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唐】胡令能(经典诵读)

合集下载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小儿垂钓唐朝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小儿垂钓》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小儿垂钓》阅读练习与答案

《小儿垂钓》阅读练习与答案

《小儿垂钓》阅读练习与答案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人。

【注释】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③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④莓:一种小草。

⑤苔:苔藓植物。

⑥借问:向人打听。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译文】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阅读训练及答案】一(1)从首句中“蓬头”一词,可以推知“垂钓”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衣衫简陋的山村孩子)(2)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改写“侧坐莓苔草映身”一句。

(在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他随意而坐,专注地垂钓,草丛几乎淹没了他的身形。

)(3)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其中一、二句重在写“____”,三、四句重在传神。

(形)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多选题)A.幼稚B.充满童趣C.无邪D.天真可爱正确答案:A B C D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B.三、四两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C.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D.一、二两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

正确答案:A B C D二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2分)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 (2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二年级经典诵读(上学期)

二年级经典诵读(上学期)
第四周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五周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六周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七周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第十四周
村居 (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第十五周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十六周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第八周

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①,阴山下。 天似穹庐②,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③牛羊。
①[敕勒(chìlè)川]南北朝时期敕勒族人生活的地 方,在今山西、内蒙一带。川,平地,原野。②[穹庐 (qióng lú )]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毡帐。③[见(xiàn)] 同“现”,露出。
第九周
《悯农》
作者: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十一周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十二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十三周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原文】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

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

第三册经典诵读版

第三册经典诵读版

小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第三册)1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今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

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学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

2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今译】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气雾霭(ǎi)经阳光照射,呈现出一片紫色的烟霞。

诗人站在山下,睁大了眼睛,忘情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只见白玉般的瀑布倾泻而下,激起了万丈浪花,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璀璨(cuǐcàn)的星辰。

而整条瀑布也更似从天上掉下的银河,闪着摄(shè)人的光辉,加上瀑布飞泄时激起的震耳欲聋的水流声,整个画面看起来壮观而又辉煌(huánɡ)。

3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古诗今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

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4 敕勒歌(汉乐府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今译】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ɡèn)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zhān)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5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今译】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胡令能唐诗《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诗《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情境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前言】《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翻译】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仅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小儿垂钓古诗词

小儿垂钓古诗词

小儿垂钓古诗词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小儿垂钓翻译及赏析

小儿垂钓翻译及赏析

小儿垂钓翻译及赏析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注释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2023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2023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小儿垂钓是诗人胡令能的诗句,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在湖边垂钓的情景。

通过细节的描写,写出孩童天真烂漫的特点。

勾画出垂钓小童的趣景。

壶知道的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儿垂钓篇一设计理念: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

"着力体现三个方面;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

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

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词二十四首(带拼音)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词二十四首(带拼音)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词二十四首1、咏柳【唐】贺知章bì yù zhuāng chéng yī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è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tiān jiē xiǎo yǔ rùn rú sū cǎo sè yáo kàn jìn què w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zuì shì yī nián chūn hǎo chù jué shèng yān liǔ mǎn huáng dū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村居【清】高鼎cao chang ying fei er yue tian fu di yang liu zui chun yan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er tong san xue gui lai zao , mang chen dong feng fang zhi yuan.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绝句【唐】杜甫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ǔ 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tiān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胡令能《小儿垂钓》 (带拼音、注释、译文)

胡令能《小儿垂钓》 (带拼音、注释、译文)

胡令能《小儿垂钓》 (带拼音、注释、译文)《小xiǎo儿ér垂chuí钓diào》作zuò者zhě:胡hú令lìng能néng蓬péng头tóu稚zhì子zǐ学xué垂chuí纶lún, 侧cè坐zuò莓méi苔tái草cǎo映yìng身shēn。

路lù人rén借jiè问wèn遥yáo招zhāo手shǒu, 怕pà得dé鱼yú惊jīng不bù应yìng人rén。

作者介绍:胡令能(785年-826年),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河南省郑州市中牟莆田)。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诗4首。

注释:蓬头:头发蓬乱的样子。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远远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儿垂钓》胡令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小儿垂钓》胡令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小学三年级诗词《小儿垂钓》阅读

小学三年级诗词《小儿垂钓》阅读

【导语】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下面就和一起来了解下小学三年级诗词《小儿垂钓》,欢迎阅读!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哪首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哪首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哪首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儿垂钓相关资料介绍,一起看看吧。

《小儿垂钓》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 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zhì
lú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页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蓬头:头发蓬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 的孩子。 诗句 写出了钓 鱼小孩子 的天真可 爱。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 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 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 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 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 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 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二页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 “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 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 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 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 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 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 “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 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 “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 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诗句 写出了小 孩钓鱼的 专心认真。
应:回应,答应, 理睬。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 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 回应过路人。
古诗鉴赏:
第一页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 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 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 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 《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 (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 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mù] 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 为生,人称“胡钉铰[jiǎo]”。他 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 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 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全诗从形、神两个方面着力 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 言辞明快晓畅,描绘出一幅童趣 盎然的图画。诵读时要用清新活 泼的语调表现出一种自然纯朴的 生活情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三页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 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 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 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 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 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 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 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 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 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