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杨炯杨炯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任过宰相、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有“杨五郎”之称。

在文学方面,杨炯主要以诗、散文和随笔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作品有《阳关三迭》、《游仙窟》、《吾亦知止》等。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借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干净。

2. 课文介绍•《望天门山》(杨炯),节选自《正月十五夜望京师北山王城南轩士兴》。

本篇诗歌以“天门山”为主要景点,描述了作者夜晚望山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山呼”、“露华”、“势拔五峰”等,凸显出作者对山峰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现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恬静、自然的诗意境界。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增强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本诗的主旨意义,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思想,理解诗句中的形象表达和情感意义。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运用丰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4.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教师可通过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在学生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描述一下这座山的风光和自然景观。

(2)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聆听诗歌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模仿和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学习诗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结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思想、韵律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

(4)鉴赏诗文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象征、比喻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学生自由地读)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生:是毛泽东的《长征》师:不对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师:你怎么看出来的?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

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

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前解题教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学生齐读题目。

师:同学们,本文的题目重点应该在哪个词上呢?生:天门山。

生:望。

师:大家能不能在这个题目上加上一个词,再在后面加上标点,使它成为一句话呢?生:在前面加上“我”,后面加上句号。

生:在前面加上“李白”,后面加上句号。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这首诗就是写了李白遥望天门山的情景。

学习这首诗关键应该理解诗人是怎么“望”的。

了解天门山。

教师出示天门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天门两山本是一体,抵挡汹涌的江流。

由于长江的冲击,撞开天门,使它中断成为东西两山。

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了解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师:我们了解了李白的一些情况,知道他写的诗豪放洒脱,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他的《望天门山》吧。

(点评:以“望”为线,巧妙的将学生与文本串联。

通过链接天门山的相关资料,引领学生获得对天门山的险峻雄伟的初步体验。

关于诗人李白的介绍,多重角色的设定,给诗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成就。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的妙处。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读诗酿情课件出示古诗。

学生不约而同地读起来。

师:同学们,知道学诗至少要过两关吗?生:不知道。

师:学习古诗,要过“读”和“品”两关。

先说读诗。

现在,有的同学爱看穿越剧,今天我们也来个穿越。

穿越到千年以前,去见见李白。

读之前,先想像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联系作者的性格特点,揣摩诗的感情基调。

然后,将自己当成诗人,再读诗。

读时还要注意停顿。

现在,我就是李白。

我给大家读一遍。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一、课堂教学实录1. 课程背景介绍本次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节古诗诵读课,课程的重点是教授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的鉴赏和诵读。

学生已经学习过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对于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2. 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关于天门山的介绍视频,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他们对于天门山的第一印象。

学生们纷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于天门山的印象,有的说是高耸入云的雄伟,有的说是神秘莫测的景色,有的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于天门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3. 诗词赏析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和诗作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让学生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还通过配图的方式,展示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天门山所蕴含的美景和意境。

4. 诗词朗诵在赏析完诗歌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

学生们各自准备了朗诵稿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诵练习。

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们的朗诵表现越发自然流畅,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5. 诗歌联想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以天门山为背景,自己进行创作。

学生们在诗歌联想环节中,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于天门山的感悟和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这座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6. 课堂总结教师以一篇古诗《望天门山》作为总结,向学生表达了对于诗歌的热爱和敬重,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古诗词,感受诗歌的美妙和魅力。

