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籍水部

合集下载

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译文鉴赏

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译文鉴赏

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译文|鉴赏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近试上张籍水部》吧!《近试上张籍水部》原文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及注释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注释⑴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鉴赏《近试上张水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

下面是当代女文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棻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首句写成婚。

洞房,这里指新房。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次句写拜见。

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

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写得巧妙,张籍也回得绝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写得巧妙,张籍也回得绝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部》写得巧妙,张籍也回得绝
唐朝举⼦应试前都习惯给主考官或朝中名⼈送上⾃⼰的作品,以图博个好印象,因此诞⽣了很
多⽂坛佳话,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朱庆余写给张籍的⼀⾸诗。

当时的张籍担任⽔部郎中,不仅⽂名传遍天下,还喜欢提携后进。

朱庆余在呈上⾃⼰的作品
后,还附带了⼀⾸⼩诗,诗⽈:
《近试上张⽔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时⽆。

这⾸诗的巧妙之处即在于,他没有直接询问张籍对⾃⼰印象如何,也没有炫耀⽂采和学问,⽽
是将⾃⼰⽐作新媳妇,通过和夫婿的对话委婉的试探。

可想⽽知,张籍收到这么⼀⾸别出⼼裁的诗后,肯定⼀下⼦就从千篇⼀律的陈词滥调中深深的
记住了它,以及朱庆余这个⼈。

他⼤为赏识,并回了⼀⾸诗道:
《酬朱庆余》
越⼥新妆出镜⼼,⾃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时⼈贵,⼀曲菱歌敌万⾦。

张籍的回诗和朱庆余的诗有着异曲同⼯之妙,他将朱庆余⽐作江南天然去雕饰的采莲⼥,虽然
明知道⾃⼰艳压群芳,还是⼩⼼谨慎。

最后两句是张籍⾚裸裸的夸赞,齐纨未⾜是指采莲⼥还未长⼤成⼈,但已经得到了达官贵⼈的
注意,随便唱⼀⾸歌就抵得过黄⾦万两。

通过这⾸诗,张籍明确⽆误的告诉朱庆余,以你的才华完全不必担⼼,⼀定能够⾦榜题名。


不其然,朱庆余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举进⼠及第,这两⾸诗也传颂⾄今。

《近试上张水部》译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译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译文及赏析《近试上张水部》译文及赏析《近试上张水部》译文及赏析1原文《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1、舅姑:公婆。

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赏析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近试上张水部》译文及赏析2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诗文解释:(1)昨天夜里新房里的花烛彻夜通明,等到天明就要上堂前拜见公婆。

梳妆低声问新郎,眉画得浓淡是不是时髦?(2)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2、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3、词语解释:(1)舅姑:公婆。

(2)入时无:时髦否。

(3)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4)洞房:新婚卧室(5)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6)舅姑:公婆。

(7)深浅:浓淡(8)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4、赏析:《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诗人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朱庆馀生于公元七九七年,公元八二六年,带上自己上百篇诗文去京都长安应试。

考试前,请主考官推荐,请当时著名诗人,官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赐教。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全诗文解释赏析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全诗文解释赏析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全诗文解释赏析《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文解释】1、昨天夜里新房里的花烛彻夜通明,等到天明就要上堂前拜见公婆。

梳妆低声问新郎,眉画得浓淡是不是时髦?2、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词语解释】舅姑:公婆。

入时无:时髦否。

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舅姑:公婆。

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赏析】《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诗人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朱庆馀生于公元七九七年,公元八二六年,带上自己上百篇诗文去京都长安应试。

考试前,请主考官推荐,请当时著名诗人,官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赐教。

他从百首诗中挑了二十首准备推荐给张籍。

几天过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因为考试日期日益临近,自己在京都又无熟人,朱庆馀心里没底,想打听一下,又不好意思去,于是他写了这首诗《近试上张水部》送进张府。

