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获奖教案)含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通过分析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特点和叙事技巧,探讨小说“情理之中,意料
之外”这一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3、分析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4、在上述基础上多元化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2、目标4
教学准备:PPT、导读材料、预习作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作业(思考练笔):
以你自己的方式复述这个故事,300字左右。
你如何看待文本中的玛蒂尔德,你觉得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用意时什么?假如玛蒂尔德没丢项链,或者在她丢掉项链后立马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个故事的情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目标1、目标2
一、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读过这样一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灰姑娘》,当午夜的钟声响起时,身着华服的灰姑娘从舞会上匆忙离开,慌乱之中,她丢下了一只水晶鞋。英俊的王子捡到了这只水晶鞋,并通过鞋子找到了灰姑娘,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位叫玛蒂尔德的姑娘,她不巧也在盛装匆忙离开舞会时弄丢了东西,只不过,她弄丢的是一串精美的项链。她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一起来走进文本。
二、讨论文本
(一)情节: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课文,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1、小说为何以项链为题?
Q:小说为何以项链为题?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项链”是文本中玛蒂尔德丢失的重要物件,以“项链”为中心,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即“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概括小说的情节
Q:在“项链”的牵动下,小说都写到了哪些情节?请你以“X项链”
为格式,串联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
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五个情节:
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以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二)、艺术风格鉴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中心问题: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货,花了10年时间才知道事情的真相(项链的真假),你们觉得她是不是个反应迟钝的傻姑娘?(分组讨论,给出理由)(1)是(认为玛蒂尔德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
1、预设(原因):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有很多“破绽”和细节都可以展示出项链是假的。结合文本如下:
A、D50-52 借项链时——一个大方,一个粗心着急
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快“当然可以”。表现的相当大方,如果
项链真的贵重,价值连城。佛来思节夫人不会如此爽快的答应。
其次,玛蒂尔德只顾的高兴,根本就没仔细检查,带着项链就
“跑”了。(太粗心大意)
B、D89-90买项链时————项链与盒子不匹配
他们照盒子上的地址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子”。卖出了盒子不代表卖出了项链。
C、D96-D98还项链时——未打开盒子检查
佛来思节夫人虽然神情不满意,怪玛蒂尔德还迟了,但没有打开盒
子。这足以说明所谓的“钻石项链”并不贵重,否则佛来思节夫人
不会连打开检查一下都不做的。
(2)不是(认为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
1、提问:既然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那么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就是有因可寻的了?那么你能找到哪些原因呢?
(即玛蒂尔德为什么会把赝品当真货)
预设原因:
A、D6 佛来思节夫人夫人的富有——好马配好鞍
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这么一个有钱的朋友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B、D1-D2玛蒂尔德的身份——无法做到“慧眼识珠”
生活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没有一眼辨出真伪的能力。
(3)为什么同学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Q: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大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提示:阅读文本的角——你在阅读这篇文本时有没有将自己代入?)明确:认为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的同学很有同理心,他们将自己放在了主人公玛蒂尔德是视角上来看待问题,所以很能理解玛蒂尔德为何会
做出如此判断。
而认为玛蒂尔德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的同学,无疑是将自己放在了文本之外的阅读者的视角上,尤其是在阅读完整个文本后,同学们从一个客观读者视角来去审视玛蒂尔德的行为。自然能够发现作者莫泊桑在叙述过程中进行的有意的铺垫和暗示。在文本的最后,读者跟着作者一起解开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在揭开事情真相的过程中,读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作者有意识的伏笔,这就是作者客观全知的叙事视角和巧妙铺垫的叙事技巧。
总结:无论哪种看法,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一种阅读体验。
(4)揭示艺术风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Q:本文的阅读体验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很像,有着同样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结尾的处理上,同学们还记得是哪篇文章么?
预设: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Q:这种结尾方式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风格?
预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欧亨利式的结尾
(5)嵌入作者简介:
莫泊桑: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美称,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同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擅长短篇小说,在情节和结局的处理上,莫泊桑有似于欧•亨利式样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6)分析艺术风格成因
Q:请你结合全文及我们今天课上所学,谈谈你如何理解本文的艺术风格上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以及为什么本文会产生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风格。
预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说小说的结尾虽然令人吃惊,让人一下子没想到,但仔细想想,这种结局又是必然的,是否符合生活实情,或者说是否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