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重点整理

环境化学重点整理

环境化学重点整理环境化学⼀、绪论1)环境定义指与某⼀中⼼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类社会⽽⾔,环境就是影响⼈类⽣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然因素的总和。

2)环境问题:其⼴义理解,就是因⾃然⼒或⼈⼒引起的⽣态平衡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于仅仅由于⼈类的⽣产和⽣活活动引起的⽣态系统失衡,产⽣全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进⽽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切问题,则称之为狭义。

分类:原⽣环境问题:⾃然⼒引发,也称第⼀类环境问题。

次⽣环境问题:⼈类⽣产、⽣活引起⽣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类⽣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类环境问题。

3)当前⼈类全体⾯临的环境问题⾄少有10⽅⾯1)⼤⽓污染;2)臭氧层破坏;3)酸⾬侵袭;4)⼟壤荒漠化;5)绿⾊屏障锐减;6)垃圾⼤量积留;7)⽔资源污染;8)物种濒危;9)⼈⼝激增;10)温室效应六种类型(3P+3E):⼈⼝、贫困、污染、能源、环境、⽣态破坏4)环境污染(重点)⼈类活动产⽣的副产品和废物进⼊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变化,对⽣态系统产⽣的⼀系列⼲扰和侵害,如⽔污染、⼤⽓污染、酸⾬、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

具体地说:环境污染就是指有害物质对⼤⽓、⽔、⼟壤和动植物污染并达到有害的程度。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1)有害物质对⼤⽓、⽔、⼟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2)⽣物界的⽣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扰和破坏(3)不可再⽣资源被滥采滥⽤(4)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线等5)⼈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重点)* 20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被当成污染问题。

——起步* 1972年,《⼈类环境宣⾔》,不仅是污染,还表现在⽣态破坏和资源枯竭,部分原因是贫困。

——⾥程碑* 20世纪80年代,《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突破性发展* 20世纪90年代,《⾥约环境与发展宣⾔》、《21世纪议程》,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球⾏动的纲领。

环境化学教学课件-环境化学各章重点内容

环境化学教学课件-环境化学各章重点内容

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1、烷烃末端氧化降解过程(课件71,习题4) 2、烃类物质的微生物降解顺序
3、DDT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七、氮和硫的微生物转化
氮的微生物转化:同化、氨化、硝化、反硝化及固氮的定义; 生物硝化反应机理、硝化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反硝化反应的 机理、反硝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利弊。
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Pb: 主要化合价Pb2+和Pb4+,自然界Pb2+ 天然水中 铅含量低0.06~120ug/L铅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特点: 悬浮物 和沉积物对铅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有机胶体吸附的顺序: Pb2+ >Cu2+ >Ni2+ >Zn2+ >Cd2+ > Fe2+ >Mn2+ 无机胶体:Pb2+也占第一位 Cr::天然水中的存在形式:Cr3+、CrO 2-,CrO42-,Cr2O72三价铬被底泥吸附,迁移能力弱 六价铬在碱性水体中稳定, 迁移能力强 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大 六价铬能被还原成三价铬— —水中六价铬的自净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一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存在形态
1、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
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亨利定律,计算) 3、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及危害 4、碳酸平衡:封闭体系碳酸化合态分布图(分界点);封闭体 系和开放体系的特点。 5、碱度的定义、分类及计算(课件例1、例2,习题4、5,计算 题) 6、酸度的定义和分类。 7: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掌握优先控制污染物的定义, 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分类;重金属污染物,见下页)
6、脂肪的微生物降解(降解过程,尤其注意脂肪酸在有氧条件下 的转化途径) 7、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氨基酸脱氨脱羧反应,习题2) 9、甲烷发酵(定义,产甲烷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两大类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环境污染:指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介质存在)(2)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环境行为)(3)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环境效应)(4)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控制)研究特点:以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对象复杂;物质水平低。

核心: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trans- fer)和效应(transformation)。

