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电影汇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少数民族题材电影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推荐指数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雅化 问题 社会主义 现状 现代化 汉化 民族性 民族国家 时代性 文化平等 文人想象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少数民族题材 商业性 历史 五朵金花 云南影视 中国西部电影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13年 科研热词 身份认同 类型 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政策 新文化电影 新中国 文化展示 想象重构 性别 影片 少数民族 周恩来 原生态 历史叙事 内蒙古 事件研究 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文化战略 文化多样性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国家文化安全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百年发展 电影史 新世纪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少数民族电影 商业类型 叙事风格 叙事模式 叙事主题 原生态 儿童题材 云南电影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Hale Waihona Puke 科研热词 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电影 影片 少数民族地区 十七年电影 阿诗玛 阶级斗争 蒙古族 草原 自审 玛拉沁夫 爱情 游离情节 民族政策 民族意识 民俗意象 新中国电影 意识形态策略 情节本体 当代中国电影 嵌入情节 少数民族题材 少数民族化 女性形象 十七年 中国电影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意识形态批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意识形态批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1966年这“十七”年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17年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但是数量并不乐观,特别是相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是少得可怜。
《大东巴的女儿》这部影片应该说是一部典型的国家意识形态电影,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之间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互相交融发展的现象,国家意识正逐渐觉醒。
标签: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东巴文化电影作为一种面向大众传播的文化产品,每一部叙事的电影都向大众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即“意识形态”。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是承载了传递国家意识形态、传达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国家意识形态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的新动态,同时也可了解国民的思想动态。
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受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概况1.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况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探究,主要是要对其概念进行辨析,它区别于民族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
对于三者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参考王志敏在其《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一文中所说的,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少数民族电影,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个根本原则,即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即一个保证作者原则,一个保证题材原则。
”这句话指的是,少数民族电影的作者本身应当是少数民族人民,所反映的是少数民族题材、少数民族文化内核的电影。
陈剑雨认为,对于三者的概念应当从题材和作者的身份出发,即:“少数民族电影应当包括三点内容,一是少数民族身份的导演拍摄自己本民族生活的影片,二是少数民族身份的导演拍摄本民族之外其他民族生活的影片,三是汉族导演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
”归纳上述观点,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人员即导演、编剧与主要演员应该是本民族身份,所反映的是民族气质与精神内涵。
体现民族团结发展的作品
体现民族团结发展的作品民族团结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文学、电影、艺术等领域,都有一些作品体现了民族团结发展的主题,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一、文学作品:1. 《红岩》:该小说是对中国革命年代的充满荆棘与坎坷的历史进行了真实再现,通过描写红军战士在剿匪斗争中的民族团结和革命斗争,展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抗战精神。
2. 《苦菜花》:该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云南为背景,讲述了彝族和汉族两个家庭的纠葛和婚姻之间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多民族地区的平等、和谐和共同发展。
二、电影作品:1. 《东方快车谋杀案》:该电影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通过一群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乘客之间在一次列车上的互动,表现了在困境中团结互助的力量,并以推理破案的方式呈现出了社会团结和法治的重要性。
2. 《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电影:该系列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印第安纳琼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冒险经历,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互助和尊重,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艺术作品:1. 《团结就是力量》:该画作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人们手拉手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美丽家园的场景,寓意民族团结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大拇指雕塑》:该雕塑作品充满了凝聚力和力量感。
它由五个巨大的人手形成,象征五指紧紧握在一起的团结,象征不同民族共同奋斗、团结协作。
以上只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文学、电影和艺术等形式,展现了民族团结发展的主题。
这些作品通过情节、人物和艺术表达方式,表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理解和尊重,传递了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正能量。
同时,这些作品也彰显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为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思想指引。
