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训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训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脊髓和小脑,导致患者在运动协调和平衡方面出现困难。
康复训练是帮助SCA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效果。
一、认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小脑的神经元和脊髓。
SCA患者常常出现运动协调异常、步态不稳和姿势不良等症状。
这些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二、康复训练的目标康复训练的目标是帮助SCA患者提高肌肉控制能力、恢复平衡能力和提高运动协调性。
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改善步态、减少姿势异常、增强肌肉力量和提升日常活动能力。
三、康复训练的方法1. 平衡训练:平衡是SCA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因为平衡问题是其主要症状之一。
平衡训练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可以通过单脚站立、平板支撑和闭目站立等方式进行。
动态平衡训练可以采用行走训练、平衡板训练和瑜伽等方式进行。
2. 运动协调训练:运动协调是SCA患者恢复日常活动能力的关键。
运动协调训练包括近远景训练、传球训练和目标跟随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感知能力和运动规划能力来提高运动协调性。
3. 力量训练:肌肉力量的提升可以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力量训练可以包括站立推重、坐位推重和体力活动等。
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增强SCA患者的肌肉力量。
4.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肌肉张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有助于减少姿势异常。
常见的柔韧性训练包括伸展运动、瑜伽和普拉提等。
这些训练可以通过拉伸身体各部位来达到改善柔韧性的效果。
四、康复训练的效果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和康复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SCA患者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减少步态异常和姿势异常,提高肌肉控制能力和生活质量。
然而,康复训练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
眼头手协调性训练对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疗效的个案分析
患者 ,5 , 性 , 2 1 年 8 出现 阵发性头晕 , 左 2岁 男 于 00 月 伴
S d N, d Ve HC, Bo tr mi l e t u e LM ,e a . Ex r ie t e a y t 1 ecs h rp g o p fe t e e s f x r i e h r p :a e t e i e c s m— r u ef ri n s o e e c s t e a y b s — vd n e u - v -
中 扁 匡 缮 2 2 , 2卷, 期 c 复 学 志 0 ' 第 7 第3 田 1 ̄
参考 文献
[1 P d r R h ud r p i n s o e p t ns a d i f c n 1 o ui K .S o le an i t k a e t n t ef t o r i s e
黄东锋.I 临床康 复医学[ 】 汕头: M. 汕头 大学 出版社。 0 . 5 2 4 5 — 0 5
5 9 5 .
【] Jy tR .T e ore fso le an n e pei[] c 4 on I h suc o h udr p i hmilga .Arh i J
P yMe e ai,9 27 () 0 . hs d R hbl19 .35: 9 4 [] B n e , Ken K e pei hud rp i:df ig te 5 e d rLMc n a .H mil c ole an ei n h g s n polm n i ma ae n[.iai ea i2 0 36 8 rbe ad t s n gmet ] sbl h bl 0 1 :9 — JD R . 2
急性小脑炎性共济失调康复的1例报告
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3.05.023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沈阳 ,110004;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吕俊 良,男 ,技师 ;收稿 日期 :2012—10—20
WW¥O.rehabi.COB¥.cn 473
Chinese Journal ofRehabilitation Medicin e,May,2013,Vo1.28,No.5
40min,其方法 为 :① 口唇 :张 嘴闭 嘴 l0次 。撅 嘴咧嘴 lO次 ; 训 练效 果显著坚持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 、悬 吊系统训练 、生物
此外 ,还进行 等速及手脚 联动训 练 ,以增加患者 的上下 肢肌 肉的控制协调训 练及肌肉的耐力性 。 1.3.3 作业 疗法:①仰 卧位练 习肩关节 的控 制训练 ,如 肩关 节屈 曲,外展 等。可随意停 止练习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控制训 练 ,同样 也可以在侧卧位练习肩关节的控制训练 。②端坐位 下通过捏橡皮泥 ,魔方等游戏的方法以增加双上肢及双手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③端坐位下穿脱上衣 和穿脱 五指手套 ,长 坐位下练 习穿脱裤 子及袜子 ;端坐 位下练 习玻璃杯 倒水 ,熟 练后换纸杯练习倒水,拣小木丁训练,用筷子夹木丁等方法 , 提高患者的 ADL功能 。④同时加强头 ,腰腹部肌 肉的力量和 控制训练 。 1.3.4 语 言 及 吞 咽 功 能 的训 练 :每 天 1— 2次 ,每 次 3
锻炼小脑的最有效方法
锻炼小脑的最有效方法
锻炼小脑是提高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锻炼小脑的方法:
1. 平衡训练:可以通过站立单脚、走直线或画圈等运动来训练平衡感。
初始时可以借助支撑物,逐渐减少依靠,增加难度。
2. 双手协调运动:将手掌相对搓热后,用力揉搓双手掌,然后将双手掌用力摊开,再次握拳。
反复进行此动作,可以增强手部的协调能力。
3. 体感训练:可以尝试闭上眼睛,然后触摸自己的鼻尖、耳朵等部位,以提高身体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4. 眼球运动训练:找一个空白的墙面,站直后将双脚离地,双臂伸直,并注视其中一个点。
然后,迅速转动眼球,尽量追随旋转的点,锻炼眼球的移动能力。
5. 音乐舞蹈:跳舞是一个全身性的锻炼,可以提高协调性和平衡感。
可以选择跳一些有规律的舞蹈,如民族舞、爵士舞等。
6. 运动项目:参加一些需要平衡和协调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提高小脑的功能。
7. 脑力游戏:像数独、拼图、交叉字谜等脑力游戏可以刺激大脑的小脑功能,提高注意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8. 视觉训练:通过观看立体画、迷宫等能够锻炼视觉判断和空间感知能力,间接地训练小脑。
