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影片民俗分析

合集下载

对《红高粱》中民俗意象的解读

对《红高粱》中民俗意象的解读

对《红高粱》中民俗意象的解读祝媛媛摘要:电影《红高粱》背景取材于辽北的自然环境,影片基本色调为大红色,反映出当时辽北人民的社会生活形态,刻画出独具地方特色、沉淀多年的民俗意象,赞扬了中国人民经久不衰地追求人性自由解放的精神以及生命意识的唤醒。

关键词:《红高粱》;民俗意象;自由;生命;一、电影《红高粱》中的红色意象《红高粱》与其说是一部革命旗帜下具有民族意识的电影,不如说是当时辽北民族对自由、人性解放的凯歌。

红色作为一种民俗韵味出现在影片中,使整部电影沉浸在一种红色偏黄的色调里,显得热情、激情、火热,把观众的视觉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民俗高度。

红色这种独特的民俗韵味,表现了人的个性,也有人性中的飞扬跋扈,从新娘的脸颊微红到红色嫁衣、红色裤子、红色头盖、红色辣椒、红高粱,甚至是血液都是红色的,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这种色彩语言更能彰显出张艺谋导演极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格。

影片运用各种红色实物,结合当时西北的生活场景,向观众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国,红色是一个喜庆和吉祥的符号,表面上看,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种肯定与赞赏,但实际上是对女人不能享有婚姻自由以及对这种婚姻自由的扼杀的象征。

这场赤裸的金钱交易的婚姻与之后众人泼洒高粱酒消毒形成对比,在当时社会,用高粱酒消毒,消的是麻风病毒,也象征着九儿对封建社会束缚女性自由的思想作一个了结,这里的红色是对女性婚姻自由以及人性释放的一种表征。

在影片中,所有情节发展都在红色的高粱地里展开,红高粱的形象高大葱郁,在风中摇曳似乎又躁动不安,这也使红色成为《红高粱》中的一种象征形象。

充满野性韵味的红色高粱地,酝酿出来的高粱酒好似她的红色血液,使观众对张扬的生命充满敬畏。

《红高粱》想要表达的情感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一段在高粱地里发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一种赞颂生命的主题。

色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视觉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影片中红色的运用贯穿全片,达到很好的渲染主题的效果。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中国辽北民俗文化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元素,由传统的文化、宗教习俗、和艺术形式组成。

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就是《红高粱》,它是一个中国传统民俗故事,记录了几百年前辽北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本文将分析《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首先,《红高粱》中出现的宗教元素可以说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传说,每年的五月底,辽北农民就会聚在一起,摆设一个“节日桌”,并以此纪念古代唐代诸葛亮的节日。

传统文化中,这种仪式的祭拜和祭祖的习俗是相当普遍的,而《红高粱》中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另外,这个节日桌上摆放的米酒、芝麻饼等,也是辽北民间传统而又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中包含了对祖先的怀念和敬畏。

再次,《红高粱》中出现的人物和物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文化意义。

比如,主人公王恩和史谦里有一个叫“红高粱七穗”的瓶子,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器皿,是用来盛米酒的。

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一种温馨的对家乡的爱,以及对平凡劳动的尊重。

另外,物件还有功能和形式两个层面。

比如两个人带着一只缸做贡献,既体现了人们将礼物“盛装”的习俗,也展示了当时辽北人民的文化智慧。

此外,辽北民俗文化更加深入的一层就是艺术形式。

从《红高粱》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刻画的人物和场景都充满着民族色彩,以及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其具有当地独特的文化气息。

此外,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歌颂民族的意义,主人公的智慧勇敢与困难的正面抗争,都能很好的反映出民族历史中的英雄气概。

总之,《红高粱》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辽北民俗文化对跨文化阐释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让思想和文化在辽北广泛流动,给人们以正确的生活观、宗教观和文化观,这不仅充分地发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也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

因此,不论是跨文化的阐释,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红高粱》都赋予了这样一种宝贵的意义,令我们时刻珍惜自己的文化财富。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导语:张艺谋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导演之一,其电影作品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文将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并探讨其所具有的人类学价值。

一、电影《红高粱》中的中国传统婚礼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以中国传统婚礼作为背景,通过对传统仪式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影片中的婚礼场面充满了华彩喜庆的色彩,舞狮、放鞭炮、簪花等传统仪式令人震撼。

这些细节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传统婚礼的独特风貌,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1. 传统仪式的意义传统婚礼仪式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代表着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和期许。

通过参与传统婚礼,人们能够感受到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体验到乡村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而电影中对这些仪式的真实再现,无疑将这种认识传递给了观众。

