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五、工作程序分述
• 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 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穿越路线 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 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 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 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 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 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 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 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野外验收资料整理应达到的要求 • ①调查区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工作已 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实测地质路线总长 和实测剖面工作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 ②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 ③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送样任务, 大部分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 • ④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 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 • ⑤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地质图空 间数据库的建设。 • ⑥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编写。
五、工作程序分述
• 1、资料收集—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 集与利用
•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 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 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 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 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 的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 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 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 工作主攻方向。
五、工作程序分述
• 4、野外调查 • 野外调查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最重要 环节,通过野外调查,客观准确详实的 收集第一手原始地质资料,查明区内区 域地质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质、 矿产地质、物化遥地质调查、水文工程 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问题。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2019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2020年3月目 次引 言 (5)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部署原则 (3)4.3总体要求 (3)5设计书编写 (5)6调查内容 (5)6.1基本规定 (5)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地质灾害调查 (9)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承灾体调查 (10)7基本调查方法 (10)7.1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遥感调查 (11)7.3地面调查 (11)7.4物探 (11)7.5钻探 (12)7.6山地工程 (12)7.7测试与试验 (12)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总体要求 (13)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图件编制 (14)9.2报告编制 (14)9.3数据库建设 (14)9.4成果验收 (15)9.5资料归档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B(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 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13修订)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13修订)【发布部门】西藏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7.25【实施日期】2013.10.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7年3月29日西藏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第三章预防第四章治理第五章监测和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或者从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建设及其他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协调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具体负责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水土保持监督和监测,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宣传和教育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年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级人民政府报告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波密地区冰湖溃决灾害调查及分布现状研究

1引言西藏自治区南部及东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高差最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分布区域,高耸的西藏东南部及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冰川。
据统计,在该区分布冰川共46298条,总面积59406km 2,占全国区域冰川面积的46.7%,冰川储量5590km 3。
冰川的存在是冰湖发育的造就者,也是冰湖活动的补给水源,而冰湖的发育是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形成的前提条件。
冰川的融化促使一些冰湖水位逐年上涨,存在较为严重的冰湖溃决泥石流隐患。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山区近50年来至少已有20余次较大的冰碛湖溃决灾害事件,其中3/4发生在我国西藏境内,且主要以冰碛湖的溃决为主。
波密地区素有“绿海明珠、冰川之乡”的美誉,有著名的卡钦、则普、若果、古乡等冰川,因此,旅游业经济发展迅速。
波密地区是我国冰川发育最好的地方[1]。
该地区冰湖溃决的主要成因为冰碛堤内的埋藏冰融化导致的管涌使冰碛堤破坏,或是由于冰滑坡和冰崩入湖使水位上涨并叠加涌浪,使通过溢流口的水水位上涨,流速增大,产生强烈冲刷导致溃堤[2]。
因而当地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研究冰湖溃决机制的典型区域。
2波密地区概况2.1波密地区地理位置波密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东经94°04′05.57″~96°39′11.55″,北纬29°21′34.74″~30°40′24.91″,波密地区全县总面积16767.91km 2。
东邻八宿县,北靠洛隆县、边坝县,西与嘉黎县、工布江达县接壤,南连察隅县、墨脱镇和巴宜区。
川藏公路G318国道从波密县南部穿过,横贯县境东西。
县城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636km ,距林芝市市区230km ,距林芝机场279km ,距邦达机场360km ,距昌都市八宿县217km ,交通比较便利。
【基金项目】本文为“波密地区冰湖溃决灾害调查及形成规律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属于《2017年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ZX2017ZRG-01)资助项目。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9•【字号】藏政发[2012]69号•【施行日期】2012.05.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藏政发〔2012〕69号)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区边境线长,地理位置特殊,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类型繁多,地质灾害频繁,特有的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大型雪崩、区域性地质灾害链、冻土冻融灾害等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大。
特别是近几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区地质灾害呈频发、多发、群发、并发趋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乎我区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我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近年来,在自治区高度重视下,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由于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
国发〔2011〕20号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时期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全面落实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地质环境。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01一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1∶50 000)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绪言西藏自治区八宿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伯舒拉岭北段、他念他翁山脉中段,行政区划隶辖昌都地区。
八宿县境内交通条件较好,318国道、214国道分别经过县境中南部和东部、省道边萨线在北部经过,另有然乌至察隅公路,除夏里、拥巴、瓦乡三乡外,其余各乡均有县乡公路相通;藏东地区唯一的空港——帮达机场位于该县东北部益清乡境内,是西藏与内地联系的交通枢纽。
八宿县位于“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其东北部为高山宽谷地带,其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
其余为高山峡谷地区,该地区地形切割强烈,高山峡谷相间。
县境内80%左右面积属怒江流域;余者属雅鲁藏布江流域。
全县以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主。
鉴于八宿县所处的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加之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强,县境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频繁,尤其是2002年7月18日因连续降雨,造成318国道怒江段诱发崩塌,致使一部小车,车毁人亡,致使5人死亡。
