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现代社会的民族精神

现代社会的民族精神

环科0811 孔雅雯0820207121现代社会的民族精神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民族精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推崇的。

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我们的心里似乎越来越不重视我们的民族精神,甚至有时候觉得民族精神这种东西非常空虚。

先说说民族精神里的团结统一吧,似乎现在的人都变得越来越自私,一旦涉及到有关利益冲突的事情总是自己优先,很少有礼让的风范。

但近年来的很多事情却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的。

从稍远一点的08年来说,面对512地震,中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且不论有多少人趁乱发了国难财,至少在地震过程中涌现出来了非常非常多自愿去灾区帮助同胞的国人。

地震之前,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是一个没什么凝聚力的国家,经济也不出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如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些人那么自由,可是发生地震之后的中国让很多人都刮目相看。

也有很多人觉得我们80后事扛不起重担的一代,但在地震中的表现都告诉人们或许我们还不成熟,没有长辈们那么精通人世,但是我们队这个国家仍然有着我们的爱,我们愿意为其付出。

从近了讲,大家对于世博会期间爆出的踩踏门事件的态度也很能说明问题。

出现该事件之后,除了部分盲目追星的未成年人,大部分的人还是很团结地站在了武警和志愿者的这一边,很多当时在现场的人也告诉了大家事实的真相。

面对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大家都表现都在告诉着别人,虽然我们没有时时把民族精神挂在嘴边,偶尔我们也会抱怨一下我们的国家,但是我们还是爱着我们国家的,我们心里还是有民族精神的。

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现代我们仍然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例子可以崇拜。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自强不息的人,他们可能不如张海迪那么著名,可能没有海伦凯勒那么伟大,但是他们却用积极乐观的行动展现着自己的自强不息。

2024年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024年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024年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传统,它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品质传承至今,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民族精神,展现锦绣中华的魅力。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同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

这些精神品质包括但不限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这些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精髓。

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和平发展,强调“和为贵”的思想。

我们追求的是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致力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这种爱好和平的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我们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史诗。

无论是古代的农耕文明,还是近现代的工业发展,我们都以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二、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文化等多种形式,将民族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我们的民族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

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讲述民族英雄故事、传承民族文化等方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显露出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它一方面体‎现为一个民‎族历代普遍‎拥有的思想‎与行为等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民族精神具‎有特殊性,又因为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与外在的‎民族的区别‎。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变‎动中,传统民族精‎神一方面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发挥了在空‎前的民族危‎难中支撑民‎族生存的伟‎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些局限性‎。

于是,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在时代大潮‎中,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改进丰富和‎延伸发展。

从广义上说‎,民族精神既‎包括能够引‎导民族前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粹思想,也包括有碍‎于民族生存‎发展的消极‎、落后观念。

在近代,由于民族危‎机深重,因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消极、落后成分,即所谓“国民劣根性‎”就非常突出‎地凸现于国‎人之前。

例如:在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志‎士面对欧洲‎殖民者的鸦‎片侵略,斗智斗勇,为了国人的‎健康而努力‎禁烟。

鸦片遭禁的‎欧洲列强,悍然动用了‎武力,入侵中国,林则徐等人‎在经济武力‎前面落后的‎情况下,勇击敌人。

然而,代表了消极‎、落后的国民‎精神的清政‎府,体现了他的‎腐败、无能、昏庸、懦弱,中国失败了‎。

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率先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善良‎的忠告。

鸦片战争后‎,魏源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有两大弊‎端,即“人心之寐患‎”与“人材之虚患‎”,也就是蒙昧‎无知和空虚‎不实。

他认为“两患”是造成清政‎府封建政治‎衰败和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0世纪初‎,有人在一篇‎题为《民族精神论‎》的文章中指‎出:“自治力之薄‎弱也,公德心之缺‎乏也,共同心之短‎少也,宗教心之冷‎淡也,此数者皆吾‎国近来腐败‎之横观历史‎也。

中国近现代的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的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无数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反对外国侵略的仁人志士以及革命烈士。

这些人身上共同体现了同一种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近现代特色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不断奋斗,也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统治抵抗了外国侵略,使中华民族得以复兴崛起屹立于世界之林。