2. 婚礼场景的叙事价值张艺谋通过电影的叙事手法,将传统婚礼中的种种仪式串联起来,用画面展示出了一个完整的婚礼场景。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传统婚礼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镜头的切换和画面的呈现,更好地传递了人们在婚礼场景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和思考。

二、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中国盂兰盆节1. 盂兰盆节的历史背景张艺谋的电影《千里走单骑》取材自中国传统盂兰盆节,该节日起源于佛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祝福,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

通过电影再现节日的庙会场景和寄托祝福的传统仪式,张艺谋向观众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情感体验。

2. 盂兰盆节的人文关怀盂兰盆节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它基于对祖先的尊重和关爱,通过祭拜祖先、烧纸钱等活动,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和回忆。

电影中的盂兰盆节场景不仅展现了这样的民俗风情,更通过角色的表演传达了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无尽思念和不舍。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文化内涵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文化内涵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文化内涵电影《红高粱》根据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

在这部90分钟的电影中,红色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终。

张艺谋导演抓住了一切机会运用红色,几个主要的剧情点“迎亲”、“野合”、“闹事”、“出酒”、“踩高粱地”、“复仇”皆以红色为主旋律,如红衣、红裤、红盖头、红轿子、红布、红肚兜、红绣花鞋、“十八里红”高粱酒、红色鲜血、红色高粱地以及红色夕阳等。

古以红、黄、青、白、黑为五方正色,其中“红”为五色之首。

可见,中国尚红,古今皆然。

《红高粱》以铺天盖地的红色风暴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中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不但征服了国人,还征服了世界。

以下是笔者对张艺谋《红高粱》影片中关于红色色彩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些许解读。

一、红色体现了吉祥喜庆的文化内涵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有着喜庆的内涵,而在《红高粱》里,这种吉祥喜庆的内涵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红高粱》的开篇就是主人公“我奶奶”的出嫁:一群年轻力壮的男子抬着大红轿子,里面坐着穿红色嫁衣、盖红色盖头的新娘,欢快地走在黄色的土地上。

黄色是典型的大地色彩,黄色的土地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浑厚坚实有力之感;红色,则为典型的人间色彩,如同跳动火焰一般的暖色调,能将人们内心的激情迅速点燃。

于是,在黄色的衬托下,红色便成为了美的焦点。

简单的红色却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吉祥喜庆的中华民族传统婚嫁仪式,展现了如土地般质朴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二、红色再现了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内涵。

这是《红高粱》全剧中“红色”所体现出来的最核心意义。

红色作为血液的颜色,无论是莫言的小说还是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都为我们展示了那一片让人热血沸腾的红高粱,那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红高粱。

“红”是对顽强生命力的颂扬,红高粱承载了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因此,可以说影片展现了人们对于“红色”的神力崇拜。

这主要体现在崇尚野性的自由、对死的神力崇拜以及对生命的礼赞三个方面。

1.崇尚野性的自由红色本身给人一种狂放不羁,崇尚自由的视觉效应。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红高粱影评1

红高粱影评1

从民俗学角度分析电影——《红高粱》“颠轿”——一群臭老爷们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

“野合”——倒塌的红高粱就是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代替了帷帐,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压迫情欲与生命力的主观再造和对世俗礼法的反叛。

张艺谋出神入化地创造了一个令电影行家称赞不已、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经典性场面,曾被人称做全片的“诗眼”。

“酿酒”——完整地虚构了一套祭酒仪式,同样编造了一段“酒神曲”,这段为强化“酒神精神”而生造的撒尿造酒情节,可谓彻底“魔幻”的伪民俗。

这些颇具原始状态的情节,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其他如“剥皮”、“日食”,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首次出现,并引发了随后拍摄民俗电影的热潮。

实际上,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带有很强的虚构性,曾被许多人斥为“伪民俗”。

或许,它们真的满足了别人的窥视目光,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些“伪民俗”就像是图腾,象征着民族中最古老的东西,象征着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篓子、肚兜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从来没有这样凝重地张扬过。

这些“伪民俗”与剧情结合得如此完美,即使是那些“真民俗”也不曾做到过。

在色彩上整部电影富于红色调。

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

另外,银幕外有一个背景旁白,其语调浑厚而富有磁性,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之一。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

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

论民俗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以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为例

论民俗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以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为例

观察与思考I45论民俗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以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为例文/熊心宇摘要:从20世纪末期开始,第五代导演开始将电影的创作倾向转向民俗化,从而衍生出了一批带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电影。

张艺谋通过其独有的色彩风格,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众多本土民俗文化的元素。

张艺谋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有生动的视觉展示,表现出意境美以及民族精神。

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电影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不论是对电影还是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民俗文化;审美意义;审美趣味;《红高粱》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产生的,遍布在人类生活的各 个方面。

