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通过调整经济总量、结构和分配,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调节经济波动、促进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介绍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点。

一、宏观调控的背景和目标宏观调控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背景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矛盾的日益突出等。

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周期波动、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等。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影响经济的总需求。

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影响经济的货币环境和金融市场。

三、宏观调控的周期性和灵活性宏观调控具有周期性和灵活性。

周期性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波动,经济周期一般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宏观调控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而灵活性则表现为宏观调控的可调节性和可适应性,即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调控政策。

四、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影响需要通过经济指标来评估。

常用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

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还会对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产生影响。

五、宏观调控的挑战和应对宏观调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信息不对称、政策滞后、政策协调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六、宏观调控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宏观调控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未来的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稳定经济增长、调节经济波动、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

经济法学重点 第三编 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学重点 第三编 宏观调控法

个人所得税法 价格法 会计法 其中带“ ”的是最为重要的
第三编 宏观调控法
重要概念:
投资主体 指享有投资决策权,具备筹资能力,拥有投资项目经营权、收益权和自主处置权,并能承担 投资风险和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 集体土地所有权 指以符合法律规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为所有权人, 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 受法律限制的支配性权利。 预算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 各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财政 或者财务收支计划。 税收 国家为了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或手段: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照税法规定,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 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计税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率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并由获取所得的个人缴纳的一种税。 财产税 指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偷税 是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 少列收入、 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不缴或者少缴应 纳税款的行为。 税收保全措施 当纳税义务人或者扣税义务人未按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 纳税担保人未按规定的期 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时,税务机关所采取的冻结、扣押、查封其财产的行为。 政府指导价 依照价格法的规定, 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 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价格监督检查 指政府主管部门、 各有关部门、 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对违反价格法律的行为所进行的监督与 检查等活动的总称。
重要问题:
投资主体的义务 (1)遵守国家长远规划、地区和城市规划; (2)节约建设用地,合理使用资源; (3)依法缴纳税金或利润; (4)接受国家财政、审计、统计、工商行证、环保、公安、监察等方面的依法监督; (5)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立项登记注册和递交竣工资料。 自然资源法的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 (2)开源与节约的原则 (3)产品化与有偿使用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我国土地所有权的特征 (1)所有权人只限于国家或者农民群众集体经济组织。 (2)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一般是分离的。 (3)所有权的行使,所有担与使用权的分离要受国家的计划管理和行政监督。 (4)严禁土地的所有权的买卖和商品性流转,虽然国有城镇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但有 偿转让的是土地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情形 (1)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2)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3)土地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未获批准 的; (4)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土地的; (5)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经批准报废的。 预算支出的形式 (1)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 (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6)其他支出 税收的特征 (1)国家主体性 (2)公共目的性 (3)政权依托性 (4)单方强制性 (5)无偿征收性 (6)标准确定性 税法的构成要素 (1)实体法要素 1)税法主体

2023-经济法之宏观调控法

2023-经济法之宏观调控法

〔四〕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全国只有一家中央银行,并根据需
要下设如果干分支机构,实行总分行制。 2、二元制中央银行制度 ——在一个国家设置中央、地方两级中
央银行机构。 以美国为例:
联邦储藏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参谋委员会
12个联邦储藏银行〔纽约、波士顿等〕
1、性质
?央行法?第2条:“中国人民银行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 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 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 定。〞
第5条:“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给 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 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 行。〞
2、组织机构 〔1〕领导机构 行长1人,副行长如果干人 〔2〕货币政策委员会 A、性质: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 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 府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
2、几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
A、概念:吸收一般存款的金融机 构按照中央银行确定的存款准备金 率每年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准备金。
3〕再贴现:金融机构以未到期的票据向央行 融通资金,央行以票面金额扣除自贴现日到票 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剩余资金支付给金融机 构的票据转让。
实付再贴现金额=汇票票面金额-再贴现利息 再贴现利息=汇票票面金额×再贴现天数×
〔年再贴现利率÷360〕 作用: A、再贴现可以起到扩张或收缩信用的作用 B、使中央银行成为金融机构的经济后盾
海发行是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它通 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了5家信托投 资公司而设立的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 银行,其注册资本为16.77亿人民币。股 东有43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 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 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 政府控股。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经济知识题库《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在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的内容。

