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的墓葬制度(二)

中国的墓葬制度(二)

中国的墓葬制度(二)中国的墓葬制度(二)秦汉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

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

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

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

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在贵族大墓中,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

它们是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房屋。

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一般的横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

这种土洞墓,在汉代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行。

汉代的新的墓制,还表现在中原一带的“空心砖墓”。

它只流行于西汉一代,到东汉基本上即已绝迹。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

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

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

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到东汉在某些地区盛极一时。

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

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

有的石室墓,也绘有彩色的壁画。

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在四川各地,东汉及其以后还流行崖墓。

中国古代棺椁并称,都属葬具。

西汉中期以后的各种横穴式墓,特别是东汉的砖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椁的作用,可称“砖椁”和“石椁”,而墓室内的葬具则是有棺无椁。

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采取“异穴合葬”的形式。

西汉中期以后,制度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妇同墓合葬。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第七章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墓葬的概念与分类
• 古墓葬概所 • 古墓葬分类:帝王陵墓;具有历史纪念意 义的名人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 值的墓葬 • 帝王陵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 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一般规模 不大,随葬物也少 •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保存 有艺术价值较高的壁画等
第七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本节概述:本节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 墓葬的发展,包括古墓葬的概念、分类 和结构;简要介绍了中国现存的著名古 代陵墓,包括秦始皇陵和明十三陵。
第七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本节概述:本节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 墓葬的发展,包括古墓葬的概念、分类 和结构;简要介绍了中国现存的著名古 代陵墓,包括秦始皇陵和明十三陵。
第七章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知识点三:随葬品
• 原始社会:墓中随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和使 用过的物品 • 夏、商、西周:贫富分化悬殊,出现人殉制度 • 战国时期: 用木俑、陶俑随葬 • 西汉中期: 出现各种专为随葬制作的陶质冥器, 这是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 •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用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 和镇墓兽随葬 • 隋唐时期: 随葬大量陶俑 • 宋至明代:用使用物品和珍宝随葬
第七章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墓葬的墓室结构
• 原始社会: 土坑墓 • 夏至汉朝:木椁墓,用木材筑成椁室。典 型的是黄肠体凑,即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 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是木椁 墓的一个重大发展 • 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这是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
第七章 /第三节 中国古代墓葬
知识点五:陵园建筑

中国墓葬文化

中国墓葬文化
宋代墓葬
辽代统治者属于契丹族,其丧葬习俗 流行火葬和铜丝网衣葬。《虏廷事实》 载“其富贵之有亡者,以刃破腹,取 其肠胃涤之,委以香药盐矾……用金 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辽金元墓葬
例如 河北省张家口梳妆楼元墓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王 朝。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及土火结 合葬三种。元代墓葬沿用蒙古族深埋 不起坟丘的习俗,没有严格的陵寝制 度。
二 古代陵寝制度及墓葬规制
例如 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墓葬最初形式 是没有土丘的。春秋晚期,中原地区 出现土丘式墓葬。
春秋、战国墓葬
例如 河南新郑地区的韩国王陵
战国时期,土丘式墓葬普遍流行。 当时的土丘墓高低根据墓主身份尊卑 而定。
春秋、战国墓葬
例如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以地宫为中心,地 宫墙外便是陵园的内外城垣。内城附近有 陪葬墓,西侧还有一处地下建筑,即珍禽 坑。北内城以内,是皇帝的寝陵。秦始皇 陵外城东,除了名扬四海的秦始皇兵马俑 陪葬坑以及马厩陪葬坑外,还有一些陪葬 墓。
在我国,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国 家划定范围作为火葬区,禁止土葬。
水葬
就是将死者遗体 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水葬在我国西南一带 较流行。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在许多神话中,都会把 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 在安葬死去亲人时,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水 葬。
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 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天葬是一 藏族等少数民 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 族的一种传统 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 丧葬方式,人 象。 死后把尸体拿 到指定的地点 让鹰(或者其 他的鸟类、兽 类等)吞食, 认为可以带到 天堂。
古代树葬没有墓穴, 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 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 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 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 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 可。

中国历代墓葬的特点和分辨

中国历代墓葬的特点和分辨

中国历代墓葬的特点和分辨哎,聊起咱们中国历代的墓葬啊,那可真是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

咱们今天就来随便聊聊,不带那些高深的词儿,就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说说这些墓葬到底有啥特点,怎么分辨它们是哪个朝代的。