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化学污染物的分类: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优先污染物:在化学污染物中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中国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共有14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其中优先控制的有毒有机化合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5.29%引起世人关注的化学污染物:(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三致化学污染物(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符合上述定义的POPs物质有数千种之多。

–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提出首批控制12种: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七氯、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和苯并呋喃(PCDD/F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二恶英、六氯苯、多氯联苯、DDT等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为环境效应环境效应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的组成大体上分为干洁空气、水蒸气、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大气污染过程:大气光化学、自由基反应、活性粒子反应大气的组成:N2(78.08%)、O2(20.95%)、Ar(0.943%)和CO2 (0.0314%)。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
水体中颗粒物的类别: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金属水合氧化物(铝或镁的硅酸盐)腐殖质、水体悬浮沉积物、其他(藻类、细菌、病毒)
吸附:指溶液中的溶质自动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或者,溶质在固液两相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
影响吸附的因素:pH值对吸附的影响;颗粒物粒度的影响;溶质浓度;温度;竞争吸附。
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防止措施:工程措施(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化学措施(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生物措施(指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这一自然过程达到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目的的方法.)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①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②大气中的NH3③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④天气形势的影响
第三章
天然水的组成:可溶性物质、悬浮物质(悬浮物、颗粒物、水生生物)
天然水的八大离子:K+、Na+、Ca2+、Mg2+、HCO3-、NO3-、Cl-和SO42-
天然水的性质:①碳酸平衡②天然水中的酸度与碱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危害: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体的溶解氧
自由基反应的分类:单分子自由基反应、自由基-分子相互作用、自由基-自由基相互作用。
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的过程:可分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
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①大气中HO?和HO2?的来源(O3的光解O3+hv→O?+O2、O?+H2O→2HO?、HNO2和H2O2的光解)HO2?主要来源于醛的光解,亚硝酸酯和H2O2的光解②烷(R?)基、烷氧基(RO?)、过氧烷基(RO2?)的来源:乙醛、丙酮光解产生烷基,氧基和羟基与烃类发生反应产生烷氧自由基,烷基与氧结合产生过氧烷基。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1) 天然水的主要离子组成:K+, Na+, Ca2+, Mg2+, HCO3-, NO3-, Cl-, SO42- 为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离子总量的95-99%。

组成海水的十大主要元素是:O 、H 、Cl 、Na 、Mg 、S 、Ca 、K 、Br 和C 。

它们的总量占海水中溶解盐类的99.9%以上。

(2) 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① 强碱;②弱碱;③ 强碱弱酸盐。

总碱度 = [HCO3-] + 2[CO32-]+ [OH-] – [H+]总碱度的测定:甲基橙指示剂强酸滴定法酚酞碱度:酚酞指示剂强酸滴定法苛性碱度:不能直接测定,用计算求出(3) 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包括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等。

总酸度 = [H+] + [HCO3-] + 2[H2CO3] – [OH-]总酸度的测定:甲基橙、酚酞双指示剂强碱滴定法例:某水体的pH = 8.00, 碱度为1.00×10-3 mol/L, 该水体中[HCO3-], [CO32-], [OH-], [H+]等物质的浓度。

解:pH = 8.00时, [CO32-]的浓度很低,可认为碱度全部由[HCO3-]贡献,则[HCO3-] = [碱度] = 1.00×10-3 mol/L ;根据pH 值,[H+] = 1.00 × 10-8 mol/L; [OH-] = 1.00 × 10-6 mol/L23(4) 腐殖质含义 指土壤、水体、沉积物、泥碳等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分子量范围从几百到几万的、无定形的、褐色或者黑色的、亲水的、酸性的、由一系列构造单元相似而分子大小不同的组分所组成的一大类有机物质。

是环境有机物中最重要的一类,(另一类是非腐殖物质)。

(5) 光化学反应 物质在紫外光或可见光作用下所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它可以在气、液或固相中进行(6) 污水处理✓ 一级处理是去除废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调节废水的pH 值,减轻废水的腐化和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2.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颗粒物。