该考点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是重要的内容,它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紧密相连。

在这里大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基本知识点一、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发展就像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一样,它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坎坷,这时我们就需要朋友乃至家人的帮助,而市场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帮助经济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的“十三五”规划;而经济政策涵盖内容就比较广泛的,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

法律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我们国家制定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

这里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像对于房地产的“限购令”,就是行政手段。

好,这里大家需要重点掌握的就是宏观调控有三大手段,而最主要的就是经济手段。

三、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方面我们简单概括就是“两增一稳保平衡”。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概念解读一、财政政策1.含义:财政政策每本讲义都是最基本的概念,这里我们就不赘述。

简单一说需要把握三点:(1)主体是政府;(2)手段是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3)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供求平衡。

2.内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主要有:税、利、债、费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购买和转移性支付二、货币政策1.含义:同样这里注意三点:(1)主体是央行;(2)手段是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手段;(3)目的也是实现社会的供求平衡。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本章阐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以提高考生的经济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掌握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职能和政府作用的合理界定,掌握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1. 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包括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控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合控制等方面。

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对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作为国有资产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消除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 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方式:直接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非参数数量调节,是一种限制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调控方式。

具有强制性特点。

间接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工资率等市场参数来影响经济运行。

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微观主体直接调节2)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行政手段。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知识点整理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知识点整理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一、现代市场的特征(考点一)A1、含义:市场是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由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以及买方与买方的关系。

2、现代市场具有以下特征(1)统一含义:是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区域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意义:有利于消费者在商品、价格、质量、品种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也有利于生产者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2)开放含义:是指市场对所有的商品生产者、购买者敞开,不看级别,不问所有制,没有行业垄断,没有地区封锁,只要有力量,并且愿意都可以进入。

范围:一国范围内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市场开放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将的市场开放。

意义: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与他人展开竞争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3)竞争含义:各类经济主体为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自我保护和扩张行为。

作用:是市场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创新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4)有序含义:指有完备的市场运行规则,进入市场的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自觉维护和遵守它们,以此使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得到协调。

作用:既有利于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从而保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还能惩治、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使经济活动得以健康、正常地进行。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也是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市场交易的原则(考点二)A1、自愿原则没有他人意志的强加2、平等原则进入市场的交易双方不存在社会地位高低之别和社会身份贵贱之分,他们是完全对等的双方。

3、互利原则通过商品交易使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不能只是一方赚钱,让另一方受损,目的是双赢。

4、诚信原则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考点三)B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必然选择。

《经济法》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宏观调控法

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政府工作重心:应从直接参与经济建设 转向提供公共物品
2、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分离 3、公共参与 4、分权式的宏观调控机制等。
第十五章 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金融调控
金融调控是指中央银行依照法律,通过制 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等手段,实现宏观调控。
特征: 金融调控主体是中央银行 金融调控手段以货币政策为核心 金融调控必须依法进行
2、宏观调控关系的内容: 财税调控关系 金融调控关系 规划调控关系 产业调控关系 投资调控关系 储备调控关系 价格调控关系 涉外调控关系
3、特征:
(1)调整范围的整体性和普遍性;
(2)调整方法的指导性和调节性;
(3)调整手段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具有 社会法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整体导向性; 政策性法;固定的程序法和变动的实体法 的结合。)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Macro-Control Law
在本编中,将主要涉及宏观调控法一般原 理、中央银行法律制度及税收法律制度。
第四编目录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金融调控法 财政法 税法 价格法 对外贸易法
第十四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3、中央银行与普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五、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4、我国的情况: 与政府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
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 金融稳定。
五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与议会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业 运行情况的工作报告。
四、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 方式