民族团结教育电影展电影列表
民族团结教育电影列表
1.《刘三姐》
2.《花腰新娘》
3.《红河谷》
4.《黄土地》
5.《马兰花》
6.《五朵金花》
7.《上甘岭》8.《天山的红花》9.《黑骏马》
10.《阿诗玛》11.《天上草原》12.《歌谣》
13.《回民支队》14.《鸿雁》15.《风雪狼道》
16.《羌笛颂》17.《可可西里》18.《圣地额济纳》19.《勐垅沙》20.《金玉姬》21.《季风中的马》22.《我们的桑噶》23.《阿峨之恋》24.《滚拉拉的枪》25.《俄玛之子》26.《阿娜依》27.《黑林鼓声》
28.《益西卓玛》29.《嘎达梅林》30.《摩雅傣》
31.《景颇姑娘》32.《芦笙恋歌》33.《达吉和她的父亲》34.《五彩路》35.《暴风中的雄鹰》36.《阿娜尔罕》
37.《月圆凉州》38.《心跳墨脱》39.《乌鲁木齐的天空》40.《穆斯林的葬礼》41.《冰山上的来客》42.《西藏往事》
43.《东归英雄传》44.《农奴》45.《马背电影队》46.《茶马古道》47.《鲜花》48.《库尔班大叔上北京》49.《碧罗雪山》50.《我是花下肥泥巴》51.《白求恩》
52.《救我》53.《马兰花开》54.《麦积山的来客》55.《青花》56.《天安门》57.《喜马拉雅王子》58.《浴血驼城》。
浅析少数民族电影
浅析少数民族电影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
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方面尚有不足,娱乐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有些电影,尤其是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一批爱情电影,在艺术形态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彰显了较强的娱乐性,凸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阿诗玛》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
这些艺术形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很少见的。
20世纪的50-60年代,人们对于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并不是十分认同,喜剧因素往往会被贬斥为某种低级趣味。
然而,《五朵金花》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而且,影片还开创了歌颂型喜剧①这一电影形态的全新尝试。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多元化突出地就体现在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多种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出现,包括生活讽刺型喜剧、歌颂型喜剧和生活型喜剧。
其中,歌颂型喜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的一个全新尝试。
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十分罕见的。
50年代以前,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并不多见,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电影,但大多都是就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正剧式的讽刺。
而电影《五朵金花》打破了“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定律,将影片的主题聚焦于歌颂社会主义、塑造正面人物、展现真善美,通过一系列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来不断地推动剧情的发展。
“喜剧大体上是偶然的、插曲式的和伦理的,它所表达的是社会具有的,以每个人为实例的那种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连续平衡。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与分析【摘要】提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信最新出现在大家脑海中的肯定是《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经典的影片。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陷入了有人喝彩无人观看的尴尬境地,乃至成为电影市场中“不可见的电影”。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悖论意味的现实,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题材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影视资料少的可怜,电影题材的故事片只有三部,即1933年的《瑶山艳史》,1940年的《塞上风云》和1948年的《花莲港》。
1950春,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古的春天》诞生,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也得到舆论的一致好评,后来影片还在周总理的指导下反复修改,最终定名为《内蒙古人民的胜利》,但自此维护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形象使得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了每一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的潜在方向,但正是这一方向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后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思想主题单一,创作形式单调埋下了伏笔,如五六十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是当时政治环境的产物,电影地创作往往从解释政治和政策出发,编织故事情节,所采用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反映历史变革的大潮来临时,各民族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
如《蒙古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柯山红日》、《农奴》等。
这类影片多展示历史事实,题材沉重,基调低沉,在展现历史的同时着重宣扬党民族平等、名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2、反映各族人民为了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如《回民支队》、《金玉姬》、《远方星火》等,这类影片多表现革命者的英雄事迹和党为少数民族同胞的解放事业所做的努力。
3、反映在解放初期和民主改革过程中,粉碎国名党残余部队、特务所进行的各项阴谋。
如《冰山上的来客》、《边寨烽火》和《草原上的人们》等,这类影片有点类似于我们当今的悬疑片,情节刺激、惊险、扑朔迷离,对观众吸引力强,是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代表作。
少数民族电影赏析
少数民族电影赏析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从主题到表现手法,这些电影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以几部经典少数民族电影为例,进行具体的赏析。
首先,电影《滚拉拉的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苗族部落的生命观和自然观。
在影片中,树被视为神灵,每个苗族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树,当生命消逝时,他们会与生命树一同埋葬。
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命的尊重。
同时,影片中的“指路歌”不仅为逝者指引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命运的接受。
其次,电影《可可西里》则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手法,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死观和自然观。
在影片中,“天葬”这一独特的葬礼仪式,展现了藏族人民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
他们认为,生命是死的开始,也是生的开始,不必执着于肉身。
