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书法作品欣赏:唐太宗李世民教学提纲
唐太宗李世民附体表法
唐太宗李世民附体表法
【最新版】
目录
一、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成就
三、李世民书法作品欣赏
四、李世民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还擅长书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成就
李世民的书法造诣极高,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尤其以行书见长。
他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唐朝书法史上,李世民被誉为“行书四杰”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李世民书法作品欣赏
李世民的书法作品有《艺韫帖》、《枇杷帖》等,其中《艺韫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枇杷帖》则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李世民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李世民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行书四杰”之一,对行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和临摹,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初唐书法课件PPT
唐太宗的书法作品及风格
• 唐太宗工行、草。其书法曾学虞世南、再追溯二王, 终成“一时之绝”。其传世作品《晋祠铭》、《温 泉铭》和《屏风帖》。 • 《晋祠铭》,行书,用笔劲健沉雄,圆浑朴茂,结 体阔绰。 • 《温泉铭》,行书,用笔遒劲,痛快神爽,跌宕豪 放间流露出献之遗韵。 • 太宗以行书刻石第一次打破了历史上仅以篆、隶、 楷正体写碑文的惯例,开创了以行书入碑的典范。 • 《屏风帖》,草书,用笔纵横自如,潇洒俊逸。 • 唐太宗作为皇帝,开行、草书写铭文刻于碑的先例, 此后书家竞相效仿。
• 欧阳询对书法爱好成癖。传说他在一次外 出途中.偶尔看见路边杂草丛中有一石碑.便 下马观看,是索靖写的一块碑石.欧阳询非 常喜欢.端详了许久.可是站的时间太久.感到 腰酸腿痛.便转身骑马离去.走了不远.又策马 回来.继续观看.迟迟不愿离去.最后干脆用毛 毯铺地.在碑前观看了三天三夜。细心琢磨 领会碑文书法的风采和神韵。 • 欧阳询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不衰。
• 《温泉铭》现藏法国巴黎 图书馆。为唐代孤本残片, 可一窥李世民遒劲飘逸、 奔放圆熟的书风。
• 《屏风帖》,草书。 用笔纵横自如,潇 洒俊逸。
太宗的书论
• 太宗的书论有四则:《笔法诀》、《论 书》、《指意》、《王羲之传赞》。这些 书论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 • 他追求“骨力”、“劲健”,又提倡“温 润”、“冲和”。 • 这种既重北风却不为其所拘,承南韵又能 不受其束缚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在他的 书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晋祠铭》 用笔劲健 沉雄,圆 浑朴茂, 结体阔绰。 开行书入 碑之先河。
温泉铭
•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 李世民在骊山温泉营建 “汤泉宫”(也即今日之 华清池)。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新宫竣工, 李世民率文武百官临幸新 宫,亲笔御书《温泉铭》 来颂扬骊山温泉,并命石 匠制碑拓印以示群臣。
第14课《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教学设计教材解析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
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
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
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
为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术。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课前准备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师:为什么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A.汉字的独特造型;B.独特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
2.出示课题《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探究结构启发构思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2.书法文字发展演变情况:A.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B.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通过课件图片)3.书法审美的基本要素:是结体;是章法;是用笔;是用墨;是韵律;是风格。
4.介绍大书法家及其书法精品。
(播放课件图片)【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
三、欣赏展示1.实物展示。
2.电脑上播放(投影)。
3.现场示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历代文人书法之25?隋唐五代帝王书法
历代文人书法之25 隋唐五代帝王书法隋唐五代帝王书法隋唐五代文化发展一跃而为鼎盛时期,与其统治者尤其帝王的重视密不可分,此前《隋唐五代时期的文人书法》一文中已经提及,在此不多敖述。
隋代时间短,前两位文帝、炀帝虽然重视书法,由于忙于战争国事无暇顾及自身书写的提升,乃情理中事。
而唐五代帝王重视书法爱好书法,史载名符其实;且帝王自身书法水准之高,成历代之最。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武周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南唐后主李煜等皆书史享有盛名。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唐太宗对于文人书法的发展功不可没,首先在于他对书法的极其重视和提倡,以国家名义设立“书学”,以书为教,并置书学博士,于科举中以书取士;同时在宫中设立“弘文馆”,择善书者主讲书学,君臣经常举行书论,蔚然成风,致书学在“十年间翕然向化”。
其次,太宗除自己十分喜爱王羲之书法外,并直接倡导王书传统,传承文脉,充分显示了作为帝王书家的人文眼光与高度境界。
唐太宗酷爱王书,是王羲之书法的忠实继承者。
他字体多样,风格俊迈,对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以及飞白书无不擅长,而尤以行书最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的书法,特别是行书和草书,从整体上看,或从结体、用笔上看,均与“王体”相似。
纵观唐太宗的书法,无不具有“王体”的特点。
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侧,干净明快,在结体上,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疏不空阔,密不容光。
