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语文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著作,由著名诗人王崧舟所著。
书中包含了作者多年的心得与体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诗歌以及语文的深入思考。
本
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诗意表达,为读者揭示出语文的多重意义与深层次内涵。
除此之外,《诗意语文》还展现了一种深入的诗歌创作与研究,展示了王崧舟诗歌创
作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对古典诗歌的研究。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回顾以及对古今
诗意的比较,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诗意体验。
同时,王崧舟还详尽地解释了诗歌创作的技法,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思维过程。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本清新独特,思维深刻的诗歌与语文读物,具有很高的文化
价值。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深刻而美妙的诗意之美,让读者不仅收获到了语文知识,更
领悟了人文之美。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人课合一、融为一体,带给了我精神上的震撼。
想想自己的课堂,缺少了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因而失落了一份品味诗意的心情。
二、“诗意”便是“举象”中品。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打开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倦的深刻钻研。
在《诗意语文》一书中,曾亲聆王老师《枫桥夜泊》的教学。
这首诗我教过起码四五遍,但是总感觉没有进步,仅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层面,无法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
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让我深深折服,再特意找来《枫桥夜泊》的课堂实录学习,再一次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王老师从《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的确,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课堂上,王老师几句简单的点评,一段抒情的过渡语、一首补充阅读的小诗,一张总理日程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阅读的广泛,知识面的宽广,因此而积累的深厚底蕴。
这决不是靠突击一两个晚上搜集一些资料所能达到的境地。
王老师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啊,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
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陶醉在学习中,语文学习成了他们内在的需要和生活的一部分。
王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他自己也这样感叹:“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睡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孩童如花,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如果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作“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样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来做,那他的人生必定充满快乐和收获。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寒假我看的第二本书就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拿到书后,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
捧着《诗意语文》,好像王老师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演讲方式呈现给大家的。
王松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
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
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书中讲了文本细读也让我感触深刻,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
就是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来,更重要的他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想王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时,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教导我们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将我们带向一个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对周围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诗意语文”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是生命的表述,是情感的沟通,是文化的传承。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机械的背诵、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激发我们对语言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本质。
王崧舟老师的讲课风格带有浓郁的诗意,他不仅讲述了语文的知识点,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情感。
他论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从中分析生命的真谛、道理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深入思考的境地,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语文,还拓展了我们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强调“读、写、背、译”等四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做到这些基本技能是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抛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以兴趣为主导、以个性为依托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自由。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老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体验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参与活动,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总之,“诗意语文”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语文教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启发,也让我们深入体验到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
在我们的人生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诗意语文”,我们将拥有更加独特的认知方式,更加成功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让我们的生命在语言中更加充实和精彩。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一、王崧舟简介1.王崧舟个人背景2.王崧舟在语文教育领域的成就二、诗意语文的内涵1.诗意语文的定义2.诗意语文的核心理念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实践1.以诗歌教学为例2.引导学生体验诗歌魅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成果1.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2.社会对诗意语文的认可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1.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2.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王崧舟,一位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教育家。
