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民族概论4

民族概论4

第四章民族问题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习题一、单项选择1.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说明发展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其中(B )是两个重要的平行发展过程。

A.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B.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D.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2.民族的发展表现于诸多方面,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既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C)A.社会政治发展B.社会文化发展C.社会经济发展D.军事发展3.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民族人口的增长C.民族文化的传播D.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D )A.民族分化B.民族同化C.民族歧视D.民族压迫6.下列有关民族与阶级关系的看法中正确的是(B)A.消灭民族压迫并不必然地要消灭剥削制度B.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更广泛和更复杂C.民族压迫主要是由于民族差异性造成的而与阶级关系联系不大D.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比民族问题存在的时间要长7.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C)A.民族分化B.民族组合C.民族差异D.民族融合8.下列与民族特征有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A.民族的特征与特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民族特征会像社会阶级关系和生产方式更替那样急剧迅速地变化C.民族特征之间的差异问题可以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解决D.民族的特征仅在阶级社会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起作用9.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C)A.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B.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C.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D.各民族间在经济生活中还未实现共同富裕10.()是最为直接和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与调控系统,其运行直接影响各民族社会利益的多寡得失及至生存与发展。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一、单项选择题((10题))1.D 2.A 3.A 4.A 5.A 6.A 7.A 8.B 9.B 10.B 1.社会主义时期是A.民族消亡的时期B.民族同化的时期C.民族融合的时期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ⅴ2.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A.在不断增多ⅴB.在逐渐减少C.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D.正在消失3.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特点、民族差异A.长期存在的时期ⅴB.迅速消失的时期C.迅速扩大的时期D.越来越多的时期4.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A.增强ⅴB.减弱C.消失D.淡化5.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A.增强ⅴB.减弱C.消失D.淡化6.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A.增多ⅴB.减少C.淡化D.没有7.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A.增强ⅴB.减弱C.消失D.没有8.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政治原因A.有毛泽东主席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ⅴC.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D.市场经济的建立9.第一次做出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表述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ⅴC.邓小平D.江泽民10.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表述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的领导人是A.江泽民B.胡锦涛ⅴC.温家宝D.回良玉二、多项选择题(10题)1.BCD 2.ABCD 3.ABD 4.ABC 5.ABCD 6.ABC 7.ABD 8.ABC 9.ABCD 10.ABC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的途径有A.民族革命B.废除各民族内部旧的政治制度,即政治革命ⅴC.废除各民族内部旧的经济制度,即经济革命ⅴD.原来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各个民族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ⅴ2.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有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ⅴ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共同因素增多的政治和社会原因ⅴ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D.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是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ⅴ3.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有A.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B.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C.有利于民族自决D.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是ⅴA.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ⅴB.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ⅴC.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D.民族不平等的政策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领域有A.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方面B.风俗习惯方面C.心理素质方面D.宗教信仰方面6.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有A.产业结构ⅴB.生产方式ⅴC.生产力水平ⅴD.改革开放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原因有A.历史原因ⅴ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ⅴC.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D.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ⅴ8.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科学判断和理论观点反映了A.社会发展规律ⅴB.民族发展规律ⅴC.社会主义的本质ⅴD.各民族发展方向的多样化9.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D.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10.国家关于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的安排有A.民族自治区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中央派小型代表团前往祝贺并发贺电ⅴB.民族自治区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新华社发消息ⅴC.自治州、自治县的庆祝活动,中央或有关部门相应派代表前往祝贺并发贺电ⅴD.大宴宾客,馈赠贵重礼品三、判断对错(10题, Aⅴ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课 第1框题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课 第1框题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第1框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快乐记忆中华民族大家庭,新型关系已形成。

基本原则保稳定,巩固发展付行动。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我们伟大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民族团结。

①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重要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②意义: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探究与思考稳定新疆繁荣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民族分裂、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三股势力”严重破坏了新疆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严重威胁着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阻碍了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沉着应对,果敢出击,提出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为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实现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重大战略思想。

结合材料,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案: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②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④坚持民族团结,必须反对民族极端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1.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B )。

A. 资本主义社会B. 新民主主义社会C. 社会主义社会D. 共产主义社会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A )。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实现( B )。

