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05
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与探索
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01
02
总结词:朴素直观
详细描述:古代人类根据肉眼观察和直观理解,将宇宙视为一个有边 界的、由天球层包围的空间,其中日月星辰按照固定的轨道运行。
现代对宇宙的探索与发现
总结词:科学实证
详细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通过望远镜、卫星等手段深入探索宇宙,发现了许多之前未知的天体和现象,如 黑洞、星系、宇宙射线等。同时,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宇宙学理论,如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理论等,以解释宇宙的起源与 演化。
暗能量是一种充溢于空间的能量,其作用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尽管暗能量的 本质仍是一个谜,但它是当前宇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03
宇宙的未来
宇宙的膨胀与收缩
宇宙的膨胀
宇宙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膨胀,这是基于多个观测证据和 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远超过光速,对宇宙 的尺度和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04
宇宙探索技术
望远镜技术
01
光学望远镜
利用透镜或反射镜聚集光线, 观测可见光波段的天体。
02
射电望远镜
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观 测射电波段的天体。
03
太空望远镜
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中,远离 大气干扰,观测更清晰的天体
。
探测器技术
03
卫星探测器
无人探测器
深空探测器
围绕行星或卫星运行,观测其表面和环境 。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ppt课 件
目录
• 宇宙的起源 • 宇宙的演化 • 宇宙的未来 • 宇宙探索技术 • 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与探索
01
宇宙的起源
大爆炸理论
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和高密度的 状态,被称为大爆炸。
《宇宙起源和演化》 讲义

《宇宙起源和演化》讲义当我们仰望星空,心中总会涌起对宇宙的无尽好奇和敬畏。
宇宙,这个广袤无垠、神秘莫测的存在,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奇妙之旅。
一、宇宙起源的理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是大爆炸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大约 138 亿年前,整个宇宙处于一个极高温度和密度的奇点状态。
然后,在某一时刻,这个奇点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宇宙从此开始了它的演化之旅。
在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经历了快速的膨胀和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粒子逐渐形成,如质子、中子和电子。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了原子核,最初形成的是氢原子核和少量的氦原子核。
二、早期宇宙的演化在大爆炸后的几分钟内,宇宙中的物质已经基本形成了氢和氦等轻元素。
接下来的几十万年间,宇宙仍然处于高温高密的状态,光子与物质频繁相互作用,整个宇宙就像一团“混沌”。
当宇宙的年龄达到约 38 万年时,温度降低到了一定程度,使得电子能够被原子核捕获,形成稳定的原子。
这一过程被称为“复合”。
复合之后,光子不再与物质频繁相互作用,宇宙变得透明,这些早期的光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三、恒星的形成与演化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和冷却,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了恒星的前身——星云。
星云内部的物质不断收缩,核心区域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当达到一定条件时,氢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恒星就此诞生。
恒星的演化过程取决于其初始质量。
质量较小的恒星,如太阳,会经历相对平稳的主序星阶段,然后逐渐膨胀成为红巨星,最后可能会抛掉外层物质形成白矮星。
而质量较大的恒星,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更加剧烈,演化过程也更加迅速和复杂。
它们可能会经历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甚至黑洞。
四、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恒星形成的同时,星系也在逐渐形成。
星系是由大量的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
星系的形成可能源于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密度涨落,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星系的雏形。
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 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 • 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 • 宇宙演化的问题是问宇宙是恒定不变的,还 是永恒变化的呢?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宇宙