电影则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镜头、声音、画 面的组合将艺术家的意图和情感表达出来。

张艺谋在将中国电 影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对民俗文化和民俗意象的传 递,以《红高梁》《大红灯笼髙高挂》《菊豆》等为代表,向世 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一.电影的民俗文化及其审美问题民俗是人民大众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

大体上来说,民 俗文化的形成与民间的物质生活、娱乐需求、社会的意识形态 是分不开的。

而被誉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往往脱离不了民 众的生活而独立存在。

就观众的欣赏角度而言,电影以其独有 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更直观地描绘民俗生活、解读民俗文化与 现象,探析文化背后的情感、历史背景,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使 得一些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民俗文化通过影像得以再现。

而在 张艺谋的电影中,确实恰到好处地借鉴和利用了这些民俗元素, 通过一些民俗事象作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之中,一方面展示了 中国独有的民俗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对于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 从而产生了故事主线之外的更广阔的叙事空间。

在电影《红高 梁》中,展现了众多中国民族元素,导演张艺谋将这些本土的 民族元素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重新排列组合在观众面前。

(一)作为戏谑的颠轿习俗颠轿这一习俗,在中国传统的的民俗文化中是一种戏谴新 娘的行为。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红高粱》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艺术经典,它以缥缈的质朴及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贫苦民众的革命斗争史,深深挖掘出乡村民众普遍思想意象的变化,充满着严酷而深远的人性洞察,实为当代中国艺术文化史上一部珍贵的著作。

其中,关于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也深深打动了广大观众,提高了其对文化的体悟力。

作为一个草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北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主要以乡土神话和宗教信仰为主,佐以多彩的民间艺术。

电影《红高粱》将辽北民间文化的多彩特色展示的淋漓尽致,以鲜活的影像文化,展现出辽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中,从宗教信仰上看,辽北民俗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既有蒙古高丽家祭崇拜文化,也有俄罗斯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多元文化融合,使得辽北民俗文化拥有独有的个性,弥漫着浓浓的民间艺术气息。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蒙古人最庆贺欢庆多彩的家祭活动,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

另外,从民俗音乐方面来看,电影《红高粱》更是一绝,其中,编曲者精心谱出的《土家风曲》,充分展示出北方民俗音乐的特色,彰显出其湿地柔情的民俗文化魅力。

再者,从民间艺术上看,《红高粱》中还用叙述性绘画的形式,展示出具有辽北民俗特点的民间艺术:包括绣花、蒙古双弦、唱歌等诸多民权活动,丰富多彩,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性和质朴的美感。

此外,从礼仪习俗方面来看,辽北民俗文化的礼仪习俗丰富多样,如招待客人的“拥抱”,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尊敬;还有祭祀神灵的仪式,等等。

电影《红高粱》将辽北民俗文化中这些特色礼仪习俗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有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辽北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从文学叙事上看,电影《红高粱》以其质朴深刻的叙事形式,传递出辽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学情趣,仰望祖先的英雄情怀,丰富了叙事,给观众以深刻的思想触动。

总之,电影《红高粱》以其深刻的叙事模式,展示出辽北民俗文化的多彩风采,使得观众对辽北民俗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开创了一种新的跨文化阐释方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至高经典。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红高粱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名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辽北民间文化的多样性。

在《红高粱》中,作者林语堂充分刻画了来自辽北的传统民俗文化,并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跨文化阐释,运用文学思想加以弘扬与发展,从而使辽北民俗文化更加多元化、普及化。

其一,《红高粱》中穿插着辽北民间文化的色彩。

林语堂着重写描写了辽北山村的泥巴土院、汉子的面孔、辽东的风景、狂欢节和那些短短的民间口号。

林语堂在书中将北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完美诠释了北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互动的特色,让读者对辽北民俗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其二,《红高粱》中展示出辽北特殊的文化态度。

林语堂笔下的角色以一种自然轻松的态度来接受人生中所有的艰辛,他们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只是满足于山水间的自由生活,这正是辽北民俗文化中的特色。

在《红高粱》中,作者大胆运用辽北民间文化的形式手法,以及风雅而朴素的文字,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辽北特有的文化态度。

其三,《红高粱》中体现出辽北独有的文化观念。

尤其是林语堂给予角色以智慧而勇敢的态度,让人从中发现辽北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不畏惧困难,勇敢抗争,不贪求物质,追求自由。

如林语堂将辽北传统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充分体会其底蕴与内涵,更加深刻理解辽北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达到跨文化阐释的目的。

以上三点,清楚地展示出林语堂通过《红高粱》的跨文化阐释,巧妙地将辽北民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系,这一点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他们无法抗拒被这种跨文化阐释的美丽细节所感染。

