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知识梳理】(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
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
规律是普遍的。
、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及其在物质世界中的普遍性。
o学生能够掌握规律的基本概念,理解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o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规律。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中运动与规律的能力。
o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o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遵循和利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世界观。
o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
o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重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普遍性,规律的定义、特点及作用。
-难点:理解规律与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利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案例分析法: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中的运动与规律。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运动和规律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教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资源:相关视频、动画、PPT课件-实验器材(可选):简单物理实验器材,用于直观展示运动规律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
-课堂纪律:设定明确的课堂规则,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维持纪律。
-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布置案例分析题和实验设计题,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运动与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管理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
七、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1】运动的含义
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七、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运《动坛经和》记物载:质不的是风关动,系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 是错误的。
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勇气和信心,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
2、教学难点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
的相对性 •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对不但可因的规依懂系物关克观重学维能么分静止克的“突是容观是思的此以规能在突通的的生突通我飞太成律人得,质键思,点生力,。止是破据观里飞本规使主,基依成学利律改遵过观错归过们船空。破破办们突通物是的,主所。容但,不如就运突。通:点特矢框律学义依而础这为据生用是变循探点误纳让可准等方方事利破过质理根使义以易缺对是运是动破过以和不且。题办生科据个本:抽规客或规究和之解学以确事法法的方用和解本学科它把乏于什动静的方让探及克动也因的事树学问:课象律观创律分 刻 处决 生 把 地例: :法事运“属生学是握辩事么就止特规法学究芝里”是此题中的立规的思不的造的析舟,。讨神送来:动性树的本形证物容是。殊运:例律生赫诺底等按成不难心前马律维好规同,惠求由论州上完的立运课象思是易对状动”来和的拉鲁来举客为仅点内提克观理较律时人能剑学关马动的思维什区静态是的突不大,。解弱又们,,破安量,,。 就本难课以的理重解点,。所以把 它作为难点。
七、教学过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1一、说课程序: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下面具体展开各个步骤。
设计理念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精神和本框题具体内容,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理念,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辨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重难点突破A设计活动之一:百家争鸣坐而论道1、解决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活动内容:辨析观点明确关系观点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观点二: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观点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观点四: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3、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形成讨论,突破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重点内容。
B设计活动之二:精彩辩论明辨是非1、解决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2、设计活动:展开论争突破难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通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观点:人不仅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课件
教材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
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
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高二哲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高二哲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框是高二哲学第四课第二框。
要分析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首先要从本节内容在整个第二课所处的地位谈起。
本节主题是讲述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而这节内容是第一节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引申和深化,又是第三节内容(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的过渡环节和中介。
因此,本节在本课的内在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本节内容的逻辑起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一个原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理解两个概念:运动和静止。
(3)把握三个关系,联系和运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4)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能力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侧重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
(1)从五种运动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学习分析物质和运动关系时所运用的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对比,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觉悟方面:(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2)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因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只有明确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运动观。
2、难点本框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个难点难在:(1)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以外,物质还有哪些属性,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怎样?(2)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熟悉运动把握规律篇1【教学设计】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其次框《熟悉运动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力量目标:熬炼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培育同学正确熟悉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力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同学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肯定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加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士气和信念,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开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具体。
老师指导同学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老师启发、引导,同学自主阅读、思索,争论、沟通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课前预习2.老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支配: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怀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现目标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头今日的学习:熟悉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现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老师活动:指导同学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索所提问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第一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
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第二目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本课既是在第一框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列举实际事例,讨论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
通过学习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
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本框教学中心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就是要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全国版高中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全国版高中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全国版高中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运动、静止的哲学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习运用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分析事物,锻炼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教学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
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⑴.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说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种瓜得瓜等,并加以讨论。
由学生分析并归纳出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八、说教学过程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思考: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
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 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 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这些是否说明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 规律?
