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评论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评论

梵·第根《⽐较⽂学论》评论梵·第根的《⽐较⽂学论》是⽐较⽂学中⼀部重要的著作。

全书共分⼀个绪论和三个部分,在绪论中,作者主要探讨⽐较⽂学在⽂学研究中的位置,并规定了⼀些基本概念。

书的第⼀部分,梵·第根回顾了⽐较⽂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回顾的过程中,⼜得到⾃⼰对⽐较⽂学的⼀些基本意见。

第⼆部分探讨⽐较⽂学的概念和⽅法,总结了⽐较⽂学家所取得的成绩。

第三部分极⼩,表明⼀种⽬的,即最终极的建构为总体⽂学(戴望舒⽒译为“⼀般⽂学”)。

三部之中的总体意见是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旧说以为梵·第根是法国学派之代表,也实基于此。

不过我们务须分辨的⼀点是,法国学派不同于法国学者。

后者只代表⼀种⾝份,⽽前者则意为在历史上法国最为主流的学派,或以法国⼈为主的学派,他们的主张是影响研究。

这是⼀个历史的概念,不等于曾经或今天的法国学者个⼈,也不等于他们的总和。

同样的,将美国学者等同于美国学派或者平⾏研究的⼀派,也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早在梵·第根之前,已经有多法国学者进⾏了平⾏研究,甚⾄我们可以说平⾏研究的出现是先于影响研究的。

据梵·第根书的第⼀部分,施莱格尔兄弟和格林兄弟就是平⾏研究的先驱,⽽影响研究则⼀直到斯达尔夫⼈的《论德国》才算产⽣了⼀些影⼦。

故平⾏研究早在梵·第根的视阈之内,只是他认为平⾏研究“没有历史的涵义”(《⽐较⽂学论》,戴望舒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版,第4页——下引此书,只标明页码)。

因此相对于平⾏研究,他侧重或更提倡与⽂学史上的研究,亦即我们后来说的影响研究。

所以,梵·第根将⽐较⽂学视为“⽂学史的⼀部分”(第6页),也可以说是⾃然⽽然的事。

梵·第根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作品之间的⽐较⽽产⽣“本能地偏爱”(导⾔第2页)。

所以⼀切⽂学批评,都只是基于⽂学的不同⽅向的接受偏好。

⽽这种偏好,实际上也是通过⽐较这⼀⽅式实现的,⽐较可以视为⽂学批评的基本⽅法之⼀。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Free template from
2014-12-3
第四节 比较文学的特点

“比较文学”是一种汇 通性研究,对比较两者的 文学和文化作体系化的、 整体的把握,即使研究课 题是某两个或几个具体的 现象,但必须把这些现象 摆在各自所属文化的体系 中加以汇通的研究和比较, 由具体的现象出发而上升 到理论高度,总结规律性 的结论,深化对文学现象 的认识。
Free template from
2014-12-3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 1.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 法国: • 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 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 际文学关系史。(法·基亚)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 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 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 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马里耶·卡雷)
2014-12-3
Free template from
第四节 比较文学的特点
•族际性”、“科 际性”都是开放性的表现。“开放性”的涵义,包括 “观念上的开放性”、“研究范围”的开放性,“方法上” 的开放性。 还有“思维结构的开放性”。一般的文学研究,注重 文学的传承关系,从文学的历史源流加以思考,这是一种 纵向线性思维。也有的研究注重文学当代现实的关系,从 横向展开平面思维。比较文学研究却进一步拓展为三维的 立体思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不仅是历史源流的 发展,也不仅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它同时还是不同时空的 文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卢康华、孙景尧教授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 界限的文学研究,是研究两种 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彼此影响 和相互关系的一门文艺学学科。 比较文学要通过对文学现象同 与殊异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其相 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它 艺术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 系,寻求并认识文学的共同规 律,目的在于认识民族文学自 己的独创特点(特殊规律), 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学乃至世 界文学;它是一门有独立的研 究对象、范畴、目的、方法、 历史的文艺学学科“。(《比 较文学导论》P76.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84年版)