总之,林语堂通过《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不仅展示了辽北特殊的文化态度,体现出辽北独有的文化观念,而且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辽北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普及了辽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让这一区域的文化弘扬和发展得到更大的推动。

红高粱》的风格

红高粱》的风格

2、 “九” 因为读音相近,“ 因为读音相近,“九”被象征性地与“久” 被象征性地与“ 联系在一起。女主角的名字是“九儿” 联系在一起。女主角的名字是“九儿”, 她出嫁那年十“ 她出嫁那年十“九”岁,到青纱口有“99” 岁,到青纱口有“99” 里路,还有就是高粱酒在“九月初九” 里路,还有就是高粱酒在“九月初九”出 窖,这一天也是九儿的生日,九儿给新出 的酒起的名字是“十八里红” 的酒起的名字是“十八里红”(九加九或 一加八得九),而酒本身也和“九”读音 一加八得九),而酒本身也和“ 相同。最主要的是电影的这个故事开始到 日本入侵正好“ 日本入侵正好“九”年。
二、红色礼赞
《红高粱》以一种大篇幅红色系作为视觉 红高粱》 基调,极力烘托出人的血性以及红色高粱 地的鲜明统一。 红色本身就能给人以力量, 让人蠢蠢欲动,让人热血沸腾。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1、红色 从巩俐身上穿的喜服到天上的太阳,从被 打破的酒缸里流出的红高粱酒到血管里流 出的鲜红血液,各种形式的红色充溢着银 幕的每一寸。
பைடு நூலகம்
3、两个人物 在日本鬼子对剧中两个人物三炮和罗汉执 行死刑的场景中,三炮被用来象征国民党: 临死前他不是咒骂日本鬼子而是咒骂奉命 剥他皮的中国屠夫。 罗汉则象征着共产党,他表现的非常勇敢, 电影的旁白说他在临刑时不停咒骂日本鬼 子直至气绝。
谢谢!
小组成员:刘敏、李黎、梁丽欢、 郭嫣琳、李秋媛、丁木粉、文跃龙
《红高粱》的风格 红高粱》
一、仪式感
人是喜欢用仪式来 陷入某种情绪的动 物,张艺谋成长的 那个年代,刚刚好 正是最喜欢仪式来 实现自我价值的年 代。在电影里,婚 礼、野合、消毒、 祭酒、杀人都是很 富有仪式感的。
电影的构图,用光, 电影的构图,用光, 乐器,也全无例外, 乐器,也全无例外, 都为仪式感服务。 都为仪式感服务。

红高粱影片民俗分析

红高粱影片民俗分析

红高粱影片民俗分析喜。

又或是轿夫对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的惩罚。

在电影里面,由姜文饰演的轿把子余占鳌,带领着几个家丁接新娘子九儿的时候,就唱了这么一首颠轿歌...颠轿歌客未走席未散四下寻郎寻不见寻呀么寻不见吔寻呀么寻不见急猴猴新郎倌钻进洞房把盖头掀盖头掀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用眼看大麻脸踏鼻豁嘴翻翻眼翻呀么翻翻眼吔翻呀么翻翻眼鸡脖子五花脸头上的虱子接半豌接半豌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丑新娘我的天呲牙往我怀里钻往呀怀里钻吔往我的怀里钻扭身跑不敢看二蛋我今晚睡猪圈睡猪圈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从歌词上来看,这首《颠轿歌》的歌词写得极其具有乡土气息,显示出了东北人民的朴实性格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其中也不乏幽默。

从乐曲来看,这首歌曲风欢快,唢呐、笙、锣鼓等民间乐器,合力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气氛。

唱歌的人随心所欲地唱着,唱破音了也不怕。

颠轿这一民俗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东北人民开朗大方的心态。

但是,在我看来,颠轿这一习俗其实是一种陋习,唱歌、抬轿的人是开心了,但是新娘子却遭了秧。

这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民俗,是应当改变一下了。

一、新婚三天接闺女新婚三天接闺女又称回门,也称归宁,为中国的传统婚俗。

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

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

回门也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夫妇二人双双对对,参拜女方父母,自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这时的新郎见到岳父岳母,就应改口为爸爸、妈妈,为整个婚礼正式收尾,即让新娘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之意。

岳家还要设宴款待新女婿,有的女方亲戚还要闹女婿.当然,此时的新女婿还是要献给岳父母”回门礼”、”回门钱”,并根据各地不同,带上不同的礼品。

但切忌回门礼为单,必须是双数,意为夫妻成双,合好百年,单数则不吉利。

等过第一个春节,新郎还要偕妻子带礼品正月初二去给岳父岳母”拜新年”,长辈一般都设宴款待,并在返家时给新人赏钱。

影评----红高粱

影评----红高粱

《红高粱》整个影片紧紧围绕着红高粱这个具有象征的事物上,不仅是男主女人公定情的地方,还是最后影片众人物与日本兵生死战斗的场所,都是发生在这片高粱地里,并且影片还着重描写了日本人命令中国民众踩烂践踏这一大片高粱地的场景。

