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辨析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
1、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错误)
答:错误。

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它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不是一切社会的现象,因而它仅仅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同时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③在不存在阶级的社会里,不存在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正确)
答:正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②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而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广阔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涵盖的;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为对象,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③总之,就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的、功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3、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错误)
答:错误。

①所谓反映论就是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反映论的根本原则,不能把反映论归结为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

③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不在于坚持反映论,而在于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了辨证法谈认识论。

马克思认识论把实践和辨证法引入认识论,成为能动的认识论,而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相区别。

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错误)
答: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5、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

(正确)
答:正确。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②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

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6、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错误)
答: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7.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答:错误。

(l)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

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

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

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错误)
答:错误。

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挑战。

②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错误)
答:错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它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

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它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

(错误)
答:错误。

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2)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地域的广大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战争提供了可能。

(3)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4)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

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11物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错误)
答:错误。

(1)这种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

共性和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

(3)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既有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也有不能直观地、摸得着的客观实物,如“场”、“社会关系”、“微观粒子”等物质形态。

显然,把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说成是物质的共同标志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12“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只要为我可用即可。

(错误)
答: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的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

(2)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先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思想,一是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旧框子的束缚而迈不开改革开放步子的状况。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要人们把那些既可以为“资”也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不要错误地加以排斥。

(3)邓小平讲“三个有利于”标准,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个有利于”标准,它本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

事实上,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

13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它始终是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的。

(错误)
答:错误。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在特定的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有时也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

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

这时,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就暂时地成为统一战线的对象,而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大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资产阶级又成为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14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只注重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综合发展。

(错误)
答:错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意识具有主观特性。

(正确)
答: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性。

主要表现在:
(1)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2)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反映形式。

(3)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错误)
答:错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才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7.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答:正确。

18.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答:错误。

19.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总和。

(错误)
答:错误。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个别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质,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②整体和部分关系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区别在于整体是部分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个别事物。

而矛盾的普遍性只是个别事物的共性,它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和个性之中,但不是特殊性或个性的总和。

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它不不包括所有的个别。

20.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答: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但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

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21. 度即关节点
答:错误。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或范围、幅度和限度)。

①度的极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②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即关节点。

度这个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程度的意思,所谓关节点,就是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的临界点,那么事物的变化是由量变开始,进而转化成质变,所以,事物量变积累的程度,就关系到这个事物是否发生变化,到达临界点的时候,这时的度,就是关节点,即超过这个度就发生质变,没有超过就不会发生,那么你说的度就是关节点,就像过犹不及,关键在一个度的把握,所以,这时的度,就是关节点。

但是,达不到临界状态,度,就只是一个反应事物量化的标准,无法构成事物变化的关键,所以就不是关节点,综上,这个说法是不完全正确。

22.答:错误。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也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一种向着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则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
专政政权的性质就由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政权,变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即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2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误)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本辨析题可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4.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答:错误。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5.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
.答: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

答:错误。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

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

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

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27.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答:错误。

答:错误。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不论其是否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都是来自客观世界,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

(2)正确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唐的观念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

28.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答:错误。

以偏概全。

物体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9.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答:正确。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0.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

答:错误。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

是对立统一关系,不能独立存在。

3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正确
答:正确。

理由如下:(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

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32.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

错误。

答:错误。

(1)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

(2)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3)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4)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

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33.规律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答:错误。

答:错误。

(1)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客观的,只能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改变而改变,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认为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和消灭,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作为的。

相反,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创造条件驾驭规律。

(3)在人与规律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人可以随意改变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人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宿命论观点。

34.凡是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

答:错误。

答:错误。

(1)原因和结果确实具有时间的顺序性和前后相继性,原因总是在前,结果总是在后。

但并非具有先后相继现象的事物之间都是因果关系。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就不是因果联系。

(2)因果联系除了事物之间具有先后相继之外,还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只有同时间的顺序性相联系的由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必然联系,才是因果联系。

35.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错误。

(l)错误。

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

(2)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

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3)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

(4)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