比较文学 绪论34页PPT

比较文学 绪论34页PPT

2可比性 2.1同源性 起点发送者(1)—媒介者传递者(2)—到达点接
受者(3),由(1)向(3),是流传学,由(3) 到(1),是渊源学 2.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传播与 交流中,在语言翻译、文学形象、文学文本、文化 等层面产生文化过滤、误读和创造性叛逆,产生形 象的变异和接受的变异 2.3类同性与综合性:彼此没有直接影响和亲缘关系 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 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 题、思潮、文学规律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 处。 2.4异质性与互补性
1.4意大利语“文学比较”,意思与法国基本 相同。
1.5汉语“比较文学”,1904黄人对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做过介绍。1931傅东华翻译 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戴望舒翻 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意思仅仅是用 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或者是对不同国 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研究模 式。
基亚:“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给它下严格的 定义可能是徒劳的。”比较文学是国际关 系史,“凡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 就停止了。”梵第根:比较文学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关系。巴登斯伯格
原因:1)克罗齐: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比较的 方法,而且比较是普遍方便的方法,不能 作为比较文学的基石。2)法国的实证主义 哲学基础。3)对学科的实证性科学性的追 求,对随意性的规避。
(common aesthetic 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中外文论 相互阐发这几个领域都表现出向深层开拓的趋势。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可比性
1定义—一直在论争中 1)放弃的,如法国的基亚、美国的勃洛克 2)英国的进化论比较文学观:氏族-城市-国家-
世界 3)法国的实证主义比较文学观 4)美国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多学科的比较文学观 5)中国的跨文明的比较文学观:教材第30页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 绪论

比较文学 绪论

4)影响更大的法国学派却不主张比较 基亚:“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给它下严格的 定义可能是徒劳的。”比较文学是国际关 系史,“凡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 就停止了。”梵第根:比较文学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关系。巴登斯伯格 原因:1)克罗齐: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比较的 方法,而且比较是普遍方便的方法,不能 作为比较文学的基石。2)法国的实证主义 哲学基础。3)对学科的实证性科学性的追 求,对随意性的规避。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1名称 1.1法语“文学比较” :被比较、被对照的文学作品; 比较性的文学研究。隐含不同国家文学之间互相联 系的意思。 1.2英语“比较文学”:1848马修· 阿诺德最早使用, 1886波斯奈特最早使这个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并出 版第一部同名专著。 1.3德语“比较文艺学”:是注重比较过程和思想探索 的文学的科学。与法国注重比较结果及文学历史联 系和事实影响不同。
3比较文学学科体系(旧) 教材第20页
东西方比较文学简史
一早期 西方:17世纪“古今之争” 、伏尔泰《论史诗》、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先驱:斯达尔夫人和 歌德。 中国:《史记》“安息传说”。两次文化交流:印度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文类、作家、理论;西学东渐 带来文学翻译、文学研究: 王国维、梁启超、鲁 迅。


二、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 (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 时间:19世纪后半期 主要发源地:法国: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 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 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 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 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 特));文化成因: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2)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3)自然科学:进化论 (达尔文)、比较解剖学(居维叶);4)比较宗 教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2.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历史、哲学、艺术方面 的知识。
3.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如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物 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
例2:He is a fox./She is a cat. You are a luck dog.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
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艾田伯曾提出这样一些要求:
“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学识尽可 能渊博,我甚至希望他们有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那样的,如狄德罗 那样的雄心大志”。
“希望他不仅具有历史学修养, 而且具有社会学修养;倘若具有 全面的文化修养当然更求之不 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 和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
一、产生和发展的外因
A、全球意识与比较文学
全球意识和综合性思考,成为当代人思维方式的特征。比 较文学因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更适合文学研究的发 展方向,因而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
B、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
B 文学的异质面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发展的广 阔空间
如“创世纪”神话的不同 “洪水”神话的不同 小说、戏剧的特点不同
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1、学习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
的文化和文学,可以避免一些不应有的偏见,对于 克服长期以来文学发展与研究的鼓励和封闭具有重 要意义。 2、比较文学的使命,就是通过比较从相互影响和相互 联系中来揭示各国文学的异同,探索各国文学独立 发展的道路和相互影响的规律,为本国文学的发展 提供核向借鉴.这种比较研究对促进各国间的文化 交流,相互进行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的日益 广泛和发展,是比较 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 决条件。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开始受 到来自东西方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首先是来自欧美学者的挑战。 “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泛文化”。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 长伯恩海姆(Charles Bernheimer):《跨世纪 的比较文学》学科现状 报告,对比较文学的发 展方向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应放弃欧洲中心 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第二,研究中心应由文 学转向文化。 Charles Bernheimer
举例4:“雷电颂”(《屈原》——《麦克白》)