这片高粱地,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百十亩高粱,没人种,也没人收,这是一片野生的高粱地,常闹鬼。

我认为这句话颇有深意,野高粱,它自由滋生,无拘无束,且长势狂佳。

这不就像是来自根土的中国农民,在这片黄土地上不惧风吹雨打极具韧性坚强的生长着,而高粱酒是从高粱里酿出来的,血红热烈就像民族血性。

有些人认为九儿既然已经嫁人,那么在婚姻上应该忠于自己的丈夫,所以对于九儿的出轨颇有微词。

但是认真想一想他们两者本身就不具备婚姻之间夫妻之间那种情感扶持信任的情愫,妄图用这个以做他人妇这个简单粗暴的道德束缚来指责可以看出是多么可笑。

抛开男女主人公是否是一见钟情的爱情因素,仅仅把李大头这个五十多岁患有麻风病的老男人,与于占鳌这个强壮的年轻人相比,答案显而易见后者来得更可靠,更能相靠一生。

我想不管是那个时代,还是在此时,大家都倾向与后者吧。

在这片高粱地里女主人公宛如献祭般的奉献出自己的肉体,恰也符合这个道理。

还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当高粱地里传出于占鳌的歌唱“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搭起那红绣楼··正打着我的头··红红的高粱酒啊··”此时现于女主人公脸上比太阳还绚烂的笑容,我想这也表现出九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吧。

男人应该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所以当他以一个烂醉如泥并满口的胡话的样子出现在死了“丈夫”的九儿面前时,就得不到九儿包括酒场伙计对他身份的认可。

其结果就只能是将他扔出去而已。

而当于占鳌拿起铁锹侍弄酒糟时,表现出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时,就是这个时刻九儿才全身心的依附于这个男人,这也暗合了前段曲词。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_705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_705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一、引言不得不说《红高粱》是一部具有张艺谋主观唯心主义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的分析角度从对黄土地的颂歌自然上升到对生命的高歌。

整个过程在一片充满奥妙的氛围中竭力展示出了张艺谋追崇初始生命的情感。

影片赞颂了人的生命的顽强坚韧,也赞扬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本文将选取生命意志、色调意象、人格意志三个切入点,来分析影片《红高粱》中生命的意志特点。

二、独特的人物风格贯串整个电影红色是这部电影的代表色,作为整个故事的基调,红色体现了独特的民俗韵味。

故事一开始,新娘九儿那张满是生命的润色的脸颊上,红盖布,红婚服,红轿子,发生关系时那在剧烈晃动的高粱秆子上跳动的光斑,犹如红雨一样的高粱酒,持续到结尾时瞬间黑暗后通天满地红的周围环境……电影全篇都被红色的色调霸占。

引起了观众极大深远的展想,很大程度地将人们的视觉尝试提高到一个高度。

“故事尾声,在残阳的映射下,十几个老百姓陈尸荒野,满地荒凉,他们的鲜血浸红了这片高粱地,黑色的泥土此时变得更深了。

血红的残阳,把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映成血红的海,九儿已祥和地躺在血水中,顿时,起风了,高粱群纷纷弯腰志哀,大气,悲怆。

连太阳都被这血红感染了,变成了一抹深红,暗红色的太阳点燃着,整个地球都变成了红色。

”在这段剧情上,红色的扩散力似乎得到了永久地提升,红色的服饰、红色的场景氛围,慢慢蔓延,直至时间仿佛静止,冻结,从而使整个场面都沉默了,被红色带动的高粱随风摇荡占满了整个画面,极大的悲壮、苍凉、震撼。

对生命的自由、自然演绎到了极致。

电影通过对色调描写的手法的大胆运用,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九儿出场时,那件腹部稍宽,胸部和腿部稍紧的红色裤子,典型的农村未出阁姑娘打扮;发生日全食时,那漫天血色的色彩与望不到边际的绿色高粱地的对比。

差不多每个场景的瞬间都是一幅苍茫、雄浑的充满视觉美的中国画。

电影语言的运用堪称精湛,流露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红高粱是陈凯歌出演的一部著名的中国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叫高贵的少数民族叫辽北民俗文化的故事。

