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

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

业兼修。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读此章时,尤其要注意参照《礼记·学记》。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者们的歧义主

要集中在对“时习”两字的理解上,而“时”字在《礼记·学记》

中恰恰有解释,其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

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朱熹的理解是:“禁于未发,谓豫为之防。当其可,为适当其可告之时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6)《学记》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师者在施教时要把握时机,弟子不端的念头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弟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时候施教,这才是合乎时宜。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怎么补救也难以有所成就了。这个“时”字与本章的“时”应是同义:时宜、适宜。在孔子看来,“时”与“权”统属于“义”,而“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论语·宪问》记载,卫国的公明贾对孔子说,公叔文子能够“时然后言”“义然后取”,孔子深表怀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时”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十次,并没有一次作“时常”“经常”讲。杨伯峻也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

为“时常”,认为这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杨伯峻《论语

译注》)。

 

至于“习”字,仍需作简单的辨析。“习”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说文解字》:“习,数飞也。”段玉裁注引《礼记·月令》:“鹰乃学习。”他认为,习字的引申之义为习熟。实际上,“习”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同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以,古人也认为,“习,学也”(《吕氏春秋·审己》注)。只不过,“学”

的重点在于理论传授,“习”的关键是实践习练。北宋哲学家二程认为“‘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习如禽之习飞”(《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7)。“学”固然重要,“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但是,只“学”不“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礼记·杂记下》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这就是说,听闻、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落实到自己具体的行动上。《论语·公冶长》也记载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是说子路在学到知识之后,急于付诸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就恐怕再学到新的知识。《论语》中还记载孔子积极鼓励动员其弟子出仕,还曾向当政者推荐他的弟子从政,而为政本身即是“习”。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汉代徐干《中论》卷上《修本》记载:“孔子谓子张曰:‘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改此,虽闻何益?’”学习就是为了完善自己,这与孔子所倡导的“古之学者为己”正相契合。可见,“学”必须与“习”紧密结合。学到知识又能运用得上,自然是令人愉悦的。

 

后两句话比较容易理解。本章的时限大致可以确定,当在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前后,是年,孔子48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一年鲁国发生内乱,“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远方”,指较远的诸侯国。此前,孔子的弟子皆为鲁国人(如孟懿子、南宫括、颜无繇、曾皙、冉耕、仲由、漆雕开、闵损等),从此以后,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弟子逐渐多了起来。孔子欢迎这些远道而来求学的弟子,他曾称道端木赐(字子贡)为他招致不少远方的弟子,说:“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孔丛子·论书》)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异、成长环境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在弟子之间甚至部分弟子与孔子之间,产生诸多猜忌排斥,见解常相枘凿,以至于孔子不得不向他们表白:“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此事曾长期困扰着孔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死后,孔子十分悲痛,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南朝宋代裴骃《集解》引王肃曰:“颜回为孔子胥附之友,能使门人日亲孔子。”是说颜回与孔子原本无亲无故,但入门之后,能够让众多的弟子逐渐亲近孔子。对此,孔子当然感触颇深,因为,弟子是否亲近其师,不仅是个人间的问题,更是攸关教育成败的大问题,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的那样,“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

师辅而不反(返)也”。

 

孔子对于他的不少弟子并不满意,他直言训斥他们,弟子之间也曾相互指责,这在《论语》中都有记载。可见,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具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

 