A.和平赎买B.全行业的公私合营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D.四马分肥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 )逐步转变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 )A.社会主义社会体系B.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系C.资本主义社会体系D.共产主义社会体系7.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B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C )A.个体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9.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10.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 D )A.革命性和妥协性B. 唯利是图的一面和促进生产发展的一面C. 积极性和消极性D.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1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A.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的含义是指( D )A.实现私营企业的国有化B.实现农业的集体化C.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D.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1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发展( 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合作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14.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B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1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发展( C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16.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 B )的办法。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与答案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年月).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年月).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思想领域.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识.情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三、判断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名词解释民族关系五、简答题。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docx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6.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普遍性B.国际性C.不定性D.敏感性E.连锁反应性
7.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综合测试二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
否具有()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
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团结、互助、(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多个民族,居住在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
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 B.12000
C.3 000 D.1000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
以民族差别
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
4.当今世界,()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6.民族问题是随着(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7.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C.互助与互利D.和平与发展

2020年大学毛概第3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大学毛概第3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同步练习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A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D )A.发展生产力B.变革生产关系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D.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中的赎买是指(B )A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B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C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获得其经营的企业的全部利润D由国家出资购买资本家的企业7.新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步骤中,在企业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8.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共同点( A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B.所有制结构相同C.历史条件相同D.性质相同9.中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C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新解放区土改的完成10.(多选)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主要有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即( ABC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1.(多选)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既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欧美的资产阶级专政B.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C.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12.(多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基本原则有(ACD )自愿互利 B.听从上级安排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13. (多选)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BD ) A.互助组 B.初级社 C.人民公社 D.高级社14.(多选)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 ABCD )A.国家所得税B.企业公积金C.工人福利费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服务与红利)15.(多选)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的主要原因是( ABCD )A.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B.工作方法过于简单C.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过于单一D.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过于简单化16. (多选)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B.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C.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由资产阶级领导,但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D.只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中间不允许横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17.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答:“改造”与“改革”二者性质是不同的。

初中民族关系试题及答案

初中民族关系试题及答案

初中民族关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民族应该服从汉族B. 各民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C. 少数民族应该享有更多的特权D. 汉族应该享有更多的特权答案:B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A. 民族自治B. 民族平等C. 民族团结D. 民族独立答案:A3.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A. 仅分布在边疆地区B. 仅分布在内地C.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D. 少数民族只居住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答案:C二、填空题4. 我国共有_____个民族,其中汉族以外被称为少数民族。

答案:565.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_____权利。

答案:自治三、简答题6. 请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7.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论述题8.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维护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维护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同时,民族团结也是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外来干涉和分裂势力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维护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练习题及答案

⾼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练习题及答案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中政治的⼀个重点学习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练习题及答案,⼀起来看看吧。

⾼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练习题及答案⼀、选择题 第⼗⼀届全国⼈民代表⼤会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分配⽅案规定:⼗⼀届全国⼈⼤代表将不超过3 000⼈,其中少数民族代表将有360名。

55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占代表总名额的12%;保证全国每个少数民族⾄少有⼀个代表,⼈⼝特少的33个民族都有1个代表名额。

据此回答1、2题: 1.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的8%,⽽其全国⼈⼤代表的名额是总名额的12%,全国⼈⼤的规定说明( ) A.少数民族在我国享有特殊的政治权利和⾃由 B.我国实⾏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C.加强民族团结是国家统⼀的基础 D.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解析】选B。

从题中看,少数民族都在全国⼈⼤有⾃⼰的代表,说明各民族在政治上是平等的。

公民在法律⾯前⼀律平等,A项错误,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关。

2.⼈⼝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族等,在全国⼈⼤都有1个⼈⼤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

由此可见( ) A.民族区域⾃治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代表⼤会是最⾼国家权⼒机关 C.⼈民代表⼤会制度以⼈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D.⼈⼤代表是国家权⼒的直接⾏使者 【解析】选C。

题⼲中强调⼈⼝特少的少数民族在全国⼈⼤都有1个⼈⼤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体现⼈民⾃⼰当家作主,因⽽表明⼈民代表⼤会制度以⼈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A、B两项表述错误,D项与题意⽆关。

3.(2010•鞍⼭⾼⼀检测)2009年6⽉13⽇是我国第四个⽂化遗产⽇。

⽂化遗产⽇的确⽴,标志着我国的⽂化遗产保护⼯作进⼊了⼀个崭新的阶段。

国家重视民族⽂化保护的⾏为( ) A.履⾏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B.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 C.有利于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解析】选B。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于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2、元朝时期,为了加强边疆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A. 实行土司制度B. 设立宣政院C. 推行屯田制D. 以上都是3、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开疆拓土C. 隋朝建立D. 唐朝实行府兵制4、题干: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A. 实行行省制B. 推行科举制C. 修建长城D. 创立国教5、西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匈奴的防御,设立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