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寻求永生,将死亡视为回归自然的一部分。
而影片中的“鹰啄死者肉身”的场景,更是直接表现了这一观念。
此外,《狼图腾》则以动物意象为切入点,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在影片中,草原被视为大命,其他生灵都是草原上的小命。
蒙古族人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他们的生命与草原上的各个生灵在凋亡后一同归还草原怀抱。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他们独特的生存智慧,也是他们对自然循环链的深刻理解。
电影《季风中的马》则通过人与白马命运的相似性,表现了生态危机下人类与动物的相互感知和共命运。
在影片中,白马和乌日根都面临着即将失去草原的命运。
他们都是生态危机中的游子,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
这种背景下,人与马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情感体验也相互交融。
这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和生态共存的意识。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电影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机会。
中国电影的少数民族题材
中国电影的少数民族题材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致力于展现中国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独特魅力。
近年来,中国电影中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电影的少数民族题材,以期展示中国多样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多样性的展示中国电影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既有刻画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片,也有关注当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这些影片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例如,经典影片《卧虎藏龙》深入塑造了华夏文明中的武术文化,展示了汉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而《十面埋伏》则通过展现藏族文化中的歌舞、服饰等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藏地世界。
这些作品既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增进了观众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二、历史记忆的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承载着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使命。
通过重现历史事件和传统故事,这些电影作品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讲述台湾泰雅族反抗日军的影片,通过复苏历史文化记忆中的英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此外,《妖猫传》通过展现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成功唤起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并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电影的少数民族题材也注重刻画少数民族人物的形象,使影片更立体、更丰满。
通过这些人物角色的塑造,电影不仅展现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传统价值观,也塑造了一批扣人心弦、深入人心的形象。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以教育少数民族儿童为主题,通过少数民族女教师的形象展现了她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爱心。
这个形象既具有代表性,又展示了一个独立、坚强而又充满爱心的女性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民族融合的探讨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有助于探讨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的融合问题。
现代眼光审视下的少数民族女性——观影片《吐鲁番情歌》和《美丽家园》
华
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她们会重视自己 的社会价值 , 确认自己的精神性别, 不会只 囿于家庭, 充当生儿育女的工具, 更不会成 为任人欺压、 奴役的物品, 她们的生命意识 开始复苏, 精神开始觉醒。新女性” “ 的诞生 预示着民族的觉醒与进步 , 因为女性的社会 地位与解放程度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 状况的天然尺度。女性解放” “ 是现代性的一 个重要指标, 女性被看作是民族健康和力量 的晴雨表。 《 美丽家园》 中的玛依拉, 在城市接受高 【 摘要】 吐鲁番 《 情歌》 《 和 美丽家园 两 》 部影片 地 清晰 展示了少 族女性由 数民 传统迈 等教育, 知识面宽了, 眼界开阔了。 虽然她渴 向现代的情感追求的衍变 轨迹, 但用现代的审美的眼光深层次地打童这些女性形象 望草原上纯洁的爱情、 飘逸的骏马、 淳朴的 时, 就会发现影片存在着用异质文化风景和遮蔽个体化体验等使女性抽象 凝固化 化、 民风, 但当她用一种现代眼光打量哈萨克女 的甲美 缺失。 性的命运时, 毅然决定不能再像嫂子加娜那 样在辛苦劳作中过一辈子, 为了自己钟爱的 [关键词】 女性 守望 异 质风景 遮蔽 事业, 为了活得精彩, 最终在依恋、 痛苦的矛 盾心情下忍痛割爱, 告别了故乡草原温馨的 传统生活方式。 这一形象预示着哈萨克女性 《 吐鲁番情歌拚 吠美丽家园》 是天山电影 一致, 康巴尔罕的内心情感表现得直观而外 的未来, 具有时代的象征意义。 以玛依拉为 制片厂拍摄的两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在化。 她在如花的年龄爱上了军人克里木, 代表的哈萨克新女性的出现, 标志着哈萨克 《 吐鲁番情歌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 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顺从的性格让她听 女性生活空间由家庭、 草原向城市、 社会空 年庆典的献礼片之一, 作为中国电影代表之 从父命, 与爱情失之交臂。 从此, 她的美好光 间拓展 , 突破了只在家庭、 婚姻中走过一生 一参加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展映, 随后又 阴、 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就无声无息地在守望 的传统女性命运, 更多地融入了事业因素。 参加了上海国际电 影节城美丽家园》 是国家 的日子里溜走了, 她的青春气息被爱情破 强调现代女性思维方式的变革, 她们的思维 广电总局推出的8部国庆55周年重点献礼片 灭的失望和大龄姑娘的压力一点点地吞噬 不再是封闭的、 内在的, 而是向外扩展的。 她 之一, 也是为庆祝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 着! 虽然, 在妹妹的鼓励下, 她不顾一切地 们除了爱情, 还追求事业的成功, 能够与时 立5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 作为中国首次推 再次追求心上人, 但已经耗尽的纤弱的身躯 代共进。 向哈萨克斯坦电影院线的国产影片, 在哈萨 承载不了生命的灵动飞扬, 华年陨落让观众 《 吐鲁番情歌》 中的阿娜尔汗, 活泼、 开 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成功举办了首映式。 味嘘不已。 康巴尔罕的悲剧在于她的命运由 朗, 导游的工作让她接受了更多新的思想和 两部影片上映后 , 均受到了广泛好评 , 别人来安排和操纵。 观念。 阿娜尔汗的性格是在重重矛盾中展开 评论界一致认为影片除了充分展示了维吾 相比之下, 加娜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 的。 导演把她对爱情的追求置放在三重矛盾 尔和哈萨克的民族文化特色, 还从深层次展 美学意蕴。 遵侧 美丽家园默 郁、 凝重的美 中展开。 