泛指天地万物,亦即在浩瀚的空间中运 动和变化着的全部物质世界的总称。 迄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已经从地球到 太阳系,再由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 系、星系团、乃至观测所及的宇宙深处。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火 箭 发 射 全 过 程
火 箭 进 入 轨 道
启 动 太 空 舱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航天员的太空活动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第一节 宇宙概观
•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 中解放出来,牛顿创立了天体力学,而量子 力学、相对论、高能物理学奠定了现代宇宙 学的基础。 • 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落成,光子计数照相机 和电荷耦合探测器的使用,天文光谱测量技 术的发展,空间飞行器的天文探测等等,使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日臻完善。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一、宇宙概观
• 我们×108km。 •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 … • 宇宙是由数十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庞大天体系统所 组成。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 《齐物论》中说:四维上下曰宇,古往今来 曰宙。然而它们又不绝对,含有包容和流转 的意义,故宇宙可指时空中所含变化的万有。 又“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张衡《灵宪 》) • 西方的“宇宙”基本上是个空间概念,有两 个重要词表达,一是Cosmos来自希腊文, 本意是秩序,意指作为秩序体系的整个宇宙; 二是Universe,来自拉丁文,本意是万有, 意指包罗万象的宇宙。
作文《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篇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还是个意外?宇宙是怎么来的?这问题问得我脑壳都大了,小时候我妈问我这个问题,我一本正经地回答:肯定是上帝创造的!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得可以。
现在科学界的主流说法是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然后“砰”的一声,就炸开了,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像放鞭炮一样,不过这鞭炮可炸出了整个宇宙,想想就觉得壮观。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做实验,用我爸珍藏的(他不知道)高压气泵往一个气球里充气,充到快爆炸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宇宙大爆炸,那感觉,简直一模一样!气球鼓得像个紫红色的癞蛤蟆,表面绷得紧紧的,泛着危险的光泽,我屏住呼吸,生怕它在我手里炸开。
我小心翼翼地把气泵拿开,手指头都捏得发白。
然后“砰”的一声,气球炸开了,吓了我一跳,碎片飞得到处都是,紫红色的橡胶屑黏在我的手上,像宇宙尘埃一样。
那瞬间,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体验了一次宇宙大爆炸的缩小版,虽然没有创造什么星系,但那种冲击力,那种膨胀感,绝对是刻骨铭心的!收拾残局的时候,我还在想:宇宙大爆炸之后,会不会也像我这样,到处都是“宇宙垃圾”需要清理呢?篇二宇宙的演化:膨胀,冷却,然后呢?大爆炸之后,宇宙就开始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它先膨胀,然后冷却,慢慢形成了星系、恒星、行星…… 听起来简单,但这过程得有多久啊?简直是天文数字,以亿年为单位计算。
我们人类的历史跟宇宙历史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连个小芝麻粒都不算。
想起我养的金鱼,那缸水,就是我小小的宇宙。
开始的时候,鱼儿小得像米粒,慢慢长大,越来越活泼,在水里游来游去,那感觉就像宇宙中星系的运动,虽然规模差距巨大,但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还是挺相似的。
有一次,我忘了换水,水质变差了,鱼儿就蔫了,游不动了,那感觉就好像宇宙中某个星系衰亡了一样,让人有点伤感。
我赶紧换水,加了氧气泵,鱼儿才重新活蹦乱跳起来,这让我感觉到,宇宙的演化,或许也像这样,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才能保持生机。
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作者 王世军
引言
• 极目长空,日月经天,星回斗转,河汉纵横。 自古以来人们观天象,辨星斗成果辉煌。哥 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 解放出来,牛顿创立了天体力学,而量子力 学、相对论、高能物理学奠定了现代宇宙学 的基础。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落成,光子计 数照相机和电荷耦合探测器的使用,天文光 谱测量技术的发展,空间飞行器的天文探测 等等,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日臻 完善。这一节我们来介绍一下现代天文学所 认识的宇宙概观。
• 太阳系 • 最外面的冥王星距太阳 平均5.9×109km,光 约走5.5 h。在火星和木 星之间运行着几十万颗 小行星。太阳系中质量 较小的天体还有流星和 彗星,哈雷彗星、波普 ——海尔彗星、白武彗 星就是其中的几个。太 阳只是一颗极普通的恒 星,它属于一个庞大的 恒星系统——银河系中 的一颗恒星。太阳系是 银河系中的一个星系。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火 箭 发 射 全 过 程
火 箭 进 入 轨 道