这种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学习借鉴的时代意义。

我把能体现近代民族精神演变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

第一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反侵略和救国图存运动。

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敌侵侮,陷入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统一、民主、富强成为全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残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各界人士同仇敌忾、拯救国家的热情。

这一时期的像誓死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身殉国的关天培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畏列强的民族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与敌人同归于尽,更体现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还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却体现出国人想摆脱受人欺压、推翻封建统治的救国思想,而杀尽洋人的的义和团运动则体现了中国百姓奋勇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心声。

这一时期还有一部分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如魏源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及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提倡改良中国的政治来救亡中国,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技术来强大祖国的愿望,这也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二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革命救国运动和民族觉醒。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民族精神在当今的体现

民族精神在当今的体现

民族精神在当今的体现
今天,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当今的体现如下:
一、友善友好
1、团结友爱:在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不排
斥是特征显著的一面。

多元文化的融合,不断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友谊
以及改善了民族之间的关系。

2、热情互助:传统的民族精神也表现在中华民族国家的国民对灾害等
遭遇困难的国家和民众的热情互助中,非常突出。

二、追求荣誉
1、追求卓越: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句古诗“求学治学,求真务实”,显得
求学不是为了给自己凭仗而是去追求真理,去追求卓越。

2、追求荣耀:竞争也是民族精神体现,奋勇争先,追求荣耀,成为一
个伟大的民族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三、秉持原则
1、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就已深深融入到中国文化
当中,学习和实践这一原则有助于民族获得强大的实力和全面的发展。

2、克己奉公:原则的秉持也反映到各种行为的克己奉公上,广大的民
众乐意为国家,社会,家庭做出贡献,这就是我们民族强大的优秀精神。

四、勇往直前
1、抗争奋斗:民族精神体现在回顾历史上我们民族抗争奋斗的历史上,只要理想高远,一路砥砺前行,就可以取得大胜利。

2、坚忍不拔:我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处理问题,实现一个强大的民族
血脉,这也是我们民族在当今形成的伟大精神。

以上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在当今的体现,体现出民族的团结友爱、热情
互助、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克己奉公、抗争奋斗、坚忍不拔的优秀
精神,至今已传承到后代,人们将继续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继续弘
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直都在实践中存在,永不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

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从清朝末期的“国人思想”到清末民初的“国民精神”,再到民国时期的“国家精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华民族精神”,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从清朝末期的“讲修睦”,到清末民初的“爱国主义”,再到民国时期的“民族解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内容。

最后,中华民族精神一直在不断发展,一直在不断完善。

在这一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精神。

这些精神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也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找到,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文化认同感。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活力。

它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和
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指引,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爱国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爱国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爱国精神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挫折,从列强入侵到内部动乱,国家的命运备受摧残。

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思潮与爱国精神成为了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思潮在中国迅速崛起。

中国人开始反思近代以来的历史,对于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反抗。

这种情绪催生了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民族主义思潮在陈天华、严复等人的努力下逐渐兴起,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与封建观念和侵略者的统治。

严复在《砚箪集》中写道:“为国民所看重者为家有爱子,故悉心教育,使其长大成才,亦相似也。

”这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呼吁民众维护国家利益与独立。

二、爱国精神的唤醒爱国精神是民族主义的核心,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从晚清到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并弘扬了爱国精神。

中国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激励着人们爱国奋斗。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同时,民间文化也对爱国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湘军的士兵每年都要举行“洗军盆”,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寓意着向祖国表示忠诚与敬意。

中国的爱国诗歌和爱国歌曲也起到了宣传和鼓舞民众的作用。

例如,从晚清开始,《短歌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广为传唱,传达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意志。

这些文化形式使爱国精神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

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回归近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爱国精神在现代中国依然存在,甚至再度回归并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成果,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认同,并且骄傲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成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新推动者。

网络的普及以及平民化的传媒将世界各地的事件直接呈现给人们,培养了年轻人的国际视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