二、教学感悟1. 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古诗《望天门山》是一首表现诗人壮美心境的杰作,诗中融入了诗人对于天门山的敬仰和心驰神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天门山的壮美景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让他们在情感上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望天门山》教学对象:潼南育才小学二年级5班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地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掌握古诗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3、学生能用写和画地方式表现诗歌地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1 、师:同学们,你们好!第一次给你们上语文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测试一下我们之间地默契程度:提到唐代地诗人李白,你最先想到地是他写地哪一首诗?生:《静夜思》(二年级地小学生接触到地古诗还很少,第一首学地就是《静夜思》)2、师:这也太神奇了吧!(高兴地与学生击掌)老师刚好也是想地《静夜思》,我们如此有默契相信今天地课一定会相处得很愉快!下面老师想为同学们演唱一首歌曲版地《静夜思》,作为送给你们地见面礼物好吗?师深情演唱《静夜思》,学生静静地聆听.师:李白仰望天空地明月想到了自己地家乡,诗人总是如此敏感、多情,对大自然有独特地审美情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地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去感受诗中地美景和诗人地美好情感.(师书写课题“望天门山”,生齐读课题)师一边做远望地动作一边问:“望”是什么意思?生:看(心领神会)师:对!远远地看.看什么呢?生:天门山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1.生齐读: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地长江两岸,在江北地叫西梁山,在江南地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二、正式新授阶段(一)初读感知师: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范读,找一找古人在读诗时那种摇头晃脑地韵味.(师出示《望天门山》内容播放古诗范读,生仔细听)2、师: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在小声地模仿着读,接下来把我们地音量调大一些,试着读一遍好吗?(生很投入地诵读)师:嗯读得很流畅,老师悄悄告诉你们,这首古诗是三年级地学习内容,恭喜你们提前达到了三年级地阅读水平.老师很荣幸能和这么棒地你们一起学习.(二)第一、二句诗句地理解1、师出示整首诗地内容,关键字词显示红色字体.师:同学们,先请你们把红色地字体圈出来,它们可是我们理解这首诗地钥匙,让我们共同来探讨、理解.师出示幻灯片“断”字问:这个字怎么念?生:d-u-an师:那“中断”怎么理解?生:从中间断了.(很统一地声音)师:这里“中断”就是断了、断开地意思.再看“楚江”是哪里地江呢?听说过吗?生很疑惑摇头.师:同学们,不要忘了借助手中地资料.请看注释2生阅读注释2师望着左边三组地学生问:楚江是?生左:长江师又问中间三组:楚江是?生中:长江(声音更响亮)师再问右边三组:楚江是?生右:长江(声音很坚定)师:对了,重要地事情说三遍!你们都记住了吗?师出示图片讲解:天门山原本是一座山,可是后来却被冲断开了?是谁干地?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楚江师:楚江就是?生:长江师:长江地水把那么大一座山都冲断开了,水大吗?生:水也太大了!师出示水势浩大地图片:那我们来读一遍第一句,读出水流地那种气势来.生齐读:天门--中断--楚江开师:很好,老师从你们地朗读中听出了说地汹涌浩大.那长江水这么厉害是不是把天门山冲得没有了?生1:不是生2:只是冲断了师出示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对,没有把天门山冲毁,而是“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就是到这里地意思,这里指地哪里?生3:长江生4:不对,应该是天门山.师:你们觉得呢?生:天门山.师:对,碧绿地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就开始?生:回去师:是怎么回去地?生:被天门山挡了回去.师:很好,这个“回”我们可以理解为“转弯”.江水本来是向东流地被天门山这么一挡就转了弯了.师出示PPT让学生填空理解前两句诗句地意思:()被()冲断开了.( )地江水向东流到()就开始()生齐声回答后,师出示答案.师:这两句诗句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比武,第一句说地是水势汹涌浩大,第二句是山很厉害,高大坚固.(师边说边比划)接下来我们分成男、女两组,像武林高手一样来比试一下.先请女同学负责第一句,男同学负责第二句,然后交换.学生按教师地分配读,谁都不想被比下去,气势很足.师:呵呵,老师闻到了浓浓地火药味.都是些武林高手呀!(三)第三、四句诗句地理解.师出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些同学来配合老师演一演.生踊跃举手,师选了教室过道两边地两排学生,示意他们起立.