行书之精到更能显示出正书的功底和娴熟的草书笔势。
故他的行书,端庄平实,动中有静,工而不板。
若以唐太宗《晋祠铭》拓本与神龙本《兰亭序》相勘,则会发现很多字,在笔势、字体上都与王字有许多相似之处。
唐太宗在宗“二王”的同时,十分重视融人个人的见解和创造,写出个人的风格来。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所书的《晋祠铭并序》,以及大约同一时期所书的《温泉铭》,堪称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冀教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14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上册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学习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从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2. 教学难点:理解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
2.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在黑板上示范。
3. 准备一些简单的书法工具,如毛笔、墨汁、纸张等,供学生练习使用。
4. 邀请一位有经验的书法家或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本课程《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书法作品。
下面将详细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1. 导入: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欣赏书法作品:我会展示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理解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技巧。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欣赏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小组讨论:学生将分成小组,讨论他们最喜欢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们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喜好。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审美观,并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4. 课堂互动:学生将有机会向教师提问,讨论他们对于书法作品的看法和疑问。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践练习:学生将有机会尝试书写一些简单的字帖,以提高他们的书法技能。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技巧和美感。
6. 总结与反馈:最后,我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这将有助于我改进未来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通过与学生们交流,我对我的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从学生们那里收集到的反馈和建议:1. **课程内容**: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不错,但建议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例如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书法鉴赏第3课隋唐五代书法鉴赏教学教案
第3课隋唐五代书法鉴赏智永的草书,用笔精到,收放自如,点画规范,无一败笔,有一种平和雅静的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如他书写的“发”字,运笔迅捷爽利,笔画之间相互呼应,结构稳重而活泼。
智永在永欣寺居住期间,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磨上一大盘子墨,开始临摹王羲之等人的碑帖,一直到墨用尽为止,三十年中从未间断。
那时候的毛笔要是笔头写秃了,可以换笔头。
他就准备了一个大竹簏,把用坏的笔头放进去。
天长日久,竹簏盛满了,他就在空地上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用坏的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这就是著名的“退笔冢”。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求他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把木门槛都踢破了,只好用铁皮包上,这就是著名的“铁门槛”。
二、智果书法鉴赏智果,隋朝僧人,智永的弟子,书法家。
据史书记载,智果擅长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他的隶书、行书、草书被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列为能品。
隋炀帝曾说:“智永得右军(王羲之)肉,智果得右军骨。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真”字对比中看出来,智果的楷书笔法、结构均酷似王羲之,比智永的楷书线条更加硬朗。
智果撰写的《心成颂》对楷书结构进行了分析,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重要理论著作。
隋炀帝杨广早年以晋王的身份担任扬州总管,非常喜欢智果的书法,召令智果来给自己写文件。
智果认为自己是出家人,不能再为世俗服役,拒不从命。
杨广非常生气,把智果囚禁于江都,让他看守宝台经藏。
后来杨广入朝为太子,出巡扬州、越州,智果奉上《太子东巡颂》。
杨广高兴之余,释放了智果,赐钱一万、金钟两枚,召入东都慧日道场。
三、丁道护书法鉴赏丁道护,隋朝官员,书法家。
丁道护的楷书笔法精熟,结构严谨,自成一体,冠绝一时,对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乃”字对比中看出来,要么是笔画,要么是结构,四家确实有相似之处,【学生】思考、讨论。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楷法极则”。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瘦硬,竖弯钩等笔画还保留着隶书的痕迹,结构严谨,形体挺拔,略带动感,收放对比很大。
皇帝的书法作品欣赏:唐太宗李世民
皇帝的书法作品欣赏: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公元599 - 649 年) ,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 为唐太宗。
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
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
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
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
李世民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
