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2019期末考试重点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1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耍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给果。

3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所谓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巾于地域分工则形成了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最终是巾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

5新区域经济观: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第三,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迅速转化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6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了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而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以区内经济结构的非同一性,即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为前提,强调全区功能上的整体性与区内务部门、各个下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在全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7经济特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山中央政府设立,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

8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 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

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

区域经济学 期末复习资料(详)

区域经济学 期末复习资料(详)

一、名词解释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增长极:把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中心地理论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占有一定范围的市场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可能达到最大的销售额,也就是每一个产品或服务有自己的限界值。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

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

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换规律,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

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二、简答1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①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②指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

1)管理体制。

如户籍管理制度2)主体利益。

资本追逐利润率3)历史文化。

人口流动频率与文明程度成正比(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名词解释一、区城经济学是指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科学。

二、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三、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五、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六、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七、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八、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九、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十一、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十二、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十三、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2.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4.区位经济学:廖什5.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6.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7.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8.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赫希曼、辛格9.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10.投入产出表的重要系数,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主导产业升级12.要素禀赋论:俄林13.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14.在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原则15.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A.全国国土B、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三个步骤A.根据已有的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B.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C.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联系和作用。

以下是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的归纳:1. 区域经济的定义: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联系和经济结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2. 区域经济的特征:- 空间性:区域经济具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

- 整体性:区域内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动态性:区域经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

3. 区域经济的分类:- 按经济结构: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等。

- 按地理位置:沿海经济区、内陆经济区、边境经济区等。

4. 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工业化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 工业化阶段: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 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成为主导,经济结构多元化。

5. 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 社会条件:如人口、文化、政策等。

- 经济政策:如税收、投资、贸易等。

6. 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 区域一体化: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 创新驱动: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竞争力。

7. 区域经济的规划与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 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8.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区域特色发展: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

9. 区域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产业链: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

- 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0.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 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协调发展、全球化趋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

2.区域经济开发:结合本区域经发展以及地域条件的特点,建立开发战略和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化。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社会综合指标的提高。

4.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

5.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

6.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7.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8.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9.基础部门: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从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10.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的经济共同体。

判断改错题1.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丰富,具有比较优势,而资金比较紧缺和科技水平较低,具有相对劣势的区域,如果形成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就是比较合理的。

( )ד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改为“自然资源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型”2.产品循环说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

()ד产品循环说”改为“雁行形态说”3.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平衡的。

( )ד平衡的”改为“不平衡的”4.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或地区存在辐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或地区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不存在辐射。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

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

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

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

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

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区域经济学学习资料第⼀章1、区域经济学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般规律的科学性质(1)它是⼀门边缘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它是⼀门应⽤性很强的科学。

2、区域开发⼈类开发利⽤各种资源(⾃然、经济、社会、⽂化等)、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3、农业区位论1826年杜能在《孤⽴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著名的孤⽴国农业圈层理论。

(1)利润是由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产成本与运费决定。

(2)孤⽴过得6层农业圈第⼀层:⾃由农业圈,⽣产鲜菜、⽜奶。

第⼆层:林业圈。

第三层:轮作农业圈,⽣产⾕物。

第四层:⾕草农作圈,以⾕物为重点。

第五层:三圃式农业圈,以畜牧为重点。

第六层:畜牧圈,以畜牧为主。

4、⼯业区位论19世纪末韦伯(Weber)建⽴。

(1)运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原料:⼴布原料、地⽅原料(只分布在某地)。

地⽅原料:地⽅纯原料与地⽅失重原料(⽣产中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部分以废料排出)。

原料指数(MI)=⽣产中耗⽤的地⽅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量。

MI>1,则⼯业为原料地指向的,因为消耗⼀些地⽅失重原料;MI<1,⼯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若MI=1,⼯业可灵活布局。

(2)劳动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与运费最低区位相⽐,如果迁⾄劳动费较低点所增加的运费⼤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不应改变。

(3)聚集因素对⼯业布局的影响。

规模经济来⾃于⼯⼚规模扩⼤和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亦称聚集经济效益,由那些密切联系的产业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区位所产⽣的效益。

5、运输区位论胡佛《区位理论与⽪⾰制鞋⼯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运输成本由线路运营费⽤、站场费⽤(常数)两部分构成。

(1)若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布局在交通线的端点最佳--“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

(2)如⽆直达运输线、原料⼜是地⽅失重原料,则港⼝或转运点是最⼩运输成本区位。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

1.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学学科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P5-6(“区域”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中专指“经济区域”。

)①概念: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的地域空间。

②四个基本内涵(对概念的理解):(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经济空间;(2)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同质性和内聚性是界定和划分经济区域的两大基准;(3)是指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多构成的经济空间;(4)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③五大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

④分类:规划区域、极化区域或(均质区域或繁荣区、处于扩张过程中的欠发达区、潜在的欠发达区和落后区(克拉森))2.如何认识“极化区域”的内涵、构成要素?P5 P9-11①内涵: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又称集聚区域;即由一系列与上一级增长极保持密切联系且这种联系要强于其他同等级中心的经济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

如长三角城市圈区域、珠三角城市圈区域、武汉都市圈区域等。

②(特点:内部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③构成要素(1)核心要素: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

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2)城市选择性(3)经济中心性(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2)基础要素: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

具有三大经济特征:(1)经济运动的多元性(2)多元运动的相关性(3)经济腹地的多层次性。

(3)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系统和组织。

3.如何认识“区域经济主体”概念?P16①区域经济主体是指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经济决策及其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运行水平。