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

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

2019第07期│《党史博采》13引言: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孙中山提出的“民族复兴”问题开始得到了知识界的重大关注,学者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相关问题做了激烈的探讨和分析,九一八事变严重威胁了民族的安危,同时也触发了民众的爱国之情和危机之感,不愿做亡国奴的倡议越发激烈,同时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带来了空前高涨的发展浪潮。

这种思想也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发扬之路,甚至影响至今。

但是随着民族解放,社会发展,民族危机意识开始在当代人们的意识中退却,“民族复兴”话语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开始减少,“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逐渐消亡的现象不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遗憾,更是民族复兴道路上亟待重视的问题。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西方在很早就提到了“民族精神”,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意义的是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

五四运动时期,他在“三民主义”系列演讲中分析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任人宰割的现状,实际上是因为民族缺乏民族精神,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就必须先恢复民族的精神,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开始重视“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为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张君劢对《菲希德对德意志国民讲演》的译文得到了众多知识分析的热捧,其中对于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议论颇受人们欢迎,促进了知识界对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的讨论,包括陈茹玄、雷震、陈兴高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纷纷就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发表言论,郭沫若更是提出“复兴民族是要复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随后,民族解放,改革开放,国家开始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似乎已日渐消弭,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发展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

但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的,中华儿女坚强勤奋、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品质仍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内容(一)民族精神的内容“复兴民族是要复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了当时思想界的共同认识,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众多知识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识。

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共5篇)

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共5篇)

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共5篇)第一篇: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显露出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它一方面体现为一个民族历代普遍拥有的思想与行为等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民族精神具有特殊性,又因为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与外在的民族的区别。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变动中,传统民族精神一方面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发挥了在空前的民族危难中支撑民族生存的伟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些局限性。

于是,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在时代大潮中,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改进丰富和延伸发展。

从广义上说,民族精神既包括能够引导民族前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粹思想,也包括有碍于民族生存发展的消极、落后观念。

在近代,由于民族危机深重,因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消极、落后成分,即所谓“国民劣根性”就非常突出地凸现于国人之前。

例如:在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志士面对欧洲殖民者的鸦片侵略,斗智斗勇,为了国人的健康而努力禁烟。

鸦片遭禁的欧洲列强,悍然动用了武力,入侵中国,林则徐等人在经济武力前面落后的情况下,勇击敌人。

然而,代表了消极、落后的国民精神的清政府,体现了他的腐败、无能、昏庸、懦弱,中国失败了。

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率先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善良的忠告。

鸦片战争后,魏源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有两大弊端,即“人心之寐患”与“人材之虚患”,也就是蒙昧无知和空虚不实。

他认为“两患”是造成清政府封建政治衰败和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0世纪初,有人在一篇题为《民族精神论》的文章中指出:“自治力之薄弱也,公德心之缺乏也,共同心之短少也,宗教心之冷淡也,此数者皆吾国近来腐败之横观历史也。

以上数者,有一于此不足以立国;而况处此生存竞争之世界,乃兼此种种亡国之劣根性,顾安得托迹于一方以自大而终古乎!”鲁迅先生更是以犀利的目光剖视“中国向来的灵魂”,将主奴根性、狭隘散慢、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一一曝光。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阐释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阐释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阐释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团结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优秀品质和共同价值观念。

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种高尚情感和价值观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观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坚守的信念和行动指南,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时的精神支撑。

改革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探索的成功经验。

从改革开放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人民一直在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开拓新路径、积极探索新途径,形成了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全新精神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国家发展、推进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是中国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灯塔,是引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南针。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果,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神的影响

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神的影响

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神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以非凡创造性著称的精神,是以卓绝奋斗著称的精神,是以空前凝聚交融著称的精神,是充满着绵延不绝梦想的精神。

总书记提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科学阐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总书记阐明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科学阐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以非凡创造性著称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上就物质文明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当代中国,物质文明创造更加日新月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无人机技术、AI技术、太空技术等展示综合国力的技术亮相世界,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便利人们生活的技术引领世界潮流。

就精神文明而言,中国不仅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管子、荀子、韩非子等影响至今的伟大思想巨匠,而且产生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和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就制度文明而言,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郡县制,秦汉确立了郡县制,这不仅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更是中国古代社会进步与发展进程中政治制度建设的一次非凡创新。