首先啊,咱们得说说先秦时期的墓葬。

那时候的墓葬,讲究的是个“礼”,啥地位用啥规格,那是一点不含糊。

贵族们的墓,那规模叫一个大,动不动就是几百米见方,还有高高的封土堆,远远看去就像个小山包。

墓里头呢,更是豪华,青铜器、玉器、陶器,一样不少,都是身份的象征。

而平民百姓呢,就没那么讲究了,墓小得可怜,陪葬品也少得可怜,有时候就几件日常用的陶器,甚至啥都没有。

所以啊,看到那种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的墓,你大概就能猜到,这八成是个贵族墓。

接着咱们聊聊汉代的墓葬。

汉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就是说啊,人死了也要跟活着的时候一样,衣食住行都得安排妥当。

因此啊,汉代的墓葬里,经常能看到模仿现实生活的场景,比如厨房、仓库、车马坑等等。

而且啊,汉代的墓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画像石和画像砖来装饰墓室,上面刻的都是些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看起来既神秘又有趣。

如果你在一个墓里看到了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那十有八九就是汉代的墓了。

再来说说唐代的墓葬吧。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所以唐代的墓葬也显得特别大气、奢华。

唐代的墓葬啊,一般都会有精美的壁画,画的都是些宫廷生活、宴饮游乐的场景,看着就让人羡慕。

而且啊,唐代的墓葬还特别喜欢用陶俑来陪葬,有文官、武将、侍女、乐伎等等,种类繁多,栩栩如生。

看到这些陶俑啊,你就能感受到唐代那种开放、包容、自信的文化氛围。

到了宋代呢,墓葬的风格就开始变得简约、朴素了。

宋代人讲究的是“薄葬”,就是说啊,别搞那么奢华的陪葬品了,简简单单就好。

因此啊,宋代的墓葬里啊,陪葬品相对就少了很多,但是工艺却更加精湛了。

比如宋代的瓷器啊,那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啊,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瓷器啊,都美得让人心醉。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唐代的陵园,这样把献殿和寝宫分在两处建造,分别适应了上陵朝 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活的需要,使得上陵朝拜祭祀典礼更 加显出其重要性。
.
2、北宋的陵寝制度
黄泉下的艺术
宋代取消营建寿陵的办法,必须等待死后才开始营造,只有七个月的营建期限。因 为按照礼制,死后七月必须安葬,才得把主神送进太庙供奉。 北宋陵园的主要建筑也和唐代一样有两所: (1)上宫:即是唐代的献殿,亦称寝殿,寝殿的祭品隆重,仪式也隆重。 (2)下宫:也叫寝宫。唐代寝宫建造在陵墓的南方偏西处,而宋代的下宫建造在 陵墓的北方偏西处。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确立——东汉
东汉明帝在推行上陵礼和确立以朝拜祭祀为重要内容的陵寝制 度同时,又改革了宗庙制度。废止为每个祖先建立一“庙”的 制度,把历代神主汇聚到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异室”的 供奉办法。从此陵寝制度和宗庙制度都发生重大变化。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
黄泉下的艺术 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墓穴排列整齐,墓 地投向基本一致,流行多人合葬和幼儿瓮 棺葬
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墓葬分化严重化, 90%以上墓穴狭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少 数墓穴长3M宽2M,随葬品100~200~件,及 其精致。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有妻妾殉葬 痕迹(父系氏族,有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
.
黄泉下的艺术
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战国至西汉
春秋以前,贵族在政治运动中是把朝廷和宗庙并重的,但是在礼制上,宗 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宗庙除了用作祭祖和宗教行礼的处所以外,更作为 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战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发生变 革,贵族势力衰落,集权的君主政权确立,君主的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 宗庙,朝廷不仅用来作为议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同时又是政治上举 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是东汉时期确立的。从东汉明帝开 始举行上陵朝拜和祭祀典礼。本来每年元旦各方都要会集到朝廷,举行 朝贺皇帝的仪式,叫做“元会仪”。当明帝把“元会仪”搬到原陵举行 后就成了“上陵礼”,就使的陵寝在祭祀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了。