启 动 太 空 舱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航天员的太空活动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第一节 宇宙概观
•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 中解放出来,牛顿创立了天体力学,而量子 力学、相对论、高能物理学奠定了现代宇宙 学的基础。 • 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落成,光子计数照相机 和电荷耦合探测器的使用,天文光谱测量技 术的发展,空间飞行器的天文探测等等,使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日臻完善。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1篇第1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 1927年比利时人梅特勒在费里德曼解的基础上把已观测到 的河外星系光谱红移解释为宇宙膨胀的结果,提出了膨胀宇 宙的模型。 – 1948年英国剑桥的拜迪、霍伊尔和戈尔德又提出稳恒态宇 宙模型。它基于完全宇宙学原理,认为宇宙物质密度始终不 变。 –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伽莫夫等人对极高温度极高密 度的早期宇宙研究提出被普遍看好的主流模型——热宇宙模 型,俗称“大爆炸宇宙”模型,亦称标准模型。 – 20世纪80年代,古斯等人将理论物理大统一理论引入宇宙 学,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不能解释的“视界”问题、 “平坦性”等宇宙难题。
《宇宙起源和演化》 讲义

《宇宙起源和演化》讲义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人类始终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的欲望。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课题。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追寻宇宙奥秘的旅程。
一、宇宙起源的理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是大爆炸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大约 138 亿年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
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了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
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恒星和星系,最终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二、早期宇宙的演化在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
最初的几微秒内,宇宙处于一种超高能、超高密度的状态,强力、弱力和电磁力还没有分离,被统一在一种称为“超力”的相互作用中。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形成原子核。
但由于温度仍然很高,这些原子核无法捕获电子形成稳定的原子。
大约 38 万年后,温度降低到足够程度,电子被原子核捕获,形成了氢、氦等原子,宇宙变得透明,光得以在其中自由传播,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是大爆炸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三、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它们的形成和演化对宇宙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恒星形成于巨大的分子云中。
在分子云的某些区域,由于引力的作用,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一个密度较高的核心。
当核心的密度和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核聚变反应被点燃,恒星开始发光发热。
恒星的演化过程取决于其初始质量。
质量较小的恒星,如红矮星,它们的核聚变反应进行得相对缓慢,可以持续数十亿年甚至数百亿年。
而质量较大的恒星,如蓝巨星,它们的核聚变反应剧烈,寿命相对较短,可能只有几百万年。
在恒星的核心燃料耗尽后,它会根据质量的不同经历不同的结局。
质量较小的恒星会逐渐冷却,形成白矮星。
第1课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理社团课课件)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 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他在相 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 的研究成果。1988年出版了宇宙学著作《时 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被称为在 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 王”,且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 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光速: 30000亿光年
二、宇宙的起源
1.哈勃的发现: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 们越远,运动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 在不断地扩大。
2.宇宙大爆炸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物理学家伽莫夫(如图)把宇宙膨胀与 粒子反应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宇宙大爆炸假说。
(4)10-36s时,温度降到1013K ,出现了电子、正电子。
