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石头城》教案

合集下载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

石頭城劉禹錫教學目標讀一讀,背一背;體會借景抒情的手法;體悟詩人對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對當權的警醒之意。

教學重點體會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學難點對意象特徵的體味教學方法誦讀體悟法教學時數0.5課時教學準備多媒體資料教學過程一、導入“石頭城”知多少?(幻燈片)二、初讀感知1、聽範讀(多媒體);2、自讀,理解大意:譯文:舊都的周圍被群山環繞著,長江的潮水拍打這座寂寞的城,又歎息著退了回去。

只有那淮水東邊過去的明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翻過城牆來。

三、研讀體悟1、詩中描寫了哪幾種意象?給人什麼感覺?2、“還”字好在哪里?3、詩人選擇這幾個意象的目的是什麼(主旨)?4、此詩最大的藝術手法是什麼?——明確:1、四個意象:山——寂寞;舊都——沒落;潮水——寒冷;月——淒清。

2、“還”字的妙處:“還”字,說明月還再來,可是過去的繁榮卻一去不復返了;此處作者賦予明月人的感情,饒有興趣。

天上的月兒曾照見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在秦淮河遊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

而今夜呢?它又逐漸移到女牆這一邊來,可這已經是一座空城了。

3、主旨:背景: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

主旨:所以,他寫這首詩,勾畫出一幅淒涼的畫面,渲染蕭條淒涼的氣氛,表達詩人對故都蕭條沒落的傷感之情,並以此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歎,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簡而言之:借六朝的覆滅諷喻現實,寓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和國運衰微的感慨,希望統治者以前車之覆為鑒。

)4、由此可見,此詩最大的藝術手法是借景抒情!四、熟讀背誦1、朗讀指導:通篇都是寫景,以淒涼的基調寄寓著國運衰微的感慨。

前兩句“故國”“空城”後宜作一頓,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詩人感慨所在,宜重讀。

後兩句借月抒懷,重音須落在“舊時月”和“還過”上,要有諷喻現實的意思。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石头城》ppt课件1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石头城》ppt课件1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故国,旧都城、石头城。 周遭,周围。
在,仍在。
潮,江潮。
还,仍旧。
旧时,做都城时。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2、通诗意:
石头城周围的山仍围绕着它,城前的江潮拍打着它然后又寂寞的 退回去了。淮河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照到城墙上来。
3、从题目看此时应是写石头城的,它如今有何特点?从诗中找 一词回答。
空——荒凉破败
《插田歌》 怀古诗历来著名:《石头城》《乌衣巷》 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4、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作此诗时唐帝国已日益衰 败,朝廷里刘禹 大臣相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 藩镇实力锡写 又有所抬头,作者被罢官归洛 阳路过石头城,见其已成空城,感慨万 千,便写下了此诗。
二、学习诗歌
1、解词:
在夜深的时候,还 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 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 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一 个还字,意味深长。但这首 诗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感慨深沈,实寓有引古 惜兴亡」之意。

思想感情
作者写诗的目的是讽 喻现实,借六朝的灭 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 感慨,希望当时的统 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 鉴。
4、作者在诗中是如何写石头城的空的?
通过写他周围的景来烘托他的空的。
• 5、各句都写了什么景?暗含什么意思?意境如何?
第一句:山绕故国 暗含山依旧,故国繁华已不在 寂
苍凉冷
第二句:潮打空城 暗含潮水依旧,城已破败之意 冷寂悲凉
第三四句:月照女墙 暗含明月依旧,城已不是昔日繁华 冷清苍凉
6、这四句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如何抒情?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 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石头城》的背景和作者;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4. 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石头城》,巩固学习内容;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3.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作品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多样化活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5. 反馈与鼓励: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石头城教案 驴小弟变石头教案

石头城教案 驴小弟变石头教案

石头城教案驴小弟变石头教案题解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

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

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达女墙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潮水如此,人何以堪?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

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

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

刘禹锡《石头城》优秀教案

刘禹锡《石头城》优秀教案

刘禹锡《石头城》优秀教案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八、归纳总结一、咏史诗的概念(咏怀古人、古事、古迹)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思想内容1、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三、主要写作手法: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四、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今昔对比、用典、寓情于景五、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1、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共1学时1教学目标1、读一读,背一背;2、体会借景抒情得手法;3、体悟诗人对往昔得感慨之情与对当权得警醒之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得手法;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得体味;4教学过程刘禹锡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得抒情主题,不就是爱,不就是死,而就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一、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就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得诗歌。