八宿县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危害。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13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昌都地区芒康县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及必要性,委托!!!!!!!!!!!(以下简称我院)承担了该项目工作任务。
一、目的、任务开展八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目的在于查明八宿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八宿县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有:1、查明八宿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分布特征和危害现状。
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管理(暂行)规定

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各地(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申报及组织实施,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及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463号)和《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共同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西藏自治区财政厅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4年10月20日附件西藏自治区财政厅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申报及组织实施,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及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463号)和《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下简称“防治项目”)是指全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防治等专项工作。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以下简称“防治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专项用于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防治资金。
第四条地质灾害发生地所在政府是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调动当地的各种力量和积极性,全力做好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所在地(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分别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防治经费的筹措与管理工作。
第五条防治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坚持“项目管理、专款专用、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推荐完整)

火山岩剖面
•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 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 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 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 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 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 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依据火山岩岩石矿物特征 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 划分火山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 或大地构造背景。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 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重 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十”字型岩性岩相图。
一、剖面测制
• 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
• 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无论实测或修测 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置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 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 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 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 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 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 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生态和古气候等方面区域 地质调查都是从实测地层剖面入手的
变质岩剖面-2
•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 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 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 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 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根据变质作用、变 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 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 分别建立地(岩)层序列和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 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5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地质矿产实验室 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0130.4-2006 DZ/T0130.5-2006
2008年12月北京
主要依据:
DZ/T0130.4-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 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4部分:区域地 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00000) 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DZ/T0130.5-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 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5部分:多目标 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样品化学 成分分析
XL =X0 + kS0
式中: XL ——为区别背景或空白值的最小测量值; X0 ——为空白试液或试料测量信号值的平均 值,空白测定次数一般为12次; S0 ——为空白试液或试料测量信号值的标准 偏差; K——为根据选定置信度,所确定的常数, 一般选为3。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常用浓度(CL)表示:
CL =(XL-X0)/r=(kS0)/r
(2)实验室应结合具体工作特点, 编制分析全过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 程序和方案。
(3)可以选用的控制技术方法有: ⊙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选择。 ⊙使用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或控 制样品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 ⊙接受或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 验和能力认证。 ⊙使用相同和不同分析方法进行 重复性试验。 ⊙制作质量控制图表。
50000地球化学普查配套分析方法元素个数icpoes19babecocrcufelalimnnbnimoppbsrthtivzncdcesgfaas10lf10种方法33序号分析方法分析元素au2以icpoes为主体的配套方案元素个数icpms16babebicdcoculalimonipbsbsrthuwxrf10crfemnnbptivyznzragbsncesgfaas7种方法33序号分析方法分析的元素au3以icpms为主体的配套方案元素个数xrf18bacocrcufelamnnbnippbsrthtivyznzragbsncesgfaasli9种方法31序号分析方法分析的元素au4以xrf为主体的配套方案元素个数aas11agcdcocufelimnnipbsrznagbsncesgfaas7种方法22序号分析方法分析元素au5以aas为主体的配套方案4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1准确度的控制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控制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目录一、空间数据库建设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图元 (1)3.2 图素 (2)3.3 图层 (2)3.4 图类 (2)3.5 数据项 (2)3.6 数据类型 (2)3.7 属性表 (2)3.8 空间图形库 (2)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2)3.10 多媒体文档 (2)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3)4.1 基本技术要求 (3)4.2 图层命名规则 (3)4.3 ‘统一编号’规则 (5)4.4 空间图层划分 (6)4.4.1 图层划分原则 (6)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 (6)4.5 图层内部属性表 (8)5.地质灾害数据库 (19)6. MapGIS工程文件命名规则 (20)二、输出图形建设 (21)1.基本技术要求 (21)2.专题图层编制要求 (21)三、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 (22)1.信息化工作文档内容 (22)2.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要求 (22)四、信息化成果存储 (29)1.标准文件夹结构 (29)2. DataBase文件夹 (31)2.1 易发分区图 (3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2.2 防治区划图 (31)2.3 实际材料图 (31)3.输出图形 (32)4.项目成果报告 (32)5.信息化工作文档 (32)6.照片 (32)五、备注 (33)附件1: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34)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一、空间数据库建设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3)——4.3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