一是来自自身的挑战, 爱上了姐姐 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两代人在生存观念、 学风格, 加娜只有很少的台词, 忍辱负重地 以前的恋人, 他的心中仍保存着姐姐神圣的 生活方式、 婚恋观等问题上的差异和变迁。 重复单调而繁重的劳作, 幽怨、 无奈、 留恋、 位置, 二是来自父亲的阻挠。 这个在父亲眼里 两部影片均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犹豫的眼神, 展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 最“ 听话” 也最疼爱的小女儿, 竟然爱上了几 形象, 尤其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女性形象引人 多层面性。 表面的风平浪静涌动着层层暗 年前就被拒绝的大女儿的恋人, 搬动父亲这 注 目。 从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可以透视少数 流, 冲突迭起— 有对逝去三年的丈夫的追 座顽固大山的阻力可想而知;三是来自世俗 民族女性情感诉求的变迁轨迹。 念, 有对海拉提求婚的渴望, 更有对小叔子 的压力, 克里木已婚, 而且带着孩子。 一、 守望中的女性 阿曼泰的怜爱。 盼望着新生活, 但又不能绝 就是在这样的心理冲突中, 阿娜尔汗 《 吐鲁番情歌拜 吠美丽家园》 中的女性, 情抛下这个需要女人支撑的家;明知栓不住 大胆、 主动地让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 手 可以分为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一类是《 吐鲁 阿曼泰的心, 仍然带着复杂的情感, 试图按 中, 以义无返顾的反叛姿态冲破了传统的樊 番情歌》 中的姐姐康巴尔罕禾 吠美丽家园》 中 照哈萨克的传统, 与阿曼泰组成家庭。 一切 篱, 终于赢得了理想的爱情。 的嫂子加娜, 她们都属于在爱情中守望的女 情感都在默默无语中流动。 以阿娜尔汗为代表的维吾尔新女性的 性。 她们渴望爱情, 但又囿于传统, 悲凉犹如 加娜为责任和孝道放弃自己的幸福是 出现, 标志着新的婚恋观已经形成, 并被人 一层淡淡的色彩浸润在她们身上。 失去的情 哈萨克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一味地奉献必 们接受。 感在她们心灵留下了影像, 在影像的回望和 然伴随着忍让和牺牲, 伴随着自我克制和压 三、 现代眼光审视下的女性 追念中, 过着落寞的生活。 两部影片因为美 抑, 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看, 这显然违 应该说, 与之前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题材 学风格的不同, 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背了人的自由本性。 的影片相比较,吐鲁番情歌特以美丽家园》 《 在载歌载舞充满轻喜剧色彩的 吐鲁 《 二、 希望中的 女性 有了很大的不同, 影片开始真实记录少数民 番情歌中》 康巴尔罕是一个抑郁而不和 中, 与康巴尔罕和加娜形成对照的另一组 族女性的生存状态、 情感诉求和她们所面临 谐的音符。 她的不和谐在于幽怨、 寂寥、 破碎 女性是“ 新女性”她们是 吐鲁番情歌》 , 《 中的 的精神困境, 展现她们的生活和追求。 这两 的心境以及子然一身的孤独身影, 为影片增 阿娜尔汗不 诫美丽家园》 中的玛依拉。 她们的 部影片使少 民族女性形象得到了前所未 加了淡淡的悲剧品格。 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 “ 在于打破了女性世代命运的循环链。 新” 她 有的回归, 是贴近生活的形象尝试。 阿娜尔
穿火草筒裙的金沙傣——记《火草筒裙》参展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
102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火草筒裙》作为12部少数民族电影之一获邀参展,大放异彩。
影片中的金沙傣是继西双版纳德宏傣族、新平花腰傣后又一特色傣族支系,本片也是中国又一特色傣族支系金沙傣第一次被搬上大荧幕。
壮美的金沙江,淳朴的民风民俗,美丽的傣族服饰,影片中所彰显的穿肚兜火草筒裙的傣族民族光芒和朴实情感,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民族题材影片。
藏在峡谷人未识金沙江中﹑上游沿江两岸崇山峻岭的广大峡谷地带,居住着一小部分纯朴善良的傣族人民,大约4万余人。
较之德宏﹑西双版纳和新平傣族,他们有着自己相对独特的区域文化。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使得这些文化很少受到外界的关注,但尽管如此,它们依旧在偏僻的峡谷里,散发着艳丽的光芒。
在楚雄州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居住的“金沙傣”就是这其中的一部份。
在这里生息上千年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金沙傣将古老的傣族服饰与金沙江河谷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发明了一种以将火草掺入麻布纺织的特殊服装工艺,穿火草筒裙的金沙傣——记《火草筒裙》参展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题材影展马淑吉103代表性服装是以女性头帕、蚂蚱衣、肚兜和筒裙组成的火草筒裙套装(以下简称火草筒裙)。
火草筒裙是当地妇女最流行的穿着,它是傣族妇女从山上采集来火草,经过加工纺织成的。
腰间裹上一条又宽又长的羊毛带,头上包一条两边绣花、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泡珠制成的束成帕子;胸前系一块菱形的刺绣宝肚,身上穿的是紧身的“蚂蚱衣”,既短小又无纽扣,除保持傣族紧身短袖的特点外,袖口较为宽大并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衣服背后还挂着一对鸡心形的刺绣荷包。
火草筒裙结实、耐用、美观,承载着金沙傣历史的变迁、纺织科学的发展、生活智慧的结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是金沙傣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由于现代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火草筒裙因原料的稀有、工艺的复杂、穿戴的繁重和价格的昂贵,在大量现代纺织品服装的冲击下越来越失去生活物品的优势,随着老一辈傣族妇女的离世,会纺织火草筒裙的人越来越少。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母性崇拜与母性叙事研究:以《额吉》为例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母性崇拜与母性叙事探究:以《额吉》为例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承载了社会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人们对于生命和情感的理解。
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母性题材是较为常见的元素之一。
电影《额吉》以其深情的母爱故事,引起了宽广观众们的共鸣和关注。
本文将以《额吉》为例,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母性崇拜与母性叙事,以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一、母性崇拜与少数民族文化1.1 少数民族文化对母性的崇拜母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传统中对母性的崇拜是一种源遥流长的文化现象,蕴含着对生命和繁衍的尊重与崇敬。
母性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被赐予了象征着力气、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意义。
1.2 母性形象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塑造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母性形象通常被塑造得极其凝重而壮丽。
影片通过呈现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她们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呈现了少数民族妇女作为家庭和社区中心的形象。
这些形象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母亲形象”,同时也传递出了对母性的崇拜与敬畏之情。
二、《额吉》: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2.1 影片概述与背景《额吉》是一部由中国电影导演扎西拉姆·普松扎布执导的作品。