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
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转高远树文(有删节):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搜求书法遗迹,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人所共知,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之一。
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资料的问题,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进行收购。
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兰亭集序》不愿出售,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 设计骗来。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教案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教案第八课书法作品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毛笔字不同的字体及不同的代表人物。
2、了解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作品。
3、提高欣赏、评价及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欣赏、评价及审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欣赏作品,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瑰宝,它历史悠久,历代名家辈出请欣赏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书圣王羲之的《乐毅论》,欧阳询的《九成宫碑》,颜真卿的《颜勤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2、了解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3、简介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4、展示赵孟頫的作品。
5、说一说赵孟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三、作业:课课练第九课双耳刀、单耳刀的字教学目标:1、掌握右偏旁双耳刀、单耳刀的写法。
2、掌握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的书写要领。
3、提高欣赏、评价及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几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教学过程:一、欣赏作品,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欣赏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写双耳刀、单耳刀的字。
二、从扶到放,精讲巧练。
(一)学习偏旁。
(出示两个右偏旁)指名说说这些偏旁的写法。
师范写生练习书写小组欣赏(二)学写这四个偏旁的字1、(出示例字)指导观察分析,并说出书写要领。
2、(出示病字)分析归纳错因。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一遍,教师巡视。
5、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字进行集体评议。
6、学生再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评选。
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案
西泠印社出版社书法练习与指导六年级下册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学会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各种书法样式。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砚台、教材和大字册、宣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一些古今书法家的作品。
2、了解“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为大家的诗歌合集写了序,就是这篇《兰亭序》。
《兰亭序》的书法流露出王羲之平日的俊
朗风神以及书写时内心所充满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3、出示:书法作品欣赏要素
4、欣赏
A、横幅:指在高宽比约为1:3的横条纸上书写的作品,又称
“横披”,如上图伊秉绶“友多闻斋”。
B、条幅:指在高宽比约为3:1或4:1的长条纸上书写的作
品。
图为明代书法大家王铎作品。
C、中堂: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
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
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
四尺、六尺等。
D、扇面:团扇,为椭圆形或圆形,常用素绢制成,书写时字
数多少随意,也可在扇面中央用方形构图书写;折扇,
上宽下窄,呈圆心辐射状,字数可多可少,书写安排必
须适合扇子的弧线式形制。
5、欣赏其他书法作品。
6、出示示范。
7、学生练习书写,并创作自己的作品。
(师巡视)
8、教会学生签名,签章,课后装裱自己的大字作品。
历代皇帝书法第二名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八幅传世经典书法艺术赏析
历代皇帝书法第二名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八幅传世经典书法艺术赏析历代皇帝书法第二名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八幅传世经典书法艺术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
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
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
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
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
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
横折折撇教学设计
《横折折撇》写字教学周华玉教学目标:1.认识横折折撇的形态,掌握其书写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折、弯笔画变化的认识,学写“建”、“送”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横折折撇的正确书写方法。
难点:笔画折后的角度和弯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皇帝练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练习“戬(jian)”,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