屈原和李尔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屈原》 和《麦克白》也是两部找不到影响与借鉴痕迹的悲剧。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我们伫立在两位伟人的面前不愿 离去?
尝试回答:

是电闪,是雷鸣,是狂风,是暴雨,使屈原和李尔奇 的境域得到了奇迹般的吻合。是这场大自然所演奏的 交响乐,使《屈原》和《麦克白》两剧中出现了惊人 的相似。《屈原》和《麦克白》这两部无论在风格、 主题、人物,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不尽相同的剧作, 就这样在暴风雨中“相逢”了。
例1:文学作品跨国界的 流传现象
元代作家李行道的杂 剧《灰阑记》 (《包待制智勘灰阑 记》)
德国布莱希特: 《高加索灰阑记》(1945)
《图兰朵》是一个经典的跨越东西方文化的 主题故事
《图兰朵》剧照
戏剧《图兰朵》(Turandot)的 演变—— 起源:《一千零一夜》(童 话):《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 故事》 1761年,意大利剧作家高齐: 《图兰朵—中国的公主》 1801年,席勒:《图兰朵》
本课程学习的参考书目

见教材P.303-317
绪 论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课件:第一编绪论

比较文学课件:第一编绪论
• 《屈原》和《李尔王》这两部无论在风格、主题、人 物,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不尽相同的剧作,就这样在 暴风雨中“相逢”了。
附:“雷电颂”(《屈原》)
•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 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 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 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 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 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 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 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山海经》
•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 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
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 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 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
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是否可信?)
夸父逐日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 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 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 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 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 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 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精卫填海
•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保罗·梵·第根(1871—1949)是第一个 系统阐释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他被称 为比较文学之父和比较文学泰斗。 1931年,他出版了《比较文学论》,全 面系统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 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 这本书在很长时期中被认为是比较文学 唯一的入门书。
继承和发展了梵·第根理论的是卡雷和基 亚。他们对异国形象进行研究,扩展了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范围。
理论家,批评家(如韦勒克)都是这 一派的人物。
3、雷马克的贡献: 教堂山会议后,美国学者在与法国学 者论战的同时,更致力于明确、系统 地阐明自己的比较文学观。雷马克最 为重要。 雷马克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着重 研究法德文学关系(《歌德在法国》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德国》等)。
2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1886 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世界 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 学》。比较文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 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 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 主持比较文学讲座;
诞生与确立
一、比较文学诞生的原因:
1、与欧洲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密切相关。 古罗马时期, 一些学者注意到罗马作 家与希腊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和风格差 异。 中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的文化关系极为 密切,人们开始产生整体观念。伏尔泰、 莱辛和歌德等人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奠定 了基础。
东方文明传入欧洲,突破视野的局限。 歌德在1827 年发出"世界文学时代的己 快来临"的预言。
韦勒克的批评,主 要集中在三点上: 1、他批评了法国学 者影响研究的狭隘 性。他说,比较文 学的兴起是为了反 对孤立地研究国别
文学史,但是法国学者把19世纪唯事实 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强加于 比较文学,限定比较文学只注意作品本 身外在的东西,只研究来源、影响、原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笔记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比较文学(六章内容)选修PPT课件