中国汉代墓穴简要分析

中国汉代墓穴简要分析

随葬品通常放置在墓主人的周围或棺床附近,也有一些放置在
甬道或墓道中。
壁画与石刻
1 2
壁画
汉代墓穴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历 史故事、生活场景等,风格写实,色彩鲜艳。
石刻
汉代墓穴中的石刻多用于装饰和标识,包括墓碑 、石柱、石兽等,风格简约,造型生动。
3
位置
壁画和石刻通常放置在墓道、甬道或墓室墙壁和 入口处,用以装饰和增加墓葬的威严感。
文化兴盛
汉代文化繁荣,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文化艺术也取得 了巨大成就。
汉代墓穴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晚期阶段
汉代初期,墓穴多采用土坑竖穴墓, 规模较小,随葬品简单。
汉代晚期,墓穴建筑更加豪华,出现 了许多大型的崖洞墓和豪华的陪葬坑 ,随葬品中也有大量珍贵的文物。
中期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墓穴规模逐渐 扩大,出现了石室墓和砖室墓,随葬 品也更加丰富。
建筑材料
汉代墓穴的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材和砖,其中石材主要用于墓门、棺 床等部分,而砖则用于墓墙和地面。
随葬品
种类
01
汉代墓穴中的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漆器
等,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和武器。
特点
02
随葬品多以实用为主,其中陶器多为生活用具,铜器则多为礼
器和武器,玉器则多用于装饰和殓葬。
位置
03
体现汉代艺术风格
壁画
汉代墓穴中的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 观念和艺术水平,如人物画、山水画等。
雕刻
汉代墓穴中的雕刻技艺精湛,形象生动,代表了当时雕刻艺术的 最高水平。
建筑风格
汉代墓穴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技艺高超,体现了当时建 筑艺术的高度发展。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h
6
三、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帝陵
秦始皇陵
h
7
h
8
汉茂陵
h
9
南朝陵墓
南朝陵墓石刻规格: 帝陵:石兽一对(天禄、麒麟),神望柱一对,石碑一对 王公贵族墓:辟邪一对,神望柱一对,石碑一对
镇墓神兽
1.天禄:头部双角,象征“天命”、“禄位”放在帝陵 前以显示其尊贵。 2.麒麟:头部独角,是我国传说中的“四灵”兽之一 ,视为“仁兽”,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也被置于帝陵 前。 3.辟邪:头部无角,意为辟除邪恶,一方面作守护 墓主之用,另一方面,显示墓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用于诸侯王墓。
土穴木板墓原始社会棺椁黄肠题凑西汉马王堆棺砖石墓随葬品三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帝陵秦始皇陵南朝陵墓南朝陵墓石刻规格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h
1
一、中国古代墓葬的概述
1.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2.古墓葬分类: 帝王陵墓、名人墓地、历史和艺术价值墓葬
二、中国古代墓葬结构 1.地面部分:封土(封土的沿革)
➢“方上”形式——盛行于秦汉时期,如: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陵墓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宝城宝顶”——盛行于明清时期,如: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 陵、清西陵
h
2
2.陵园布局
➢祭祀建筑区,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主要是祭 殿。
明十三陵—长陵 —祾恩殿
h
3
➢神道:主要是石像生
➢护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机构,由衙署、市衙、住宅等 组成。
h
4
3.地下部分:
土穴木板墓——原始社会 棺椁、“黄肠题凑” 砖石墓
西汉马王堆棺 椁
h
5
随葬品

中国古陵墓

中国古陵墓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目录 一、概说
1.基本概念 2.丧葬方式 3.陵墓类型 4.陵墓的意义 5.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二、各朝代陵墓的布局形制
1.夏商周陵墓 2.秦陵墓 3.汉陵墓 4.唐陵墓 5.宋陵墓 6.明陵墓 7.清陵墓
一、概说
1.基本概念:
坟、墓 :古时墓葬有隆起封土的叫坟,与地面齐平的叫墓。后来统称为墓。 冢:高大的坟墓。 丘:王公等人的墓。 封:诸臣的墓称为“封”,后也指“坟”。 山、陵: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二、各朝代陵墓的布局形制
1.夏商周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 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 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 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1)地下——木椁室 (2)地上——祭祀性建筑 实例: (1)现今发掘的较大的奴隶时期的陵墓为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殷墟,又名殷虚,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 ,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 (2)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国五墓 (3)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王墓群
昭陵依九嵕山峰,九峻山山势突兀,南隔关中平 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 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 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 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由 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 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 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营建昭陵时,极力宣扬薄葬,目 的是为了使"歼盗息心",。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的 十分奢华。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 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死后葬入玄 宫,与长孙皇后合寝,以便让皇后按礼制在寝宫内侍 奉墓主。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 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唐代诗人杜 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 有名人物的坟墓。