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
”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小结: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学习横折折撇的写法。
1. 观察,读注意点,说说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老师进行讲解:横折折撇:先向右横出,顿笔往左折,再向右折,顿笔后向左下方撇出。
出示例字:送、建提醒:横折折撇应一笔写成,注意每次折笔的方向与长度。
捺画伸展,托住“关”字。
建:横的间隔均匀。
笔顺规则为先内再外。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练习写横折折撇的写法。
唐太宗百字箴言读解及书法欣赏
唐太宗百字箴言(书法)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一个开明君主,公元627—649年在位。
读他的《百字箴言》,使人感概良多,受益匪浅。
他以隋亡为鉴戒,深谙人民“载舟覆舟”的道理,为国为民,励精图治,夙夜孜孜,帷欲清静,告诫百官,体察民情,提倡节俭,注重修养,使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写下了诲汝谆谆的《百字箴言》。
《百字箴言》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他善于体察民情,体惜百姓的疾苦,如“耕夫役役,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说明他掌握下情,心有百姓,情系人民,不愧为一个开明君主。
《百字箴言》体现了唐太宗提倡节俭、注重修养的美德。
他提醒百官注意节俭,注重修养,如“寸丝千命,匙饭百鞭。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既说明了百姓一丝一线和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又间接地批评了那些无功受禄和铺张浪费之人,一褒一贬,使人引以为戒。
《百字箴言》体现了唐太宗是非分明的做人原则。
如“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体现了他做人的原则,告诫百官要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注意克己,不要像有些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个人私利谋。
如前几年的上海“社保案”,把群众的“救命钱”,当作“唐僧肉”,这与唐太宗的《百字箴言》比起来,相距甚远!《百字箴言》体现了唐太宗谨小慎微的为人处世态度。
如“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告诫百官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忠于职守,尽心尽责。
然而,有些人并不是这样,如从近期一些地方“打黑”和“反腐”的情况来看,一些人身为高官,一边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一边拿着人民丰厚的俸禄,一边在胡作非为,胆大妄为,贪赃枉法,谋取私利,于是许多人还没有拿到退休的“人生毕业证”,自己就把自己玩完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唐太宗的《百字箴言》和人民的要求比起来,简直是天渊之别!《百字箴言》语重心长,真知灼见,意义深刻,时至今日,虽隔一千多年,然而温故知新,每读一遍,都使人有新的收获。
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14课《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教案 人美版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1教学目标了解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及书法评价标准,能够结合书家的人格、精神等对书画作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知、体验、练习、展示、评述等完成学习。
2学情分析现在的中学生对书法了解的很宽泛,感受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重点难点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特点及如何评价书法作品如何理解书法的字如其人以乃精神风貌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提问: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是什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体: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
活动2【导入】作品欣赏2、欣赏五大书体的代表名家书法作品。
活动3【导入】欣赏与讨论提问: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播放王羲之简介及展示作品《兰亭序》。
学生欣赏、感受、认知。
归纳总结: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活动4【导入】如何欣赏活动5【导入】作品解析《兰亭序》活动6【导入】欣赏尝试赏析《祭侄文稿》活动7【导入】作业布置1、查找相关资料,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对天下第三行书大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进行欣赏和评述,完成一篇200字的欣赏短文2、找一本喜欢的字帖临摹练习。
要求:线的力度,字的结体,书家特点,字间的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临摹。
体验、感受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及用笔用墨。
1。
唐太宗李世民草书《屏风帖》【附释文】
唐太宗李世民草书《屏风帖》【附释文】李世民《屏风帖》李世民《屏风帖》,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元延祐三年(1316)县令尹王昌移置县厅壁间。
因碑已缺了右上角,故称折角碑。
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余杭,大肆焚掠,县衙全毁,碑不知去向,仅存碑拓。
当地政府几十年来曾多次许重金寻访碑的下落,至今未有结果。
而今余杭人摹碑拓刻成此碑,立于文渊亭。
《戏鸿堂帖》翻刻一部分,其中祝宽夫跋语云:“右唐太宗屏风书,余从兄季平家所藏,盖从祖绍兴初为江西漕属,以重赂得于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绢素也。
其上杂绘禽兽水藻之文,犹隐可认。
按《唐会要》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诚可宝也。
”其叙述《屏风帖》由来甚详。
不过当时所存《屏风帖》,也只是草书了,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谓:“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
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
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
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此册《唐太宗草书屏风帖》拓本为周退密先生所藏,后有施蛰存先生长跋,解放后未见出版。