比较文学(六章内容)选修PPT课件

四: 学 习 比 较 文 学 的 必 要 性
1、文化转型的时代 范式 改变
2、全球化语境
什么是全球化? 一体化概念 文化能否一体化 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3、多元文化语境
五、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1、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2、有助于拓展人民的精神世界; 3、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了解
自己; 4、有助于世界文学的建构与更新。
1、跨(异质)文化 2、折衷精神 3、阐发研究
第二章 本 体 论
一、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学科的特 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 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 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 “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 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而那对于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 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 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 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 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实证主义 影响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关注外部事实联系
新批评 影响
美国学派韦勒克平行研究:关注文学内部
解构主义 影响
跨学科突出:在新的台阶上转向对文学外 部的重视
二、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几个重要人物)
•在这一学科具有开创性的学者是戴克斯 特;
•在该学派形成过程中,巴尔登斯伯格是第 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 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三、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一、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
强调的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 现象之间的研究。主张研究重点应该放在 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 和艺术等与文学的关系方面。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绪论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绪论

比较文学绪论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 (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绪论 第二编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文学 第三编 跨学科研究 第四编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 “显学”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 ) 山东省清平人,北京大 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 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 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教育 家和社会活动家。

精于语言,通英语、德语、印度 语,梵文、巴利文、斯拉夫文。 能阅读俄文、法文、尤其精通吐 火罗文,(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 现的古老语言)是世界上精于此 语言的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翻 译了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印 度史诗《罗摩衍那》。在语言学、 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 学和比较文学领域颇有建树。长 于散文写作,其著作已汇编成 《季羡林文集》,共24卷。三辞 桂冠,“国学大师、国宝、学界 泰斗”,曾被评为“2006年感 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比较文学概论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当代主要学者及相关教材:





陈 惇 孙景尧 谢天振《比较文学》 (1997年)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1988年) 陈 惇 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1988 年)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2002年) 张铁夫《新编比较文学教程》(2001年)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2006年) 王福和《比较文学读本》(2005年) 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2004年)

比较文学 绪论35页文档

比较文学 绪论35页文档
梦 境
比较文学 绪论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的余香。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导论:无所不在的比较“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列文语。

)文学的比较几乎无所不在,随处可见。

类似的感受,我们许多人都会有。

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也更加明显和迫切。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这个中西交汇的大潮之中,也都必然在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

我们大学生的文学学习与研究,自然也不可能脱离这一东西方文化与文明交汇这一大潮,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几乎无处不在。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和知晓这一状况的。

1、例如,一些讲授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认为,我只研究中国古代的东西,只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与比较文学毫无关系,殊不知许多人在讲古代文学时,往往讲的是《诗经》的现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此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并不是中国古代文论原有的术语范畴,而是西方文论观念。

实际上,西方文论话语早已渗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中。

这种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当然,实际上,其中更多的是“套用”。

然而究竟怎样才能避免生硬套用,就需要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来加以指导。

2、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的文化过滤。

如: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译文一: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译文二: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朱生豪对这两行莎剧的翻译,一直受到译评家的赞许。

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性忌讳”,朱氏采取从中国才子佳人戏里信手取来的办法,将上我的床(to my bed)译成“相思”,将“活守寡,到死是处女”(die maiden-widowed)译成“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这样一改动,原文所表达的本是热恋中的西欧少女渴望与已秘密举行过婚礼情人,在肉体上也和谐地结为一体,以完成灵与肉的爱,却被朱生豪改成精神上的“相思”,与原著的意境相差有多远!这都是因为文化过滤导致原信息损耗,同时渗透了译者自己的文化因素。

3、英语He is a fox,译成中文“他是一只狐狸”,中文读者也能领会其中“喻某人狡猾”的含义。

但是,当我们把She is a cat译成中文“她是一只猫”时,有多少中文读者能体会到原文暗喻某女人“居心叵测、包藏祸心”的意思呢?而当我们把You are a luck dog(直译“你是一条幸运的狗”)译成中文时,中文读者很可能会拂然变色,甚至勃然大怒,因为他不知道在有些英语字句中的“狗”并无贬义。