(5)1min时,温度为,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氢核。 (6)约100万年时,温度降到3000K,开始出现各种原 子。存留的光子不再和粒子相互转化而在宇宙中到处 游逛,使宇宙成为透明的。 (7)约10亿年时,开始形成恒星和星系。 (8)约100亿年时,出现我们的银河系、太阳和行星。
(9)约120亿年时,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10)约137亿年时出现了人类,百万年后出现了 现代文明。宇宙温度降到了约3K。
(11)至今宇宙的年龄估计为137亿年。膨胀速率按最 大速率光速计,现今宇宙的“直径”约为137亿光年, 即约为1.3×1023km。
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提供了证据, 3K(-270℃ )就是大爆炸留下的余温。彭齐亚斯和 威尔逊1965年发现微波背景辐射;1978年因此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观点二:宇宙将缩回奇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宇宙不会彻底 的死亡,而是会重新开始。宇宙的膨 胀程度是有限的。当达到了最大的膨 胀范围后,宇宙就会以相同的速度, 相反的方向往里缩。在这个过程中, 宇宙内的天体就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 力,从而可能会被压缩成粉末状。最 后整个偌大的宇宙会缩小成为最初的 一个奇点。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PPT课件

第二节 人类宇宙观的历史演变
早期 宇宙图景 地心说
哥白尼 日心说
康德-拉普拉斯 星云假说
牛顿 无限宇宙理论模型
爱因斯坦
静态有限无界宇宙模型
弗里德曼 膨胀与缩小交替进行
哈勃 发现河外星系 星系退行
勒梅特 膨胀宇宙模型
第三节 宇宙的膨胀和大爆炸理论
射电天文望远镜
20世纪天文学四项重大发现:
质子:中子=1:1
10亿
质子:中子=1:6 类似氢弹
100万
质子、中子、电子、光子 及较轻的原子核
3000
核与电子生成原子
几十
中性原子凝聚为原星系
3
各种天体
大爆炸理论的检验
1、 天体谱线红移 2、 宇宙年龄推算 3、宇宙背景微波辐射 4、宇宙氦丰度测算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调试巨大喇叭形天线时探测到 来自太空的微波背景辐射,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奖。
第四节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赫罗图
恒星的诞生和演化
1.引力收缩阶段
2.主序星阶段
3.红巨星阶段
4.红巨星后阶段
超新星爆炸
( 1 ) 白矮星(小于1.44倍太阳质量 ) ( 2 ) 中子星(大于1.44倍、小于2.4倍太阳质量) ( 3 ) 黑 洞(大于2.4倍太阳质量 )
白矮星
中子星
科学家观测到的距离 地球25000光年的中 子星爆炸之前的表面
1、类星体 2、星际分子 3、脉冲星 4、3K宇宙背景辐射
多普勒效应 红移 哈勃定律 V = H D 宇宙膨胀 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后的时间 10-2秒 1秒 3分钟 50年 70万年
几十亿年 现在
大爆炸时间表
温度(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 古 宙 Archean 3.8-2.5 Ba,38-25亿年前
38亿年前,陆壳开始形成, 海洋中开始有了生命的活 动。从出现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蓝绿藻 32-29亿年前能起光合作用的藻类开始繁殖,后者能消 耗二氧化碳,产生出氧气 大约到27亿年前,游离氧在海洋中出现。绿色植物的 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气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使其 有利于高等喜氧生物的发展
大爆炸发生约80亿年之后
太阳系出现
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 星云说
在献给普鲁士国王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中假 定:最初“整个宇宙的物质都处于分散的状态,并 由此造成一种完全的混沌”,“ 构成我们太阳系的 星球的物质,在太初时都分解为基本微粒,充满整 个的宇宙空间,现在已形成的星体就在这空间中运 转”。 他认为是万有引力的作用,使这些原始的弥漫物质 逐渐分别凝聚,形成了太阳系内的各天体。
冷 - 热 - 冷
地球圈层的形成
重力的作用与高温的影响,地球里面的物质发 生部分熔融,使重者下沉,轻者上浮, 出现了大规模的物质分异和迁移, 形成了从里向外,物质密度从大到小的圈层结 构
地核-地幔-地壳的分异
四、现代地球环境的逐渐形成
46亿年前,整个地球的温度都很高,表面 也接近于熔融的状态
现在认识:
大爆炸后1秒钟,温度降到1010°K,粒子 间的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 和引力开始分开。 在高温下处于基本粒子状态的物质,随 着温度的降低,聚合成各类原子
约在大爆炸后50 - 100万年
热核爆炸 首先由电子和质子合成氢原子 接着是氦原子也大量生成
随后其他所有元素的原子从轻到重
1942年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 (H.O.G.Alfven, 1908- )
太阳可以通过磁场的作用,把自己的一部分角 动量转移给形成行星和卫星的云团 电磁场的作用能说明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 从中心抛出物质的质量虽不多,但带走的角动 量可以很多
太阳系内 太阳质量最大, 角动量最小,约1%
三、地球的诞生
遗憾的是,仅将它用来说明人事,并不用它去观 察山野间的岩石,他们甚至也未想到过需要对自 然作些什么观察。因为“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因为“ 岂但 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鬼神也与我同体 。” -明,王守仁,
英国 郝顿 (James Hutton,1726-1797)
宙(宇)
代(界) 新生代(界)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0 65
248
543
1000
2500
五、怎样知道地球的过去?