释文:西域通使敦煌献珠可复求市而得不则对曰对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为贵也齐景公时雨雪三日公被狐裘坐于堂上谓晏婴曰雨雪三日天不寒何也婴对曰古之贤君饱知人饥温知人寒晋武帝问侍中裴楷曰朕应天顺民与海内更始天下风声何得何失楷曰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末以比德于尧舜者为贾充等诸人在耶方今宜引天下贤人与之弘治道不宜示以私宋武孝帝时帝弟竟陵王诞反事平后帝庙告舆驾出宣阳门敕令从者文武士庶并皆叫称万岁时侍中蔡兴宗陪辇不叫帝顾谓兴宗曰卿何独不叫兴宗正色答曰陛下今日正应涕泣行诛岂得军中皆称万岁蜀刘备大破刘璋置酒大会谓庞统曰日之会可谓乐矣统对曰师人之国而以为观欢非仁者之兵也横心不逆持事多味言不见尤动则贻悔无辨荣辱莫知进退去矣斯人虚惭雅对或溺第十一殷纣为长夜之饮失日不知甲子使人问于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曰天下危矣一国失之而我独知之我其危矣*辞以醉汉高帝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如意大臣固争莫能得太傅叔孙通谏曰昔晋献公以丽姬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陛下必欲废嫡立少臣愿先伏其诛帝曰罢矣吾特戏耳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亦摇天下震动奈何得以天下戏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入朝见邓通居帝傍有怠慢礼嘉进曰陛下爱幸群臣则富贵之至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帝曰君勿言吾私之汉武帝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等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价直欲以为上林菀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酃杜之民寿王奏其事上悦称善时东方朔在傍进曰臣闻谦逊靖懿天表之应应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累曾台恐其不高戈猎之处恐其不广如天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菀何必盩厔酃杜之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犹以大也汉元帝王皇后无宠太子颇失帝意帝欲立定陶王数王称其才艺音乐侍中史丹进曰凡所渭才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击之间是则陈惠李微高于进衡可相国乎汉元帝以京房言灾异屡中每亲近之房营因宴语问元帝曰幽厉之居何以危所任何人也帝曰君不明而任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任之耶将以为贤耶帝曰贤之房曰今何验知其贤帝曰以时乱而君危知房之齐桓公秦二世尝闻此二君而非笑之矣然则任竖刁及赵高政治曰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不觉寤乎帝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悟安得危亡觉寤安得兵亡房因免冠谢曰春秋记二百册以来灾异并出人民饥疫盗贼不禁视今为治耶为乱耶所任者谁与帝知房意在不显曰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然由今之视前也齐桓公视管仲疾因问孰可为代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其予以适君此非人情不可任比临国前代君臣语录屏风并第六默然魏文帝好射雉侍中辛佐治尝从帝曰乐哉佐治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魏文帝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侍中刘晔曰猎之为乐何如射胜于乐侍中鲍勋亢辞曰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感人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岂如犹暴华盖于原野伤生育之至理栉风沐雨不时隙哉昔鲁侯观鱼春秋讥之虽陛下以为务愚不愿也今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美于专台晔之谓也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出勋为左中郎将魏明帝丧末娸女追溢平原懿公主帝欲亲送葬少府杨阜谏曰文皇帝言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何至孩抱赤子可自临哉帝不听识劣难持情偏易惑溺此耽爱忘彼刚克欲为性斧恩乃义贼居上不思何先之仪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惰阻法度之威以尽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以相篡弑皆由此也夫戎则不然上合淳德以遇其下下惟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由如一身治不知所以治以真圣人之治也齐景公饮酒乐谓晏婴曰请子去礼婴对曰今齐国小童皆胜婴与君也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故君无礼不可以使下臣无礼不可以事上公乃正席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国城流涕曰美战国如何去此而死乎晏婴笑公顾曰寡人悲而子笑何也婴对曰若使贤者常守此国公何以得立耶政应被蓑笠在乎畎亩之中何暇哀死乎宋昭公出亡欲去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每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吾被服立朝无不曰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也楚灵王登章华之台以作乐顾谓伍举曰美夫乐哉举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不闻以土木崇高雕镂以为美金石瓠竹之音以为乐且先君庄王为台高不过望国之气大不过容俎豆民不废时宫不易朝是以能除乱克敌令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百官烦焉以此为美楚其殆矣汉文帝尝至霸陵使慎夫人后略……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时间626-649 (登基时27岁,50岁驾崩),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两度帖》,深得王羲之自然流媚!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两度帖》,深得王羲之自然流媚!唐太宗李世民《两度帖》即唐太宗出征高丽时,给皇太子李治写的私信。
这封信充分表现了唐太宗的爱子之情,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作为父亲时细腻的一面。
【释文】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
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
耶耶,敕。
此篇开头写了自己由于很久接不到儿子的书信因此内心十分担忧,'忌欲恒死'之语将一个父亲对爱子安危的担忧之情刻画得十分形象,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篇写道得到书信后的心安,'忧惶顿解'一语表现出作者内心从担忧焦虑到心安的变化。
