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 期末必背干货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新)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1、国别文学2、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4、世界文学5、比较视域6、对话平台7、汉学8、主题学9、意象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三、问答题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7、什么是比较文学?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史之法国学派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的国家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性质: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2.定义史之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以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3.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比较文学的共识(一)研究对象:四个跨越的三种文学关系。
(二)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科特征: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点。
(跨越性、可比性、开放性)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3.平行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其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用逻辑推理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人物、情节、风格等文学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
4.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5.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7.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填空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
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
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
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
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
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
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一一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着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一一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一一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一一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一一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一一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1、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
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2、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4、比较文学的学派:★①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实证主义色彩、寻找和证实两种或多种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精细和准确的考证。
主要研究为影响研究。
②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与“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将没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
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但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下子拓展得过宽,使学科身份很难定位。
③中国学派:1840年鸦片战争后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钱钟书、朱光潜、范存忠、许地山重要年份书籍:从30年代末期开始,较少注意比较文学这样一种纯学术的学科1970年初英文刊物《淡江评论》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比较文学讲座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第二讲:影响研究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具体来讲,可比性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名词解释)12同源性:指涉的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比较,寻求一种有事实联系的同源关系,这种影响的同源关系可以通过直接、具体的材料得以证实。
13类同性:类同性是指是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14异质性: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15变异性:在不同文学之间的译介、传播、交流、影响、接受、阐释的过程中,在语言、文本、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难免会发生种种有意或无意的变异,这种变异往往指涉的就是一种文学之间的变异性。
16法国学派研究特点:一、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其重心在于探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之间的国际关系史。
二、注重事实性的关联和渊源性的影响,并采用严谨的实证方法,重视对史料的搜集和求证。
三、反对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反对涉及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17美国学派研究特点: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纳入比较文学研究之中,注重对作品的文学意蕴的挖掘,试图揭示文学文本背后共通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
二、提倡一种非实证的跨越国家、民族、语言之间的平行研究。
三、倡导跨学科研究,注重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之间的交叉互渗的关系。
18流传学:流传学也叫誉舆学、声誉学,流传学研究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并进行实践。
流传学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的事实,是从起点开始而对于终点的追寻,以及它所产生的声誉、变动。
特征:实证性、起源性与历史性研究内容:一是作家思想与人格精神在国外的流传及其产生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与诗人尼采及其作品,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作家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人格、精神与思想、哲学层面。
(尼采的进化论、超人学说对鲁迅产生深刻影响)二是作品在国外的流传、影响与声誉。
