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些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些看法这学期选了少数民族电影这门课,期间老师介绍了很多少数民族电影,通过观看电影了解到了很多少数民族风俗。

从过去到现在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缓慢的,因为比较成功的少数民族电影都是要在当地环境下长期跟踪拍摄的,所以少数民族电影的成长过程比较缓慢。

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经过了几个时期:
1.在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初出茅庐,从无到有
在这个时期,我所看过的电影比如: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达吉和他的父亲。

这两部比部叫出名,大部分人都看过。

这时期的电影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浓郁的名族风情。

还有其他我没看过的但影响较大的电影有:回民支队、五朵金花、农奴、等等。

主要题材是解放类、抗日类、民族融合类、爱情类。

2.七八十年代的少数民族电影可谓是举步维艰
这段时期正好是十年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得才刚刚起步的少数民族电影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当时很多电影创作者受到了迫害,四人帮等反革命集团疯狂地推行他们所谓的“文艺”路线,他们全盘否定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说这类电影是文艺黑线专政的活标本,他们销毁拷贝、焚烧资料、关闭影棚、砸烂影协、解散队伍、监禁作家,并且为因为一部片子的问题而株连整个电影的编辑、导演、摄像、演员、美术、音乐等工作人员,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灭绝人类文明,禁锢人们的思想,在他们的破坏下,大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被
污蔑成反动电影。

在文革十年间就只拍摄了两部少数民族电影:沙漠的春天、草原女儿
3.80年代至今,少数民族电影终于走上了正轨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开始以另一种全新的风格出现在中国影坛上。

它与五六十年代歌舞轻曼、单纯明快的风格不同了。

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电影开始与在中国影坛上一直出于霸主和经典地位的以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了很大的区别。

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它们都更接近电影语言的表达,更接近电影艺术的要求,也更接近电影的市场要求。

它们的出现,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沉寂了近20多年后,又重新被人们关注。

在这些电影中,有的再现了民族文化中的那种温婉、浓烈的风情,就像是一阵阵山风吹过我们的心灵,如《青春祭》、《鼓楼情话》、《五朵金花的儿女们》、《买买提外传》、《不愿做演员的姑娘》等等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少数民族电影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但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仍然不高。

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自觉靠拢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语境,满足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想象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尤其是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想象与认知。

因此,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各自的民族风情之外,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先进/外来文化与落后/本土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与反抗,呈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对先进/外来文化的妥协、接受、向往与融合。

到现在能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如《成吉思汗》《悲情布鲁克》《红
河谷》《可可西里》。

其中《红河谷》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大奖、最佳导演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而《可可西里》轰动海内外并荣获2005年11月13日评出的中国第十四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2005 年,《可可西里》又先后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华盛顿电影节等影展上放映,还进行了北美和欧洲的首映。

少数民族电影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来,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当代,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能流失,所以借少数民族电影来传播这种信念,民族文化需要维护再发展。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各自的民族风情之外,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先进/外来文化与落后/本土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与反抗,呈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对先进/外来文化的妥协、接受、向往与融合。

少数民族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复杂多变时代所呈现出的特征。

希望在以后的少数民族电影中能体现出这些。

以上就是我对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些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