电影中,高贵家庭生活在村落,他们靠种植红高粱来养活自己。

然而,他们的生活却遭到这个世界的文化系统冲击,一些新的价值观被强加在他们身上而使他们无可奈何。

在以《红高粱》为核心的影片叙事中,多元文化的建构和冲击被充分呈现出来。

电影在表达中尊重本土文化,让观众有机会了解到辽北民俗文化。

从众多角度来讲,电影能够表现出文化的根基性和表象性之分,这让观众们有机会以跨文化的视角来观看辽北民俗文化的元素,如歌舞、信仰、习俗、礼节等;电影同时也体现出辽北民俗文化的变迁和融合。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红高粱》中展示的辽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表明它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发展的结果。

比如,文化中出现的歌舞表现着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则表现着文化的神秘性;传统礼节也展示出社会的文化传承。

在深入探讨辽北民俗文化的元素时,电影更倾向于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整合并加以提炼,以改变和完善传统文化。

跨文化的视角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辽北民俗文化。

电影片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自我反省,充分表达出文化融合的观念,即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同时,文化仍然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同时也能够融入新元素,完善传统文化,增强生活的丰富性。

这种跨文化的理念既是自然趋势,也直接影响着学术研究和生活日常的实践。

综上所述,电影《红高粱》中表现出的辽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

通过跨文化的视角,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辽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及文化变迁带来的文化碰撞与发展。

电影《红高梁》的民俗化解读

电影《红高梁》的民俗化解读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电影《红高粱》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

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

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尘埃过后,我爷爷拉着我爹的手,挣扎地来到我奶奶的尸体旁。

日食。

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导演张艺谋将民俗与仪式纳入到传奇故事中,被欧洲的民俗学和人类学者当做一种民俗文本研究“民俗”是其电影首要的一个亮点。

①电影《红高粱》中音乐的运用不仅推动情节,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释义。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迎亲时的吹打乐,采用了用唢呐腰鼓和人声的组合,同时为了表现出结婚时的喜庆祥和,采用大调作和声。

与此同时,电影中多次运用了富有陕北特色的民谣、小调,极具有开创性,是电影一大亮点,同时也是陕北地方文化的体现。

它们作为剧中人物表达和宣泄情感的手段,或者是对生命意识的表现,又或者是对人物命运和情绪的体现。

②《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第一次出现时体现了于占鳌心里的欢乐和对九儿深深的爱意,而影片快结束时出现这首曲子时,歌声体现了于占鳌心里的悲凉,也展现了黄土高原的苍凉。

影片中还多次运用了山东地方戏曲的腔调,如《酒神曲》和《抬花轿》都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很好展现了陕北人民的朴实、狂野和热辣的性格。

《红高粱》的电影音乐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电影音乐的代表。

《红高粱》中民俗意象分析

《红高粱》中民俗意象分析

篓撒尿。

撒完了尿,余占鳌对着我奶奶咧嘴一笑,摇摇晃晃走上前来。

奶奶面色潮红,立着不动。

余占鳌伸胳膊抱住了我奶奶,在她脸上亲了一口。

奶奶的脸霎时雪白,站立不稳,跌坐在凳子上。

余占鳌气汹汹地说:‘你肚里的孩子,是不是我的?’”奶奶趁着
丝不动。

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

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

高粱与人一起等待着时间的花朵结出果实。


意象这个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烈涵盖力的中国美学概念,莫言很好地继承了它,又创造性地融入了新的因素。

莫言的作品也的确给我们一种新鲜而又陌生的审美感受。

“杂种高粱好像永远都不会成熟。

它永远半闭着那些灰绿色的眼睛。

我站在二奶奶坟墓前,看着这些丑陋的杂种,七长八短地占据了红高粱的地盘。

它们空有高粱的名称,但没有高粱挺拔的高秆;它们空有高粱的名称,但没有高粱辉煌的颜色。

它们真正缺少的,是高粱的灵魂和风度。

它们用它们晦暗不清,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找到它。

你高举着去它去闯荡你的荆榛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小说主旨在这声声呐喊中得到深化与升华。

莫言笔下的人物是自由不羁的,是放浪形骸的,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具有红高粱般热烈、茂盛、强悍的生命力,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红高粱》的成功,不仅来自于摹写这些美妙意象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也不仅来自情节的跌宕生姿带给读者的心绪起伏,更离不开作者带领读者一起深入的思考,让读者能欣赏到思想之花的绽放。

三、结语。

从红高粱看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对中国文化的运用

从红高粱看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对中国文化的运用

从《红高粱》看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对中国文化的运用摘要张艺谋的电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在国内外电影舞台上频频获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突出也最为成功的做法是对“中国文化”的展示,中国文化的运用痕迹无处不在,这种文化展示形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