从字里行间仿佛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收信的一刻心里悬的大石落地的心情。
而后的'死而更生'更是加深了这种感情变化。
作者心情平复之后便很自然的开始了作为父亲对子女关心,告知爱子如有病痛就要即时写信告知,可知之前久接不到信的阴影在作者心中还未完全散去。
到此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家信,信里无处不体现了一个父亲对远方儿子的关爱。
而由于这个作者是唐太宗更是使此信增添了其独特性,也使它倍受关注。
宋朝文学家苏轼曾在《题唐太宗帖》时评'太宗慷暴如此,至于妻、子间,乃有'忌欲均死'之语,固牵于爱者也。
' 可以说这篇口语化的书信完全褪去了唐太宗身上帝王的威严光彩,但同时又使唐太宗对爱子李治的父爱光辉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这篇帖子最珍贵闪亮之处。
《淳化阁帖/两度帖》唐太宗的书法以行云流水般的行书,饮誉古今。
他的行书作品,除堪称皇皇巨制的《温泉铭》、《晋祠铭》外,就是平时信手拈来的小品,也多写得使转清劲,俊逸多姿。
《淳化阁帖/两度帖》《两度帖》为唐太宗的一通尺牍,帖上所书,虽属信手随意之作,可却点画顿挫,提按分明,结字布局,映带而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太宗书法学习王羲之所谓的清新意趣。
《中国书法》: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晋祠铭》
《中国书法》: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晋祠铭》山西晋祠晋祠水镜台晋祠圣母殿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有《晋祠铭》原碑及清复制碑《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在并州亲自撰稿又亲笔书写而成的一篇铭文。
铭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宗周政治,总结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
全文共1203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境界高深,政论与抒情结合的绝妙佳文。
铭文为行书,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刻工洗练,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
原碑至今完好地耸立于山西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晋祠铭》郭永安李世民(599—649),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
聪明英武,胸怀大志。
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为太原留守时,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劝举义兵,高祖乃命太宗募兵。
旬日间且一万”。
建唐后,受封秦王,任尚书令。
之后统兵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
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他是我国封建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他开始,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国原则,而且能够“礼贤下士”。
他以“亡隋为戒”,励精图治。
短短的23年期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他为文明昌盛的大唐帝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巨大。
当时他的声名远播亚洲各国,被称为“天可汗”。
另外,他还是具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
唐太宗李世民像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晋祠铭碑》原在太原府治晋阳县的乾阳门街。
据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的《册府元龟》载,此碑却已经“在(晋)祠中”。
说明《晋祠铭》碑在宋太宗太平兴国毁晋阳城后的二十多年间,由城内迁置晋祠唐叔虞祠内的。
甚至可以推断:太平兴国九年,圣母殿初建,以及赵昌言撰、张仁庆书《重修晋祠碑记》之时,就是《晋祠铭》移置晋祠之际。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幸并州时“御制御书”,也就是李世民亲自撰稿又亲笔书写而成的一篇铭文。
古今书法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和不同书体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鉴赏古今书法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书法艺术的基本审美原则进行作品评价。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书体的特点。
-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具体作品,运用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进行鉴赏。
#### 教学准备:- 教具:书法教材、古今书法作品图片、多媒体设备、毛笔、宣纸等。
- 学生用具:笔记本、笔。
####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 以“书法,中国文化的瑰宝”为主题,简要介绍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引导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有哪些独特的魅力?二、书法艺术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讲解书法的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 阐述每种书体的特点、演变过程和代表人物。
三、古今书法作品鉴赏(20分钟)1. 古代书法作品鉴赏- 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讲解其艺术价值、结构布局和运笔技巧。
- 引导学生分析《兰亭序》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2. 现代书法作品鉴赏- 选择几位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如赵朴初、沈鹏等,讲解其书法风格和创作背景。
- 让学生感受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的差异,探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四、书法艺术审美原则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如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等。
- 结合具体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五、书法练习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尝试用毛笔书写,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法艺术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 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 鼓励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书法练习和作品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掌握程度。