他独创了一种名为“诗意语文”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们开启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
诗意语文,并非字面上的理解,而是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一种深化。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因此,他倡导在教学中融入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王崧舟老师的教育实践中,他常常以诗歌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他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品味诗句、探讨意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歌的美。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经过王崧舟老师的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阅读、写作和表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也使得王崧舟诗意语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成果,更在于它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灵魂的火炬。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提出“诗意语文”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的推崇。
他认为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一、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为重,而非知识为主。
通过情感的净化和提升,无形中就提
高了语文学习和使用的质量。
二、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感受,而非语言的掌握。
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所传递的含
义和情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语言。
三、诗意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诗歌和文学名著,来陶冶情操,丰
富内涵。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品位。
四、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向文学殿堂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分数发放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而非仅仅进行知识灌输。
五、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审美情感、语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在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中,才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
中更加灵动和有智慧。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提倡语文教育要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诗意的艺术。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代表作《诗意语文》被誉为现代汉语教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王崧舟强调了诗意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是对《诗意语文》的一些简介和感悟。
《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是: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诗意”,即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王崧舟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感受和欣赏文学,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王崧舟提出了“读诗为体,作文为用”和“不能把诗作为教材,但可以用诗为材料”这两个重要观点。
他强调,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他也指出,把诗作为教材并不现实,因为诗歌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其主要作用是情感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触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诗歌作为材料,配合其他课文和活动,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王崧舟还重视对语言的审美教育,并提出了“多样性、秩序性、适度性、和谐性”四个标准。
他认为,语言的美学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的多样性,也包括音韵、节奏、韵律的多样性。
同时,语言美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即语言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和有序性。
在语言美学的表达上,适度性也很重要,不能过分浮夸或夸张,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
最后,语言美学需要体现和谐性,即语言的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的平衡、统一和和谐。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著作,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生于江苏苏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作家和散文家。
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独特的诗意语文创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被誉为“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就像一首诗,需要有诗意的表达和语言的凝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对于王崧舟而言,创作诗意语文是一种态度和理念,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多以家乡苏州和江南文化为题材,他深情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文风情,以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婉约动人的感觉,展现出了浓厚的诗意色彩。
在王崧舟的笔下,江南的小桥流水、古镇民居、山水田园都成为了诗意的符号,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江南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一种淳朴、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
除了以江南文化为主题之外,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还涉及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对自然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
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仿佛沉浸在一幅幅绚丽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卷之中。
在诗歌创作方面,王崧舟的作品大多轻盈明快,细腻婉约,充满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慰藉。
他用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怀和对美好的向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脱俗、情感绵绵的诗意海洋中。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令人陶醉的诗意风采。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灵抚慰和情感滋润,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让人陶醉的读物,作者王崧舟用他独特的文风和才华,展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和诗歌的力量。
