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动力。目前,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日趋尖锐,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学校教育、文化熏陶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探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民族精神;学校教育;文化熏陶;社会环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结构、生活习惯,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体现在该民族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行为当中,渗透在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法律、科学、宗教、习俗、艺术和道德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概括地说,就是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所总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和抗洪精神以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就是典型代表。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塑造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更需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为此,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民族的奋飞,都需要培育崇高的民族精神,需要寻求贴近现实、贴近青少年、贴近时代,符合人们内心需求的方式和方法,搭建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和平台,弘扬和培育当代民族精神。

笔者认为,首先,要发挥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国际形势教育,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加强历史和传统教育,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要注重文化熏陶,加强文化建设。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环境。

一、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学校德育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的思想品德、政治理论和实践课程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精神的任务。由此可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务。而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为主线,发挥其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突出以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围绕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开展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化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掘其中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密切联系实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民族精神教育主渠道作用。如开设国情课和文化课,开展国情、世情、文化、爱国、理想、成才等教育,加强传统美德、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公民义务和权利观的教育,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加深对当前民族问题的了解和理解,提高学生对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对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近年来,上海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贯穿于上海大、中、小学校德育教育整个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

(二)改革民族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要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改进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效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体现时代性,增强教育效果。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思想品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与拓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是学生了解国情途径的拓展。它包括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演讲比赛、专题系列活动、社会调查和考察、义务劳动、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等。将社会实践与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首先是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和各种纪念设施,如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历史人物故居,祖国大好河山等作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地。其次是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经济开发区,通过参观、考察、访问、座谈及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祖国新面貌,了解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调查现代工矿企业、重点工程、科研单位的建设成就和研究成果等,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了解。最后是在引导学生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教育。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二、文化熏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也在世界范围内加速交流与碰撞,对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政治、科技及传媒的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通过优秀文化教育、先进文化建设、外国文明借鉴等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让他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掌握先进的文化理论,正确看待西方文化,有助于他们消除民族虚无主义,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使他们立足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展和创新中不断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民族精神。

(一)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艺术、优良道德、传统美德、民风和气节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认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近现代及当代的国情发展,以理性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当代文化,从而提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认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诸方面的历史及现状,认识祖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习惯。发放民间文化读本、民俗读本、民间艺术读本,在节假日组织一些民俗活动,让学生感受民问文化知识、情怀、情感,热爱我们的文化,并以此为荣。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知识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人文讲座,开展系列经典研读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璀璨的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在历史教育中,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让青少年了解这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和中国倍受欺凌掠夺的屈辱史,从而激发起不让中华民族再受苦难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此外,还要用生动感人的历史事实和民族英雄的榜样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注重当代先进文化的教育。发展先进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先进文化是当代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要用先进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引导他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三)开展吸收外国文明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还必须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脱离时代发展和世界文明大道的民族精神培育,只能导致保守的民族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我们只有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代,将西方文化的各种精髓吸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来,西方的个性精神、科学精神经过批判吸收可以融入自强不息精神;同样。西方的民主精神、法制精神、功利精神经过批判吸收可以和谐地融入厚德载物精神。经过文化的整合与融会,民族精神就更富有凝聚力和先进性。因此,学校特别是高校通过开设西方文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并借鉴、吸收其中的有益养分,引导他们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以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

(四)注重在各学科中培育民族精神。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传授民族精神。学校许多课程都会涉及到民族国家的相关知识,可以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在自然科学方面,像数学课讲祖冲之和古代科学成就,物理课讲创造发明,地理课讲美丽河山,通过讲解让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等。在人文科学方面,像语文课,讲汉语汉字时,如汉字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