怀古诗则就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洛阳人。

曾与柳宗元参加革新政治得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历任连州、夔州、与州刺史。

晚年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

其仿民歌得《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

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与十年,复出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为与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课文导读1、这首诗重写景还就是重叙事?2、诗中描写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写了什么?)3、诗人为何写这样得景?抒发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为什么写?)4、全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怎么写得?)问题鉴赏1、石头城本就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中又就是一种怎样得情形?昔日得繁华不再,代之以一种荒凉得景象。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得景色。

您瞧,城得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得群山,它那虎踞龙盘得姿态并未改变;北面得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得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得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美点赏析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得《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石头城》教案范文

《石头城》教案范文

《石头城》教案范文教案标题:《石头城》中的主题与人性探讨教案目标:1.了解小说《石头城》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探讨。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小说《石头城》的情节和人物。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问题。

3.运用文学批评理论进行阅读和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

2.分析小说中的人性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讨论。

教学准备:1.制作课堂展示材料。

2.准备《石头城》的电子版或纸质小说给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将小说《石头城》的封面或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向学生询问是否有人了解过这本小说。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Step 3:阅读和讨论(20分钟)教师分发小说给学生,要求他们阅读章节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小说中的人性问题有哪些?为什么?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Step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问题。

Step 5:文学批评分析(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请学生选择一个理论,并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小说。

Step 6: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观点整理成报告或PPT,并在班级中展示。

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小说,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头城》的观后感或读后感,并引用文学批评理论加以分析。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其他名著并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2.组织一次文学座谈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见解。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刘禹锡教学目标1、读一读,背一背;2、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3、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的体味教学方法诵读体悟法教学时数0.5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石头城”知多少?(幻灯片)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多媒体);2、自读,理解大意:译文:旧都的周围被群山环绕着,长江的潮水拍打这座寂寞的城,又叹息着退了回去。

只有那淮水东边过去的明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翻过城墙来。

三、研读体悟1、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给人什么感觉?2、“还”字好在哪里?3、诗人选择这几个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主旨)?4、此诗最大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明确:1、四个意象:山——寂寞;旧都——没落;潮水——寒冷;月——凄清。

2、“还”字的妙处:“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感情,饶有兴趣。

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3、主旨:背景: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主旨:所以,他写这首诗,勾画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萧条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故都萧条没落的伤感之情,并以此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简而言之: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4、由此可见,此诗最大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四、熟读背诵1、朗读指导: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

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第五单元 唐诗六首 石头城

《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第五单元 唐诗六首 石头城

《石头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禹锡和咏史诗的鉴赏要点;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3.品味本诗空寂的意境和刘禹锡诗歌沉着稳健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层感伤。

(二)教学重点了解刘禹锡和咏史诗的鉴赏要点。

(三)教学难点品味本诗空寂的意境和刘禹锡诗歌沉着稳健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层感伤。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六朝古都“金陵”,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但由于建都于此的朝代,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饱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二)关于石头城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又名“金陵城”。

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

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经六朝繁荣,唐高祖武德元年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三)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年间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谪远郡,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四)写作背景《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洲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

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

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第一首。

(五)关于咏史诗1.咏史诗特点咏史诗指凭吊古迹,咏史抒怀之诗。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石头城》word教案.docx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石头城》word教案.docx

怀古诗鉴赏之《石头城》教学目标:1、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2、熟读、背诵《石头城》。

教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历史的对象,它是?一一南京,古称金陵、秣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天等。

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这里,但是也有所耳闻,一口气写了五首诗,合为《金陵五题》,今天我们來学习其中一首《石头城》。

(板书课题)二、解诗题(了解史实)《石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

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诗中讲的“淮水”,即秦淮河,是当年六朝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Z地。

tt 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齐读(1)纠正字音(2)划分节奏:二二三(3)指导诵读:“故国” “空城”后宜停顿“在” “回”二字宜重读,“旧时月”“还过”重读2、教师范读3、指名个别读,学生互评。

4、自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思考问题。

四、抓意彖,体味意境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板书:三幅画面(或三个镜头〉(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过女墙2、这三个镜头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学重点)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彖(即意彖)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牛想彖的境 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准确概括景物特点的两个双咅节形容词)(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解说诗句,描述画面。

(完整版)石头城教案

(完整版)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诗歌,领会作者借景抒怀的手法;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触之情和对当权的警觉之意;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课要点】领会借景抒怀的手法【教课难点】感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课用时】0.5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1.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要点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期间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录,中华民族鼻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以为轩辕之丘指此刻郑州境内。