影片以西藏少数民族藏族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家庭、传统文化和信仰的故事。
该影片通过一位母亲额吉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而努力救援的情节,呈现了母爱之壮丽和不屈。
2.2 片中母性形象的塑造在《额吉》中,母性形象极为突出。
额吉作为一个平凡的少数民族妇女,承载着家庭的重任,她的爱与牺牲贯穿整个影片。
在家庭中,她是充盈智慧和力气的形象;在社区中,她是承载传统文化和信仰的骨干;在挣扎与困难面前,她是一个勇于经受的母亲。
影片通过深情的叙事和精彩的表演,将母性形象呈现得栩栩如生,给观众们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共鸣。
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母性叙事探究3.1 母性叙事的情感表达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母性叙事是一种深情表达,通过影片的叙述和情感表达,向观众们传递出无私、顽强和壮丽的母爱情感。
20世纪中叶少数民族电影简述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7820世纪中叶少数民族电影简述唐希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电影。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息息相关,回顾中国少数电影发展历程,必须要回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源头。
20世纪中叶,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初期,回顾电影事业的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
关键词:20世纪中叶;少数民族;电影一、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历程要理解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就需简要回顾20世纪中叶,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历程。
站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角度,20世纪中叶少数民族电影,对之后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与建国初期所创作其他电影的一样,都充满了激情饱满的热情以及催人奋进的英雄励志故事。
1949年以后,电影拍摄的题材、内容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
基于政治上的需求以及对广大工农阶层革命后新的精神面貌的反应,这就要求在电影中不但要表现新中国的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要对旧中国的剥削制度提出控诉,这就为新中国电影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拓展更大的领域提供了可能。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人民电影在毛泽东思想的武装之下,更是确立了为工农兵、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
二、20世纪中叶少数民族电影简述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体,运用好这个艺术综合体,才能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20世纪中叶,电影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工具,作为团结民族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为党和国家所重视。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一大批已经取得成就的第三代电影艺术家,都涉足于民族题材的创作,他们把这块园地看作是实践艺术构思的另类机会和途径。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更多的是反映出创作人员以及观众对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追求,而且又切合了国家对电影事业的宏观要求。
狩猎电影解析
狩猎电影解析
狩猎电影解析
《狩猎》是一部关于少数民族既保留古老文化又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电影,它描述了现代生活中的斗争。
该片有两个主要的主题:一是让少数民族对古老文化的理解,以及其紧密的联系;二是深刻揭露出现代化转型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
该片以少数民族的狩猎文化为背景,两个年轻人沿着两条路线前行,成长经历也不同。
阿武选择了现代化转型,假如他之
前选择了古老文化,那他可能会自由自在,但是他选择了现代化,破坏了自然环境,冲击了他的少数民族文化。
他夹在两者之间,迷失了自己。
阿武的朋友育德则不同,他坚持着少数民族的古老文化,他采用古老的技能来捕猎,与自然地依序相处,这使他能够自由自在,但又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他对于“自由”也将进行反思。
最终,由于现代化转型带来的变化,少数民族背上的重担太多,他们不得不面临现实,从古老文化走向现代化。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也不会完全放弃古老文化,他们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保留旧文化,并在新文化中进行尝试。
《狩猎》的主题可以说是对少数民族既保留古老文化又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深刻反映,它展示了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
生存模式,虽然它提示着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许多的挑战,但也有可能找到一种新的、追求共存的方式。
少数民族电影营销策略研究——以蒙古族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和《脐带》为例
04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海的尽头是草原》和《脐带》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电影。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尔冬升执导,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一对兄妹在不同时空下踏上寻亲之旅,催化出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
《脐带》是青年导演乔思雪执导的第一部长片,讲述了儿子陪同阿尔兹海默症母亲“寻家”的故事,引发个体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分析二者营销策略,客观地呈现蒙古族电影市场的生存现状和综合竞争力,感受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召唤,探讨并提出少数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策略。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蒙古族;电影营销少数民族电影营销策略研究——以蒙古族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和《脐带》为例郭佳盈一、影片概述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尔冬升执导,于 2022 年9月9日全国公映,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末,我遭遇自然灾害,将近3000名孤儿被送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朴素的牧民们收养,传达了人性之美、民族大爱,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影片最终获得了3611.6万元票房,豆瓣评分7.2分,猫眼口碑9.1分,获得了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华语电影、2022微博电影之夜年度最受期待影片等奖项。