总之,锻炼小脑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训练,可以定期进行,坚持时间和频率,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共济失调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其中以小脑共济失调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姿势和步态异常、站立不稳、行走不稳等。
以下是一些共济失调的训练方法:
1. 平衡训练:在康复治疗师的保护和指导下,可以在平衡杠上进行平衡训练。
2. 改善活动姿势:指导患者学会从小范围的运动开始,增强近端部位肢体活动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
3. 运动学习训练:主要是从坐姿到站姿的转移,反复进行手抛球接球练习。
4. 肢体协调性的训练:在进行步态训练的时候,治疗师应注意纠正患者的错误的运动习惯。
5. 视力训练:患者还应该要训练视力,并且要锻炼手和眼睛的协调性,学会利用眼睛的视力来帮助自己找到稳定感,比如先睁着眼睛然后再闭上眼睛走路5到10米的距离,先睁开眼睛然后再闭眼上下斜坡,同样的方式上下楼梯,这样的训练每一个各做十次。
6. 饮食调整:多吃蛋白质类食物及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注意低糖饮食,严格控制糖摄入量;注意减少油脂的摄入。
请注意,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积极配合。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在专业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锻炼小脑的方法
锻炼小脑的方法
锻炼小脑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平衡训练:站在地上,闭上双眼,双脚并拢,向前伸直抬高一条腿,用双手抓住腿的踝关节,然后尽量让身体保持一条直线,抬起的那条腿离地面越高越好。
2. 左右手交替拍球:站在地上,将双手放在腰间,然后开始用左手拍篮球,接着换右手拍篮球,反复交替进行。
3. 左右手交替打乒乓球:站在打乒乓球的台子前,将双手放在腰间,然后开始用左手打乒乓球,接着换右手打乒乓球,反复交替进行。
4. 交替走楼梯:上楼梯时,先迈左腿,然后双手紧握扶手保持平衡,再迈右腿。
下楼梯时,先迈右腿,然后双手紧握扶手保持平衡,再迈左腿。
5. 单脚站立:站在地上,将一只脚的脚底贴在墙上或其他支撑物上,保持身体直立,尽量让身体保持一条直线。
6. 交叉摸脚踝:坐在地上,将双腿伸直并拢,然后将双手分别放在同侧的脚踝上,用手指去触摸脚踝,然后再换另一只脚进行同样的动作。
7. 俯卧撑:躺在地面上,双手放在两侧并弯曲手肘支撑身体,然后向上推起身体直到手臂伸直。
8. 仰卧起坐:躺在地面上,双手放在头后或者交叉放在胸前,然后向上抬起上半身直到肘部碰到膝盖。
9. 跳绳:站在地上,双手握住跳绳的把手,然后双脚同时跳起让绳子通过。
10. 骑自行车:坐在自行车上,保持身体直立,双手放在车把上控制方向,双脚踩踏板驱动车轮前进。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锻炼小脑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锻炼小脑的八个动作
锻炼小脑的八个动作《锻炼小脑的八个动作》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小脑可重要啦!就像汽车的方向盘,掌控着我们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呢。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锻炼小脑的八个神奇动作!第一个动作呀,是单腿站立。
这就像我们在走钢丝,一只脚稳稳地站着,另一只脚抬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站得摇摇晃晃,心里直打鼓:“哎呀,我怎么这么不稳呀!”但是多练几次之后,我发现自己能站得越来越久啦。
你们想想,要是我们能像小天鹅一样优雅地单腿站立,那得多厉害呀!接着是闭目站立。
闭上眼睛,感受身体的平衡,这可不容易呢!我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感觉世界都在转圈圈,差点就摔倒了。
我忍不住叫起来:“这也太难啦!”不过,坚持就是胜利,慢慢地我也能站稳了。
还有走平衡木,这就像是在走一条窄窄的小桥。
一开始我走得小心翼翼,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生怕掉下去。
“我能行吗?”我不停地问自己。
但多走几次,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能轻松地在上面走来走去啦。
跳绳也是个很棒的锻炼小脑的动作哟!那绳子上下飞舞,就像一条调皮的小蛇。
我一开始总是被绳子绊倒,气得我直跺脚:“这绳子怎么老跟我作对!”可是慢慢地,我掌握了节奏,跳得越来越顺溜。
骑自行车的时候,小脑也在努力工作呢!就好像在驾驭一匹奔腾的小马,要控制好方向和速度。
我刚开始骑的时候,歪歪扭扭的,还摔了好几次,疼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但我没有放弃,现在我能自由自在地骑着车到处跑啦!踢毽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毽子就像一只活泼的小鸟,上上下下。
我一开始怎么都踢不好,毽子总是不听我的话。
我着急地想:“难道我就这么笨吗?”不过后来,我找到了技巧,毽子也乖乖地在我脚下飞舞啦。
转圈圈好玩吧?可这也是锻炼小脑的好办法呢!我转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就会想:“我是不是变成小陀螺啦?”多转转,小脑就更灵活啦!最后一个动作是倒着走。
这感觉好奇怪呀,就像在逆水行舟。
一开始我总是走几步就走歪了,心里嘀咕着:“这也太别扭了吧!”但是坚持练习之后,我也能倒着走得稳稳当当啦。
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
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历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1.治疗目的(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的一些原则(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
1)减少压缩的压力;2)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技术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1. 平衡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平衡训练。
可以使用平衡板、固定物体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平衡能力。
2. 眼球追踪训练:通过观察移动的物体,如手指或移动的球,来训练眼球追踪能力,以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3. 手眼协调训练:通过进行一些需要手眼协调的活动,如抛接球等,来提高手部和眼部之间的协调能力。
4. 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训练:通过进行肌肉强化和伸展运动,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5. 转移和移动训练:通过进行各种转移和移动活动,如从床上起立、行走等,来提高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6. 负重训练:通过使用负重设备,如负重背心或负重袋,来增加训练的难度,以进一步提高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或康复中心进行指导和监督,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此外,患者在进行训练时应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注意安全,并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改善小脑功能,增强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物理治疗师使用各种技术和设备,如平衡训练、肌肉强化和协调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