3.垂直递减率: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Γ=-dT/dz。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Γ d 表示。

4.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5.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包括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6.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7.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合作用的全部物质。

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8.质体流动: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是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常用来指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土壤质体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方式。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10.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11.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 土)表示。

1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潜性酸度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13.标化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14.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环境化学重点 课后习题解答 试题

环境化学重点 课后习题解答 试题

第一章绪论1、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环境污染;由于认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因而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5、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6、环境效应化学: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一次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2、二次污染;是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CO,SO2,NO3、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5、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6、光量子产率;化学物质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

7、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T-绝对温度,K;Z-高度。

8、光化学反应;物质一般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9、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10、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

11、湿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

12、干沉降: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

环境化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概念:相对于特定中心事物而言的。

围绕中心事物的周边事物的总和,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着人群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外界事物和因素的总和。

环境分类:按主体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等环境问题:指包括一切形式的环境恶化或对生物圈的一切不利影响。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海啸、地震、洪涝、干旱和滑坡等引起。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第二环境问题)。

一般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次生环境问题,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次生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ϒ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度地向自然索取ϒ在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向环境释放出废物和废能ϒ经济建设对环境的干扰ϒ人口增长引起单位时间和空间中人类活动频度增加第二节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定义:环境污染一般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在环境中的累积数量和速率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使环境质量变差,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产生了有害影响。

分类ϒ按污染对象(要素)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ϒ按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分: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ϒ按污染物的性质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

ϒ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分: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环境化学污染物➢1.元素:如汞、镉、铅、砷、铬等重金属和类金属、卤素、氧(臭氧)、黄磷等。

➢2.无机物:如无机酸、碱、盐类、氰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卤化物、卤间化合物(如ClF、BrF3、IF5、BrCl、IBr3等)、卤氧化物(ClO2)、硅的无机化合物(如石棉)、无机磷化合物、硫的无机化合物等。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二章1对流层:对流层是气的底层,其厚度在10~12km。

质量却占气总质量的3/4。

每升100m温度降低℃平流层:由对流层顶到50km左右高度称为平流层。

温随高度而升。

存在臭氧层中间层(过渡层):处于平流层顶至85 km左右的区域,温度随度升高而下降。

热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左右的区域。

温随高度而升。

逸散层:800km以上的高空2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大的并对人或环境产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

3气稳定度:指气层的稳定程度,即气中某高度处的气块在垂直向上的相对稳定程度。

4影响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①风和大气湍流②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5气中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无毒化合物,从而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污染。

6光化学反应过程:分、原子、自由基或离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7常见自由基:OH:主要源于臭氧光解O3+hv=O·+O2 O·+H2O=2·OH HNO2+hv=·OH+NO H2O2+hv=2·OHCH4+·O=CH3·+·OHO2:主要源于醛的光HCHO+hv =H·+HCO·H+O2+M=HO2· +M HCO·+O2=HO2 ·+CO CH3ONO+hv=CH3O·+NO CH3O·+O2=HO2 ·+HCOH H2O2+hv=2·OH ·OH+H2O2=HO2·+H2O ·OH+CO=CO2+·H ·H+O2=HO2 ·R. RO. RO2等:气中存在量最多的烷基自由基是甲基,主要来源于乙醛和丙酮的光解。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1、光量子产率:分子被活化后,它可能进行光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射的形式进行“去活化”再回到基态,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Φ)。

p229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的时候。

是不显酸性的,但当让他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的H+浓度。

使土壤ph降低。

P275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各种环境介质中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四个特性:①环境中持久性存在②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③能够经过长距离的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④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

P403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和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P2345、土壤盐基饱和度;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

且已达到吸附饱和的土壤为盐基离子。

在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占盐基离子的百分比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p2746、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级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储存某种元素或者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随着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P3117、湿沉降;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将大气中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最常见为酸雨。