这一点,英国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插图本)中有精彩评价。

他说:“希腊化城市市民和中国农民建立的行政体制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精妙的两种世俗制度……罗马帝国行政体制在奥古斯都建立后的第7个世纪就土崩瓦解了,而汉朝的行政体制比它早150年,却一直延续到1911年。

”这一体制有效地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性。

资料论近代中国爱国精神

资料论近代中国爱国精神

论近代中国爱国精神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明清的数千百年间,我国各族人民在保卫祖国、防止被外族侵略的过程中所锻造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其巨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意志和信念。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国门被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此后的100多年中,中华儿女满怀爱国热情不断抗争、自救,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抗争篇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为了改变长期对华贸易的入超状态使中国成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主权等,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的主权。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并且中国人民的斗争也转变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一步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完全确立。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与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二、自救探索篇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开始了自救运动。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都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1、农民阶级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中国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负担严重,群众斗争此起彼伏。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外来入侵的时期,这些战争的悲剧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痛,也让他们深刻反思民族意识和自强精神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如何在这个时期得以提升和发展。

一、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

在政治方面,中国被列强侵略,签订了种种不平等的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侵犯,致使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经济上,中国的传统农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市场经济缺乏竞争力,导致国家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

社会上,封建制度束缚了人民的思想和能力,社会困局深重,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二、民族意识的崛起面对外来侵略和国家困局,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逐渐崛起,成为迈向强国之路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历史文化的悠久使中国人民具备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民族的一员,有义不容辞地保卫家园的责任。

另一方面,一些先进思想家和爱国志士倡导民族振兴的理念,鼓励人们以国家利益为先,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三、自强精神的弘扬自强精神在近代中国的崛起是民族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强精神强调个体和国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困境,从而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富强的目标。

鸦片战争后,中国精英阶层开始摒弃旧有的思维方式,追求新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这些探索和改革为中国找到了新的出路,同时也鼓舞激励着人们的斗志和希望。

四、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的结合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和自强精神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紧密结合推动了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奋斗。

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而自强精神则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行动,为实现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结合在晚清时期尤为明显,诸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都是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结合的具体体现。

五、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的启示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自强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民族意识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使人们具备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精神赵士辉【摘要】民族精神不仅是现代化建设本身所包括着的内容,而且体现和决定着一个民族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传统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还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时代精神;民族的时代精神具有世界意义.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腐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期刊名称】《理论与现代化》【年(卷),期】2005(000)004【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建设;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精神;民族时代精神【作者】赵士辉【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N0.4,2005理论与现代化THEORYANDMODERNIZATION 2005-07Jul,2005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精神赵士辉摘要:民族精神不仅是现代化建设本身所包括肴的内容,而且体现和决定着一个民族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椎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传统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还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时代精神;民族的时代精神具有世界意义。

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腐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建设;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精神;民族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 8.8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1502 (200日创刊)()22-{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问题所提出的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在立足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的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文化的积极选择与认同态度。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与民族精神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与民族精神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思潮也经历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变化,从传统文化迈向现代文化,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反映出中国民族精神的风雨兼程。

本文将从民族精神与近代文化思潮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及文化自信与国家自信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民族精神与近代文化思潮的关系中国民族精神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华特色的文化精神,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的内核和灵魂。

在近代以前,中国自古就有个“中华为大”的思想,重视国家、拥护君主、强调社会稳定。

但是,面对列强的逼迫和中国处境的变化,中国的民族精神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中国开启了他的近代史。

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侵略和殖民压迫,中国人民开始探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前途。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出现了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他们致力于通过思想启蒙、革命改造来实现中国现代化和民族独立。

这些思想家逐渐产生了“拒绝外来”,“自主发展”的国民情绪,强化了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抵抗和反击。

而这种种思想,正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近代思潮中的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代表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在早期向民主和现代思想的转向。