这一时期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调兵遣将?A、刺史直接调遣军队B、中朝直接下达军事命令C、通过“ Characters”(假 ribs,特使)进行调动D、由“Çhancellor”(丞相)统一指挥调动6、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早实行了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机制,将这些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A、唐朝B、汉朝C、秦朝D、元朝7、元世祖忽必烈开创的行省制,对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关于行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有效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 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C. 行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D. 行省制为后世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提供了借鉴8、清朝康乾盛世期间,实行了空前严格的文化控制措施,其中最典型的是()A. 康熙帝亲自编写《康熙字典》B. 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C. 顺治帝实行文字狱D. 雍正帝颁布《大清律例》9、题干:唐朝时期,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以下哪项不是唐朝与吐蕃关系密切的表现?A.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B. 唐玄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C. 唐代与吐蕃多次举行和亲,互市贸易频繁D.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以管辖吐蕃地区 10、题干:以下哪项不是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A. 蒙古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B. 元朝推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C. 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D. 元朝鼓励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促进民族交流11、西汉初期实行的“和亲”政策,主要是指与下列哪个民族的政治联姻?A、匈奴B、鲜卑C、突厥D、契丹12、唐朝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立于何处,主要负责管理西域地区?A、新疆B、青海C、内蒙古D、甘肃13、下列关于秦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行了法家思想,以法制治国B. 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C. 消灭了六国贵族,强行实行同化政策D.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新纪元14、在唐代,为了管理边疆地区,实行了以下哪项制度?A. 隋代的郡县制B. 唐代的府兵制C. 唐代的羁縻州制D. 唐代的科举制1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羁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羁縻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B. 羁縻制度主要是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边疆民族C. 羁縻制度下,边疆民族首领可以世袭职位D. 羁縻制度与郡县制并行不悖,加强了中央集权16、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哪项不是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A. 设置理藩院,专门负责边疆事务B. 实行改土归流,削弱地方土司势力C. 建立驻藏大臣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赋予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第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二、民族同化的辩证过程
(一)民族同化 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即 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 由(量变—局部质变 —根本质变 ) 量变 局部质变 根本质变
1、一般开始于语言文 、 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其中最容易改变的 当数服饰、饮食、 当数服饰、饮食、居住 交通、 、交通、娱乐等生活方 式及习俗。 式及习俗。需要注意的 是这一阶段仅仅是民族 同化的初级阶段, 同化的初级阶段,一种 民族表层文化趋于一致 相互接近的现象。( 、相互接近的现象。( 化的过程的终结。 化的过程的终结。 在现实生活中, 在现实生活中,片面的 看问题) 看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处于同化过程中的民族, 需要指出的是处于同化过程中的民族,在现实中 往表现为双重的民族特征、民族意识并存。(吸收— 。(吸收 往表现为双重的民族特征、民族意识并存。(吸收 保持,排斥—一体),因而大多同化 一体),因而大多同化: 同而未化” 保持,排斥 一体),因而大多同化:“同而未化” ,充分体现了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 返回章目录 2、本民族的伦 、 理道德观念与价值观 念的取向、 念的取向、宗教信仰 等改变是民族同化的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尽管这 变化已经涉入到了民 族构成要素和民族文 化特征深层次的基本 内容, 内容,但仍只是同化 的局部质变, 的局部质变,并非同 3、本民族原有 、 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改 变改变即对内认同、 变改变即对内认同、 对外分界功能的那种 “感觉大家是一个人 们共同体的自己” 们共同体的自己” 的心理有逐渐淡漠到 不复存在了, 不复存在了,逐步代 以同化民族一部分的 民族自我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同时 亦为同化民族认可。 亦为同化民族认可。 从这个意义而言, 从这个意义而言,暴 力或是强制同化是达 不到目标的( 不到目标的(“征服 民族被征服” 民族被征服”)

民理第四章参考答案

民理第四章参考答案

第四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0题)1.C 2.B 3.B 4.B 5.D 6.D 7.B 8.C 9.C 10.C 11. B 12. A 13. B 14. A 15. D 16. C 17. B 18. D 19.D 20.D二、多项选择题(10题)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 8.ABC 9.ABC 10.AD11. ABDE三、判断对错(10题)1.B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B四、简答题1、答案: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特性?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的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包括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2、答案: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1.自然因素:民族间差异的存在。

2.社会因素:人为地违背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导致的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3、答案: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仍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第一.各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这是造成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二.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与汉族相比有一定差距表明,民族差异仍广泛存在,这是民族问题仍长期存在的基本原因。