夏朝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岸(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疆场的故址。

商丘:商代开国之都。

2.导入:今日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诵: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三、有关知识介绍:【石头城】石头城,就是此刻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陡峭地点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以后,评论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筑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接踵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华,唐初高祖武德元年( 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荒弃。

因为建都于这里的朝代,花天酒地,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

天津市滨海中专教师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
1.指导诵读
2.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3.讨论品味
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
又默默地退回。

——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

月: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
一座。

——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

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明确主旨
现实,即借六朝灭亡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

(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

石头城教学设计

石头城教学设计

石头城教学设计第1篇:《石头城》教案《石头城》教案共1学时1教学目标1、读一读,背一背;2、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3、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的体味; 4教学过程刘禹锡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一、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理想。

二、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洛阳人。

曾和柳宗元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晚年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

其仿民歌的《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

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复出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为和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课文导读1、这首诗重写景还是重叙事?2、诗中描写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写了什么?)3、诗人为何写这样的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写?)4、全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怎么写的?)问题鉴赏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昔日的繁华不再,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

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美点赏析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石头城》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ppt课件3【语文版】

《石头城》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ppt课件3【语文版】

山:
周遭在
群山沉寂苍莽
故国、石头城: 围、空
都城冷落荒凉
江潮: 打、寂寞回 悲凉、凄清、寂寞、冰凉
旧时:
酒榭舞楼、彻夜笙歌 穷奢极欲、醉生梦死
明月
旧月多情、依然光顾
夜深还来:物是人非、世事沧桑
月色凄清苍凉
五、主题分析:
探究: 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 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 刻含义? 更能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2、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拟人化、情绪化的抒情;
(3).浓郁的文学感、厚重的历史感;
七、知识拓展: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 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 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 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荡荡的 潮打空城寂寞回。 城,又寂寞地退了回去。
淮水东边旧时月,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 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从城
夜深还过女墙来。 垛(“女墙”)升起,照着这 荒凉残破的古都。
四、品读全诗:
朗读后,思考: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意象
描写词语
特点、意境、氛围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低着头,心情就放松了,但那种放松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之所以会放松,就是因为觉得即便是自己开小差,老师也不知道。如果你往前看,不时地和老师眼神交会一下,注意力必然会集中起来。和老师眼神交汇的那种紧张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并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古诗鉴赏之《石头城》教学目标:1、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2、熟读、背诵《石头城》。

教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历史的对象,它是?——南京,古称金陵、秣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天等。

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这里,但是也有所耳闻,一口气写了五首诗,合为《金陵五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首《石头城》。

(板书课题)二、解诗题(了解史实)《石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

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诗中讲的“淮水”,即秦淮河,是当年六朝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之地。

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齐读(1)纠正字音(2)划分节奏:二二三(3)指导诵读:“故国”“空城”后宜停顿“在”“回”二字宜重读,“旧时月”“还过”重读2、教师范读3、指名个别读,学生互评。

4、自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思考问题。

四、抓意象,体味意境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板书:三幅画面(或三个镜头)(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过女墙2、这三个镜头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学重点)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准确概括景物特点的两个双音节形容词)(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解说诗句,描述画面。

教师点拨: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要忠于原诗,运用联想和想象,语言优美、连贯)明确:镜头一:群山围绕着石头城,四面环山。

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镜头二:潮水依旧拍打着都城,今城却非昔城。

一“空”字足见其凄凉;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寂寞的心情默默返回。

潮水如此,人何以堪?(注意拟人手法)镜头三:秦淮河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那映照繁华的明月,仍旧从城墙后面升起。

月照空城,更见“寂寞”。

“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历史的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个镜头,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这种手法抒情手法叫做?寓情于景)或者: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

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

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第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

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

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主要意象: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是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如: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点拨:和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类似?(活页作业第一单元单元检测,知识迁移、沟通和联系)岑参《山房春事二首》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五、明确全文主旨:借古讽今结合写作背景: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讽谕现实,即借六朝灭亡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

(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六、学生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寓情于景2、拟人(寂寞、过)七、比较阅读:以下三首诗均为怀古之作,是比较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

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

“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八.归纳总结:一、咏史诗的概念(咏怀古人、古事、古迹)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思想内容1、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2、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三、主要写作手法: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四、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今昔对比、用典、寓情于景五、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1、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

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4、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补充资料:探讨诗中“月”的意象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