中国古代墓葬概论 jiangyouxiaomei

中国古代墓葬概论 jiangyouxiaomei

中国古代墓葬概论1、墓葬起源,演变。

最初的人类和动物一样死后是抛尸荒野的,大概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墓葬”。

但这一时期的墓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墓葬,而只是简单地埋葬死者的意识。

但就是这一点点对自己的尊重,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人类文明的脚步,它从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的成熟。

旧石器时代。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

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

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有意识的埋葬死者,并且产生灵魂不灭的观点。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早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无规律,多单人仰身直肢葬,少量合葬,无棺椁,有陪葬品。

男性多陪镰刀,斧头;女性多陪石磨盘,石磨棒。

反映男女分工。

仰韶文化。

新石器中期,墓穴排列整齐,墓地头向基本一致,流行多人合葬(母系氏族,族外婚制)和幼儿瓮棺葬(房屋旁边)。

族外婚制:婆婆公公也就是姑姑舅舅1氏族:1氏族女性VS 2氏族男性女儿儿子2氏族:2氏族女性VS 1氏族男性女儿儿子龙山文化。

新石器晚期,墓葬分化严重化,90%以上墓穴狭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少数墓穴长3m宽2m,随葬品100~200件,极其精致。

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有妻妾殉葬痕迹(父系氏族,有比较固定婚姻关系)。

以上3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都处于中原地区。

这一地区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墓,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

多数的墓是单身葬,后期有不少合葬。

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墓穴往往数以百计的有序排列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头向一致(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

无棺椁,有陪葬品。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太湖文化区:平地堆土埋人,单人俯身直肢葬,头向一致,无棺椁,随葬品以日用品为主,发现稻谷。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历代墓葬的知识进行整理和介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历代墓葬知识整理》,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篇1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土坑墓和木椁墓两种形式。

土坑墓是最早的墓葬形式,即在地面挖出一个坑,将死者放入后掩埋。

木椁墓则是在土坑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木头做成棺材,将死者放入后埋入地下。

在随葬品方面,先秦时期的墓葬主要有陶器、玉器、铜器等。

二、汉代汉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和石室墓两种形式。

砖室墓是用砖块砌成的墓室,石室墓则是用石块砌成的墓室。

在墓室的建造上,汉代墓葬注重对称和等级,墓室内的壁画和石刻艺术也非常发达。

随葬品方面,汉代墓葬主要有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三、唐代唐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和石室墓两种形式,与汉代墓葬不同的是,唐代墓葬的墓室更加宽敞,墓室内的壁画和石刻艺术也更加精美。

随葬品方面,唐代墓葬主要有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尤其是唐三彩器,成为了唐代墓葬的代表性随葬品。

四、宋代宋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和石室墓两种形式,墓室的建造风格更加简洁,墓室内的壁画和石刻艺术也不再像唐代那样精美。

随葬品方面,宋代墓葬主要有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历代墓葬知识整理》篇2历代墓葬知识整理墓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和科技水平。

以下是对中国历代墓葬知识的整理: 1. 殷商时期殷商时期(约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室面积一般较小,通常在 2-3 平方米之间。

墓葬中常随葬有陶器、玉器、铜器等物品。

2. 周代时期周代时期(约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256 年)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发展时期。

周代墓葬分为王室墓和贵族墓两种。

古代陵墓制度

古代陵墓制度

古代陵墓制度古代陵墓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用于安葬君主、贵族或其他重要人物的一套规范和仪式。

在古代社会,陵墓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也是王权的象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陵墓规模和结构、陵园设计和陵墓礼仪等方面介绍古代陵墓制度。

一、历史背景陵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并且认为死者需要有一个安宁的居所。

因此,陵墓制度在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演变和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古代陵墓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

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已经有了一系列规范的陵墓制度。

而典型的陵墓制度则从秦始皇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

在其他文明中,如古埃及和古希腊等,也都存在着独特的陵墓制度。

二、陵墓规模和结构古代陵墓的规模和结构通常与逝者的地位和身份有关。

君主和贵族的陵墓往往规模较大,结构复杂而精美。

在中国的古代陵墓中,以明、清两代的皇家陵墓最为著名。

例如,明朝的明陵和清朝的清东陵,都是具有浩大规模和独特建筑风格的陵墓。

这些陵墓通常由一系列建筑群组成,包括牌坊、石桥、神道、石像、宫殿、墓室等。

另外,埃及的金字塔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陵墓之一。

金字塔作为古埃及法老的陵墓,结构庞大而庄严,代表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

三、陵园设计古代陵墓不仅在规模和结构上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陵园的设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陵园作为陵墓的周围环境,往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加了陵墓的庄严和美感。