《脐带》由乔思雪执导兼编剧,是一部家庭剧情电影,于2023年3月18日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音乐人阿鲁斯陪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回到故乡草原,寻找她念念不忘的“阴阳树”的故事,进而引发个体对生命的思考。
影片传达了“死亡是另一个开始”的生死观,从草原叙事和亲情表达中探寻时代隐喻,豆瓣评分7.9分,但最终票房仅有169.8万。
两部先后上映的蒙古族电影制作精良,二者口碑虽然相差不大,票房却相差悬殊,由此可见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二、蒙古族电影的发展(一)发展历史以时间的脉络回溯,蒙古族题材电影从辉煌到暗淡再到巅峰,可以代表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的地理相关电影推荐
中国的地理相关电影推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资源和多样自然景观的国家,这些独特的地理特点也被广泛地反映在了中国的电影作品中。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中国地理相关电影,通过它们可以带领观众领略中国的美丽山河和千姿百态的自然奇观。
1. 《卧虎藏龙》这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李安执导的武侠电影,主要场景设在中国南方的武当山区。
山水画般的景致、峰峦叠嶂的山脉和清澈见底的山泉湖水将观众带入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武术世界。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绝美的自然环境中施展轻功、携带利器挥洒着动人的剑技,将中国传统武侠精神完美地展现出来。
2. 《千里走单骑》这是一部讲述中国西北大漠的冒险电影,取景于中国宁夏的塞外草原和大漠景观。
影片通过主人公孟三夫在漫长的旅途中的困境和奋斗,展现了这片被戈壁和黄沙覆盖的广袤土地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韵律。
精彩的摄影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使观众深深感受到了大漠孤烟、天马行空的浩渺感。
3. 《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商业改革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影片中塑造了中国西南的彝族风情和壮观的山河景色,描绘了这个多民族共存、文化多样的地区的风土人情。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感受到西南地区的宏伟山脉、激流勇退的河流和广袤且富饶的土地。
4. 《囧妈》这部喜剧电影以中国的西南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妈妈追踪失散多年的儿子从四川到陕西的奇幻旅程。
影片通过描绘中国西南地区的乡村风光、山水之美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让观众在喜剧的氛围中欣赏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特色和人文之美。
5. 《昨日青空》这是一部以中国东北地区为背景的剧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农村少年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寻找自我与奋斗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东北平原的农田、冰雪覆盖的冬季景象和充满深情、纯真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中国东北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大自然和农耕文化,带领观众回味历史与记忆。
这些中国地理相关的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地理景观,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赵 菁(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1)摘 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样貌与文化表征,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在新世纪多元文化杂糅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花腰新娘”为代表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成了一种隐喻的象征,作为“她者”的少数民族之“底层”,接受时代召唤、迎合视觉消费、浓缩民族文化、书写“族群记忆”、承载多重“凝视”、表达个体意识,在多重文化权力场域的博弈中,在抵抗与“失语”的鲜明对照下,形成了形象塑造与结局反差,并引人深思。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2)05-0081-06随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普遍形成,女性形象成为审美观照和意义表达的重要载体。
“女性作为符号、文化、象征、容器而独立存在,她们身上传达着民族特性与民族文化,同时又彰显出独立的意识和思维模式,她们的形象在时代语境的变迁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当代女性在思想意识与自我价值方面的时代嬗变。
”[1]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花腰新娘”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成了一种隐喻的象征,作为“她者”①的少数民族之“底层”,接受时代召唤、迎合视觉消费、浓缩民族文化、书写“族群记忆”、承载多重“凝视”、表达个体意识,在多重文化权力场域的博弈中,在抵抗与“失语”的鲜明对照下,形成了形象塑造与结局反差,并引人深思。
目前,学界对于《花腰新娘》的已有研究多聚焦于从民俗文化、歌舞艺术、美学、符号传播、人类学解读等视角切入,缺乏从女性形象视角的专门研究,而以《花腰新娘》作为案例考察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多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范畴中,撷取《花腰新娘》的特色与亮点浅尝辄止。
故而,本文从时代、民族、个体等层面对《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的成因与功能进行剖析解构,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呈现出的特点,以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何建构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情感与个体意识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近年来,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备受关注。
这些电影通过展现云南的特色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云南多元文化的窗口。
这些影片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从电影题材的选择、影片创作风格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等方面,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题材选择上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云之彼端之愚公移山》以彝族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彝族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双峰山下》展现了白族人民并肩奋斗的情景;《洱海边的摩羯座》则以白族风情为主线,描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观和家族观念。
这些题材的选择既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又具备普世的艺术价值,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其次,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影片创作风格上注重真实感和自然流畅的叙事。