2.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治疗小脑共济失调。
例如,抗痉挛药可以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抗焦虑药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3. 言语治疗:小脑共济失调可能导致言语障碍,如语言的不连贯或困难。
言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言语流利性、清晰度和理解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可以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任务,以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和职业能力。
5. 心理支持:小脑共济失调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心理支持可以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帮助患者应对疾病的挑战。
总之,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及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
Frenkel训练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2例临床观察
针灸 取 穴 以头 针为 主 ,以双侧运 动 区 、双侧 平衡 区 为 主 ,并 配 以双侧 曲池 、手 三里 、足三 里 、合 谷 、太 冲 、悬 钟等肢体穴位 ;肢体部位施 以推拿治疗治疗 ,手法以滚 法 为 主 ,配 合 拿 、按 、点 、搓 等 手法 ,时 间 20分 钟 。针 灸 与推拿 操作 ,每 日 1次 ,l0次 为 1个疗 程 ,2个疗 程 之 间休息 2天 。 3 治疗 结果 3.1 疗 效 评定标 准
Frenkel训 练法是 为改 善 肢 体 本 体感 觉 而 逐 渐 增 加 难度 的一组训 练 ,其基 础 是利 用 障 碍部 位 残存 的感 觉 系统 ,特别是 利用视 觉 、听觉 和触觉 的代偿 管理 随意 运动,其本质在于集中注意力 ,反复地正确练 习,逐步 形成 新 的运 动 环 节 ,恢 复 障 碍部 位 的 各 种生 理 功 能 。 反复练习能帮助患者形成各种有用 的本体感觉 ,改善 其静 态 、动 态协调 平衡 功能及精 细灵 巧运动 的能力 ,抑 制和减少震颤及不 自主运动 ,保持关节活动范 围、肌 力 、耐力 ,最 终提 高正 常生 活 动作 的正 确性 、安 全 度 和 效率 。
2010年第 38卷第 1期
Vo1.38,No.1,2010
作用 ]。脑卒 中患者 由于肌 张力 下 降 或异 常 、运 动失 调 、异 常感觉输 人 、异 常姿 势反射 等导致平 衡功 能明显 下降 ]。同时 身 体 的 生 理 和形 态 指 标 也 是 影 响 人 体 保 持姿 势稳定 的 因素 。
(浙 江省 宁波市 中医院 ,浙 江 宁波 315010)
关键词 :共 济失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nkel训练 ;针 灸 ;推拿 中图分类 号 :R246.6;R742.8 2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002—2392(2010)01—0089一O2
康复科协调性恢复训练标准
康复科协调性恢复训练标准
【目的】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对轻症患者则在于促进运动功能发展,使患者逐渐具有控制能力并掌握一些动作技巧,从而使运动失调得到恢复和改善。
【适应症】
(一)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糖尿病性神经炎、酒精中毒性神经炎。
(二)小脑性共济失调;晚期皮质性小脑萎缩、亚急性小脑变性、Marie共济失调症。
(三)前庭、迷路型共济失调:迷路炎、前庭炎、梅尼埃病。
(四)大脑性共济失调:丘脑综合征、血管障碍。
【禁忌症】
(一)疾病的急性或亚急性期。
(二)训练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合并症,如出血等。
(三)重症精神病。
【方法】
(一)训练的顺序:坚持由易到难,由轻到重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
1、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从单纯的动作移动到复杂的。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小脑共济失调(SC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会导致肌肉协调能力下降,运动障碍等症状。
本文将分享一个小脑共济失调治愈的真实案例,希望可以给正在遭受这一疾病困扰的患者一些希望和启发。
患者小明,男,32岁,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但在几年前开始出现了手脚不灵活、步态不稳定等症状。
经过多次医院检查和诊断,最终被确诊为小脑共济失调。
这一消息对于小明和他的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小脑共济失调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和康复训练来缓解症状。
然而,小明并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
他积极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法等。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得知了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脑科学康复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是结合了脑科学和康复医学的理论,通过特定的训练来激活大脑的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和重建神经连接,从而达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
小明决定尝试这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发现自己的手脚灵活度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开始变得更加稳定。
经过长期坚持,他甚至可以重新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这对于一个曾经的体育教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通过脑科学康复训练,小明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他重新回到了体育教练的岗位,并且成为了康复训练的倡导者。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给更多的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带来希望和信心,让他们知道,即使面对这样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不要放弃治疗的希望,因为总会有一种方法适合你。