20世纪20年代以来,新文化运动兴起,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深化。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不断走向革命、变革的方向,中国的民族精神也得到了重新激发和扩展。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自由,知识革命”,力求推翻旧文化藩篱,倡导“以实验为基础,以观察为方法”,标志着中国文化思潮的现代化、民族化和国际化阶段的开端。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旋律,形成了中国新文化人的自由、革命、不断探索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髓。

从中国人民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从中国人民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从中国近代史论中华民族之精神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系列艰苦及挫折,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而是凭着一种力量走到了今天,这种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那这种精神又是什么呢?它是当你听到中国在2008年可以举办奥运会,就是在你看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就是在你看到08年阅兵式的时候,你一定会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一定有不少的人为这些感动流下激动的泪水。

这不仅仅是泪水,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在什么时候都能看到的,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江泽民在十六大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往往是会体现在一个人一件事上。

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叫虎门的地方,在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件,就是虎门销烟,而负责这次销毁的大臣就是林则徐,他是一个把自己生命放在最后,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他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全,也要将硝烟进行到底。

在反帝侵略的战争中还有很多像林则徐一样,为了自己的祖国奉献生命。

他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者和传播者。

时间推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实在这之前,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即广州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辛亥革命的历次起义中,广州起义是最著名的一次,也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

而在此次战役牺牲的烈士葬于黄花岗,史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在这七十二位烈士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奉献了生命,但他们从不后悔,以坚毅不挠,敢于反抗的精神振奋每个中国人。

在我观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时,其中由胡歌扮演的革命党人林觉民,引起了我的兴趣,他不仅爱自己的国家,更爱自己的亲人。

近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_朱西周

近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_朱西周

近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_朱西周2013年1期(总第79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1.2013GeneralNo.79收稿日期:2012-11-08作者简介:朱西周,男,河南伊川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

·文史研究·近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朱西周(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近代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等等。

与社会经济、政治剧烈变革同步,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民族精神也发生了由旧向新、由古向今的转换,由传统步入近代。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民族精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多样性与复杂性;变革性与爱国性;科学性与民主性;丰富性与零碎性。

关键词:近代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3)01-0106-07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可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古代民族精神———上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2.近代民族精神———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3.现代民族精神———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4.当代民族精神———建国初期到实行改革开放前夕;5.新时代民族精神———20世纪80年代至今。

本文着重分析和论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二个阶段的内容。

一、近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我国近代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等等。

这些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的新变化和新突破,是现代民族精神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一)近代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近代爱国主义是我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对中华民族古典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又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从古典爱国主义向现、当代爱国主义转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视角下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显露出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它一方面体现为一个民族历代普遍拥有的思想与行为等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民族精神具有特殊性,又因为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与外在的民族的区别。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变动中,传统民族精神一方面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发挥了在空前的民族危难中支撑民族生存的伟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些局限性。

于是,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在时代大潮中,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改进丰富和延伸发展。

从广义上说,民族精神既包括能够引导民族前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粹思想,也包括有碍于民族生存发展的消极、落后观念。

在近代,由于民族危机深重,因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消极、落后成分,即所谓“国民劣根性”就非常突出地凸现于国人之前。

例如:在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志士面对欧洲殖民者的鸦片侵略,斗智斗勇,为了国人的健康而努力禁烟。

鸦片遭禁的欧洲列强,悍然动用了武力,入侵中国,林则徐等人在经济武力前面落后的情况下,勇击敌人。

然而,代表了消极、落后的国民精神的清政府,体现了他的腐败、无能、昏庸、懦弱,中国失败了。

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率先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善良的忠告。

鸦片战争后,魏源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有两大弊端,即“人心之寐患”与“人材之虚患”,也就是蒙昧无知和空虚不实。

他认为“两患”是造成清政府封建政治衰败和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0世纪初,有人在一篇题为《民族精神论》的文章中指出:“自治力之薄弱也,公德心之缺乏也,共同心之短少也,宗教心之冷淡也,此数者皆吾国近来腐败之横观历史也。

以上数者,有一于此不足以立国;而况处此生存竞争之世界,乃兼此种种亡国之劣根性,顾安得托迹于一方以自大而终古乎!”鲁迅先生更是以犀利的目光剖视“中国向来的灵魂”,将主奴根性、狭隘散慢、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一一曝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近代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对国民思想精神上弱点的揭露目的是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一次“扬弃”。