中国经济治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经济治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经济治理知识点总结一、宏观经济政策1. 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有力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治理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平稳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投资和减税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政府将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并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和个人所得税等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轻负担,扶持企业发展。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等手段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中国经济治理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维护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4.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治理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例如,通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完善产权保护等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透明、规范的经营环境。

二、产业调整升级1.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所实施的政策。

在中国经济治理中,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创新、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等政策,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

2.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通过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3. 产能过剩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行业布局等,有效化解了产能过剩问题,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高一宏观调控知识点

高一宏观调控知识点

高一宏观调控知识点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手段,对经济运行总体进行管理和调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等目标。

在高一阶段的经济学学习中,宏观调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合理水平、控制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

其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合理水平是指经济增长不宜过快或过慢,要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控制物价稳定是指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保持物价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稳定;促进就业是指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在经济增长过快时,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来抑制经济过热;在经济增长过慢时,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或减少货币供应来控制过热的经济;当经济增长过慢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3. 外汇政策:外汇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汇率来影响国际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

国家可以通过升值或贬值本国货币来影响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以调节经济的对外收支状况。

4.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支持和引导一些特定的产业发展,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资和扶持,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宏观调控的难点与挑战宏观调控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经济运行变化的复杂性使得宏观调控的效果不易预测和控制。

其次,宏观调控需要权衡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平衡。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的影响也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四、宏观调控的意义和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宏观调控法重点

宏观调控法重点

宏观调控法重点第一章、宏观调控法概述1、简述宏观调控法概念及调整对象概念:调整国家为了克服市场的缺陷,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而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国家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调整对象:(1)调控目标决定宏观调控关系: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2)具体:计划调控关系,产业调控关系,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投资调控关系、储备调控关系、涉外调控关系2、简述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概念:宏观调控法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特征:a,以宏观调控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b,以当事人之间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3、简述宏观调控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1)法理:调控主体,受控主体(2)现实:a:国家:职能调控部门:发改委、财政部、央行;政府相关部门:国务院相关部委b:市场对策主体: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4、简述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1)宏观调控行为:a,立法,执法;b,基础性,高层次;c,角色,非角色;d,单方,联合;e,积极,消极(2)对策行为:a,选择性,强制性;b,基础性,高层次;c,单方,多方;d,积极,消极5、简述宏观调控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表现及特性(1)表现:a,立法权、执法权;b,“计划、产业、财税、金融”调控权;c,决策权、协调权、引导权、强制权、监督权;d,必控权、可控权(2)特性:法定性、不可让与性、综合性、统一性6、简述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客体的权利表现及特性(1)表现:自主选择权、自主决策权、监督建议权、损失请求权、控告申诉权(2)特性:针对性、选择性、普遍性第二章、计划调控法律制度1、简述国民经济计划的概念、特征及分类(1)概念:由国家制定并负责实施的,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是布置、规划、安排和调控未来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行动方案(2)特征:针对性(以相关信息掌握为基础);事前性(计划都是事先指定的);综合性;法定性(必须经人大审批通过);组织性(由专门国家机构制定)(3)分类:a,期限:长期、中期(5年计划)、短期(年度计划)b,实施范围:中央(国家计划)、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基层(县级)c,保障手段及效力:指令性、指导性d,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品,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即涉及社会运行方方面面2、论述计划调控的必要性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功能(1)必要性:市场唯利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使得产业结构失衡,微利行业无人投资,从而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不平稳,因而要借助外力,国家介入产生计划,计划则依法产生计划法(2)功能:a,预测、引导的功能;b,政策协调的功能;c,宏观调控的功能3、简述计划法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调整确认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计划管理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并调整它们之间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计划过程中所发生地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财政法 金融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 一、概述 ▪ (一)宏观调控 ▪ 1、宏观调控的含义 ▪ 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变量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 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 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一般表现在财政权力 (利)法定、财政义务法定、财政程序法定、财政责 任法定。
▪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旨 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 的目标。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 出的资金来源。
▪ 财政转移支付又称财政补助支出。一般表现为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将部分 财政收入无偿的让渡给下级政府、企业和居民 时所发生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和财政补贴两大类。
▪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划分为下述几种形式: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结构和动态关系进行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宏观调控是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通货膨胀率和就业水平合理、外汇储备充裕、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综合措施。