二、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1、比较文学的法语是littérature comparée,其含义既可以指“被比较、被对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指“比较性的文学研究”,同时还隐含了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的意思,因此作为一种指称文学研究的名称,尽管它没有从名称上明确表明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特征,但它在法国仍是被承认的。

在英国则完全不同,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在德国,比较文学的德语是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

在德语里,“比较”(vergleichende)是一个现在分词,从而使法国学派所强调的注重结果(comparée)变成了注重过程与行为;同时也将原来的Literaturgeschichte (文学史)演变为Literaturwissenschaft(文学的科学),从而使这一学科从关注历史联系与事实影响的“文学史分支”变成了更注重思想探索的文学,这与德国的学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其比较文学的名称是效法法国而构成的,叫“Letterature Comparata”。

在中国,早在1904年,黄人便在撰写《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H.M.Posnett,1855-1927)及《比较文学》一书作过介绍。

但是,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却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

不久,著名诗人戴望舒又翻译了梵·第根(当时译名为提格亨)的《比较文学论》,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这一称谓的确从其诞生之日起,无论在哪个国家,它的具体所指与其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有的含义都很难完全吻合。

2、在不同的学科发展阶段,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之间常有不一致之处。

(1)在法国学派看来,比较文学是名不符实的,因为他们认为“比较文学不是比较”。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并以文学关系为主轴建立起了由影响的“起点”经“中介”再到“终点”的三点一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这就是“流传学”(起点)——“媒介学”(中介)——渊源学(终点)这套理论体系。

(2)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然而,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是英国人波斯奈特。

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的是匈牙利人。

1877年,全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今罗马尼亚的克卢日),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另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

(3)因此,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着眼于“影响研究”,并非是“不比较”的,而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是“比较的”,它已经蕴含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为什么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会转向仅仅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史”?为什么欧洲的比较文学会扔掉“比较”,从而走上自我设限的道路?主要原因或许有如下数点:其一,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最突出的标志是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发出的挑战,他认为“比较”是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石。

他指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不仅普通、方便,而且也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不能作为这门学科独有的基石。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名言是挡住克罗齐等学者攻击的最好盾牌。

其二,圈内人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都不约而同地着重思考了这一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即: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文学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法国学派的定义,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追寻中形成的。

(4)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

韦勒克在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在方法和方法论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之后,主张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的本质。

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线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研究。

”美国学派给“比较文学”正名平反:“比较文学”就是要“比较”,无论有无影响关系。

在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这一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大大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同时,美国学派也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以“文学关系”为主轴的“影响研究”,而是将两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经典模式,即由“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构成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模式。

(5)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学术研究的发展与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日愈壮大,上述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开始受到来自东西方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比较文学也面临国外学科理论发展的严峻挑战。

首先是来自欧美学者的挑战,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

另一个严峻挑战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化。

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的转向虽导致了当代比较文学的危机,但却也提出了比较文学必须面对的新问题:“跨文化”或“跨文明”的问题。

(6)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方的学者,尤其中印度与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开始重新反思。

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几乎与西方学界同时意识到文化研究的巨大冲击和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一文,该文明确提出了以“跨文化”(跨异质文化)为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体系(即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并以“跨文化”为基础初步勾勒出了比较文学新学科理论的方法论体系。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中国学派”命名的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與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则将以跨文化的“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

然而,“跨文化”这一提法有一定歧义,常常被误解。

我们所提倡的“跨文化”,实际上是“跨异质文化”,主要是指中西方或东西方不同的异质文化,也包括东方各文明圈之间不同的异质文化(如中国、印度、阿拉伯等等),但学术界有人常常将“异质文化”与普通的“文化”相混淆,以致歪曲了这一提法,因此,我们将以前所倡导的“跨异质文化”研究更改为“跨文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