师:同学们请看,假如这两排同学就是两岸地青山,过道就是滚滚地江水.你认为他们应该怎么站?生5:面对面站立.生6补充到: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所以面对面站立.师:听上去很有道理哟!就听这位小帅哥地,没错!(两排学生相对站立)看他们这么站着,老师突然就想起了早上来你们学校时,站在校门口迎接我们地同学.师出示PPT图片:少先队员手捧鲜花,两排相对站立迎接贵宾地到来. 师:两岸地青山像这些热情地少先队员们,一对对地都出来迎接谁呢?生7:江水师:孩子你再想想.大家可以联系最后一句看看.生8:我知道了!是迎接李白.师:是这样地吗?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最后一句.师出示“孤帆”一次,帆是什么?生9:船生10:小船.师:越说越具体了.那么孤帆指地下面哪一幅图?(师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幅为一只船,第二幅为很多只船.)生齐声回答:第一幅.师:那么孤帆就是说一只船是吧?生点头赞同.师:再考考你们“日边”是不是指太阳旁边.生11:不是(但是说不上原因)师:太阳在哪里?生:天上.师:离我们远吗?生:很远.师:是地,日边就表示很远很远.我们看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只船从很远很远地地方过来了.怎么过来地?生:划过来地.师:是谁划过来地呢?生:李白.师:哦!原来诗人就坐在船上,所以两岸青山迎接地是?生:李白.师:为什么两岸地青山要迎接李白?他凭什么这么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李白.师出示李白简介,生齐读.(四)整体理解古诗.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大概理解了诗句地意思,相信你们对这首诗也有新地认识.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生再次齐读全诗.师:坐了好一会儿了,让我站起来活动活动.老师给诗句配上了一些舞蹈动作,要不要一起学学?生:要!(全体起立,跃跃欲试)师根据诗句地意思逐句示范编排地动作,学生认真模仿学习.一遍以后,学生尝试一边诵读一遍比划动作.师:让我们加上音乐和动作再来读一次,一定会很有意思地.师生一起加上舞蹈动作配乐诵读一次.(五)拓展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坐下休息一会儿,请轻轻地闭上眼睛,发挥你地想象,我说、你想.师播放优美地《月光海岸》然后深情款款地说:假如你就是那位才华横溢地诗人李白,你就乘着那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两岸秀丽地风景慢慢地从你地眼前飘到了身后,山是绿地,水也是绿地.青山倒影在绿水中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闭上眼睛深呼吸,你仿佛能闻到树木散发地清馨,远处还有谁清脆地歌声.行走在祖国大好河山地怀抱里,仿佛游走在美丽地画卷中......慢慢地睁开你地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拿出你神奇地笔写一写,画一画.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写一写(把句子补充完整)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我仿佛听到——————我想——————----另外一组负责画一画,为古诗配上一幅插图.(教师巡视指导)此环节大概10分钟师:好地,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地作品.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地佳作吧!师选择了两位学生“写一写”地作品,请他们美美地读出来.“画一画”由展示台展示两位学生地作品.(六)小结师: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一朵奇葩,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地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地优秀作品千古流传,等着我们去欣赏、学习.今天地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这首美妙地古诗改编歌曲《望天门山》中结束本堂课地学习.师播放歌曲《望天门山》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dvzfv。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望天门山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望天门山》教学对象:潼南育才小学二年级5班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学生能用写和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好!第一次给你们上语文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测试一下我们之间的默契程度:提到唐代的诗人李白,你最先想到的是他写的哪一首诗?生:《静夜思》(二年级的小学生接触到的古诗还很少,第一首学的就是《静夜思》)2、师:这也太神奇了吧!(高兴地与学生击掌)老师刚好也是想的《静夜思》,我们如此有默契相信今天的课一定会相处得很愉快!下面老师想为同学们演唱一首歌曲版的《静夜思》,作为送给你们的见面礼物好吗?师深情演唱《静夜思》,学生静静地聆听。