P1088、胞吞;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有特殊亲和能力,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而液态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P3059、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的照谢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二期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
6、颗粒物的分类(100mm)
①按颗粒物的粒径
(1)飘尘:Dp≤10μm的颗粒物;
(2)降尘:10 < Dp≤100μm之间的颗粒物。
②按颗粒物的存在形态固体颗粒、液态颗粒、液-固混合颗粒。
例:粉尘 颗粒直径:1 ~ 100mm;物态:固体粒子;烟尘颗粒直径:0.01 ~ 1mm;物态:固-液微粒;烟颗粒直径:~ 1mm;物态:固体微粒;烟雾颗粒直径:~ 2mm;物态:固-液颗粒;灰颗粒直径:1 ~ 100mm;物态:固体;雾颗粒直径:2 ~ 10mm;物态:液体;霭颗粒直径:大于40mm;物态:液体;霾颗粒直径:<1mm;物态:固体、液滴;
根据溶度积规则:
溶液中金属离子饱和浓度的负对数值与溶液pH值的关系为:
3、硫化物
在饱和水溶液中,H2S浓度总是保持在,代入上式可得:
溶液中促成硫化物沉淀的是S2-,若溶液中存在二价金属离子M2+,则有:[M2+]∙[ S2-]=Ksp
因此在硫化物和硫化氢均达到饱和的溶液中,可算出溶液中金属离子的饱和浓度为:
(1)Dissolved oxygen(DO)(2)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3)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4)Total oxygen demand(TOD)
(5)Total organic carbon(TOC)
4、亨利定律
气体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接触该气体的分压力。[X(aq)]=kH·XG
此边界涉及到的氧化还原反应为:
Fe(OH)3(s)+3H++eÛFe2++3H2O
这一反应可看成下列两反应之和:
Fe(OH)3(s)+3H+ÛFe3++3H2O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22页)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22页)

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且在大气中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
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
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为继发性污染物。
7、 重要污染物来源及消除途径
代的环境保护的主导意识。
10、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
为 环境效应 。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 ( 1)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物理效应。
( 2)环境化学效应:
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
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 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 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酸雨 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
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
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对大气垂直流动形成巨大障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活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处理的对象是:环境问题;任务是:环境质量控制和改善。

3.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名词解释)5.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2)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态污染物;(3)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选择或填空)6.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较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名词解释)7.当今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8.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9.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声、光污染、电脑磁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选择题)10.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酸雨、光化学污染都是环境化学效应)11.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1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即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13.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种。

物理--化学迁移是最主要的迁移方式,它可通过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和螯合、吸附--解吸等理化作用实现无机污染物的迁移。

《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

《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

《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doc《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前言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分布、转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影响的科学。

本文档旨在总结《环境化学》(第二版)的核心知识点,并提供部分课后习题的答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环境化学基础1.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1.2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1.3 环境化学的分析方法样品采集和处理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第二部分:大气环境化学2.1 大气组成和结构大气层的划分大气成分及其作用2.2 大气污染现象雾霾酸雨温室效应2.3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行为气体扩散化学反应沉降过程第三部分:水环境化学3.1 水体的组成和特性淡水和海水的成分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3.2 水污染现象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3.3 水处理技术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第四部分:土壤环境化学4.1 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的化学组成4.2 土壤污染现象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重金属污染4.3 土壤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第五部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1 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管理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5.2 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填埋焚烧回收利用5.3 资源化技术废物能源化材料化土地利用第六部分:环境化学案例分析6.1 典型环境化学事件工业污染事件农业污染事件生态破坏事件6.2 环境化学事件的影响分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环境化学事件的应对措施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法律法规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习题1:大气污染的化学原理习题概述答案解析习题2: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机制习题概述答案解析习题3:土壤污染的化学修复方法习题概述答案解析结语《环境化学》(第二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环境化学的平台。

通过对知识点的总结和习题的解答,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化学的原理和应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第一篇:环境化学重点简答1光化学烟雾(洛杉矶):①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②性质(氧化型烟雾,蓝色,由汽车排气引起。

