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课件_0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授课老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背诵这首诗。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英年早逝③诗鬼④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字。

(李贺)二、走进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雁门太守行》。

三、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四、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理解诗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1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主义情感2.难点: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三、教学方法采用听诗歌范读、展示图片、讨论、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风格独具的诗人。

下面老师讲个故事,大家猜一猜他是唐代的哪位诗人?他一生致力于吟诗,每次外出都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每得到好的诗句便投入锦囊中,暮归整理成诗。

一次他带着自己的诗卷去拜访韩愈,当看门人把他的试卷呈给韩愈时,韩愈不看则已,一看就拍案叫绝,同学们猜到了吗?他是唐代的哪一位诗人。

这节课我们学习李贺的那首令韩愈拍案叫绝的诗歌《雁门太守行》(二)学习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2.作者介绍3.展示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4.听读诗歌,画出诗的朗读节奏5.理解每句诗的意思a: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黑”、“摧”二字炼字的精妙之处(3)这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角声”、“凝夜紫”是分别从人的哪种感官来描写的?写出了怎样的战地气氛?C: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半卷红旗”和“声不起”的含义(3)“临易水”用了什么修辞?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d: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黄金台”的含义及修辞(3)分析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6.总结归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绘了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6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

2、学习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授课时数:一课时课前活动导引: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引入《雁门太守行》。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唐朝的某一天,一位18岁的少年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

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一打开诗卷,立马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

他立即束带出见,请少年到室上座。

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这位少年是谁呢?(李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贺及他的《雁门太守行》。

二、解诗题。

1、过渡语:要赏析一首诗歌,首先我们得来解诗题。

从课本中哪个部分可以得到关于题目的提示?(课下注释1)(大屏幕出示)“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明确: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乐府诗。

2、过渡语:相传这首诗写于李贺17岁时,如此年轻的李贺为什么要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边塞诗呢?插入诗歌背景介绍:(大屏幕显示)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战争的诗。

明确:从题材上来看,这是一首边塞诗。

过渡语: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看看年轻的李贺到底在诗中写了些什么。

三、读诗韵。

1、观看朗诵视频。

2、生自由读朗读,读准字音。

3、请生读,再请一人评价,师纠正字音。

4、师提问:七言诗的节奏一般为?(明确:四三或二二三)5、齐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清节奏。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5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同学们,“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以文字所呈现的形式,不仅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下面,让我们先聆听一首古诗今唱。

(教师播放音视频)苍凉悲壮的音乐,惨烈厮杀的战场,黑色的云,发亮的铠甲,鲜红的战旗,暗紫的土地。

李贺用色彩斑斓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场战争的盛宴。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雁门太守行》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观看视频。

观看惨烈厮杀的战争场景,感受古诗新唱的旋律。

1、资源准备:《雁门太守行》古诗今唱音视频2、设计意图:以现代的旋律歌唱古诗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新的传承方式。

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古诗可以入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同时音视频的统一,在聆听的同时观看惨烈厮杀的战争场景,对于本课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环节二:解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

是一首古体诗,与格律诗相比较而言,它在字数、平仄、押韵方面没有过多的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唐人喜好用这样的乐府旧题写当时的题材,作品极多,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进行题目讲解)我们暂且不论古体诗还是格律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那“怎样来学习一首古诗呢?”老师想听听各位同学的看法与见解。

看来大家的想法与古人是一致的。

朱熹曾说“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诗歌只有经过反复地诵读,字词的咀嚼品味,才能进入诗的境界,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让我们开启《雁门太守行的》诵读之旅。

学生仔细听讲并做好笔记,了解古体诗。

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回答老师问题设计意图:《雁门太守行》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为七言律诗,对于题目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它是首古体诗,同时让学生理解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获得新的知识。

八年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的认知与经验,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梳理古诗的学习方法。

同时借鉴古人的看法,对古诗学习进行系统的梳理,也以此为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教学教学环节三:沉潜讽诵1、聆听名家诵读,标注读音,划出节奏。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0

品场面之妙,感英雄情结——《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课文解读本课的《雁门太守行》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第六单元24课“古诗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诗歌。

本课几首诗词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根据教材的提示,几首诗词的学习,应注重对学生诗词感悟能力的培养,注重练习诵读,积累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朗读诗韵”和“品读诗意”两个主要环节,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此外,针对本诗《雁门太守行》而言,这是李贺的经典诗作,才华横溢的他,17岁便写下此诗篇,他虽然没有到过真实的战场,却凭借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从而表达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其战争场面的描写更不落俗套,不写千军万马;处处表现人的英雄气概,却没有一处特别写人,实属巧妙!此外,李贺是一个运用颜色的高手,在诗歌场面的构建中,巧用浓烈的色彩,使场面视觉艺术效果更加明显。

因此,本课在构思时,主要通过“品读诗意”以及拓展的“细读赏色”两个环节,来鉴赏本诗的艺术效果。

从情感升华方面,通过对李贺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李贺的才华以及他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从而感悟一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课后推荐一组边塞诗来加深对唐朝文人英雄情结的了解,感悟唐朝盛世文人志士的崇高理想抱负。

二、学情分析本班为我校八年级2班的学生,经过初一以来的学习,对诗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以往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习:1、知人论世,识风格;2、读题文,知内容;3、抓意象,赏意境;4、综全诗,悟情意。

因此,学生课前根据这个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作业,从预习检测看,大部分同学都查阅了李贺的资料,对诗人和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这首诗是写战争场面的。

但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具体诗句的理解还存在疑惑,对诗歌的意境的“美”还缺乏认识。

因此,结合本课的解读和学情分析,以诵读积累和品读鉴赏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解决学生课前预习的提出的困惑,熟读积累,感悟本诗的艺术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 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 报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全诗作者构思唐军活动的 哪三幅图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割据加重,各 地军政长官不服从朝廷统治,起来 反抗朝廷,据地自雄。此诗写的是 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藩镇割据)
全诗作者构思唐军活动的哪三幅图景? 对峙 交战 夜袭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
诗鬼
李贺,子长吉,中唐著名诗人。
7岁时,李贺酷爱诗书,文思敏捷,很早 便诗名远播。
21岁时 ,李贺通过河南府试,获“乡贡 进士”资格。他一心想建功立业,却 遭对手毁谤,被剥夺考进士资格。
27岁时,李贺由于颠沛流离,郁郁寡欢 ,英年早逝,存诗两百多首。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用乐府旧题
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标题中的 “行”是标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zhuó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 胡兵缺宝刀。 ——马戴《出塞》
1意象新奇 2色彩浓艳
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 ——沈德潜
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 —— 陆游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布置作业
• 一 ﹑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 二﹑ 收集课外三句爱国诗歌并加以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