在中国,陵墓通常选址于山水之间,利用自然的地形和景观进行布局。

陵园内通常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草,如松树和梅花等,以增加陵墓的庄严和肃穆。

同时,陵园还会建造湖泊、池塘等水景,为陵墓增添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气氛。

四、陵墓礼仪古代陵墓制度在陵墓的建造和管理过程中,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

陵墓礼仪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规范和维护。

在中国的陵墓礼仪中,通常包括陵墓祭祀、祭祀仪式和祭器制作等环节。

陵墓祭祀是指对陵墓进行祭拜和祈祷,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

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

“墓葬的布局和结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
古代墓葬的布局和结构,充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不同等 级的人,其墓葬的大小、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 对于身份和地位的重视。同时,家族观念也在墓葬布局中得到体现,家族成员 往往集中在同一墓地,反映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
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制度
进行
秩序
墓葬
情况
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方面墓葬中国古代 观念
反映
古代
文化
礼仪
通过
了解
中国
要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学术著作。作者通 过对古代墓葬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灵魂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如何通过墓 葬制度表现出来。 本书对古代墓葬制度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阐述。作者指出,墓葬制度是古代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灵魂的观念。通过对古代墓葬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本书对古代墓葬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从早期的土葬制度到后来的火葬制度,从简单的墓 穴到复杂的陵墓,古代墓葬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 墓葬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再次,本书对古代墓葬制度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一章讨论了墓葬的装饰和象征意义。作者分析了墓葬中的各种装饰图案和符 号,如壁画、石刻、陶器等,探讨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和宗教信仰。这些 装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信仰,以及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古代墓葬形式

古代墓葬形式

古代墓葬形式
- 地洞墓:将墓穴挖掘在地下,然后在墓室内安放棺椁和陪葬品,这种墓葬方式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早期的青铜时代。

- 方形墓:多见于商代和西周时期,这种墓葬形式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墓穴,墓室内有石室和土室两种类型。

- 圆形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墓葬形式,墓穴呈圆形或半圆形,通常有一条或多条通道连接墓室,墓室内安放棺椁和陪葬品。

- 窖穴墓: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墓葬方式,墓穴通常建在地下,呈长方形或圆形,墓室内有多个房间,用于安放棺椁和陪葬品。

- 地宫墓:唐代以后的一种墓葬形式,墓穴规模庞大,通常有多个墓室和走廊,墓室内设有石棺和陪葬品。

- 坟墓:是中国古代墓葬的一种重要形式,通常建在地面上,呈长方形或圆形,墓碑立于墓前,墓地周围常有围墙或石碑。

- 石窟墓:将墓穴开凿在山体或岩石中的一种墓葬方式,多见于北魏、北周和隋唐时期,墓穴内设有石室和石棺。

- 高台墓: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墓葬形式,墓穴建在高台上,通常由多层石块或土块堆砌而成。

- 水下墓:在水下建造的墓葬形式,主要见于南方地区的水乡地带。

这些墓葬通常建在湖泊、河流或水塘中,墓穴内设有石室和石棺,能够保存较长时间。

- 马蹄墓:形状独特的墓葬,呈马蹄形或半圆形,墓穴内设有石室和石棺。

- 悬棺墓:将棺椁悬挂在悬崖或岩壁上的墓葬形式,墓穴内设有石室和陪葬品。

不同的。

古代坟墓的考古学解读

古代坟墓的考古学解读

古代坟墓的考古学解读古代坟墓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考古学家深入探索历史的宝贵资源。

通过对古代坟墓的考古学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坟墓的布局、墓主人的身份、殉葬品以及相关仪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揭示古代坟墓的神秘面纱。

一、坟墓的布局古代坟墓的布局通常与人们对生死、来世等观念有关。

大部分古代坟墓都存在墓道、墓室和配套设施等元素。

墓道通常是连接地面与墓室的通道,使人们需要穿过墓道才能进入墓室,体现了人们直面死亡的恐惧与敬畏之情。

墓室则是坟墓的主要部分,葬有墓主人及其殉葬品,其布局常常与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二、墓主人的身份古代坟墓往往能够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对坟墓内殉葬品、文字记录等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推测出墓主人的职业、社会地位、族群归属等信息。