那些发生在亿万年以前的往事,你
们是怎样知道的?
地球的历史就记录在岩石身上
沈括(1031-1095) 《梦溪笔谈》
对于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谈到了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推断华北平原表 面的泥砂是由西部山区经过河流搬运而堆积下来 的 根据太行山山崖间所见海生螺蚌化石推断现在距 大海约千里的该地在古代曾经是海滨 他是我国首先认识并命名“石油”的人
地球的形成
在太阳系内,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 ,轻的气体被辐射到远处,散失到太阳系的外 部 远处构成 类木行星 近太阳的地区,以尘埃中的固体物质为主,化 学组成当然和原来的星云有显著的不同(铁、 硅、镁、氧为主) 近处构成 类地行星
原始地球内的“ 星子”
受到引力的作用向中心聚集,体积逐渐缩
地球的成分
氢和氦的含量都很少 而是铁占了第一位,其次是氧和硅,还 有很多镁、镍和铝等金属 地球的化学组成为何如此不同?
形成地球的星云,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物质的微粒互相 吸引,形成小的团块,也叫做星子
星子再互相吸引,大的吸积小的,不断碰撞 、不断吸积,直至成为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前 身。这个原始的地球是一个比今日的地球大 得多的尘埃的集合体,大致沿着今天的地球 轨道自转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ien, 1879-1955) 在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演绎出宇宙在膨胀的理论。 哈勃的发现被认为是对这些理论的验证。以 后的天文观测继续有新的发现,证明宇宙在 膨胀,曾测到有的河外星系之间,正以每小 时2,500,000km的速度在拉开距离。
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 (G.E.Lematre,1894-1966) 1927年就提出:
拉普拉斯(place, 1749-1827)
在一本科普读物《宇宙体系论述》的附录中,对太阳系 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广为流传 拉普拉斯虽没看到过康德的书,但他自己独立提出的见 解却与康德大同小异,而且充实了星云说 旋转星云析出圆环,圆环一次又一次地被分出来,并分 别凝聚结成行星,行星周围的卫星也有着类似的形成过 程 星云中心部分则收缩成为太阳(不知热核反应)
元 古 宙 Proterozoic
1.8-0.6 Ba,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
大陆不断扩大 大气变成以二氧化碳为最多 海洋里的生物最多的是菌藻植物,它们的活动 促成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钙镁等元素相结合, 碳酸钙镁等物质沉淀在海底,使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减少,氧和氮的含量逐步增加
显生宙, Phanerozoic
--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最近5亿多年来,543-0 Ma
大气圈的成分渐渐接近目前的状况 大气和海洋中,原为酸性的水在与岩石相互作用时, 将硅酸盐物质中的钠,钾,钙,镁,铝,铁等金属元 素夺取出来,形成多种盐类(以氯化物为主),海水 的成分也慢慢变成与今天相近的了 在这种环境中,生命加速发展,海洋中的生物迅速繁 荣起来(化石证据较多)
依次聚合而成(达到1%以上的元素铁 钴镍为极限)
爆炸后100万年到20亿年
逐步形成各类天体星系
怎麽能证明150亿年前发生过这样的大 爆炸呢?