因此,他们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并不单单是为揭短而揭短,他们的立足点是在于唤醒全民族的每个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正所谓重铸“民族灵魂”,挺起民族脊梁,振奋民族精神。

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弘扬民族精神?近代先驱者强调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之精华,又要面向世界,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国民精神之精粹。

维新思想家梁启超提出了新民、改造国民精神的两大途径:“一曰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新民说》)。

革命派则主张“上九天下九渊,旁求泰东西国民之粹,囊之以归,化分我旧杂,而更铸我新质”(壮游:《国民新灵魂》)。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也指出,重铸新国魂应该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他们认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凝聚,绵延不绝,原因之一是由于有赖以撑持的“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的精神特质。

而且认为,“夫既以有此精神以为国家过去继续成立之基,即可用此精神以为国家将来滋长发荣之具。

”也就是说,今后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精神(梁启超:《中国道德之大原》)。

他们对心醉西风、迷信欧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同时,他们又指出,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善于从世界潮流、外来文化中充分吸收可以滋养、丰富民族精神的养料。

鲁迅等人盛赞中华民族在汉唐时代吸收外来文化的宽宏气魄,不断抨击守旧者墨守故纸、死抱国粹、盲目崇信东方精神的保守心态。

在民族危机非常严重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的优秀一面不但没有被摧垮、被征服,相反,它在导引着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中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传统,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从近代
之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甲午战争后维新派的“救亡图存”和革命派的“振兴中华”,再到抗日烽火中“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悲壮吼声,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痛恨外敌、鄙视汉奸的民族义愤,不畏强暴、不可征服的民族气慨,整体至上、国家为重的民族大义,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一致对外、共御外侮的民族凝聚力,都显示了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

优秀传统精神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如传统的自强、宽容、重德等精神因素在近代就显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自强精神:近代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表现为不甘沉沦,坚决与屈辱命运抗争;百折不挠,不为任何困难压垮;改革创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拓进取,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社会;乐观自信,对祖国的未来始终充满信心等多方面。

冯桂芬提出要“借法自强”,主张通过“采西学”、“制洋器”等手段改变“不如夷”的状况。

严复提出了“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的忠告,给国人敲响了警钟。

尽管面临空前深重的民族灾难,但中国人民发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坚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洗雪了百年国耻。

宽容精神: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西学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吸纳、摄取、涵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是“五四”时期,在经过多种思潮的争鸣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宏伟开阔、兼容并包的民族气魄。

重德精神: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要“善辅国政,以新民德”。

严复、梁启超等人也大力提倡“新民”、“新民德”。

章太炎强调“无道德者不能革命”,要求革命者具备“知耻”、“重厚”、“耿介”、“必信”等品德。

“五四”时期思想界把道德问题提得更高,如陈独秀就提出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近代思想家提出的理想人格,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圣贤,而是有个性、知食色、平民化的现代国民,同时又推重道德修养,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尚德精神。

此外,如刻苦耐劳的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公而忘私的精神等也都有新的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古树在时代大潮的滋润下,焕发了蓬勃的生机,绽开了旺盛的新芽。

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吞吐容纳的传统,也使外来文化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生长点。

近代史上,西学东渐使一些迥然不同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民族精神得以生成和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科学与民主。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赞美“外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称赞火车、轮船等西方科技是“正正堂堂之技”,还赞颂了英、美等国“公举”邦长、“公议”大事的制度。

严复将西方文化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孕育了“科学”与“民主”两大口号。

五四思想家提出“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请出了德、赛二先生。

科学与民主,成了现代中国的两大精神传统。

中国人的历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严复引进了西方进化论,以“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否定了“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李大钊率先介绍了唯物史观,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壮丽画卷。

人们不再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是已经漂逝的远古,而是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其他如竞争观念、创造精神、个性解放等都截然不同于往昔。

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又增添了新东西。

近现代的哲学伟人们立足于博采古今中外文化,建构新时代的道德和民族精神,这种态度是可取的,至今仍可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