4.3.1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图幅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问题 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 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 43.2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 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 数据。 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 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 数据图像。 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5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 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3.6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 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 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 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 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3、基本工作内容
从上述定义和基本要求中,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内容——目标任务 (1)查明区内地层的特征;
(2)查明区内岩石特征(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
(3)查明区内构造特征; (4)查明区内古生物特征; (5)查明区内矿产特征; (6)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
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青藏高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1:50000 )
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

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 ........................................... II 引言 .......................................................................................................................... ......................................... III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总则 (1)3 基本要求 (2)4 调查区分级 (3)5 调查方法 (5)6 地质环境调查 (9)7 滑坡灾害调查 (10)8 崩塌灾害调查 (13)9 泥石流灾害调查 (15)10 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 (18)11 地面塌陷灾害调查 (19)12 地面沉降灾害调查 (20)13 地裂缝灾害调查 (21)14 潜在溃决冰湖调查 (21)15 冻土灾害调查 (22)16 河岸坍塌灾害调查 (22)17 地质灾害链调查 (23)18 避险搬迁安置调查 (23)19 治理工程复查复核 (24)20 设计书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 (25)21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27)附录 A (29)附录 B (42)附录 C (43)附录 D (44)附表一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记录卡片 (50)附表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汇总表格式 (51)前言本细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表一、附表二为资料性附录。
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

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作者:沈仕沐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广东省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具体方法,论述1∶5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工作方案。
在充分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以遥感、地面调查、地质测绘、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调查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不稳定斜坡(含人工边坡),本次调查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为调查重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详查;南雄市南雄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属浈江水系。
调查区域地形地貌较复杂,水系较发育,人类活动较频繁,使本来就较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有不良地质现象现在发展成为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连年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南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南雄市地质灾害背景南雄市东连江西省信丰县,东南邻江西省全南县,西南比邻始兴县,西北与仁化县接壤,北邻江西省大余县,东西极限84km,南北极限52km。
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3°55′30″~114°44′38″,北纬24°56′59″~25°25′20″,全市面积2326.18km2。
全市管辖17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村委会,2483个自然村。
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韶赣高速、G323、S224、S342以及韶赣铁路贯穿全境,县道、乡道通往各镇及行政村,“村村通”简易公路通往边远山村。
根据资料,截至2019年3月,南雄市共有地质灾害点60处,其中崩塌35处,滑坡20处,泥石流5处,共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损毁农田72.8公顷(1092亩),损坏房屋1530m3,直接经济损失185.33万元。
可见,进一步做好地質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有效开展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而且紧迫。
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发文字号】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3〕1号【发布部门】西藏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03.03.28【实施日期】2003.05.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3]1号)《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已由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3年3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3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包括城市、农村、矿山、地下空间的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地质灾害等。
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地质环境管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地质环境保护和利用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会同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关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的专篇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一)制定国土整治规划、城市及乡镇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开发规划和农牧业区综合开发规划的;(二)新建城镇、城镇新区和各类开发区选址的;(三)进行铁路、机场、公路、水库和干渠、水电站建设的;(四)开发矿产资源的,包括开发地热、矿泉水和在城镇规划区、工矿区集中开采地下水资源的;(五)保护、利用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资源的。
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信息

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信息2008-01-10 | 作者:| 来源: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大中小】【打印】【关闭】一、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西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批准,并以藏政办发〔2006〕56号公布。
各地、市按要求编制了所辖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同时对完成的36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中发现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重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796个,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落实防灾责任制,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西藏自治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编制目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预防和预警机制、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宣传和培训演练、责任与奖励、预案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主要内容有:(一)编制目的和工作原则1、编制目的建立政令统一、责任明确、指挥顺畅、配合有序、反应灵敏、处置及时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做好避让和应急抢险救灾,提高预防和处置地质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职能,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加强预测、预警、预报、预防工作,提高防范突发地质灾害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防患于未然。
规范管理,协同应对。
使应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
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作用,完善联动协调制度,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军警民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应急快速反应机制。
依靠科技,提高能力。
发挥科学技术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成立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负责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II)引言 (III)1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总则 (1)3 基本要求 (2)4 调查区分级 (3)5 调查方法 (5)6 地质环境调查 (9)7 滑坡灾害调查 (10)8 崩塌灾害调查 (13)9 泥石流灾害调查 (15)10 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 (18)11 地面塌陷灾害调查 (19)12 地面沉降灾害调查 (20)13 地裂缝灾害调查 (21)14 潜在溃决冰湖调查 (21)15 冻土灾害调查 (22)16 河岸坍塌灾害调查 (22)17 地质灾害链调查 (23)18 避险搬迁安置调查 (23)19 治理工程复查复核 (24)20 设计书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 (25)21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27)附录 A (29)附录 B (42)附录 C (43)附录 D (44)附表一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记录卡片 (50)附表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汇总表格式 (51)前言本细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表一、附表二为资料性附录。
