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填空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先于人类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分为()和()两大派别,其中()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主张正好与之相反。
5、()和()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
6*、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7、辩证法坚持用()、()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形而上学则坚持用()、()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是唯物主义世界的基石,()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和(),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特别是()在意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意识在()上是主观的,在()上是客观的。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和()。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某种(),运动的绝对性体现在体现在物质运动的()、(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
4、()和()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实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时间的特点是(),空间的特点是()。
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6、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
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辩证 唯物 主义 物质 观的 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 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基础。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 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 如果用你 的矛去刺你的 盾,如何? 我的盾 没 有利器能 穿过它! 我的矛无 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 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培根 洛克
物 质 =
原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子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③)。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④)。
A 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 理论联系实际E 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A 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①)A 德国古典哲学B 古希腊哲学C 中国古代哲学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②)A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 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 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①)A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 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③)A 朴素唯物论B 朴素辩证法C 形而上学D 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③)A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A 可知性B 实物性C 运动性D 客观实在性w ww .k h da w .c o m课后答案网(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A 可知性B 主观性C 物质性D 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①)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②)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1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②)A 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C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D 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④)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③)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④)A 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1)“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是】:D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正确答案是】:A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是】:C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是】:D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正确答案是】:C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正确答案是】:D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答案是】:C12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是】:D13‚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正确答案是】:C14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C15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正确答案是】:D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正确答案是】:A1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B1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1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A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正确答案是】:B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正确答案是】:A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正确答案是】:D2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24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C2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26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27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B.唯意识论的观点C.机械论的观点D.物与物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2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D2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正确答案是】:A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33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正确答案是】:B34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正确答案是】:D3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答案是】:D36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正确答案是】:C3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A3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B3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正确答案是】:B4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正确答案是】:C4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双方彼此对立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正确答案是】:C4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正确答案是】:B44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正确答案是】:C4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正确答案是】:B4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4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正确答案是】:D4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正确答案是】:A4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5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5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忽视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5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正确答案是】:B5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D5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正确答案是】:A55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正确答案是】:A5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5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正确答案是】:C5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C5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答案是】:B60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6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是】:B6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正确答案是】:C6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6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答案是】:A65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6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答案是】:B6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正确答案是】:C6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正确答案是】:D70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正确答案是】:B7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正确答案是】:D7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A73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正确答案是】:D7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D75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7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正确答案是】:B77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正确答案是】:D7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正确答案是】:C7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B.持续性C.绝对性D 规律性【正确答案是】:B8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81《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A8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正确答案是】:A8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正确答案是】:C8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正确答案是】:D8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正确答案是】:C8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正确答案是】:D8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B.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88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是】:C8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9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正确答案是】:B9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B9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C9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B.外在表现C.一种特殊状态D.一种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94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正确答案是】:C9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A96‚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D97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正确答案是】:C9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正确答案是】:B99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有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正确答案是】:D10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B101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10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103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B104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
马原第一章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A.唯物论B.世界观C.辩证法D.方法论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运动 B. 规律 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辩证思维方法7.发展的实质是(D)A.前进的运动B.上升的运动C.曲折上升的运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A. 斗争性B.同一性C.斗争性和同一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马原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D)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5.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源,所以它是(D)A.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B.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C.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往往倒向唯心主义6.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7.“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B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科学主义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马克思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结构学生复习练习册二、复习提要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观和方法论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⑵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⑶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⑷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⑴这是因为: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倾向。
⑵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对立。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⑶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⑴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8·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唯物主义世界观从古至今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⑴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在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⑵对于“世界怎样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试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
18.规律是指(
第 一 章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单项选择题
A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B.研究问题的原则
C.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 D.事物外在的偶然联系
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 静的辩证关系是( B )。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 )
第 一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章 世 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界 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 物 质 性 及 2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其 发 展 A.矛盾的普遍性 规 律 B.矛盾的斗争性 单项选择题
对一些相关概念,诸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一性和斗争
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社会主义 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等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的理解和
把握也是多项选择题命题的首选。由于多项选择题在正确选项
的数量上是不明确的,干扰项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因而与单 项选择题相比,其难度大大提高了。
单项选择题注重对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 之间关系的考察,由于其指向是明确的,不存在 干扰选项,因此在各题型中是难度最低、得分率 最高的。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该题型的正确 率比较高,但得满分的比例不足10%。
答题技巧:
第 一 章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单项选择题
由于单项选择题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因
4、(1989年理科第17题)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 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D)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7.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
这种情况主要说明,联系是(A)A.客观的 B.普遍的 C.复杂多样的 D.关系范畴8.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D)A 事物的外部联系B 事物的直接联系C 事物的主要联系D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9.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B)A 联系的层次性原理B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C 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的观点D 物无孤立之理10.人们之所以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主要是因为(D)A.现象有真假之分 B.人们可以克服错觉C.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D.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11.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结构]茌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逻辑结构]本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直接相关。
它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劳动实践是任何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节重要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定义。
3.意识。
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定义、要素、特点、基本形式。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单项选择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2、哲学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3、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5、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0 时间的特点是()A.间断性B.不可逆性C.广延性D.伸张性31 空间的特点是()A三维性B一维性C可知性D连续性3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3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34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35 意识的本质是()A. 各种感觉的综合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3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37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手脚分工B.语言产生C.生产劳动D.社会交往38 规律是()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39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D. 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马克思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B. 运动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发展的观点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D. 具体同一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B. 对规律的辩证否定C. 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 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1.D2.C3.A4.C5.D6.A7.B8. A9.A 10.D 11.A 12.D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大题
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大体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式无关。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四、材料分析题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以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以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此刻、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必然的分寸上燃烧,在必然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以为:从数量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类不同的方式彼此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以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一、二、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复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C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B)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A.物质范畴B.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B)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C)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C)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B)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B)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律含义 P39: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 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辨证的体系中。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原因是 P40
①②③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0-41
6、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P23 7、世界观的形成: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
8、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①实践是使世界物质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 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2、社会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P27-28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 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4、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世界。P22 5、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P22-23
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 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P36-37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A、B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P38-39
1、原因与结果 2、现象与本质 3、内容与形式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现实性与可能性
3、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运动、时间、空间。
①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②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从时间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把握两个方面:P26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P29-30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P53-55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P34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具有客观系、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性 P35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A、B、C、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辩证地看待条件 A、B、C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P42-43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矛盾群 ①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P44
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 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2、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 ① ② ③
2、矛盾分析的重要作用是由什么决定的? 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二、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P49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
(一)辩证思维方法 P49-52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统一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P52-53
1、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的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 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P25-26
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 殊形式。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 ③静止是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关系:
2、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①时间 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B、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②空间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 ③二者关系: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P46
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P46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辨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 动和发展的规律。 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 式上是不同的。 3、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形式: ①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②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 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P30-31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P31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意义
1、如何理解哲学?P22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两大现象和两大类活动?P22
①世界上的万物万事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上的两大现象和人类的两大活动。P22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P44-45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②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 ② ③
④ 3、否定之否定 4、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 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②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短暂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 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5、否定之否定的意义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P33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 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P28-29
①意识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 发展阶段: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②作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 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③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 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一)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 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的,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
1、哲学基本派别与历史演变 P23-25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 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①观点: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阿那克 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 子。 ①基本观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 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 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 ②理论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