这本书以诗意为主线,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人感受到了语言之美。
王崧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
同时,书中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入,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也有表达内心感受的诗篇,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诗歌让人如痴如醉,引发了我对语文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与此同时,王崧舟在书中还注入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修养。
他通过他的诗歌,呼吁人们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语言的美妙,要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魅力。
他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读完《诗意语文王崧舟》,我对语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我明白了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得到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王崧舟的诗歌还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力量和影响力,它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激情,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文字的魅力。
总之,《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思考的读物,它让人们领悟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和诗歌的力量,也更加确定了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目标。
希望这样的读物能够更多地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美妙。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分为九篇,在这九篇散文中,王崧舟先生将自己多年来对语文的思考整合成了一种理论,称之为“诗意语文”,并且运用这种理论来阐述语文的优雅和美丽。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提到,语文的美丽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显现在人的情感里。
他认为,诗歌是语文中的精品,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语文的优雅和内涵。
因此,王崧舟先生提倡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注重情感和思想的培养,发掘语文的表达和体现情感的能力。
王崧舟先生强调,语文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媒介,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因此,爱好语文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深入地融入到其中,用心去体味语言的美感,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之美。
同时,王崧舟先生还提到,在学习语文中,应该注重感性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
他强调,语文的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果,只有通过感性的理解,才能真正地领悟语文中的美和意蕴。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还阐述了语文和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他认为,语文之美的精髓不仅来自于文字和句子的优美,更来自于文化的底蕴和深度。
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个关于语文美学的理论体系,王崧舟先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性的观点,对于我们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修养都有一定的帮助。
王崧舟的诗意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全国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当我们感佩他创导的诗意语文课堂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不再把“学语习文”单一地定格在技能操练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精神建设。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乃“几何学式的精神”(物质、理性的)与“微妙的精神”(直觉、感性的)相结合。
这便是“诗心”。
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正是他践行中的妙悟。
他没有只睁大“物”的眼睛而闭上了“心”的眼睛,而总是把目光对着人“心”,于是,对语文教学历来扑朔迷离的万物万理,都
能从中参得生命的意义和洋溢的诗情。
看他的课,如果只是陶醉于其教学思路之奇崛、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语言之醇美、教学手段之艺术,便机械地去模仿其一招一式,就难免会把“诗意”曲解为只是“阳春白雪”般的“高雅”,甚至会使语文课堂误入追求形式化的“虚高”歧途。
其实,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首先应当学习的是他长年累月刻苦于专业修炼的精神。
应当看到,“诗意语文”正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潮流,走向全国。
已经举办两届的“诗意语文”的教学观摩研讨会每次都有来自各地的上千
人参加,决非偶然现象。
这里所体现的正是有可能发展成为流派的一种潜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
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
曹明海先生指出,文学是感情的产物。
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
姚斯指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它之物”。
因此,审美解读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魔术。
但是,审美解读并不需要对作品原意的复原,也无法复原,而“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王岳川)。
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关注它的审美形式,诸如文本语言的形象美、情韵美、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等。
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3.从过程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学者谭维智认为:“教学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陶冶和建构的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条件和优势。
语文教育是师生生命的一段重要历程,并且作为过程将对师生生命的成长产生深刻的意义。
而这种生命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得以实现的。
对话具有多种功效,诸如启迪、唤醒、激励、构建、协调、灌输等,诗意语文从生命成长和母语习得的视角出发,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
陶冶性对话,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像、培植言语人格。
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
”陶冶性对话,正是语文教育生命化的一个必然选择。
4.从主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关注儿童的游戏天性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才游戏;而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儿童的游戏天性,使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全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计功利、剪除压力的自由状态,是全然进入、全心投入的忘我状态,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的想像状态,是物我同一、主客双泯的解脱状态。
