 统计………………………………………………3课时12. 测量身高…………………………………………1课时13. 整理与自评…………………………………………5课时以上规划将作为本学期教学活动的指导,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图形)师: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生: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板书: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板书: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教学例1:出示课本中松树图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
如果沿虚线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况?(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虚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由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2)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说说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
尝试概括轴对称的性质。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课堂作业】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情景导入】1.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提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什么?【新课讲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画一下,看能否画出轴对称图形。
学生画完,同位的两名互相对照一下,看画的图形是不是一样。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
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新课讲授】出示课本例3图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教材分析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共安排了三次,第一学段安排了一次,侧重于整体感受现象,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第二学段安排了两次,侧重于通过画图等方式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点。
本册是第2次学习,主要是对平移和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会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运动经验描述或画出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轴对称;平移。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用好方格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评价建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及用平移知识求出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因此本单元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可以围绕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二是基本技能的掌握状况。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范文(通用6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范文(通用6篇)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范文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探索与实践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范文篇2教材分析教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来探索加法运算特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找出它的规律,要示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规律,用字母表示这些规律,并能够理解及运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方案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轴对称、平移和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图形的运动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对称轴,并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主要是对轴对称图形和平移的再认识,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会运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运动经验,描述或画出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备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
轴对称(1课时)
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方格纸上补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平移(1课时)
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
运用平移进行图形变换
备目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3.能够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统计?2.普查和抽样的区别。
3.认识不同种类的物体并进行数数。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物物品进行统计。
2.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标,以便记录学生活动。
五、教学过程1.开学前:复习上一课时学过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
3.教学:讲解普查和抽样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两者的作用。
4.操练:让学生到周围物品统计数量,加深认识。
5.引申:通过不同类别物体的统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统计•普查和抽样的区别•数数不同物品的数量七、课堂练习1.王老师要统计班里男女生人数,她应该进行普查还是抽样?2.请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喜欢体育课。
3.将下面的图案分类统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希朿能够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调查的概念,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关系。
2.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统计,培养学生的对现实生活更加关注和积极思考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调查的概念。
2.统计图表的绘制。
难点:1.能够正确使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2.学生之间如何协作进行调查并整理数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调查”和“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如“班级里大家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3. 调查准备(15分钟)•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调查,列出调查问题并准备调查问卷。
4. 调查进行(20分钟)•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5. 数据整理(10分钟)•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整理数据,准备绘制统计图表。
6. 统计图表绘制(2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柱状图或饼图展示调查结果。
7. 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观察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讨论调查结果,找出有趣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当天课堂所学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热爱进行一个小小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结果。
六、板书设计•调查与统计•调查问题•统计图表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对调查和统计这一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混和运算,小数的运算律等。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
有重要的意义。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混和运算,小数的运算律等。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运算律和整数加
减法运算律的联系。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科学情感。
三、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律。
关键点: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新旧知识衔接。
四、教学思路
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及验算﹙注意化简﹚→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及验算﹙添0占位﹚→小数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和运算→整数加减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准备
师:课件、实物投影仪等学生:收集资料
七课时安排 8课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和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能够正确运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品数量和属性,学会如何进行统计;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运用图表和图形辅助理解和展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注重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和洞察力;2.培养学生对数据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重视;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数据结果,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运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难点1.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解读;2.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教学工具:黑板、图形卡片、计数器等;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统计的基本方法;2.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1.介绍统计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统计以及为什么需要统计;2.演示统计的基本方法,并讲解如何用图表展示统计数据。
第三步:实践1.小组合作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绘制柱状图展示;2.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统计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四步:总结1.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反思统计的应用场景,并展示统计图表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数据信息。
六、作业布置1.练习册相关练习题;2.反思今天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四数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 1 课时: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正确运用小数进行复杂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小数加减法的实例及解析。