爆炸形成的宇宙一直在降温,恒星是在降到 40000°K 以下时才开始形成 现在测得最老的星系的年龄都只有100多亿年,符合 这个理论的推断。 特别是盖莫夫(G.Gamow,1904-1968)预言:在大爆 炸的特殊宇宙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微波辐射,至今还 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其温度应已降低到只有绝对温 度几度。
地质年代表
纪(系) 第四纪(系) 第三纪(系) 白垩纪(系) 侏罗纪(系) 三迭纪(系) 显生宙(宇) 二叠纪(系) 石炭纪(系) 古生代(界) 泥盆纪(系) 志留纪(系) 奥陶纪(系) 寒武纪(系) 新元古代 震旦纪(系) 中元古代(界) 古元古代(界) 太古宙(宇) 冥古宙(.W.Wilson,1936- )发现:
1964年,威尔逊山上一台高灵敏度的射电天文 望远镜,在各个方向都测得一种3°K的微波背 景辐射。大爆炸理论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为此他们得到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其它证据:
小,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 收缩不是无限的,因为物质还要受到自转 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离心力是 要随着体积缩小,导致自转速度加快而增 大,当离心力增大到能抵消引力时,就达 到平衡
尘埃向中心聚集的过程中,由于引力的作用,体 积收缩,压力加大,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放射 性元素的蜕变和陨石的撞击,也都要放出热能 尽管原始的星云物质是冷的,后来地球曾经历过 一个高温时期,至少是局部物质处於热的熔融状 态,以后收缩停止,才又逐渐冷却凝结
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呢? 膨胀的宇宙会不会是爆炸的产物呢
?
《BIG BANG》-大爆炸
宇宙的全部物质,当初都集中在一个“原始原子 ”(或称宇宙蛋)里,异常紧密 温度约1032°K,绝对温度1亿亿亿亿度 显然这只能维持极其暂短的平衡,一旦平衡破坏 ,就发生大爆炸,原始原子迅速膨胀,逐渐扩展 成为我们的宇宙
第一章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第一节 宇宙、太阳与地球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宇宙的起源
一、宇宙的起源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轻清者上浮为天 ,重浊者下凝为地”。
——中国古代的贤哲
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宇 宙是一个有限的客观存在。这样一个宇 宙,应该有它的开端。
宇宙是怎样开端的呢?
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弗尔 (V.M. Slipher, 1875-1969)
当时的星云说不能解决 太阳系中许多问题
太阳和行星的单位质量的角动量应该是一
样的,但实际上相差近100倍 (不知道电磁能量的辐射)
20世纪初期-中期
灾变说 俘获说(苏联 斯密特〕: 原始太阳随银河系公转,在经过有大量星 际物质弥漫的空间时,将它们吸引在周 围,成为行星的物质来源的,用外来物 质形成的行星,角动量可以和太阳不同
最初的大气成分主要是水蒸汽,还有一些二氧化碳、 甲烷、氨、硫化氢和氯化氢等 (温度在400-500℃左右)
直到距今38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气仍是缺氧和呈酸 性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上的温度逐渐降低(低于 100°C),大气中的水蒸汽陆续凝结出来,形成了 广阔的海洋,海水中也缺少氧,而且也含有许多酸 性物质
各类岩石的块体(以星子为基础)各不相 属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 后来构成大陆的地壳
冥古宙(46-38亿年前)
大约在40亿年前后,越来越多的较轻的硅
酸盐成分迁移到上部冷凝 地球终于有了一个虽然还比较薄的、但 已是连续完整的地壳
原始地球表层
一些处于熔融状态的物质向上挤入地壳中凝结,或 涌出地面,表现为广泛分布的火山活动 另一方面物质又在向下流动,把上面已固结的地壳 撕裂,并将其部分碎块拽向深处,使它再次熔入地 幔物质之中 与此同时,薄弱的地壳还在陨石的撞击下,形成大 量陨击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