张艺谋的电影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地域风情,不仅给观众提供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具有人类学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使中国电影走进世界观众心底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红高粱;文化元素;人类学价值一、引言曙色初露的80年代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性契机的年代,它的开放与活力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历史平台,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艺谋在当时的对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大潮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传统的批判,并试图把目光聚焦于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身上,以此获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给予了热切关注,通过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及悲剧命运的展示,揭露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善良天性的腐蚀,从而引导观众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价。

而张艺谋在拍片之初就意识到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两重性特点这在当时显得尤为可贵,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国人认为金钱是低俗之物,而艺术则是高雅的,如果扯上金钱就会破坏艺术的纯粹性。

但在人们都耻于谈论金钱以免沾染鄙俗之气的时候,张艺谋却主动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拓宽自己的创作之路。

正因为如此,张艺谋的大部分影片在流露出对西方媚俗的同时,又显示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在全球化语境下扮演着对西方文化“臣服”与中国电影“突围”的双重角色。

二、张艺谋电影的价值取向(一)人文关怀在张艺谋的大多数电影中,他总爱把镜头对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从菊豆到魏敏芝,从秋菊到福贵,张艺谋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展现了小人物的另类生存,体现了一种执著、深沉的人文关怀。

这种人文情怀主要表现在对原始人性的张扬、对平凡人生的关注等方面。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摘要】电影《红高粱》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深刻的内涵。

红高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火焰山的视觉意象代表着燃烧的热情与力量。

红衣女子是爱情与神秘的符号,婚礼场景则象征着传统与承诺。

而红豆汤则代表着情感与记忆的交织。

这些意象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红高粱》通过意象美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意象的细腻运用丰富了电影的情感表达,使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通过对意象的深度挖掘和运用,电影《红高粱》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记忆。

【关键词】电影《红高粱》,意象特征,意象美,象征意义,火焰山,红衣女子,婚礼场景,红豆汤,艺术表现,观众印象,丰富内涵1. 引言1.1 介绍电影《红高粱》电影《红高粱》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以中国西北部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家族故事。

影片以红色高粱作为主要意象,通过高粱的生长、成熟、收割等环节,反映了人生的变迁和命运的纷繁复杂。

红高粱不仅是农村的象征,更是家族和爱情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

在电影中,红高粱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通过它展现出生死、爱恨、忠诚和背叛等丰富的内涵。

这种图像的多层次解读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主题和角色的情感纠葛。

电影以红高粱为主要意象,塑造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呈现出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引人入胜的意象美,影片《红高粱》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1.2 阐述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红高粱》中,意象的运用尤为重要,它是电影情节的灵魂和核心。

通过意象的巧妙搭配和运用,电影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体验。

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象是电影的灵魂,是观众与影片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红高粱》中的文化传承

《红高粱》中的文化传承
歌谣作用:传承文化,凝聚 人心,增强民族认同感
红高粱中的家庭文 肆化
家庭伦理
夫妻和睦:夫妻之间相互 尊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关 爱子女
长幼有序:家庭成员之间 有明确的长幼关系,尊重
长辈,关爱晚辈
家族团结:家族成员之间 团结互助,共同维护家族
利益和荣誉
家风家训
尊老爱幼:尊 重长辈,关爱 晚辈,体现家
庭和睦
勤俭持家:勤 劳节俭,珍惜 财富,传承优
良传统
诚信待人:诚 实守信,待人 真诚,树立良
好家风
自强不息:奋 发向上,自强 不息,追求卓
越人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角色
父亲:勤劳、勇 敢、坚韧,是家
庭的支柱
子女:孝顺、懂 事、勤奋,是家
庭的希望
母亲:善良、贤 惠、勤劳,是家
庭的核心
传统手工艺
剪纸艺术:红高粱中的剪纸艺术,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面塑艺术:红高粱中的面塑艺术,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独特创意。 刺绣艺术:红高粱中的刺绣艺术,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精细工艺。 陶瓷艺术:红高粱中的陶瓷艺术,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红高粱中的语言文 叁化
方言特色
红高粱中的方 言:山东方言, 具有浓厚的地
乡村经济的发 展:红高粱产 业对乡村经济 的贡献和影响
01
02
03
04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
地位。
添加标题
红高粱中的谚语 和俗语:如“高 粱熟,鱼儿肥”, “高粱红,鱼儿 跳”等,反映了 红高粱与渔业之 间的密切关系, 以及红高粱在酿 酒文化中的重要
地位。
添加标题
民间歌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电影《红高粱》的民俗符号及其背后的意义
音乐本153班张家华
民俗不仅是一种社会自我传承的文化事象,还是一个民俗自由表达情感、展示独特精神风貌的行为方式。

任何一种民俗现象,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构成,它包含了人类生命的体验和观念中的基本内容。