)③污染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PAN,醛类),④形成条件(a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

b大气温度较高,24℃以上。

c有较强的阳光照射d湿度低e臭氧浓度高。

),⑤日变化曲线(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在中午或稍后)⑥燃料(汽油,煤气,石),⑦易发季节(夏,秋),⑧毒性(对眼和呼吸道有强刺激作用,臭氧等氧化剂具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硫酸型烟雾(伦敦烟雾):①定义(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②性质(还原型烟雾,黄色,由燃煤引起。

)③污染物(颗粒物,二氧化硫,硫酸雾等)④形成条件(白天夜间连续出现。

气温低4℃以下,湿度较高,日光较弱,臭氧浓度低。

)。

⑤易发季节(冬季。

)⑥毒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

)2离子交换吸附与专属吸附区别和特点:区别:①非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负;金属离子作用为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阳离子交换;吸附时体系PH>零电位点;吸附发生在扩散层;对表面电荷无影响。

)②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正,0,负;金属离子作用为配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配体交换;吸附时体系PH为任意值;吸附发生在内层;对表面电荷的影响为负电荷减少,正电荷增加)。

特点:①离子交换吸附:定义(由于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因此把这种吸附称~),属于物理化学吸附,是可逆反应,而且能够迅速的达到可逆平衡。

该反应不受温度影响,在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其交换吸附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及吸附剂性质等有关。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大气稳定度指气层的稳定度,即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受密度层结和温度层结共同作用。

●自由基活性、稳定性活性:被卤素进攻的相对活性:叔位>仲位>伯位卤素夺氢的相对活性:F·>Cl·>Br·夺氢反应的选择性:Br·>Cl·>F·稳定性:3自由基的稳定性:叔>仲>伯●逆温现象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头轻脚重”从而导致大气层结稳定●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Aitken核膜、积聚膜、粗粒子膜●大气颗粒物的去除过程干沉降:重力、布朗运动湿沉降:雨除、冲刷●光化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当激发态分子的能量足够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亦即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

为使分子产生有效的光化学反应,光还必须被所作用的分子吸收,即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该定律的基础是电子激发态分子的寿命很短,≤10-8 s,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辐射强度比较弱的情况下,再吸收第二个光子的几率很小。

●大气中重要自由基及其来源A. HO •来源清洁大气:O3 的光解是清洁大气中HO •的重要来源O3 + h→O •+ O2O •+ H2O →2HO •污染大气,如存在HNO2,H2O2HNO2 + h→HO •+ NOH2O2 + h→2HO •B、HO2 •来源主要来自醛类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H2CO + h→H •+ HCO •H •+ O2 + M →HO2 •+ MHCO •+ O2 →HO2 •+ CO只要有H •和HCO •存在,均可与O2 反应生成HO2 •亚硝酸酯和H2O2 光解CH3ONO + hv →CH3O •+ NOCH3O •+O2 →HO2 •+ H2COH2O2 + hv →2HO •HO •+ H2O2 →H2O + HO2 •若有CO存在,则:HO •+ CO →CO2 + H •H •+ O2 →HO2 •C.R •来源:大气中存在最多的烷基是甲基,它的主要来源是乙醛和丙酮的光解。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绪论: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生态效应、人体健康效应及其他环境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科学。

研究内容非常广泛,通常可分为大气污染化学、水环境污染化学和土壤污染化学。

所说的大气污染物质主要来自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原料的开发和利用。

主要包含SO2、NOX、CO2和颗粒物。

水体中化学污染物质:难降解有机物—石油、农药,研究这些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可行性(能否降解,降解快慢),研究降解产物包括中间产物的毒性和生物效应(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光化学降解)。

重金属:长久的—只能转化,不能消除,局限于研究重金属的形态,不同形态的毒性大小不同。

土壤污染化学:指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微粒和腐殖质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配合和离子交换过程.土壤中重要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农药和多环芳烃环境化学动态学:就是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把热力学过程与动力学过程结合起来。