综上可以得知,本章是孔子在诱导其弟子学习、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友爱宽容,进德修业,最后成就为君子之人。那么,本章的文意就十分清晰了,孔子说: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岂不也很愉悦吗?远方的同学前来和你们共同学习,岂不也很快乐吗?别的同学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岂不也不失为君子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 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 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 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 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 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 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 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 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 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 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 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 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 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个人述职报告】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以下是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 __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国学经典名句之论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论语)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论语) 8.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论语) 9.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论语) 1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论语) 11.立足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山。(论语) 1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论语) 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论语) 14.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以情恕人,以理律己。(论语) 15.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论语) 16.居安虑危,处治思乱。(论语) 17.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论语) 18.直不犯祸,和不害义。(论语) 19.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论语) 20.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论语) 21.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理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论语) 2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论语) 23.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论语) 24.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论语) 25.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论语) 26.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论语) 2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30.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3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3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3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7.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 3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3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4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精选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1星期三,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来到学校参加古诗经典诵读比赛。 比赛前,陈老师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眼睛要看前方,动作忘了,可以看小主持人怎么做。 比赛开始了,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刷”地站了起来。此时,我的心像一只小兔子“扑通扑通”地跳着,但是想到陈老师的叮咛,我挺直胸膛,目视前方,跟随音乐节拍,用最洪亮的声音,最浓厚的感情唱完了《相思》。小主持人领读后,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很有感情地诵读了《清明》和《游子吟》。 比赛结束后,我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心想:我们得了第几名?当陈老师告诉我们得了一等奖,我兴奋得一

蹦三尺高。通过这次比赛,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付出辛勤的努力就会有好的回报。这次诵读的成功,正是陈老师和同学们努力的结果。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作文210月10日的下午,学校在多媒体会议室举行“祖国伴我成长的朗诵比赛”。 我是代表三(2)班来参加这次的比赛,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不会辜负老师、同学对我的期望。 比赛开始了,看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精彩朗诵,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冲上去朗诵,可是班长抽到34号才上场,而且又是倒数第三呢!所以我只能在下面耐心等待,等啊!等啊!终于轮到我出场了,当主持人说:请三(2)班的同学做好准备,我激动万分、信心十足的走上了朗诵台,我向领导、老师、同学们行了队礼。开始朗诵了,我有感情朗诵对国旗的敬爱的诗篇,虽然不是很大声,但是我已经尽力了。朗诵完了,我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当主持人要公布分数时,我既紧张又害怕,主持人说:三(2)班最后得分9.44分,得了优秀奖。我听了很伤心,因为我没有获得前三名而感到遗憾。这时,老师鼓励我,妈妈安慰我,我的心情慢慢恢复了平静。 虽然这次我获得优秀奖,但我并不灰心,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我一定会努力的,请同学们相信我。

论语学而篇教案精编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笠翁对韵》教案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悦 乎。有 朋 自 远 方 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1) 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 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孝 悌,而 好 犯 上者,鲜 矣; 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乱 者,未 之 有 也。君 子 务 本, běn lì 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欤。(2)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è xiǎn yǐ ré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鲜 矣 仁。(3) zēng zǐ yuē 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bú zhōng hū 曾 子 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yǔ péng yǒu jiāo ér bú xìn hū chuán bù xí hū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4)zǐ yuē dǎo qiān shèng zhī guó jìng shì ér xìn jié yòng ér ài rén 子 曰:道 千 乘 之 国,敬 事 而 信,节 用 而 爱 人, shǐ mín yǐ shí 使 民 以 时。(5)

《论语_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 本文简介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 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三、八佾(yì) 1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学而18.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不亦n)“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1.子曰:(yù19.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乎?”四、公冶长曾子曰:2.“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 ū)也。于予与何诛(zhū)?””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1.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22.子曰:“十室之邑(y“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有子曰:5.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23.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五、里仁二、为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2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25. à,思而不学则殆(ǎng)di。”)“学而不思则罔7.子曰:(w 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26.子曰: )汝(r”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ǔ)ì“由,诲8.子曰:(hu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7.子曰:è),其何以行之哉?”yuí)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小车无軏(”è)于言而敏于行。28.子曰:“君子欲讷(n ”“见义不为,无勇也。10.子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29.,慎)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idà(qu”多闻阙。子曰:ù.子张学干禄11(l)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30. 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31.子曰:子曰: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唯子曰:. 33.”3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13.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子曰: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子曰:34. 矩。”)ú(y十而从心所欲,不踰必èi)(p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君子不器。子曰:15. 于是。”子曰:1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国学经典诵读——《中庸》(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yú)离也;可离,l ǜ)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天命之谓性,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非道也。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n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sh是故君子戒慎(shè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èn)其独也。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厚,未之有也。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