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困扰着许多患者的疾病,但并不意味着就此束手就擒。
通过积极寻求治疗、尝试新的康复训练方法,患者们完全有可能重获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希望这个真实的案例能够给正在遭受小脑共济失调困扰的患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希望,让他们知道,治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Frenkel训练法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疗效观察
Frenkel训练法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疗效观察章春园;邵国富;包仕尧;温仲民【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3(007)025【摘要】目的:观察 Frenkel训练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 :40例小脑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Frenkel训练法康复训练+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训练前后对患者协调能力采用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运用 Barthel指数评价. 结果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评定评分和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3.26±5.12,11.57±6.11,45.26±10.32和10.54±4.26,6.73±4.23, 80.31±11.46,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则分别为3.78±4.56,11.65±5.62,43.15±10.28和7.47±5.12,9.15±3.26,62.89±11.23,两组相比患者的四肢和躯干协调运动能力都有提高,ADL水平也有提高,但治疗组效果更好( P< 0.05). 结论: Frenkel训练法对改善患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有效,并能提高ADL水平.【总页数】2页(P3488-3489)【作者】章春园;邵国富;包仕尧;温仲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苏州市,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苏州市,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苏州市,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苏州市,21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相关文献】1.康复平衡训练法结合头穴透刺对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J], 徐春梅;曲红伟;秦楠;杨阳2.Frenkel体操训练法在脑卒中后共济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J], 马凤霞;陈广兰;姬红兰3.Frenkel训练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观察 [J], 张静;陈静;陈新武;何静杰4.Frenkel体操训练法在脑卒中后共济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J], 马凤霞; 陈广兰; 姬红兰5.1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术后患者应用Frenkel训练法及早期吞咽康复训练的护理[J], 林淑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干预护理
家长要与患者一起制定康复计划,督促患者按时完成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康复效果,根据情况调 整康复计划。
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的利用
家庭支持: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照顾,帮助其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社区资源:利用社区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和志愿者组织等资源,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 护理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并发症处理:针对不同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
食谱推荐和注意事项
推荐食谱:高蛋白、低脂 肪、高纤维的食物,如鱼、 瘦肉、豆类、蔬菜、水果 等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饮酒, 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食用 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肥肉等
饮食护理的实践和效果评估
饮食原则:提 供高蛋白、低 脂肪、高纤维 的食物,保持
添加副标题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干预护 理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汇报人员
02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 调的概述
03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 调的护理干预
04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 调的饮食护理
05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06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家 庭教育
汇报人员:XX医院XX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 饮食护理
营养需求和饮食原则
营养需求: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 提供足够的热量、 蛋白质、维生素
和矿物质。
饮食原则:选择 易消化、高营养 的食物,避免过 度油腻和刺激性 食物,保持饮食
均衡。
针对不同症状的饮食调整
轻度症状: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中度症状: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避免加重病情 重度症状: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禁食或进行鼻饲喂养
共济失调的康复演示课件
心理康复训练
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任务,如穿衣、进食、洗澡等。