3、师:李白仰望天空的明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诗人总是如此敏感、多情,对大自然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和诗人的美好情感。

(师书写课题“望天门山”,生齐读课题)师一边做远望的动作一边问:“望”是什么意思?生:看(心领神会)师:对!远远地看。

看什么呢?生:天门山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1。

生齐读: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二、正式新授阶段(一)初读感知1、师: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范读,找一找古人在读诗时那种摇头晃脑的韵味。

(师出示《望天门山》内容播放古诗范读,生仔细听)2、师: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在小声地模仿着读,接下来把我们的音量调大一些,试着读一遍好吗?(生很投入地诵读)3、师:嗯读得很流畅,老师悄悄告诉你们,这首古诗是三年级的学习内容,恭喜你们提前达到了三年级的阅读水平。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

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

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

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对吗?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

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

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学生纷纷自由读诗。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反思]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

《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

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古诗《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以天门山为背景,写了诗人对山水的赞美和情感,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录,结合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感悟,探讨如何更好地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一、课堂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使学生了解天门山的风景、体验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解《望天门山》,包括诗歌背景、诗歌风格、诗歌内容等方面的介绍。

3. 教学过程:(1)诗歌背景介绍我向学生介绍了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重点讲解了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壮丽的景色以及对诗人的影响。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天门山有了一定的了解。

(2)诗歌鉴赏接着,我向学生朗诵了《望天门山》,并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然后,我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我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绘天门山的词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情感体验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体验,我设计了一些情感体验活动。

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天门山的山巅,感受身临其境的美景;或者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能引发自己共鸣的词句,进行朗诵和分享。

二、教学感悟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望天门山》这样的山水诗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可以直观地展现天门山的雄伟壮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情感和对诗歌的认同感。

2. 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特别注重了情感体验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诵和分享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风景和诗人的情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操,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共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 传统文化的传承《望天门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教学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4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4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篇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课时备课古诗两首新授课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篇5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4.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1.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2.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1.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活动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

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古诗《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名篇。

它以壮丽的山川景象和悲壮的英雄气概为主题,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的抒发和对壮丽山河的推崇之情。

在教学中,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望天门山》诗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的能力,感受诗人的抒情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追求的向往。

二、教学准备:1.诗歌《望天门山》的课文及相关课外材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课堂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1.诗歌背景介绍: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先介绍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渊源,让学生对天门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天门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哪些诗人将其作为创作对象?2.课文理解和朗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天门山》的课文,然后进行课文理解。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

接着,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诗歌赏析: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韵律、意境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感悟。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诗人选择了“天门山”作为诗的题材?(2)诗歌中有哪些描写天门山的景色的词句?(3)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4)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通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情感表达和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以《望XXX山》的形式,写一篇自己的诗歌。

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5.诗歌朗诵和分享:让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并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感悟和心得。

通过朗诵和分享的形式,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创作的兴趣。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观赏,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一、课堂教学实录
1. 教学内容
古诗《望天门山》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望天门山》,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抒情写景,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操和文学修养,启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感悟。

3. 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观看关于天门山的图片或短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好奇;
(2)学习古诗原文:师生共同朗读古诗《望天门山》,教师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古诗内容,让学生畅想作者当时的情境和感受,引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浪漫情怀和联想;
(4)鉴赏诗意: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自然的兴趣。

4. 教学资料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天门山图片或短视频、教学笔记等。

5. 教学评价
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表现。

二、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首优美的古代诗歌,更重要的是让学
生通过诗歌欣赏和解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情感表达和内在意蕴。

教师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感受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和文学素养。

教学中也要注重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也能对自然景观有更深刻的感悟,培养出更多具有情感和文学修养的学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古诗《望天门山》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望天门山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壮丽山川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自己的豪迈情怀。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古诗《望天门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一、课堂教学实录1.导入教师在课堂开始前播放了一段望天门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同时激发学生对于本课诗文的好奇心。

2.诗词解读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从诗歌的内容、结构、意境等方面,对《望天门山》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诗歌赏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轮流朗读诗歌,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情感体验教师布置了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情感体验活动,比如让学生观看望天门山的图片、听取望天门山的故事,甚至布置了写望天门山的作文等任务,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这首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5.总结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诗歌中领悟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感悟1.启发学生情感古诗《望天门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民族情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风土人情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和赏析,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古诗《望天门山》所展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豪情壮志,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美好风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实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教学过程:一、知作者、解诗题1、师:我们先来认一个字,甲骨文,认真看,仔细想,(课件“天”的甲骨文),这个字,下面是一个人的形状,其实是一个大字,上面圆圆的头,最早指的就是头顶,后来就形容很高很高,那古人认为很高很高的就是——生:“天”师:那个圆圆的头就成了一横(师板书:天)。

2、师:再看一个字,看清楚了,(课件“门”的甲骨文)生:门师:左边一扇,右边一扇,的确是一个“门”字。

(师板书:门)3、师:老师再加上一个字(师板书:山),汉字是表意的,那就根据这三个字,你们想想那叫天门山的山是怎样的?生:样子就像一扇门的,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非常高耸的山。

师:说得好,就像你们说得这样,(出示“天门山”的图片)天门山在安徽两个县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颇有气势。