本细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细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负责解释、更新。
引言为规范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查工作,依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 0261—2014),结合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补充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潜在溃决冰湖、冻土、河岸坍塌、地质灾害链、避险搬迁安置等的调查以治理工程有效性复核等工作内容,制定本实施细则。
西藏自治区先后开展了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县(市、区)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初步查明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的应急排危及工程治理,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8.12”昌都地震、“4.25”尼泊尔地震及频发极端天气和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并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是全面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相关要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提升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基础和依据。
实施细则分二十一章,包括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要求、调查区分级、调查方法、地质环境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地面塌陷灾害调查、地面沉降灾害调查、地裂灾害缝调查、潜在溃决冰湖调查、冻土灾害调查、河岸坍塌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链调查、避险搬迁安置调查、治理工程复查复核、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1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次调查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技术要求完成。
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19—2004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DZ/T223—2007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2 总则2.1 目的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勘探及试验等技术手段,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质环境孕灾条件;查明地质灾害基本特征,了解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提出已治理工程管护方案,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规划,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任务2.2.1 充分收集调查区气象、水文、植被等基础资料,矿山开发、水电开发等工程建设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已有研究资料,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灾害链等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2.2.2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2.2.3 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点、矿山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灾害链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2.2.4 对人口聚居区、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区域周边地质体稳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
针对存在安全隐患,按地质灾害类型填写相应调查表,划定危险区,评价危险性,提出防治方案,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2.2.5 基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2.2.6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性、危害性,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有针对性提出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安置、工程治理、综合整治、排危除险等防治措施建议,同时提出各地(市)、县(区)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及建设高标准“十有县”的切实措施建议,编制相关专题防治规划报告,指导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收集历年国土资源部门下达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资料,分析已有工程有效性及安全性,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管护措施。
2.2.7 建立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并指导地(市)、县(区)国土资源局进行年度数据更新。
3 基本要求3.1 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灾害链等,若现场实际需要,应增加调查其它灾种。
调查范围应包含已开展了采矿活动的矿山。
地质灾害(隐患)点命名采取“县(区)+乡(镇)+村+组+小地名+灾害类型”格式。
3.2 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应进行重点调查。
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河流两岸、灾害链可能影响区域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采用遥感和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环境条件;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区域性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冰湖溃决等灾害链致灾的可能性。
3.3 调查技术路线宜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
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和分布的地质环境条件。
3.4 对于威胁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居民点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1:2000—1:500)。
3.5 对重点调查区且危害对象为一级,或具有典型结构和演化特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宜布设适当钻探等工作量,了解岩土体结构,获取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评价其稳定性,划定危险区范围,确定危害对象,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
3.6 野外调查工作应采用1∶50 000 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作为工作底图。
3.7 查明搬迁安置户基本信息,了解农户村社搬迁认同意愿,选取搬迁安置场址;初步评价场址安全性、地基稳定性与选址的适宜性。
3.8 收集地质灾害治理及运行效果监测资料,实地复查复核已治理工程,分析已建工程有效性及安全性,提出运行维护措施建议。
3.9 灾情分级选取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SR)”或“直接经济损失(ZS)”指标评价;险情分级是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WR)”或“潜在经济损失(QS)”指标评价。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按照对应指标分级,两个对应指标任取其一,从其高,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标准3.10 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地质灾害点要全国统一编号,县(市)调查中的编号,本次调查必须继承,不能出现一个灾害点有多个编号。
3.11 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
3.12 本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4 调查区分级4.1 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4.1.1 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主要包括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设施等。
4.1.2 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
表2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4.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见表3。
表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4.3 调查区分级结合西藏自治区特点,统筹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人口分布及密度特点,将调查区分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和概查区。
其中,区域上无常驻人口的或地质灾害不易发的地区(无地质灾害发育)作为概查区;按照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将其他区域划分为重点区和一般调查区,见表4。
表4 调查区分级4.4 调查基本工作量4.4.1 调查基本工作量表参照表5表5 每千平方公里调查区基本工作量表注:由于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严禁进行开挖探槽、浅井等山地工程。
4.4.2 重点调查区基本工作量包括:a)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部署,采取遥感先导,野外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b)对基本具备成灾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地段或区域逐一排查,通过大比例尺测绘,圈划地质灾害隐患的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评估。
c)在地质灾害发育的县城、集镇或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分布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测量。
d)对重大灾害隐患点应布设必要的钻探等验证。
4.4.3 一般调查区基本工作量包括:a)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b)野外核实调查一般按照简测(简测的点密度及数量按照正测要求的70%控制)的要求开展1∶50 000地质灾害调查,野外线路核查点数不应少于遥感解译总数的8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km~1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