二、说教学任务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任务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第二,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规律 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第三,通过学习,学生学会在运动中认识和掌握规律。 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按 规律办事。
(四)布置作业(4分钟)
九、说教学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通过对本节课上的情况,由各位老师或评委给予评 价,另外,教师自身的评价(即教学反思)也尤为重 要,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 面进行反思总结。 (2)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我将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 突破难点以及结合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进行,主要采用 以下几个方法来评价: 观察评价法;专题作业法;知识综合评价法。
2、能力目标
通过现实事物的分析,学生能够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 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 观。
四、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上一课中,学生学习了自然界 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内容,这些为本 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学生身心特点:经过一年半政治课本的学 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很强, 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 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 为本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课件 .ppt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认 识 运 动 , 把 握 规 律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 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 动 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 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 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 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坛经》记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承担者
固有根本属性
物质
运动
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探究活动3 】静止的含义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通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婴幼儿时期——青年时期——成年——老年 刘德华几十年,一刻也没有 停止过运动变化的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视频图片:行星运动、四季更 替、瀑布流水、人生变化等图片 试问:这组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反映 了什么共同道理呢? ——都包含了运动。 导语设计的依据: 一是概括了旧知识, 引出新知识,温故而 知新,使学生能够知 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二是使学 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 的内容,以激发起学 生的求知欲望,这是 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 一个环节。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1.2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与分类运动规律的概念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定义、分类及运动规律的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概念的认识和应用第二章:运动的基本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2.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复合运动:多个简单运动的组合2.3 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各种运动形式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2.4 教学评估课堂演示:评估学生对不同运动形式的认知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运动特点的理解和描述能力第三章: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运动规律的应用3.2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运动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运动规律的应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关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能量守恒定律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解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应用的掌握情况第四章:运动规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物体运动的研究、动力学问题运动规律在工程学中的应用:机械设计、航空航天等运动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运动锻炼、交通安全等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4.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认识和思考能力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5.2 教学内容探讨运动规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思考和展望运动规律的未来发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能力第六章:运动规律与科学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进行科学探究6.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运动规律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利用运动规律解释现象、设计实验验证规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运动规律的应用实践法:让学生设计实验,运用运动规律进行探究6.4 教学评估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步骤的理解第七章:运动规律与技术革新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技术革新与运动规律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进行技术创新7.2 教学内容技术革新的定义与意义运动规律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机械设计、电子产品等7.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著名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运动规律在技术创新中的潜力7.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技术革新中应用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技术创新中潜力的认识第八章:运动规律与人类健康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保持健康8.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运动规律在健康锻炼中的应用:运动计划设计、运动效果评估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和运动锻炼的方法实践法: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验运动规律在健康中的应用8.4 教学评估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健康锻炼中的应用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理解第九章:运动规律与自然现象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释自然现象9.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地球运动、天体运动等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解释中的应用:潮汐现象、地震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解释中的应用实例9.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自然现象中应用的理解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与自然现象关系的认识第十章:运动规律与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运动规律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10.2 教学内容运动规律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等运动规律在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响:交通、环境等方面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思考和展望运动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规律在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认识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运动规律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运动的定义与分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原因: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是学习运动规律的基础,对后续章节的理解有重要影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说课课件
归纳: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 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保 100 持 80 百 60 分 40 比 2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 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 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 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二文科学生实际情况,确立 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能感受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又有相对静止的特殊状态,能掌握运动、静止、规律 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规律的普遍 性和客观性。 (2)根据高二文科学生阅历浅,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不成熟的 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对生活 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能提高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分析与概括的能 力以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锻炼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根据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 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 的绝对性的同时,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及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 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性 质
普遍性
下面各项是不是规律,为什么?
①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②苹果落地 ③价值规律 ④万有引力 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 ⑦守株待兔 ⑧ 红灯停 绿灯行
由于全球天气暖化,北极 格陵兰地区的冰川将以每天 40米的速度融化,喜马拉雅 山的冰川极有可能将在35年 内消失。 过去100多年中,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已经 缩小了。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低地受 淹没,全球很多地区出现洪水、台风、海啸、 地震等灾害性天气。这一切都是忽视了生态 平衡规律导致的苦果。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本框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说学情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对哲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且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对于运动与规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理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难点】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就到了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我将采用谈话法导入。
课前提问学生:最近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属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
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
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循循引导,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3、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比如,结合教师所给的案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探究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造成的结果。
自主学习法:本框题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什么是运动;(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展示图片: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提问:想一想图片中到底什么在运动?
学生回答:火和星体在运动;
继续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教师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提问:(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
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从而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
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过渡: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提问: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归纳: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着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
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
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
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通过和学生一起的议论和分析后,教师用一个图表帮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见板书)
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归纳:第一句正确。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第二句错误。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
五、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