这些电影往往选取当地的自然环境作为背景,通过自然的光线和真实的场景还原了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独特生活。
同时,这些影片在叙事上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描述人物形象和讲述他们的故事,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
此外,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传承和推广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电影通过展示特定少数民族的习俗、语言、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共情和理解的力量。
观众通过这些电影,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加深对其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同时,这些电影也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推广了云南地区的文化资源。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研究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电影在处理少数民族题材时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和拟真化的倾向,导致了某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和挖掘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丰富和拓宽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面貌。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作者:何东升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10期[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道独特风景。
从1961年的《刘三姐》到2010年的《碧罗雪山》,广西电影制片厂总共拍摄了10部反映壮、瑶、侗、彝、蒙古、傈僳等民族历史与生活的影片。
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鲜为人知的民族风俗风情展现在人们面前,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为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历史传说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03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回、京、彝、等12个世居民族。
一直以来,广西电影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及历史都极为关注。
从1961年的第一部故事片《刘三姐》开始,到2010年的《碧罗雪山》,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贯穿广西电影达半个世纪。
1961年版和1978年版的广西电影《刘三姐》,有力地促进了“刘三姐”这张广西文化品牌的成功创立。
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是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出现了《雾界》、《鼓楼情话》、《布罗陀河》、《神女梦》、《血鼓》、《金沙恋》、《白骆驼》等反映瑶、侗、壮、苗、彝、蒙等民族的影片。
2010年的《碧罗雪山》是对傈僳族人民生活的实录,该影片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四项大奖。
这10部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其独特的风格,将鲜为人知的民族风俗风情展现在人们面前,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民族文化品牌的创建刘三姐是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传奇人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广西柳州市的彩调剧《刘三姐》来南宁汇演,引起了轰动。
老导演苏里在柳州看了这部彩调剧后,很想把它拍成电影,广西有关领导知晓后,大为支持。
1959年底,由乔羽任编剧,苏里任导演的电影《刘三姐》在广西桂林等地开拍。
影片在1961年公映后,在国内和港澳台、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等都引起了极大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少年托雷心怀执拗的快马冠军的梦想,骑着放羊马前往草原深处寻找最传奇的乌亚骑(训练赛马的人)。
放羊马巴图一路保护小主人,在最后的比赛中,为小主人的梦想血洒赛场。
长调歌唱家其其格来京发展,她原来当兽医的丈夫巴图只能去一个骑马俱乐部工作,某天俱乐部买进一匹罕见的蒙古马,巴图执意买下,欲放归自然,而与其其格产生冲突,巴图出门突遇车祸。
丧夫之痛,让其其格在演出时突然失声。
买下那匹蒙古马后,她独自驾车回到草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额吉百般劝解,却不能使其其格从悲痛中走出。
此时,额吉家的母驼死去,驼羔没有奶吃,已经奄奄一息。
为救驼羔,额吉和其其格决定去找一只母驼来作它的妈妈。
村长把母驼送给额吉,母驼却不肯喂驼羔奶,额吉唱起长调。
歌声中,母驼渐渐放松,驼羔眼看就能吃到奶水了,此时的额吉已经没有了唱歌的力气,其其格接着唱了起来,她惊讶的发现,自己又能唱长调影《无枪》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出品、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京三鸿门文化联合摄制。
该片由张欣执导、主演周波,以纪实手法生动刻画了一名常年工作在西藏牧区,与当地牧民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警察的坚守和毅力,不畏牺牲与犯罪分子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将罪犯正法。
该片讲述了贵州毕节卖羊肉串的维吾尔族退伍军人阿里木资助失学儿童的故事。
影片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海南中部的一个黎族村寨。
小丹梅是村寨里公认的“百灵鸟”,黎歌唱得好,人也长得漂亮。
阿东是丹梅从小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两人原本约好一起去广州打工,但就在两人准备出发前的不久,市里的民族歌舞团突然来到村寨里挑选“黎歌”歌手,丹梅面临着爱情和理想的抉择……楚雄是云南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彝族人民,自古就有热爱茶花,崇拜茶花的风俗。
但伴随着经济大潮的来临,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极具经济价值的野生茶花。
剧情围绕着科学保护还是无序开发,亦即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和撞击展开。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山茶,达木老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顽强地固守着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
身为村委会主任的达木老人的儿子旺甲,则迫切希望通过与投资方远东集团的合作,尽快让乡亲走上富裕之路。
达木老人的女儿尔果刚一回国,就被卷入了父亲与哥哥双方之间就保护还是开发野生山茶激烈的冲突之中,且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远东集团总经理纳苏产生了爱情。
就在父亲即将去国外治病的前夕,旺甲迫不及待地启动了茶花开发项目。
达木老人获悉后,拒绝出国,回到山上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辞世和恋人的不辞而别,极大地震憾了旺甲和纳苏,尤其是纳苏,满怀忏悔,辞去总经理一职,搬进深山,接替达木老人看守野生山茶。
一年多以后,尔果应邀参加在楚雄举办的第27届国际茶花大会,重返故里,并争取到一笔国际茶花协会基金,用于野生茶花自然变异的研究。
纳苏自愿充当尔果的助手,两人最终重归于好。
拉布是一个年近40的彝族汉子,常年的野外生活造就了他黝黑的肤色,饱经风霜的面庞,和一双铁脚板。
自从他的阿达被盗猎者杀害后,他放弃了毕摩的职业,成为大山的守护神,成为第一个走山人。