二、宏观经济目标1. 经济增长目标: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持续地增长,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

2. 通货膨胀目标:控制通货膨胀率,保持物价稳定。

3. 就业目标: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

4.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赤字过大。

5.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1. 财政政策:通过制定和调整预算、税收、支出等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2.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影响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

3. 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4. 外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水平、管理外汇储备等手段,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5. 劳动力政策:通过教育培训、就业援助等手段,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6. 消费政策:通过鼓励消费、调控消费税等手段,刺激总需求与增加经济增长速度。

四、经济增长和稳定1.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经济增长的模型和测度:物质生产和国民收入等模型,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测度。

3. 稳定增长的调控策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的成因:货币供应过多、成本推动、需求推动等因素导致通货膨胀。

2. 通货紧缩的成因:货币供应不足、成本上涨、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通货紧缩。

3. 调控通货膨胀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管制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

4. 调控通货紧缩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缓解通货紧缩。

宏观调控法 名词解释 简答 精心总结 绝对重点

宏观调控法 名词解释 简答 精心总结  绝对重点

名词解释一、宏观调控法总论部分1.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关系: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p420)3.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420)二、产业法律制度4.产业政策:(广义)国家对本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所有政策的总称;(狭义)指产业结构政策。

(p458)5.产业法:是调整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459)6.产业结构法:产业结构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的目标是使产业结构的优化。

(p463)7.产业组织法:是指同一产业组织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

(p467)8.产业技术法:是产业技术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的目标是促进应用技术开发,鼓励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p469)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是指政府旨在改善一国范围内经济的空间结构所制定的公共干预准则及所有的公共干预行为。

(p471)三、财政法律制度(预算)10.公共财政:是以弥补市场失效、满足整个社会公共需要为基点,由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高公共品(或服务)而构建的政府收入、支出和管理资材当地经济活动的总体。

11.财政法:是调整在国家为了满足公共欲望儿取得、使用和管理资材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调整对象——是指在国家取得、使用和管理资材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也即在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12.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是一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确定各级参政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意向基本制度。

13.财政管理体制法:是指调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等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4.分税制:是指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之间,以税收划分为核心,相应明确各级参政收支范围和权限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财政法
▪ 一、概述 ▪ (一)财政法的概念 ▪ 财政法,简而言之,是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 财政关系具有财产性 ▪ 财政关系具有管理性 ▪ 财政关系具有社会性 ▪ 财政法是一种强行法 ▪ 财政法是一种确认和规范政府财政行为之法 ▪ 财政法是一种宏观调控法
▪ (二)财政法的原则 ▪ 财政民主主义:着眼于财政的民主基础,在财政法体
▪ (三)调控手段 ▪ 1、调控手段的协调 ▪ 2、调控手段的冲突 ▪ (四)调控程序 ▪ 1、确立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颁布流程 ▪ 大体包含以下环节: ▪ 提议程序 ▪ 论证程序 ▪ 建议评估机制 ▪ 预警机制 ▪ 应急性机制 ▪ 2、建立救济制度 ▪ 纠偏机制、补偿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保障机制 ▪ 3、建立监督机制
▪ 1、预算管理职权
▪ 2、法定收支范围
▪ 预算收入: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 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 预算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 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 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其他支出。
▪ (四)预算编制的原则与程序
▪ 预算编制的程序:
▪ 国务院下达预算编制指示——初步审查——审 查批准——备案——批复预算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十大原理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

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宏观调控法复习重点

宏观调控法复习重点

宏观调控法第一章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宏观调控即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宏观调控目标:1、总量均衡;2、结构优化;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手段:1、财政调控:如转移支付、发行国债等。

2、税收调控:如所得税、消费税、印花税等。

3、金融调控: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4、计划:如国民经济5年计划。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法: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的初级宗旨即直接目的:规范和保障国家宏观调控行为,预防和克服市场失灵,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优化,实现物价平衡、就业充分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增长。