张籍看完诗后,先是纳闷朱庆馀为什么将这诗献给他,仔细琢磨后,明白了原来这位年轻人是来打听消息的,便写了一首诗回答他。

经过张籍的推荐,这一年朱庆馀果然考中了。

这首诗表面写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见,反应了封建社会考生们彷徨的心理。

全诗刻画入微,精雕细刻。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近试上张水部》由朱庆余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原文】《近试上张水部》作者: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解】1.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2.舅姑:公婆。

3.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了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4.无: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韵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评析】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

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原文及翻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1、舅姑:公婆。

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
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赏析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近试上张⽔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时⽆?——唐·朱庆馀《近试上张⽔部》《近试上张⽔部》是唐代诗⼈朱庆馀在应进⼠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卷诗。

此诗以新妇⾃⽐,以新郎⽐张籍,以公婆⽐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独特,以“⼊时⽆”三字为灵魂,将⾃⼰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绪作⽐,寓意⾃明,令⼈玩味。

据说张籍读后⼤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新装出镜⼼,⾃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时⼈贵,⼀曲菱歌值万⾦。

”于是朱庆馀声名⼤震。

注释⑴张⽔部:即张籍,曾任⽔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

⼊时⽆:是否时髦。

这⾥借喻⽂章是否合适。

译⽂洞房⾥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背景此诗于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考试前⼣所作。

唐代⼠⼦在参加进⼠考试前,时⾏“⾏卷”,即把⾃⼰的诗篇呈给名⼈,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学⽽⼜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向他⾏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的作品不⼀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意。

此诗便是⾏卷之作。

鉴赏《近试上张⽔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五。

下⾯是当代⼥⽂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棻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以夫妻或男⼥爱情关系⽐拟君⾂以及朋友、师⽣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种传统表现⼿法。

此诗也是⽤这种⼿法写的。

“近试上张⽔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诗的作意,唐代应进⼠科举的⼠⼦有向名⼈⾏卷的风⽓。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的作品不⼀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以新郎⽐张籍,以公婆⽐主考,写下了这⾸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原文及赏析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笔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文人境界的追求。

通过对这首诗的原文分析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诗的开头,朱庆馀写道:“气和天作春。

”通过这句话,他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氛围。

接着他以“青松长在前,白云乱其间。

”描述了山水的景色。

松树高耸入云,与白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

诗人选用了青松和白云这两个形象鲜明的元素,以形容一幅壮丽而又宁静的山水图景。

紧接着,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写道:“寒琼玉不销,暖玉消更扇。

”通过寒暖玉与消销和扇这两个词语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温暖气候的追求和希望。

这里也体现了朱庆馀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享受之情。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写到:“一春候先芳,万里昼短山光闲。

”这句话中的“一春”和“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短暂和美景的广袤。

通过山光闲的描绘,诗人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之美。

接着他用“桃华”和“桑阴”形容花朵的美丽,同时,通过短暂时间是怎样把桃花和桑阴散布开来,使得大地一片芬芳。

这给人一种感受,有如花期里山水成为万象之中最为绚丽夺目的一部分。

这也是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再次赞美。

诗的结尾,诗人以“水陆宇宙空”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叹。

无论是水还是陆,无论是天还是地,都在自然的包容之下,构成了一个宏大辽阔的世界。

这种表达方式使诗歌具有了内涵深远的意境。

通过对《近试上张籍水部》这首诗的分析赏析,我们可以看到朱庆馀通过婉约的笔法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宏伟。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山水图景,更是诗人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和对文人境界的追求。

诗中所表达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中具有重要地位。

朱庆馀通过描绘壮美的山水景色,展示了自然的瑰丽和壮丽之美。

他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于文人修身养性的向往。

近试上张水部-古诗-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古诗-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古诗-赏析此诗于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赏析】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鉴赏】《近试上张水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

下面是当代女文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棻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首句写成婚。