作家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作家的人格思想、作品的主题与题材、人物形象与艺术体式、技巧与语言对外国作家发生作用,都离不开具体作品。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影响了日本最重要的和歌集《万叶集》)三是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在国外的流传。
(徐志摩受英国雪莱的影响,郁达夫受法国卢梭的影响)四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国外的流传。
(有的从法国流传到英国与俄国,有的从俄国流传到法国与英国,有的从欧洲流传到美洲与澳洲,甚至亚洲与非洲等)19流传学的五种形态:第一、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是指作为传播者来说是个体,作为接受者来说也是个体。
第二、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是指传播者是个体,而接受者却是群体,形成多向投射的态势。
第三、多波次、多向度流传形态:是指某个国家的同一个作家或者作品、同一种文学思潮或者文学批评流派,在不同时段对同一个国家作家产生的影响,每次流传的内容与结果都是各不相同的。
第四、从群体到个体:聚合流传形态。
是指传播者是群体作家,作为接受者则是个体作家。
第五、从群体到群体:多线与交叉流传形态。
是指传播者是群体的作家,接受者也是群体的作家。
20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
特征:实证性、溯源性与文本性主要内容: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渊源、曲线渊源与集体渊源(会判断)笔述渊源,是指可以从作家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文献里查找资料而得到说明,以“自述”与“他述”文字实录作为渊源存在的证据。
口传渊源,是指国外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让本国作家以艺术事实的方式表现出来。
印象渊源,是指某一位作家到国外旅游或旅居、留学与游学所获得的种种印象,以文字方式保存在作品里的现象。
直线渊源就是孤立渊源,作为终点接受者的作家是个体,而作为起点传播者的作家也是个体。
曲线渊源,是指接受者与传递者之间存在诸多中间环节,要寻找作家与作品的外来渊源,必须反复追寻与探讨。
集体渊源,是指作为接受者的作家所接受的国外文学影响具有多源性,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来自不同方向的传递者都有关系。
21渊源学研究对象:一是作品与作品之间渊源关系研究。
二是作家与作家之间渊源关系研究。
三是国家与国家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四是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22媒介学: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及其产生意义的研究。
(填空/判断)特征:可见性、实证性和流动性四种类型:译本、评论、改编、对话一是译本。
从表面上看,翻译只是由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其实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二是评论。
所谓“评论”,可以是关于译本的评论,可以是关于原本的评论,也可以是关于作家以及与此相关的评论;无论如何,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字媒介。
三是改编。
从本质上说,改编是由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另一种语言并且是另一种文体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活动。
四是对话。
在各国文学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中,国际学术会议或者专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学者直接向与会者发表学术见解,或者不同国度的学者之间直接对话,都是重要的文学传播媒介。
(理解)23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一、个体方式,是指某一国家的作家在对某国外作家产生影响的时候,作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作家个体都发挥着媒介的意义。
(尼采对鲁迅,孔子对伏尔泰产生影响)二、团体方式,是指来自外国的某个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作为一种整体力量,投射到作为接受国的一群作家或单个作家身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各种新文学社团在介绍西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作家作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环境方式。
从古到今,环境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传播载体。
(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学传播媒介所产生了极深的意义)24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出自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之口,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指语言)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25创造性叛逆的类型: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四种表现:1个性化翻译主要特征是“归化”“呑并”2误译与漏译 3节译与编译4转译与改编。
二、接受者也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26文化意象:在中外文学和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及其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历代的文艺作品(包括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里,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它们中有些被用作修辞手段,但译介学把它们统称为文化意象。
27龙,在汉语文化里,龙是皇权的代表,是高贵、神圣的象征。
在英语文化里,龙却是一个凶残肆虐的、应该消灭的怪物,一个可怕的象征。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意象在跨越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之后,它就有可能带来原先的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28翻译文学国籍归属:翻译文学也一样,尽管它传递外国文学的信息,但它不属于外国,而属于译入语国,是译入语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9保罗·利科确立了“形象”的两个重要功能:“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30形象学的性质:一、“形象”所蕴含的是不同民族间“想象的相互诠释”,这是最根本的特性;二、“形象”兼具“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蕴含;三、“形象”的认知功能处于“再现”与“想象”之间;四、“形象”具有语言的一切特征;五、“形象”兼具“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31形象学:形象学研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些)民族的想象性诠释,研究的目标不在于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在于认知一个民族对另一个(些)的神话、传说、幻象等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运转的原因和机制。
32形象学的对象:首先是“异国形象”的创造者,即上文所言“主体”、“自我”、“叙述者”、“注视者”,等等。
其次是“异国形象”创作所依赖的“社会总体想象物”。
再次是“社会总体想象物”所倚赖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
第四是“异国形象”的方法论研究。
特定的对象,往往需要与之相应的特定方法。
最后是“异国形象”本身,这是最重要的内容。
33“套话”是指一个文化中被反复使用、具有相对固定内涵的词汇或判断。
(填空)34“接受学”研究的特点:第一,它属于“文学史研究”,是“历史或社会学研究”而非“文学批评”;第二,它虽然着眼于接受者的“接受”,但重心却落在放送者在他国获得的“机运”和“成功”之上,故流传学实为放送者在异国的“声望”之学;第三,他国的种种“接受”是对于放送者的单向反应,接受者往往是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