各种民俗元素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在自由的组合中构成了纷纭繁杂的民俗事象,分析和探索这些民俗符号系统,可以发现一定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中的生命底蕴,从而构建这一民族生命中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观念。

本文就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红高粱》的部分民俗符号,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颠轿
何为颠轿?据了解,解放前接亲有个习俗,快到家了就要颠轿、四个轿夫在锣鼓的节拍下,上下左右颠,颠得新娘子头晕眼花大吐特吐,丢尽脸面,斯文扫地,这样,轿夫们把新娘子戏弄一番,皆大欢喜。

又或是轿夫对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的惩罚。

在电影里面,由姜文饰演的轿把子余占鳌,带领着几个家丁接新娘子九儿的时候,就唱了这么一首颠轿歌...
颠轿歌
客未走席未散四下寻郎寻不见寻呀么寻不见吔寻呀么寻不见急猴猴新郎倌钻进洞房把盖头掀盖头掀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用眼看大麻脸踏鼻豁嘴翻翻眼翻呀么翻翻眼吔翻呀么翻翻眼鸡脖子五花脸头上的虱子接半豌接半豌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
丑新娘我的天
呲牙往我怀里钻
往呀怀里钻吔
往我的怀里钻
扭身跑不敢看
二蛋我今晚睡猪圈
睡猪圈哎呀哎呀
哎呀呀呀呀呀呀
我的个小乖蛋
我的个小乖蛋
从歌词上来看,这首《颠轿歌》的歌词写得极其具有乡土气息,显示出了东北人民的朴实性格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其中也不乏幽默。

从乐曲来看,这首歌曲风欢快,唢呐、笙、锣鼓等民间乐器,合力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气氛。

唱歌的人随心所欲地唱着,唱破音了也不怕。

颠轿这一民俗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东北人民开朗大方的心态。

但是,在我看来,颠轿这一习俗其实是一种陋习,唱歌、抬轿的人是开心了,但是新娘子却遭了秧。

这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民俗,是应当改变一下了。

二、新婚三天接闺女
新婚三天接闺女又称回门,也称归宁,为中国的传统婚俗。


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

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

回门也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夫妇二人双双对对,参拜女方父母,自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这时的新郎见到岳父岳母,就应改口为爸爸、妈妈,为整个婚礼正式收尾,即让新娘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之意。

岳家还要设宴款待新女婿,有的女方亲戚还要闹女婿.当然,此时的新女婿还是要献给岳父母”回门礼”、”回门钱”,并根据各地不同,带上不同的礼品。

但切忌回门礼为单,必须是双数,意为夫妻成双,合好百年,单数则不吉利。

等过第一个春节,新郎还要偕妻子带礼品正月初二去给岳父岳母”拜新年”,长辈一般都设宴款待,并在返家时给新人赏钱。

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

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

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

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

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

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

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

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

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

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
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

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回门这一民俗原本就是要让娘家看到新婚夫妇的婚姻美满,可在电影《红高粱》里面,回门的时候只有九儿一个人骑着李大头给的一头骡子回了家。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李方对这门亲事不是很重视,在礼数方面没有做到位。

九儿的父亲明知道九儿嫁过去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却执意用自己的女儿来换一头骡子,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三、接新酒
在电影里面,罗汉大哥为我们呈现了整个接新酒的仪式。

首先是把新酒盛出来,对着酒甑泼三次,其意义为头酒要先献给给予他们新酒的“酒神”。

之后,罗汉又带着烧酒作坊的伙子唱了一首歌,名为《酒神曲》。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
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好酒
通过歌词我们可以看到,酿酒的伙计们对这一碗红高粱酒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它不但能治病保健,还能让人精神大振,同时也体现出了山东人民的朴实与善良。

从乐曲来看,这首《酒神曲》吸收了河南豫剧和民歌《抬花轿》的元素,加上唢呐等配乐,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和不倒的精神。

歌曲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九儿头回看到酿酒时,伙计们在酿酒出来后唱起了《酒神曲》。

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生命的美感,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伙计们也唱出了喜悦的心情。

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日本人来后,罗汉被杀,大家祭罗汉大哥的时候,余占鳌和豆儿、伙计们跪下后,开始嘶喊《酒神歌》,“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喝了咱的酒啊,滋阴壮阳嘴不臭”等,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歌声萦绕在夜色的上空,久久回荡着。

这些简洁有力、淳朴的歌词首先是对故事情节的一种重复,与之前发生的事存在某种程度的耦合关系;其次是慢慢点燃了剧中人物的激情,壮了胆。


正是因为这里面的种种民俗符号,才使得《红高粱》这部电影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如烈酒般的里程碑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