第三.阶级问题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第四.在多民族国家里,国家政策选择不当,对不同的民族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也会产生民族问题。

第五.在现实世界,很多民族是信仰宗教的,甚至是全民信仰宗教的,若对宗教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感情从而产生民族问题。

第六.错误的落后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第七.在当代中国,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第八.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利用民族问题插手我国的内部事务,也会给我们造成民族问题。

总之,在社会主义阶段,消灭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思想意识基础都不具备,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时期不可能消灭民族问题。

初中民族关系试题及答案

初中民族关系试题及答案

初中民族关系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A.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B. 民族独立、自主、平等、自由C. 民族竞争、合作、互助、和谐D. 民族平等、团结、竞争、和谐答案:A2.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繁荣D. 民族区域自治答案:C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A.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 民族平等、民族独立、各民族共同繁荣C.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独立D.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由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指:A.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B.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C.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D. 各民族之间相互独立答案:A、B、C2.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繁荣D. 民族区域自治答案:A、B、C三、判断题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2.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平等。

(错)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对)四、简答题1. 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和谐。

2. 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五、论述题1. 论述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性。

答: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是因为汉族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等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因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对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关系专题试题及答案

民族关系专题试题及答案

民族关系专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各民族共同繁荣答案:A2.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A. 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B.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C. 维护国家的统一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3.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各民族共同繁荣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各民族共同繁荣答案:ABCD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包括:A.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B.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C.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法规D.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领导答案:ABC三、判断题1.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正确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正确3.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2. 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五、论述题1. 论述我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意义在于: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论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答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在于: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3版《概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2023版《概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⑵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⑶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民族理论答案

民族理论答案

自测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问题)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1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4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P2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P3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P7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P1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P4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 B D E)。

P2-3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 C E ) P5-6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 B C E) P6-7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A B C D E) P3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四、辨析题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甜菜,又称糖 萝卜,内蒙古 是中国重要的 甜菜生产基地 之一 甘蔗,果中 佳品,广西 是甘蔗生产 基地之一
一、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点、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其原因
(二)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由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所决定
存 在 的 原 因
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
21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总是要受制于所处的社会 条件,总是要受到一定经 济基础上的诸种社会关系 的影响和制约。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
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4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増强 (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増强 (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増强
(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増强
参加2009年“两会”的少数民族代表——甘肃代表团三朵金花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 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 极参与管理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三)各民族间互相信任增多
解放前凉山彝族地区广泛流行的口头禅: 石板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当朋友 解放前周边汉族盛行的口头禅: 天见蛮子,日月不明;地见蛮子,草木不生; 人见蛮子,九死一生
进沟的道路泥泞,而且越走越窄
第三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4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与答案

4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开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利益B.权利C.意识D.情感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民族分裂势力B.宗教极端势力C.暴力恐怖势力D.民族主义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三、判断题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民族学理论课后问答

民族学理论课后问答

绪论1.怎样理解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民族理论这些基本概念?民族理论: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学说,是完整地论述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民族理论:2.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产生: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发展历程:3.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族理论有何意义?①了解世界是民族之林的世界;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学院是多民族大家庭。

②增强民族理论素养,树立正确民族观,能够正确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

③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懂得民族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做好民族工作,为民族和睦和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④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民族和民族问题科学调查研究,取得更多成果。

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需要掌握哪些方法?①理论联系实际②历史联系现实③宏观结合微观④定性结合定量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一般特征是什么?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区别: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3.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依据:我国的民族识别,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我国民族的实际,辨证地、科学地运用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工作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意义:①民族识别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正当要求和意愿,也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的开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
二、多项选择
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
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
A.利益
B.权利
C.意识
D.情感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
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
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
A.民族分裂势力
B.宗教极端势力
C.暴力恐怖势力
D.民族主义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名词解释
民族关系
五、简答题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2.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
6.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7.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
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六、论述题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B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CD
3.AB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三、判断题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若不涉及民族性的内容,那么只能说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只有当两个民族在交往的时候涉及了民族性的内容,那么才可以说属于民族关系的范畴。

5.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还没有很快被推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尚未建立。

当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成。

四、名词解释
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

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

五、简答题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

(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2.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群体之间的,也有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还有以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

但总的来说,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并不都是民族关系,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身份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才是民族关系。

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

如果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的交往中,涉及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侵犯,那么,这就属于民族关系问题了。

3.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
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推翻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关系主要变成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之上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

6.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进一步增强。

(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

7.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
(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5)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

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民族平等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民族互助;(4)民族和谐。

六、论述题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

(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