洞房,这里指新房。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次句写拜见。

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本文导读:近试上张籍水部⑴洞房昨夜停红烛⑵,待晓堂前拜舅姑⑶。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⑷?词句注释⑴张籍:唐代诗人。

水部:水部司,官署名。

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

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白话译文韵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散译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文学赏析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首句写成婚。

洞房,这里指新房。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次句写拜见。

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

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唐诗三百首之《近试上张水部》

唐诗三百首之《近试上张水部》

唐诗三百首之《近试上张水部》唐诗三百首之《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作者: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解】:
1、舅姑:公婆。

【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
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评析】: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相关推荐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这篇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由成辑整理,望大家喜欢。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品注释: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舅姑:公婆。

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作品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作品赏析: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

次句写她的心情。

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

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近试上张籍水部

近试上张籍水部

近试上张籍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闺意献张水部唐代: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注释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舅姑:公婆。

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赏析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

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首句写成婚。

洞房,这里指新房。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次句写拜见。

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

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唐朱庆余《闺意》欣赏

唐朱庆余《闺意》欣赏

唐朱庆余《闺意》欣赏唐代中期诗人朱庆余有一首名为《闺意近试上张水部》被收在《唐诗三百首》里。

诗是这样写的:《闺意》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从字面上解释,这完全是一首十分抒情的"闺意"诗:昨晚结婚拜过天地,新娘今天起早要去向公公婆婆请安。

她精心地打扮完了自已,但还是不大放心。

于是轻轻地问丈夫:我这样的打扮,在公公公婆婆面前能通得过吗?“画眉深浅入时无”即成为了千古名句。

但是这首诗的题目后面有“近试上张水部",这跟”新娘“画眉深浅有什么关系呢?张水部“就是上篇愽文中“恨不相逢未嫁时”的作者张籍。

当时他在京任水部郎中,所以称张水部。

虽然官儿不大,但是在文坛上很有地位。

而且他与韩愈一样,以提携后人闻名,所以本诗作者朱庆余上书于他。

唐代时有一种叫“行卷”的风气,就是在科举前,考生用自身的作品,先通过有关得力人士的揄扬,来提高自已的知名度,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

这种手段连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中国历史上最最著名的诗仙、诗圣们都一律用上。

李白有《与韩荆州书》,一开头就是“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杜甫也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多篇求人援引的诗作。

白居易求见顾况,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白居易进京后,拿着一些自已的著作去叩见顾况。

顾况见了白居易的名字后,笑着说,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哦!但是看了“离离原上草”这首诗后,“却嗟赏曰:’得道个语(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居亦易矣。

‘因为之延誉,名声大振。

”朱庆余也用这种“行卷”的手段,结识了张籍。

结识的具体过程就不说了,总之张籍非常赏识朱庆余,也曾多方为他“延誉”,使朱庆余在科举考试前已享有较好的声誉。

虽然有张籍的大力推荐,但到临近考试前,朱庆余生怕自已的文风不能投合主考官的胃口,心里还是惴惴不安。

于是他写了这首诗,询问一下张籍,也就是想让张籍能指点指点他。

唐诗三百首-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唐诗三百首-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唐诗三百首-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大班教案、中班教案、小班教案、计划总结、教育随笔、幼儿手工、案例反思、幼儿评语、管理制度、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plan summaries, educational essays, children's handicrafts, case reflections, children's com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唐诗三百首-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唐代〕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唐诗三百首】唐诗《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原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原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原文赏析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1、舅姑:公婆。

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
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赏析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
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
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
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
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
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创作背景
此诗于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

唐代士子
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
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
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诗便是行卷之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代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注释】
张籍任水部员外郎。

②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③舅姑:公婆。

④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⑤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
【创作背景】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

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首句写成婚。

洞房,这里指新房。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次句写拜见。

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

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

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

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
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

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

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启示录】
①公公婆婆原来也可以叫舅姑啊。

②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③原来走后门的事情可以办得这么文雅,这么光明正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