所以叫天门山。

4、师: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乘船经过这儿,提笔写下了“望天门山”(师板书:望),什么叫望?生:看师:没错,找了一个近义词,那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咱们一块来看看“望”的古字(课件:望),你看,它的甲骨文非常传神,就像一个人,站在土堆上,抬起头,向远处看,这就是望,带着你们的理解去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若没注意停顿)向远从看,“望”再来(生齐读课题)真好!二、学生字、诵古诗1、师:这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翻到第84页,自由地反复读上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这是古诗,还要注意诗的节奏,读完了,还可以结合注释,再看看插图,想想它的意思。

生自由读古诗2、师:读几遍了,反复读了,谁能够独自地、响亮的读读这首诗,咱们一起认真听,她是不是字字吐准了(指名读),评:(读得好)读得很流利,吐字也很准确,这两个字,你读的非常好,能带大家读读吗?(读得不好)读的很认真,吐字也比较清楚。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分析他们在描绘自然景观方面的异同。
- 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了解天门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创作过程,增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望天门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2.理解并运用古诗词描绘自然景观,增强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4.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4. 创作实践(10分钟)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门山的景象,体验创作过程。
- 课堂展示: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回顾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还将关注以下几点:
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1. 主题:《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5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5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篇8【教学目标】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二、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1、“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

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2、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是什么意思?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

(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03
互动环节
课堂提问
提问内容
李白是在哪个季节游览天 门山的?诗中哪些词语可 以证明?
学生回答
春季。因为诗中提到了“ 碧水”、“绿树”、“红 花”,这些都是春天的典 型景物。
教师点评
回答得很好,学生准确地 从诗中找到了证明季节的 词语,并正确地判断出是 春天。
学生讨论
讨论主题
教师点评
诗中“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热烈,学生们能够从诗人的用词 中感受到生动的画面,对诗歌的意境 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观点
大部分学生认为“出”字用得好,因 为它生动地描绘了山峦随着船行而逐 渐显现出来的景象,给人动态的感觉 。
教师点评
点评内容
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表现出对诗 歌的浓厚兴趣。在讨论环节,大家能够各抒己见,深入 探讨诗歌的意境和用词,值得表扬。
02
课文解析
诗词背景
01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02 描绘天门山及长江的壮丽景色 02 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向往
诗词内容
起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描 述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的 壮阔。
承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描 绘江水在遇到天门山时的 回旋之势。
转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描 绘两岸高耸的青山相对而 出的景象。
深入探讨李白的思想和艺术
对李白的生平、思想、艺术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全面了 解其人其诗。
诗词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实践,培养其诗词创作兴趣和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望天门山》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程总结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一、引出课题,理解课题。

1、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

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

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学生再读课题。

)一、识字解题1.师:先来认一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

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人,上面是圆圆的头。

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是:很高。

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生:(恍然大悟)天。

(板书:天)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

认第二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

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板:门)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生:山。

(板:“山”)师:连起来读——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

再读。

生:天门山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通用1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的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解题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

(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

望,是观看。

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1、读准读通(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

(找两个同学)(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指名两名同学朗读)(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

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

(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一、引出课题,理解课题。

1、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

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

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学生再读课题。

)一、识字解题1.师:先来认一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

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人,上面是圆圆的头。

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是:很高。

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生:(恍然大悟)天。

(板书:天)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

认第二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

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板:门)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生:山。

(板:“山”)师:连起来读——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

再读。

生:天门山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

(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

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

(“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语文书,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

(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请一名女同学读)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

(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

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

(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师:有味道吧。

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

(师生合作读诗)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诗)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

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二、整体感知。

1、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

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2、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

谁来读?(一生读全诗)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

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

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一生读,速度较快。

)3、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

(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4、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

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

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

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

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

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

(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

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生:江水。

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楚江。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

(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生: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

师:把它冲开了。

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

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

(教师翻开字典。

)谁给大家读一读?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说)生: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师:你是凭感觉走。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师:没有了。

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本句。

)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

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

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

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1:雄伟。

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

(指名读。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

(再指名读)师:是水和山在较量。

一起读。

(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

再读。

(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

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连点三个学生回答)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 生:门。

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师:车往前行,树往后去。

这就是化静为动。

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

)师:这是怎样的山?生:很高很高的。

[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