例如,在中国的汉墓中,经常可以发现对墓主人身份的明确刻画,如皇室家族、政府高官等。

这些信息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揭示了墓主人的权力和特权。

三、殉葬品的意义殉葬品是古代坟墓中常见的物品。

它们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殉葬品的种类很多,有陪葬品、陪葬动物、陪葬人等。

通过研究这些殉葬品的制作材料、形态和数量分布等特征,可以推测出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观念以及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信息。

四、相关仪式的解读在古代坟墓的考古学解读中,相关仪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包括陪葬仪式、祭祀仪式等,这些仪式反映了古人对死亡和来世的看法,以及相应的宗教和信仰体系。

通过对古代墓葬仪式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生命、死亡、祖先崇拜等方面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总结:通过对古代坟墓的考古学解读,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坟墓布局、墓主人身份、殉葬品以及相关仪式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揭示了古代人们对生死、来世等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古代墓葬研究古代墓葬的结构和墓葬习俗

古代墓葬研究古代墓葬的结构和墓葬习俗

古代墓葬研究古代墓葬的结构和墓葬习俗古代墓葬研究:古代墓葬的结构和墓葬习俗古代墓葬是对古人生死观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反映,其结构和习俗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以古代墓葬的结构和墓葬习俗为主线,探讨古代墓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一同走进古代人们的葬礼仪式和思维方式。

一、墓葬结构古代墓葬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方墓、圆墓和坑墓等。

方墓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即墓穴呈方形;圆墓多出现在北方地区,墓穴呈圆形,象征无穷;坑墓则是将遗体安放在深坑中,并覆盖土坡,形式简单实用。

除了墓穴的构造,古人还注重墓碑、神道和陪葬品等元素的设置,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祭扫传统。

二、墓葬习俗1. 葬礼仪式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视为传统习俗和道家思想的体现。

葬礼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中期送葬、后期祭扫。

前期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葬地和墓穴,准备祭拜用具,扫墓器具等。

中期送葬时家人和亲朋好友要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进行祭奠活动。

后期祭扫则为家人亲自前往墓地焚香、扫墓,并祭拜祖先。

整个过程充满了对逝者的缅怀和感恩之情。

2. 陪葬品古代墓葬中常常出现大量的陪葬品,它们是为了在来世能够满足逝者生活需要而埋入陵墓中的物品。

陪葬品的种类繁多,如陶瓷器、铜器、玉器、青铜器等,不同的品类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水平。

陪葬品的精美程度也常常显示出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族财富。

三、墓葬研究成果古代墓葬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丰富的遗存对于研究历史、社会、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阶级分化等内容。

同时,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器物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手工艺、艺术水平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改进,墓葬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首先,通过墓葬的分布和结构,我们能够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布局和文化地理特征。

其次,通过对墓葬中出土的陶瓷、青铜器等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手工艺的发展和技术传承,探索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陵墓
中 国 古代陵墓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
“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墓”
则指埋棺之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不掩 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荒野。大约从旧石器 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开始对死者遗体进行埋葬,
一方面是出于对集体成员的关怀和对死去亲人的 眷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和原 始宗教的出现。在对灵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幻 想的基础上,人们渐渐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于 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以讨好死者灵魂,由此 产生了各种葬法。
椁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空间再加的一层,用 于在土穴之中保护棺木,棺椁之间形成的空间用来放置 随葬品。战国秦汉时期所用的木椁,规模巨大形如墓室, 又叫椁室,又因为形状象方井,又叫井椁。椁室被分割 成若干部分放置棺木和随葬品。曾侯乙墓的椁室高为 3.1~3.5m,用了3171根长木条,380m3的木料。椁室的 制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 就是制椁的木料全部采用柏木的姜黄木心,“题凑”则 是指将柏木层层平铺垒筑在四周,而且木头都朝内与同 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这种椁室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 为帝王广泛采用。汉以后用空心砖垒筑的墓室,起到了 保护棺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以前椁的作用,原来的棺 椁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后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层叫做 椁。
商代玉凤 (河南安 阳殷墟妇 好墓出土)
商代 玉龙 (河 南安 阳殷 墟妇 好墓 出土)
西周漆 豆(复 原)北 京房山 琉璃河 西周墓 地遗存
东周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东周冰槛(金字边)(曾侯乙墓出土)
东周金银镶嵌龙凤形方案(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东周莲 鹤方壶 (河南 新郑出 土)
(2)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生产技术发达,为 社会上层广泛采用。并且青铜礼器成为 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贵族墓葬 多采用青铜礼器随葬。在安阳殷墟的妇 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就有210多件。曾 侯乙墓的全套青铜礼器重达10to秦铜车 马制作精致,结构复杂,技艺精湛,比 例准确,被称为“青铜器之冠”。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数千年璀灿的文化历史,也可以懂得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萌芽时代就已出现原始墓葬。