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患者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社交技能训练
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就业技能训练
社区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社区医疗资源
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如康复医生、护士等,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和护理服务。
基因突变检测
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实现精准医疗,提高治疗效果。
精准医疗
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研究与精准医疗的未来发展
康复教育
康复教育将更加注重患者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将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
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教育与职业康复的未来趋势
总结词
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勺子进食,这有助于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并提高进食的独立性。
使用勺子
对于一些能够掌握筷子技巧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筷子进食,这有助于提高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使用筷子
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进食环境,例如在桌子旁边进食,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感和安全性。
进食环境
总结词
穿衣是共济失调患者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对于保持患者清洁和舒适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训练方案制定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运动功能评估等。
评估
制定计划
实施
监测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监测康复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锻炼小脑的最有效方法
锻炼小脑的最有效方法
小脑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它对于身体的平衡、协调和精细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锻炼小脑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大脑功能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最有效地锻炼小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最有效的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锻炼小脑的方法就是进行一些平衡训练。
比如站在一个腿上尽量保持平衡,或者站在稳定的平衡球上进行训练,都可以有效地刺激小脑的活动。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小脑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提高协调能力。
其次,进行一些精细动作训练也是锻炼小脑的好方法。
比如弹钢琴、打乒乓球、绘画等活动都可以帮助小脑得到锻炼。
这些活动需要身体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可以有效激活小脑的功能。
除此之外,进行一些运动训练也是锻炼小脑的好方法。
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都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协调运动,从而刺激小脑的活动,提高其功能。
此外,进行一些认知训练也是对小脑的一种有效锻炼。
比如解
谜题、玩棋牌游戏、学习新的技能等都可以帮助小脑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其功能。
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对小脑进行锻炼的重要方法。
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休息都可以帮助小脑更好地工作,保持其良好的状态。
总的来说,锻炼小脑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最有效的方法则是结
合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训练。
通过平衡训练、精细动作训练、运动训练、认知训练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小脑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其功能。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小脑的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大
脑功能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历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1.治疗目的(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的一些原则(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
1)减少压缩的压力;2)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1)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2)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3)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
4)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力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3.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方法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
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②在①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