唐代书法艺术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书法艺术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通过欣赏和分析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唐代书法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唐代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唐代书法艺术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唐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3. 唐代书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唐代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
2. 唐代书法名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唐代书法艺术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毛笔、宣纸、墨、砚台等书法用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对唐代书法艺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为学习唐代书法艺术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1. 唐代书法艺术的历史背景- 介绍唐代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为学生理解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 分析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如:追求个性、注重意境、追求形式美等。
2. 唐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 介绍唐代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 欣赏和分析代表作品,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柳公权的《柳体》、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
- 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
3. 唐代书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总结唐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 分析唐代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简单的书法练习,如临摹唐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书法错误,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唐太宗写的圣教序楷书字帖
唐太宗写的圣教序楷书字帖首先,字帖的作者是唐朝的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得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
李世民本人也是一位文学才华出众的皇帝,他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超。
其次,圣教序楷书字帖是李世民在位期间所写的一部书法作品。
这部字帖以楷书为基础,展现了李世民的书法风格和个人特色。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基本字体,它以笔画的规范、结构的稳定为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书写和印刷。
李世民的楷书字帖在规范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展现了他的书法造诣和审美追求。
此外,圣教序楷书字帖的内容是一篇关于佛教的序文。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皇帝都对佛教非常推崇。
李世民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撰写的这篇序文表达了他对佛教的敬仰和信仰。
字帖中的文字流畅、端庄,体现了佛教教义的庄严和深远。
此外,圣教序楷书字帖的字体规范、结构稳定,体现了李世民对书法的严谨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他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每个笔画的笔法和结构,追求字形的美感和和谐统一。
这种严谨的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不仅在书法上得到了体现,也反映了李世民治国的态度和理念。
总的来说,唐太宗写的圣教序楷书字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它展示了李世民的书法造诣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唐代佛教的繁荣和李世民治国的理念。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部字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风貌和李世民的卓越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的书法作品欣赏: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公元599 - 649 年) ,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 为唐太宗。
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
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
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
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
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
李世民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
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
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转高远树文(有删节):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搜求书法遗迹,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人所共知,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之一。