【学期】老师笔记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1

【学期】老师笔记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1

【关键字】学期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增长极是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城市或城镇),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者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在传统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等。

2、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产业链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

4、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区域。

7、经济区域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8、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区域: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利、以及文教条件的改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复习总结问题目录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1)名词解释:极化区域;均质区域。

(2)简述极化区域的构成要素。

(2)简述西方经典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理论体系。

(2)简述增长极理论,并说明西方学者的两大流派与中国学者的对该理论的贡献。

(2)简述经济增长的倒U形理论。

(2)简述陈栋生、魏后凯等人的区域经济成长四阶段理论。

(3)装备制造业包括哪五个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哪八个行业? (3)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八个行业? (3)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哪十个行业? (3)名词解释:产业集群;创新性产业集群。

(3)如何理解迈克尔波特倡导的“所有产业集群都是好的”这一论断? (3)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4)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4)我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的三纵两横是什么? (4)阐述四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4)名词解释: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5)名词解释:集聚;扩散;发展轴线。

(5)阐述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

(5)以县级为单位,全国2908个县可分为哪四类,其差异化考核指标有哪些? (5)名词解释: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

(6)如何界定区域政策概念,其内涵是什么? (6)区域经济政策有何显著特征? (6)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6)名词解释:问题区域;区域政策工具。

(6)张可云提出的区域政策工具可分为哪两类? (7)阐述新时代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

(7)阐述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目标。

(7)阐述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任务。

(7)问题解答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

其基本内涵包括: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名词解释:极化区域;均质区域。

1.极化区域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2.均质区域是指在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特点的多个不同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经济区域。

简述极化区域的构成要素。

极化区域构成要素包括: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以及经济网络。

1.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是经济区域的核心要素;2.经济腹地是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

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3.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

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简述西方经典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理论,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理论。

其中以佩鲁、布代维尔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以缪尔达尔、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为代表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以缪尔达尔为代表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属于前者,而以威廉姆逊为代表的倒U型理论、以阿朗索为代表的钟型理论属于后者(参照教材P76-78的表格)。

简述增长极理论,并说明西方学者的两大流派与中国学者的对该理论的贡献。

1.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

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推进型企业。

2.增长极理论分为功能学派和地理学派。

功能学派将地理空间的增长极看成具有抽象经济空间一个区域节点,强调增长极的产业极化效应,重视推进型产业对区域的影响。

地理学派基本抛开了佩鲁增长极理论中的产业概念,而将增长极作为地理空间的一个实体看待。

3.中国学者对该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基于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模式。

如陆大道提出点轴系统理论,魏后凯提出网络开发理论模式。

(2)关于增长极选择方法的研究。

简述经济增长的倒U形理论。

倒U型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

即在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继而区域差异保持稳定;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简述陈栋生、魏后凯等人的区域经济成长四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待开发、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

在待开发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市场规模狭小,经济增长缓慢;在成长阶段,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工业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市场规模扩大,人口和产业活动迅速向城市聚集,形成增长极或增长中心;在成熟阶段,区域经济增速放缓并趋于稳定,工业化水平较高,服务业较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产部门齐全,区域内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力资本丰富;在衰退阶段,经济增长放缓,原有的增长中心和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丧失,传统衰退产业所占比重大,缺乏新兴替代产业。

装备制造业包括哪五个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哪八个行业?1.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2.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八个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哪十个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名词解释:产业集群;创新性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地理邻近、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因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所形成的具有有机结构的群体。

2.创新性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

如何理解迈克尔波特倡导的“所有产业集群都是好的”这一论断?1.何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地理邻近、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形成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2.有何显著特征:地理集中,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效益;灵活专业化,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相互关联,能够有效合作竞争。

3.有何竞争优势: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可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

通过集群内企业和支撑机构间相互作用,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产业集聚指某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侧重某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的区域分布的对比,描述某个产业的空间分布状态。

产业集群侧重描述某一领域相关企业、机构集中于某一区域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关键区别在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技术扩散、非正规学习、合作竞争等)。

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一定能发展成为产业集群。

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区域空间结构包括点、线、面三要素。

点要素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是区位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线和面的基础。

线要素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

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

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

域面作为各项空间经济活动场所,其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的密集程度等都随着它们与节点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状态而变化。

我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的三纵两横是什么?三纵两横是指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全国城市化战略格局。

其中,陆桥通道为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运输大通道,是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

阐述四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典型类型有: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和双核式空间结构。

具体如下:1.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首先在一个点上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点与周边区域相互传递要素流而形成一个“极核——域面”结构。

极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

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相对集中地,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

轴是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

不同等级的“点”由轴线相互连接,由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点”沿着若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促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相邻地区扩散源的经济联系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这种“点—轴”渐进式扩散引致最终形成“点—轴—集聚区”,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点”、“轴”最终形成点轴空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与轴线之间经纬交织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系统。

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是点轴空间结构模式的拓展,强调均衡发展以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4.双核式空间结构: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从机理上考察,它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名词解释: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1.极化效应是指极核借助自身积累的经济优势,对周边区域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集聚到极核区域的过程。

2.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名词解释:集聚;扩散;发展轴线。

1.集聚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由于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集聚经济效应,集聚机制的形成是必然的。

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从而加速集聚进程。

2.扩散是与集聚完全相反的要素流动形式,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