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及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是两个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的遗骨。

皆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

该墓葬反应了原始社会的多重信息。

其一:中国原始人类已能简单提炼利用矿产资源,而相比之下,西方大陆的矿产利用相对较晚。

因此商周时期,中国矿产使用和利用水平高于其他世界各国是有原因的,起点不同而一定时期内发展势必存在差距。

其二:红色赤铁矿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的观念的反应。

因此,当时就已产生了原始宗教的崇拜。

其三,死者随葬品中的农具反应原始时期人们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而装饰品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工艺水平精湛,人类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

而这些商品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见证,原始艺术的萌芽已经出现。

母系社族时期盛行对偶婚制度,对偶婚下的夫妻关系松弛,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则盛行单人葬和同性合葬,母子合葬,但没有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夫妻合葬和父子合葬,女子的配偶是其他氏族的男子,男子死后必须归葬本氏族,显示出其对母系氏族的血缘依附关系。

父系社会时期,墓葬出现了三大特点。

一:婚姻形态的变化在埋葬方式上得到充分反映,与前一时期有显著不同。

不但盛行单身葬,还出现了以男子为主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

而且男女合葬墓中女子多成屈辱或侍奉男子的形态出现,反应妇女地位的下降和父系统治的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特点
1、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墓。 2、以单身葬为主,后期有不少合葬。 3、以仰身直肢为主,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 葬。

4、墓穴有序排列,头向一致。 5、无棺椁,有陪葬品。

仰 韶 文 化
龙山文化
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特点



太湖文化区:平地堆土埋人,单人俯身直肢葬,头 向一致,无棺椁,随葬品以日用品为主,发现稻谷。 良渚文化的贵族多埋葬在人工高台上,晚期有墓坑, 木质葬具,随葬精美玉器。 江汉文化区: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屈肢葬(跪屈, 蹲屈),无棺椁,有用鱼随葬。 燕山文化区:以石头筑幕墙,封墓顶,墓室结构宏 达,多为单室,有些还有围墙。单人仰身直肢葬为 主。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 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 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 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 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 方式衍生出来的。 “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 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

长明灯
公元1400年,人们发现古罗马国王之子派勒 斯的坟墓里也点燃着这样一盏灯,这盏灯已持 续燃烧了2000多年!风和水都对它无可奈何, 熄灭它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抽走灯碗里那奇怪的 液体。 公元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军队冲进 了英国教堂,解散了宗教团体,挖掘和抢劫了 许多坟墓。他们在约克郡挖掘罗马皇帝康斯坦 丁之父的坟墓时,发现了一盏燃烧了1200年 的灯。

战国帛书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 书 和汉帛书 。 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2 年被盗出, 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子弹库楚帛书,宽38.7 厘米,长47厘米,字体为楚国文字,用墨书写, 共900余字,奇诡难懂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 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 又称楚缯书,据考证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 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 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 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
主讲人:霍玢
中国古代墓葬概论
中国古代墓葬发展演变

最初的人类和动物一样死后是抛尸荒野的,大 概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墓葬”。但这 一时期的墓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墓葬,而只 是简单地埋葬死者的意识。但就是这一点点对 自己的尊重,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人类文明 的脚步,它从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的成熟。
旧石器时代


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每个图 像周围有题记神名,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 色描绘植物枝叶图像。 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 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 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 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 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 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 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 分毫不爽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彗星图帛书
曾侯乙墓
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 的国君。曾侯乙墓是他的墓葬,整体呈“卜” 字形,墓室呈多边形竖穴墓。 内臵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 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个室。东 室臵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 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臵 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臵兵器及车马器等。西 室臵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 者为13~26岁的女性。

有一些人大胆推测,这种灯就是使用电的灯,灯 碗里那看似燃料的液体可能就是用来导电的汞, 所以“燃料”看起来永不见少,这种用电的灯也 不会怕风吹雨打。古时的希伯来人就秘密地保守 着现代叫做电的技术。据描述,13世纪,一个叫 杰彻利的法国人拥有一盏灯,没有任何油或灯芯。 通常灯被放臵在他房间的前廊,每一个人都可以 看见。当杰彻利被问及灯为什么会亮时,他总是 微微一笑:“保密!”杰彻利做过许多与电有关 的实验。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仇家侵犯,他发明了 一种放电按钮,能够放出一股电流到门上的铁把 手。当杰彻利按下按钮时,闪亮的蓝色火花就会 突然冒出来。