终极宗旨即根本目的:在实现初级宗旨的基础上,协调和解决国家整体利益和经济个体利益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一)调控法定原则:调控行为要有法律授权,依法调控。

(二)调控绩效原则:如经济适用房的“砖头补贴”—暗补和“人头补贴”—明补。

(三)调控公平原则:兼顾产业、地区、收入等方面的公平。

(四)调控适度原则:不能顾此失彼,要考虑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宏观调控主体是宏观调控行为人或行为的施动者,是宏观调控义务的承担者和宏观调控权力的享有者,限于国家。

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根据权利所处的环节分为立法权和执法权;根据权利所指向的方式分为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调控权;根据权利的强制性强弱不同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调控权。

宏观调控主体的义务:依法享有并行使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受体,即宏观调控对象,是宏观调控行为的受动者,也就是宏观调控行为的直接受影响者。

限于市场主体,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

宏观调控受体的权利:市场主体享有经营自由权。

宏观调控受体的义务:接受宏观调控,注意区分指令性和指导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

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

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使人获益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

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

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经济组织的活动依赖市场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

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

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原理七政府可以改善市场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

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

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原理八生产力决定生活水平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

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

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

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

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

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

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二、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概念(一)主要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2.消费物价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3.利率、汇率4.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债务总额)5.失业率(二)次要概念1.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2.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0和1之间。

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

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

3.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4.进出口额5.固定资产投资额6.政府采购额7.社会消费总额宏观调控总论一、宏观调控概述1.宏观调控含义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

2.理解主体:政府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发展手段:综合性二、宏观调控法1.含义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2.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与受控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宏观调控主体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

◆各类宏观调控关系的共同特点:①经济关系:各类宏观调控关系都具有经济活动内容,属于经济关系范畴②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③政府及授权机关始终是调控主体3、制度根源:1)客观条件①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②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克服自身的先天缺陷和弱点。

其一,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其二,市场的竞争性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平,不能促进公共利益。

其三,市场经济的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惯性,不能根据发展需要变革经济结构。

其四,市场的自发性必然导致垄断和寡头,导致市场低效率。

)③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要求2)理论基础①市场失灵理论②国家干预理论③政府失灵理论④国家适度干预理论4、宏观调控法体系:计划(中心环节)、财政(重要)、税收、金融、产业政策、投资、对外经济调控法三、宏观调控权1.宏观调控权含义:指政府为确保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目标,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定职权。

权源:人民的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权2.配置纵向配置:只有中央层级的国家机关才有宏观调控权横向配置:立法、行政机关有宏观调控权,司法机关没有3.综合协调(1)现行机制①计划与财政、金融调控的相互协调②产业政策需要财政和金融的支持③财政调控与金融调控相互配合单一的宏观调控手段由于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是无法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建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是国民经济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

(2)完善:①设立宏观调控委员会,明确其议事规则及权力②建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机制金融调控法一、金融调控1.含义及特征通过制定金融政策和金融法律来引导各类主体的金融活动以实现其调控目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

特征:1)主体,央行(金融调控的主体是中央银行)2)手段,货币政策3)必须在法制范围内运行2.金融调控手段(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存放于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的无息存款。

②再贴现:贴现是用未到期票据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贴息兑现的行为。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通过贴现得到的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的行为。

再贴现率是进行金融调控的重要杠杆,再贴现政策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并进行结构调整,作用效果较为缓和。

③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通过证券的吞吐和货币资金的收发,来调控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直接控制而采取的各类措施,如信用分配、直接干预、利率限制、流动性控制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指导、劝告、磋商,来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各类措施,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优惠利率3.金融调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矛盾:①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②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③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④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我国金融调控的目标是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但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4.金融调控法①金融法:调整货币流通和资金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②金融调控法:调整金融调控关系和金融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③金融调控关系:国家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控制使用规模为目的,对有关金融变量实行调节和控制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④金融监管关系:国家金融主观机关依法利用金融权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监督和管理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