这样的状态,实为诗意的状态。
语文教育,正是要顺应和牧养儿童的这种游戏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不无感慨地指出:“游戏——这是一扇巨大的、明亮的窗子,正是通过这扇窗子,关于周围世界的图景、概念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光流,才照射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游戏——这是点燃儿童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的火星的火种。
”诗意语文,它的丰富的言语想像、多彩的情感体验、灵动的对话交流以及高度的精神投入,无不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了儿童的这种游戏天性,而对这种游戏天性的顺应、引导和牧养,将成为儿童言语人生乃至诗意人生的一抹温暖的亮色,这也是语文教育儿童化的秘密配方。
二、陶冶与表现:诗意语文的实践智慧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诗意本身所蕴含着的灵动、超越的情味,昭示着诗意语文永恒的开放姿态和包容情怀。
智慧凌驾于方法之上,智慧让诗意语文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一)起点——文本诗意的阐释与重构诗意语文的实践智慧,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和重构。
潘新和先生主张: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
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不妨将这“秘妙”称之为“文本诗意”。
文本诗意,往往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存身于“不朽的文字”。
文本诗意,大体上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1.诗意的话语形式。
诗意的话语形式,意指文本中那些独特的、有机的、充满着情感意义的话语存在。
这类话语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它往往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和加工,使语言本身得到“突出”;第二,它“尽其所能地挖掘了语言的所有潜力”(南帆),例如声音、节奏、韵律、排列组合方式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形式;第三,它有着审美含量极高的情感意义和价值,它的形式又能有效地唤起这种情感意义和价值。
从教材实际看,诗意的话语形式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诗歌。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艾青的《希望》、泰戈尔的《对岸》等。
第二类是美文。
如朱自清的《春》、郑振铎的《鸬鹚》、琦君的《桂花雨》、巴金的《鸟的天堂》等。
第三类是嘉辞。
散见于诗歌、美文之外的其它文本中,或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或是一段文,具有诗意话语的基本特征。
如:梁晓声《慈母情深》中的这样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陌生化的角度看,这段话语有两个特点,第一,“我的母亲”连续出现三次;第二,“我的母亲”以后置的方式出现。
这样的话语表达,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明显的偏离和反抗,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驻留到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话语形式上。
从语言潜力显性化的角度看,则排比的句式、长短句的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以及省略号的绵绵韵味,使这个语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的诗的存在。
而其中蕴含着的慈母神态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慈母深情,显然有着极高的审美含量。
母亲在极其疲惫的劳作中艰难转身的这个细节恰如朱自清先生刻画的父亲的背影,成了表达至爱亲情的一种诗意符号。
2.诗意的典型意象。
意象一词,最初具有对物体作自然模仿所形成的视觉意义,即通常所谓的“形象”。
在心理学中,意象指“意识中再现的形象”。
用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话来说,意象就是表现“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
意象不仅是一种描写,而且是一种隐喻,即该意象代表、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内在”的东西。
中国的诗学理论也强调意象是内在之意与外在之像的交融。
而诗意的典型意象,旨在强化和突出这种意象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从教材情况看,诗意的典型意象包括“景物意象”、“事件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等。
如:《丑小鸭》中“丑小鸭”这个动物意象,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童话典型。
作家梅子涵对“丑小鸭”这个意象有过这样一番充满诗意的阐释: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天鹅,首先在于他逃离了鸭场。
面对鸭场里一天糟于一天的生活,他只能惹不起还躲不起了。
他“飞过篱笆”,飞过篱笆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一个转折。
否则他会一辈子待在鸭场里。
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闲言碎语,让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说你长得这么丑。
道路在篱笆的外面。
道路又通向了后来的湖。
在路上小鸭是辛劳的也是艰难的,但是艰辛的路使他通往了湖。
篱笆里面是不幸,道路是过程,湖是结局。
湖上的喜剧解释了飞过篱笆的意义,在湖上,小鸭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了表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的身份、自己的美丽的机会,因为他的同类们就在他的边上,美丽的发现是需要印证的,需要标准,湖上的白天鹅就是小鸭的印证,就是小鸭被证实为不是小鸭的标准,丑成了误会。
美丽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由于走出了篱笆。
从这段阐释看,诗意的典型意象,首先是充满着诗意的丰富的细节的,离开了感性的细节特征,意象只是一个朦胧的轮廓而已;其次,诗意的典型意象,往往有着独特的情感意义和价值,给人以丰富的精神启示和慰藉。
3.诗意的思想感情。
文本诗意本身就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方面的元素。
钱理群先生曾对此作过这样富有诗意的描述:在这里,你们将倾听:对人生万象、宇宙万物深切的关注,深邃的思考;对彼岸理想美好的想像,热情的呼唤;对此岸人的生存困境的痛苦的逼视,勇敢的揭露。
于是,这里有高歌,有欢笑,也有哀叹与呻吟。
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悲悯、大欢喜、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
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立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我们说,诗意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悲悯良善的同情之心,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充满了垂爱和怜惜;是一种生命不息、梦想不止的浪漫情怀,它有无限美好的憧憬和遐想,以此来慰藉人生的伤感和孤苦;是一种使学生爱之不尽、流连忘返的情趣;是一种使学生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是一种含蓄而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蕴;是一种纯真而飘逸、崇高而坚定的精神;是一种使学生幽思绵绵、浮想联翩的情绪;是一种激励生命去欢腾、去烦恼、去憧憬、去悲伤的力量;是一种让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境界。
如张洁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文章最具特色之处就是弥漫于其中的“精神的苦难比物质的苦难更为可怕”的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博大、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引发我们对贫苦、对孤独的深深同情之时,也使我们诗意地感受到梦想对人生痛苦的超越的意义和价值。
类似这样的诗意思想、诗意情怀,是可跨越时间、空间、历史、民族乃至意识形态的种种阻隔而成为人生永恒的普世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