公元1540年,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在罗马的亚壁古道旁 边的坟墓里发现了一盏燃烧的灯。这个坟墓据说是古 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女儿之墓,西塞罗的女儿死于公 元前44年。显然,这盏灯在这个封闭的拱形坟墓里燃 烧了1584年!更有趣的是,坟墓里的尸体浸在一种未 知的液体中,看起来像是刚刚才死去一样,原来古人 用这种液体来保存尸体。 17世纪中期,在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一位叫杜· 普瑞兹 的瑞士士兵偶然发现了一个古墓的入口。在这与世隔 绝的坟墓,竟然有一盏正在燃烧的玻璃灯,惊异之余, 他把这盏神秘的灯带出了坟墓,送给了修道院,修道 院里的僧侣们同样目瞪口呆,这盏灯至少已经燃烧了 千年。他们像宝一样保存着它,可惜的是,几个月后, 一位老年僧侣竟然不小心把它碰掉在地上,摔碎了。


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 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编磬
鼓 底座
封建社会
事死如奉生: 墓葬形制日益与日常房屋建筑类似,专为随葬 而制作的明器流行,用来模拟日常生活用具, 牲畜以及人员,代替了人和动物的殉葬,同时 又达到生死如一的要求。地上建筑普遍流行。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坑,用砖和 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 大变化。 (横穴墓是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 墓室,故称“崖墓”,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 房屋。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一般的横穴 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 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这种土洞墓, 在汉代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行。)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 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 为小。

墓地的地面上建有房屋,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 的,类似后世的所谓享堂。 墓内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 放在椁室正中。 人和牲畜殉葬普遍。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 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臵正当墓主 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 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 的腰坑。

魏晋南北朝

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由于战乱,厚 葬之风有所改变。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 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 布局简化, 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 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例如:洛 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 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 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 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 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
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 地面。有些大墓天井有三、四个之多。这是出 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 显得门多宅深,院落重重。 从西晋开始流行用陶制的 “镇墓兽”随葬。北 魏墓中的镇墓兽成双,臵于墓门的两侧,作卧 伏状。到了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一 为兽面,一为人面,都作蹲坐状。 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在墓内臵墓志。两晋的墓 志,有石质或砖质,形状多为长方形,是从墓 碑演变而来的。到了北魏后期,才流行方形有 盖的石质墓志。从此以迄隋唐,乃成定制。

黄肠题凑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 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 的框形结构。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 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 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子以下的 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 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 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 “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梓宫:皇帝﹑皇后或重臣以梓木制做的棺材棺材。 便房:1、古代帝王﹑诸侯王等墓葬中象征生人 卧居之处的建筑,棺木即臵其中。重臣死后,亦 有受赐而享此殊遇者。 2、墓中供小坐休息的地方。对此记载存在两种 不同的理解:一种看法认为“便房”是供墓主人灵 魂休息使用的地方。从已经发现的众多汉代诸侯 王墓葬看,前室中一般布臵华丽,有些还摆放着 餐饮,乐舞用具,无疑是供墓主人休息的房间。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 象征血液,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 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有意识的埋葬死者,并且产 生灵魂不灭的观点。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早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
穴无规律,多单人仰身直肢葬,少量合葬,无棺椁, 有陪葬品。男性多陪镰刀,斧头;女性多陪石磨盘, 石磨棒。反映男女分工。 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墓穴排列整齐,墓地头向 基本一致,流行多人合葬和幼儿瓮棺葬。 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墓葬分化严重化,90%以 上墓穴狭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少数墓穴长3m宽 2m,随葬品100~200件,极其精致。出现成年男女合 葬墓,有妻妾殉葬痕迹(父系氏族,有比较固定婚 姻关系)。
墓制承袭商周。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 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仍流行 附设“车马坑”。 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关中和 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 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 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 地面建筑出现。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 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尚未发现王陵, 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诸侯、贵族的 大墓一般是“中字形墓”或“甲字形墓”。 有严格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 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 殉人在西周中期以后稍减,但直到春秋战 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也多在 墓底设腰坑。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
奴隶制社会

社会等级性显著:
贵族大规模墓葬出现,后期出现地上建筑。墓 葬有棺有椁,随葬品丰富,殉葬现象突出。 贫民墓葬仍以单人长方形竖穴式土坑为主,有 棺无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