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③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④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⑤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2)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屈膝、躯干前倾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到而加宽步行的支承面积。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运动①在站立中期,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
②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③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④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A、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B、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C、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D、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⑤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A、走或跨越障碍物;B、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加强重心转移的难度。
3)改善协调:可进行Krenkel体操。
4)辅助器具的应用5)眩晕的治疗:Keim体操:眼体操:坐或卧,15~30min,每日2次。
①上下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②左右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③对角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④集中注意在从距脸面100cm远处移到距面33cm处的手指上。
头体操:先在开眼情况下慢慢地做,然后加快,最后闭眼进行,各20次。
①前屈和后屈②左旋和右旋③左侧屈和右侧屈④对角运动。
两眼和头在与头体操相同的方向上的协调运动。
耸肩和环行运动,每种20次。
坐着,向前弯腰拾物,20次。
站立体操,各20次。
①重复(1)的练习;②开眼和闭目下从坐变为站;③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眼水平以上);④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膝以下);⑤从坐到站,在中途转身。
充分地锻炼,各作10次。
①在床上坐起和躺下②在椅中站起和坐下③先开目然后闭目地走5~10m④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斜坡⑤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楼梯⑥当被向各个方向推时,恢复平衡⑦投出和接住球⑧作任何需要弯腰、伸腰和命中目标的游戏,如保龄球、抛木盘等。
的病历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1.治疗目的(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的一些原则(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
1)减少压缩的压力;2)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1)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2)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3)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
4)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力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3.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方法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
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②在①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
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③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④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⑤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2)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屈膝、躯干前倾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到而加宽步行的支承面积。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运动①在站立中期,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
②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③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④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A、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B、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C、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D、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⑤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A、走或跨越障碍物;B、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加强重心转移的难度。
3)改善协调:可进行Krenkel体操。
4)辅助器具的应用5)眩晕的治疗:Keim体操:眼体操:坐或卧,15~30min,每日2次。
①上下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②左右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③对角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④集中注意在从距脸面100cm远处移到距面33cm处的手指上。
头体操:先在开眼情况下慢慢地做,然后加快,最后闭眼进行,各20次。
①前屈和后屈②左旋和右旋③左侧屈和右侧屈④对角运动。
两眼和头在与头体操相同的方向上的协调运动。
耸肩和环行运动,每种20次。
坐着,向前弯腰拾物,20次。
站立体操,各20次。
①重复(1)的练习;②开眼和闭目下从坐变为站;③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眼水平以上);④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膝以下);⑤从坐到站,在中途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