拉布又是一个不可亲近的怪人,他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只对大山、密林敞开……谁也不知道拉布正饱受眼疾的折磨,一天天失去光明,他必须和时间赛跑,和病魔赛跑,和盗猎者赛跑。
彝族姑娘凤美(张静初)嫁给舞龙高手阿龙(印小天)的当晚,因破坏古老族规令阿龙很没面子,不久,凤美想方设法混进阿龙的舞龙队当起龙头,因积极改革舞龙模式将阿龙颜面扫尽,而凤美当着自己的面与暗恋她的酒吧小老板阿聪(崔哲铭)“眉来眼去”,则将阿龙的坏情绪推到高潮,忍无可忍之下,他按风俗与凤美退婚,此举令他失去舞龙队姑娘们的尊重。
事后,阿龙追悔莫及,为发泄心中郁闷,他于醉酒后跳上屋顶舞起惊人心魄的醉舞龙,众人惊叹不已之际,凤美也重新对他认识。
边防军战士“高雄”(李东宸饰演)在帮助哈尼族村民种植咖啡的时候,由于表现突出被保送上军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
成为军官的“高雄”因为忘不了心爱的哈尼族姑娘飘娥,毅然返回村寨找寻飘娥的故事。
1950年初,云南省哈尼族支系爱尼人聚居的爱尼山宣告解放。
躲藏在原始森林中的窝古力匪帮,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企图打出黑森林,与善良的爱尼人和"红汉人"拼个你死我活。
联防队长扎格利奉解放军肖排长之命,离别爱妻兰娜和幼子小利戈,到山中客店去接一批枪支弹药,半路上遇到匪徒腊本都,两人展开了一场格斗,武功超群的扎格利生擒了腊本都。
他从腊本都的口供中得知了敌人的信号,一个引匪山林,一网打尽的战斗方案产生了。
猎手杜巴老爹的孙子果龙,协助扎格利转移枪支,在森林里遇到猛虎,慌忙躲避中又撞上狡猾的土匪多飘。
果龙与多飘展开了一场格斗,最后双双倒在河滩上,扎格利暗中跟随土匪乔腊,摸清了窝古力匪帮的虚实。
乔腊被窝古力打伤,扎格利背着受重伤的乔腊,闯到土匪庄铁的窝棚前,通知庄铁敲木鼓传窝古力的命令:明晨五更,林边集合。
木鼓声回荡在整个大森林中,这鼓声是窝古力匪帮的丧钟,也是爱尼人胜利的角号。
扎格利怀着兴奋、喜悦的心情,回到山寨。
暮色中,他亲眼看到联防队副队长约墨打昏了前来与村中暗藏匪徒联系的土匪军师皮落。
约墨大叔告诉扎格利一切都安排好了,扎格利便放心地踏着月色朝自己家走去。
当他快步登上竹梯,正要跨入家门时,突然从暗中飞来一支毒剑,正中他的要害。
扎格利强忍着剧痛向闻声而来的妻子兰娜口授了敌人的信号,说完便倒在平台上,为受尼人的幸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天色朦胧透亮,杜巴老爹与联防队员在龙巴门严阵以待。
一名匪徒正欲放火焚烧龙巴门,忽被一支暗箭射中倒地。
杜巴老爹抬头望去,见草丛中墨影一闪,杜巴老爹扬手投出标枪,黑影应声倒地。
大家这才看清楚,窝古力藏在寨子里的耳目、杀害扎格利的凶手,正是联防队副队长约墨。
一声枪响划破林中的寂静。
窝古力匪帮听到信号,蠢蠢欲动。
但他们还未跨出地盘,便被早已埋伏好的解放军消灭在山谷中。
哈尼族少年阿水生长在风景如画的大山深处,爸爸的烟袋和流水不断的梯田伴随他日复一日。
北京来的老师带他们看了一场电影,从此,阿水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爸爸看出了阿水的心思,买了水牛干起来放映员,阿水在一场一场的电影中长大,并为了心中的梦想走出了大山。
第一部傈僳族电影《怒江魂》将把观众带进神秘壮观的怒江两岸,去感受傈僳族的剽悍质朴,聆听傈僳故事的凄凉壮烈……在群峦叠翠的怒江大峡谷两岸,竹楼错落的傈僳山寨依山而建,勤劳勇敢的傈僳人在这里过着恬静祥和的生活。
世代相传的祖母绿被傈僳人敬为“母亲石”,而山寨地下的宝石矿藏更令马帮首领托龙和英国商人亨利高垂涎三尺。
歹毒的强匪与利欲熏心的奸商一拍即合、拱手为盟。
于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美丽的怒江两岸拉开了帷幕……在奔腾激越、云缠雾绕的怒江大峡谷,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土匪头子山豹爷带人洗劫了傈僳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傈僳山寨。
傈僳族头人墨觉长老在嘶杀中死于山豹爷的枪口下后,一枚象征着傈僳族头人权利的米斯牛头印章不翼而飞,值得庆幸的是,墨觉长老刚出生的女儿娜斯雨大难不死。
十八年过去了,娜斯雨在临时长老夏帕普的抚育下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
按照长老会当年许下的诺言,等到娜斯雨十八岁时就会把傈僳族头人的位置让给她。
然而,随着祭神日子的一天天临近,让夏帕普心急如焚的是米斯牛头印章至今还没有任何消息。
就在这时,一个叫李峡谷的年轻马帮仔来到了傈僳山寨。
李峡谷是十八前与墨觉长老喝过同心酒的马帮人李南雄的儿子,此行的目的就是来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送还保存了十八年的盒子。
虽然,李峡谷到来后,娜斯雨对行侠仗义的他产生了好感,但身份神秘的李峡谷也在傈僳人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为了找回被父亲当年藏在月亮山的米斯牛头印章,李峡谷和娜斯雨一起上路了。
然而,这一绝密的消息还是让仙来客栈的伙计阿开听到后告诉了蛰居山林的山豹爷。
李峡谷在月亮山洞中找到米斯牛头印章后,山豹爷带人将两人抓进了他的巢穴。
经过一场机智、勇敢的较量后,娜斯雨和李峡谷在族人的帮助下不仅夺回了米斯牛头印章,而且还彻底捣毁了山豹爷的老巢。
当李峡谷无声的消失在巍巍的群山之中时,娜斯雨已经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傈僳姑娘,并在族人的拥戴下成为了傈僳族的新一任头人……嘎”是侗语,意为“歌师”。
故事发生在今天黔湘桂三省交界处通道侗族自治县一个叫石岩的侗寨里。
黄大诸和杨珍珠是寨子里普通的一家人,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叫黄月姣,放弃在上海1000多元的月薪,回寨子里任侗族大歌代课老师。
小儿子叫黄正宇,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呆在家里。
黄大诸其实很想让儿子去打工,可儿子说什么都不出去,宁愿每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黄大诸心里这里是广西,如画的景色,动听的山歌,如诗的风情,虽然只是个壮族的小山寨,但这些足以令许多人向往。
落日的余晖洒下来,金灿灿的湖面上,一个远方的客人正乘着水佬的竹排,向这个美丽的山村划过来。
撑船的阿牛是水佬的徒弟,每天跟着水佬到河里撑船。
船上还有一个人,时尚的穿着,染成金色的头发,都显得和这片风情有些不协调。
他叫李翔,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来这里采风收集壮族的民歌素材。
小云是水佬的女儿,清秀美丽,正赶着小羊在岸边等着接待这位城里来的客人。
山美水美人也美,李翔很快就被这里深深吸引……《天边的云》旨在积极响应中宣部倡导的文化三下乡的号召,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讲述的是音乐学院高材生李翔在广西壮族的某个小山寨采风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主要表现了桂林市龙胜县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剧中唯美的自然风光画面,大段的原生态壮族山歌,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族表演,以及由锯琴演奏的背景音乐都是影片的主要看点20世纪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朝鲜,朝鲜人民在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当时,曾有为数不少的朝鲜人,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流亡到我国的东北定居下来。
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我国的东北。
这时,许多朝鲜人和中国人一同投身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斗争中去。
我国云南澜沧江流域,居住的拉祜族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他们形成了反抗压迫的坚持强性格。
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对待拉祜族人民奸淫烧杀,无所不为。
1947年8月15日,拉祜族人民正载歌载舞地欢度节日,国民党匪军突然袭来,忍无可忍的拉祜族青年奋起抵抗,但土枪弓箭怎么能抵...解放初期的云南苗寨,人们翘首盼望着政府的马帮早点来,他们给边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张连长(吴漾饰)接到指示,要他们保护马帮的安全。
匪队长毕根(程之饰)化装成瑶人混入村寨和小店主李三(梁山饰)接头,把马帮要来的消息转告匪司令(方伯饰),匪兵们欲抢劫马帮,被边防军击溃。
匪徒们又在策划新的阴谋,一天,哈尼寨收到一张匪徒开列的单子,要他们准备粮食送给过路匪军,区委书记(冯奇饰)和张连长分析这是敌人声东击西的诡计,真正意图是抢劫货物,边防军和民兵们布下口袋阵等敌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