第二章: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Δt = - 0.6 ℃/100 m),因为受地面加热,吸收地面红外辐射,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作用和水平运动,对流层中水汽和尘埃含量较高,雷电、雨雪、云雾、霜、雹等天气现象与过程都发生在这一层,对人类影响也最大,通常所指的大气污染就是对此层而言。

平流层:其下部(约30~35 km以下)有一明显的稳定层,温度基本不随高度变化,近似等温(故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稳定层以上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氧及臭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到平流层顶达最高值(270~290 K),平流层内空气主要作水平运动,无对流运动,由于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空气稀薄,平流层中基本没有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中间层:平流层顶到大约80 km,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中间层顶达到最低值,是最冷的一层大气,有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在约60 km高度,大气分子开始电离,60 - 80 km高度是均质层向非均质层的过渡层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中间层顶到大约500 km(一说800 km),温度随高度增加急剧上升,到层顶白昼气温可达1 000-1 700 K,无对流,空气分子在各种射线作用下大都发生电离目前大气和地球的平均温度基本上维持不变,这表明地球与大气作为一个整体从太阳吸收的能量与反辐射回空间的能量是相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化学这个内容只是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大概,需要结合书本来复习,祝愿大家都考好哈。

第一章绪论1、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2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

环境化学的任务: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以及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化学的特点: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制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污染物类别:(1)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2)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3)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6、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种。

物理-化学迁移是最重要的迁移形式7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层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逸散层对流层特性:由于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来自于地面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则越低。

在对流层中,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降低0.6℃。

云雨的主要发生层,赤道厚两极薄。

平流层特征:在平流层内,大气温度上热下冷,空气难以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只能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平流层气体状态非常稳定。

在平流层内,进入的污染物因平流运动形成一薄层而遍布全球。

2、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分类,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化亚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简单的卤代烃、氟氯烃类(p21)3、逆温由于过程的不同,可分为近地面的逆温、自由大气逆温。

近地面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主要掌握辐射逆温(P47)4大气稳定度的判断(P48)5、大气中有哪些重要自由基?其来源如何?(产生:热裂解法、光解法、氧化还原法)大气中的重要自由基HO的来源①清洁的大气中,O3的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

②污染的大气,HNO2和H2O2光解产生HO。

HO2的来源①醛的光解,尤其是甲烷的光解②亚硝酸酯和H2O2的光解也可导致生成。

R、RO、RO2等自由基的来源:①大气中存在最多的烷基是甲烷,它的主要来源是乙醛丙酮的光解②甲氧基来源于甲基亚硝酸酯和甲基硝酸酯的光解(详细版本)大气中主要自由基有:HO、HO2、R、RO2HO的来源:①O3的光解:O3+hr O+O2O+H2O 2HO② HNO2的光解: HNO2 +hr HO +NO③ H2O2的光解: H2O2 +hr 2HO清洁大气中HO.来源是O3,污染大气来源是HNO3和H2O。

HO2的来源:①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H2CO +hr H + HCOHO2 + MH + O2+ MHCO + O2 +M HO2 + CO + MCH3O + NO②亚硝酸酯的光解:CH3ONO +hrCH3O + O2HO2 + H2CO③H2O2的光解:H2O2+hr 2HOHO + H2O2HO2 + H2OR的来源:RH + O R + HORH + HO R + H2OCH3的来源:CH3CHO的光解 CH3CHO +hr C H3 + CHOCH 3COCH 3的光解 CH 3COCH 3 +hr CH 3 + CH 3COCH 3O 的来源:甲基亚硝酸酯的光解 CH 3ONO +hr CH 3O + NO甲基硝酸酯的光解 CH 3ONO 2 +hr CH 3O + NO 2RO 2的来源:R + O 2 RO 26、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1) O 2、N 2的光离解N 2的光离解限于臭氧层以上 (2) O 3的光离解(3)NO 2的光离解据称是大气中唯一已知O3的人为来源(4) HNO 2、 HNO 3的光解初级过程次级过程HNO 2的光解是大气中HO 的重要来源之一。