2.工具:计算器、小数运算练习册。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整齐摆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几道小数加减法的例题,让学生回顾一下小数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15分钟)•老师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规则,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分析学生常犯的错误,并纠正。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解决一些小数计算题。
•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经验。
4. 拓展(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应用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小数的加减法展开,通过导入、讲解、练习、拓展等环节,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小数加减法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教学中,还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难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进行回答。
关键: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为学生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四、教学建议: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2.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
3.把握好教学要求。
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绘制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位数的简单加减法运算,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和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加减法运算的灵活应用。
2. 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2. 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3. 教材中的练习题与拓展题相结合。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
2. 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四位数的加法运算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四位数加法的思考,如:班级里有750名学生,上午有280名学生,下午又来了164名学生,那么今天总共有多少名学生在班级里?2. 讲解四位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先从个位数开始相加,然后逐位相加,再进位运算。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加法运算练习,然后和其他小组比较结果,讨论解题思路和错题情况。
4. 巩固练习: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第二课时:四位数的减法运算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四位数减法的思考,如:班级里有750名学生,中午有163名学生离开了,那么中午还有多少名学生在班级里?2. 讲解四位数的减法运算规则:从高位开始逐位相减,借位运算。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减法运算练习,然后和其他小组比较结果,讨论解题思路和错题情况。
4. 巩固练习: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第三课时:四位数的混合运算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四位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思考,如:小明上午从家里走到学校有3500米,下午他又从学校回家,一共走了2100米,那么他这天总共走了多少米?2. 讲解四位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规则:先逐位相减,然后逐位相加。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竖式计算法进行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发展性目标: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竖式计算法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走6000米,已经走了4200米,还剩多少米?2. 让学生思考并计算,然后让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二、讲解与示范(30分钟)1. 通过白板展示4位数和3位数的加法运算,并详细讲解竖式计算法的步骤和规则。
2. 示例计算几个加法例题,引导学生跟随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 通过白板展示4位数和3位数的减法运算,并详细讲解竖式计算法的步骤和规则。
4. 示例计算几个减法例题,引导学生跟随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三、练习与巩固(40分钟)1.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加法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2.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减法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3. 布置一些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拓展与应用(3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鼓励学生多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
2. 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3.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中的问题,如何减少计算过程和提高计算效率。
五、总结与反馈(10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加减运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回顾课堂练习和拓展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3. 鼓励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用;2. 能理解和应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3. 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5.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培养学生应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能力;4.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解决面积和体积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4.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2. 备课资料: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案例及解析;3.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卡片、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四则运算的概念与运用 (40分钟)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四则运算的概念,如购物、运动比赛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活动中是否需要用到四则运算。
2. 学习:依次引入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题,梳理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
3. 巩固:编写简单的口算题目,让学生通过口算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用。
4. 实践:引导学生使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总价、成绩计算等。
5. 总结: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强调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面积的概念与应用 (40分钟)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图形的图片和实物,引入面积的概念。
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面积差异。
2. 学习:介绍面积的计算公式,如长方形面积=长×宽等。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如教室的面积、书桌的面积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面积的实际应用。
4. 拓展: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如平方米、平方厘米等。
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的用途和换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计划
( 第七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共(4)课时
第(12)周——第(13)周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会用平移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和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重来自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会用平移解决问题。
重点内容简析及教学措施
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共安排了三次,本单元是第二次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平移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一、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进行回答。
关键:
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为学生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2.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
3.把握好教学要求。
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绘制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五、课时安排:
统计4课时
统计(一)
设计者:王裕美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P108~109例1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四、教学准备:统计图、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年份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全班汇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为其取个名字,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观察折线统计图。
师:你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题和第3题。
2.补充练习。
我国近年沙尘天气发生情况:2001年26次2002年16
次
2003年11次2004年6次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把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事先发给学生空白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明年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情况吗?并说出你理由。
3.实践活动。
(1)请你调查自己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
(2)根据收集的数据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事先发给学生空白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