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资料的问题,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进行收购。
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兰亭集序》不愿出售,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 设计骗来。
由于对王羲之遗墨的搜集整理, 又加之太宗在《王羲之传论》对王的充分肯定, 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基本确立。
二、重视书法人才, 掀起学书热潮
网罗书法名家, 培养书法骨干是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绩。
“贞观元年, 太宗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 由欧阳询, 虞世南教授楷法, 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
”弘文馆就有楷书手30 多名。
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 就利用“下真迹一等”硬黄响榻技术复制的作品赏赐大臣。
受赐者本来就有书法功底, 再加上要在皇帝面前“挣表现”, 自然会成为书法骨干。
唐太宗对当时书法名家也极为器重。
欧、虞都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 虞世南亲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传授, 妙得其体, 所书笔致园融遒逸, 外柔内刚, 风神萧散, 自开风貌, 唐太宗对其器重有加, 命
虞世南写烈女传装饰屏风。
欧阳询初学羲之, 但他上承了北碑以来至隋的传统, 没有发展王羲之温文尔雅的一面, 倒是在险劲方整上有独到之处。
如唐太宗将隋仁寿宫修复后, 更名为九成宫, 又在缺水的宫中发现泉水, 因泉味甘如醴, 故名醴泉, 于是命魏征撰文, 欧阳询书写立碑, 我们今天能以欧体九成宫作为楷书范本, 在佩服欧氏书法之妙时, 还得感谢唐太宗对书法的重视, 才会留下如此瑰宝
虞世南等去世后, 太宗曾慨叹无人论书, 魏征推荐遂良。
褚遂良不仅吏治有方, 也为后世留下了《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瑰宝。
摹写《兰亭叙》的冯承素也是太宗所喜爱的宫庭书法家, 官为将士郎, 直弘文馆。
虞世南的外甥, 书《陆机文赋》的陆柬之也官至司仪郎, 写草书《嵇叔夜绝交书》的李怀琳, 在太宗时也历待诏文林馆。
由于李世民既重视网罗书法人才,又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 中央政府有弘文馆这样的高级书法学校, 书法好坏也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再加上临写、响榻等特殊手段对技艺的严格要求,唐代书法必然人才辈出, 攀上尚法求实的高峰。
三、身体力行, 染指翰墨
太宗所书《晋祠铭》不仅开了行书上石之先河, 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名碑。
此碑书法秀丽遒劲, 神气浑沦。
《温泉铭》则是太宗的又一佳作。
书法来自二王一脉且不守成规, 雍容和雅,圆劲遒丽, 朗润流美。
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豪放不羁的开国帝王的英武气概。
其骨力, 气势在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之上。
启功先生称赞此帖: “烂漫生疏两未妨, 神全原不在矜庄; 龙跳虎卧温泉帖, 妙有三分不妥当。
”草书《屏风帖》也胎息二王, 笔力遒劲, 为一时之绝。
太宗如此喜欢书法, 臣下又怎能不将之发扬光大呢!
首先, 他强调书的筋骨。
他主张: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
”骨力之说虽然不是李世民首先提出, 但他的这种强调, 是为了增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凝重的力度, 这无疑是给后代故作姿态的书法家预留了一剂治疗软骨病的良药。
与此同时, 李世民对“神气”也十分强调, 他说: “夫字以神为精魄,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 心若不坚, 则字无劲健也; 以副毛为皮肤, 副若不圆, 则字无温润也。
”这里的心和神是书法的关键, 心只能通过神表现出来。
正所谓神完则气足。
李世民出自传统的美学观点, 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
他在《笔法诀》中云: “夫欲书之时, 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
心正气和, 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 字则欹斜, 志气不和, 书必颠覆。
其道同鲁庙之器, 虚则欹, 满则覆, 中则正。
正者, 冲和之谓也。
”他在《指意》中又说:“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和为妙, 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用锋芒,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沉静。
”李世民反复强调的“冲和”
即和平典正的气象, 只有具备了内心平静的冲和之气, 得心就能应手, 何必着意于手腕和笔锋呢? 正如今天许多老书法家所说的一样, 以平常的心写平常的字, 不作刻意的追求而让心意流淌就是最高的书法境界。
李世民的主张也给后世的学书人指明了方向, 他说: “书学小道, 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
”同时他也把自己的阅历引入书法, 悟出其中道理: “朕少时为公子, 频遭阵敌, 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
执金鼓必有指挥, 观其阵即知强弱。
以吾弱对其强, 以吾强对其弱, 敌犯吾弱, 追奔不逾百数十步, 吾击其弱, 必突过其阵, 自背而返击之, 无不大溃。
多用此制胜, 朕思得其理深也。
”他阐明学书也要抓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
太宗也常和欧、虞等大臣论书,对唐代书法理论方面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世民在书法创作上, 一方面“心追手摹右军者深矣”, 另一方面又发扬自己“不守成规、雍容和雅、园劲道丽、朗润流美”的风格, 且开创了行书上石的先河。
在书法理论上, 不仅强调“骨力”, 讲究书法的“冲和”之美, 而且指出“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
”并把自己驰骋疆场的作战阅力引入书法, 悟出学书也要抓住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李世民利用帝王的权威, 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 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同时举办书法学校, 重视和培养书法人才, 宏扬书法文化,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崇楷尚法唐代书法也对后世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 我们可以结论说: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雄视百代, 其地位之高是无人可与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