(5) 甲醛的光离解初级过程对流层中由于有O 2的存在,可进一步反应醛类光解是氢过氧自由基(H02 · )的主要来源⋅+⋅→+O O h O ν2⋅+⋅→+N N h N ν223O O h O +⋅→+ν⋅+→+O NO h NO ν232O M O O →++⋅NOHO h HNO +⋅→+ν222NO H h HNO +⋅→+ν2HNO NO HO →+⋅32222HNO NO HO NO O H HNO HO →+⋅+→+⋅CO H h HCHO HCO H h HCHO +→+⋅+⋅→+2νν⋅→+⋅22HO O H COHO O HCO +⋅→+⋅22(6)卤代烃的光解如果有一种以上的卤素,则断裂的是最弱的键。

CH 3-F> CH 3-H> CH 3-Cl> CH 3-Br> CH 3-I7、光化学烟雾 (1)名词解释:含有NOx 和CH 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控制: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2)特征:蓝色烟雾,强氧化性,具有强刺激性,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高峰在中午。

(3)形成条件: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照射.(4)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以及石油、煤燃烧的废气(5)烟雾形成指标:空气中氧化剂特别是臭氧,也包括PAN 的生成(6)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单机制光化学烟雾形成反应是一个链反应,链的引发主要是NO 2的光解。

引发反应: 自由基传递: 碳氢化合物的存在是自由基转化和增殖的根本原因:终止:(7)光化学烟雾的危害: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导致喉咙肿胀②对植物的破坏: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破坏叶片,引发病虫害③降低大气能见度,缩短视程④对建筑物的破坏(8)控制对策(p97)8、硫酸烟雾型污染:(1)定义:由于煤燃烧而排放出来的SO 2颗粒物以及由SO 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SO 2转化为SO 3的氧化反应主要靠雾滴中锰、铁、氨的催化作用而加速,硫酸烟雾型污染属于还原性混合物,称还原性烟雾。

SO 2滴的催化氧化速度与金属离子浓度、PH 、温度有关。

223322O NO O NO MO M O O O NO h NO +→++→++⋅⋅+→+ν()()2222222222222222CO RO NO NO O O RC RO NO NO RO HO NO NO HO CO HO RO h RCHO O H O O RC HO RCHO O O O +⋅+→+⋅⋅+−→−+⋅⋅+→+⋅+⋅+⋅−−→−++⋅−→−⋅+νO H RO HO RH O 222+⋅−→−⋅+32HNO NO HO →+⋅()()()()22222222NO O O RC NO O O RC NO O O RC NO O O RC +⋅→→+⋅(2)硫酸烟雾(伦敦型烟雾)与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的比较:硫酸烟雾是还原型烟雾,发现较早,已出现多次,燃煤产生,冬季,低温高湿度弱光照,白天夜间连续;光化学烟雾是氧化型烟雾,发现较晚,汽车尾气,夏秋季,高温低湿度强光照,白天。

(p108表格)9、酸性降水(1)酸雨:雨水的pH值约为5.6,可看作未受污染的大气降水的pH背景值,并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

(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大气中NH3的含量及其对酸性物质的中和性;大气颗粒物的碱度及其缓冲能力;天气形势的影响。

(详情p117)(3)降水的化学组成:大气中固定成分、无机物、有机物、光化学反应物、不容物。

(4)酸雨化学组成:硫酸硝酸钙离子。

锰铜矾催化。

(5)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机制?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如何控制?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⑴S→H2SO4S+O2(点燃)=SO2SO2+H2O=H2SO3(亚硫酸)2H2SO3+O2=2H2SO4(硫酸)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⑵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a.NO→HNO3(硝酸)2NO+O2=2NO23NO2+H2O=2HNO3+NO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H 2O+3O 2=4HNO 3b.NO 2→HNO 3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 2+2H 2O+O 2=4HNO 3危害:酸雨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使土壤酸化,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