《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 z i yu e xu e & sh i x i zh 1 b u y i yu e h u y 0 叩

国学经典诵读的名言

国学经典诵读的名言 本文是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名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2.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8.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呻吟语·应务》 2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2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3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3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3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4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4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4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4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4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4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论语》六上国学经典

《论语》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

17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0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0 子 z ǐ禽 q ín 问 w èn 于 y ú子 z ǐ贡 gòng 曰 y u ē: 夫 f ū子 z ǐ至 z h ì于 y ú是 s h ì邦 bāng 也 y ě, 必 b ì闻 w én 其 q í政 zhèng ; 求 q i ú之 z h ī欤 y ú, 抑 y ì与 y ǔ之 z h ī欤 y ú? 子 z ǐ贡 gòng 曰 y u ē: 夫 f ū子 z ǐ温 w ēn 、 良 liáng 、 恭 g ōn g 、 俭 j i ǎn 、 让 r àn g 以 y ǐ得 d é之 z h ī; 夫 f ū子 z ǐ之 z h ī求 q i ú之 z h ī也 y ě, 其 q í诸 z h ū异 y ì乎 h ū人 r én 之 z h ī求 q i ú之 z h ī欤 y ú。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1 子 z ǐ曰 y u ē: 父 f ù在 z ài 观 guān 其 q í志 z h ì, 父 f ù没 m ò观 guān 其 q í行 xíng ; 三 s ān 年 nián 无 w ú改 g ǎi 于 y ú父 f ù之 z h ī道 d ào , 可 k ě谓 w èi 孝 xiào 矣 y ǐ。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2 有 y ǒu 子 z ǐ曰 y u ē: 礼 l ǐ之 z h ī用 yòn g , 和 h é为 w éi 贵 g u ì。 先 x i ān 王 wáng 之 z h ī道 d ào , 斯 s ī为 w éi 美 m ěi 。 小 x i ǎo 大 d à由 y óu 之 z h ī, 有 y ǒu 所 s u ǒ不 b ù行 xíng 。 知 z h ī和 h é而 ér 和 h é, 不 b ù以 y ǐ礼 l ǐ节 j i é之 z h ī, 亦 y ì不 b ù可 k ě行 xíng 也 y ě。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3 有 y ǒu 子 z ǐ曰 y u ē: 信 x ìn 近 j ìn 于 y ú义 y ì, 言 y án 可 k ě复 f ù也 y ě; 恭 g ōn g 近 j ìn 于 y ú礼 l ǐ, 远 y u ǎn 耻 c h ǐ辱 r ǔ也 y ě; 因 y īn 不 b ù失 s h ī其 q í亲 q īn , 亦 y ì可 k ě宗 zōng 也 y ě。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14 子 z ǐ曰 y u ē: 君 j ūn 子 z ǐ食 s h í无 w ú求 q i ú饱 b ǎo , 居 j ū无 w ú求 q i ú安 ān , 敏 m ǐn 于 y ú事 s h ì而 ér 慎 shèn 于 y ú言 y án , 就 j i ù有 y ǒu 道 d ào 而 ér 正 zhèng 焉 y ān , 可 k ě谓 w èi 好 h ào 学 x u é也 y ě已

[诵读国学文化经典语句]国学经典诵读

[诵读国学文化经典语句]国学经典诵读 诵读国学经典,强化学生识记能力,提升学生解析、表述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诵读国学文化经典语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诵读国学文化经典语句【精选篇】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7.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9.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10.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11.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诵读国学文化经典语句【热门篇】 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6.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7.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8.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3.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1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9.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20.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诵读国学文化经典语句【经典篇】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 “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

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他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 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 本文简介 《学而》就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就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与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就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与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与而与,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 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与练习,不就是很愉快不?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就是很令人高兴的不?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不?” 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就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就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与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就是不就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就是不就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就是不就是复习了呢?” 5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瞧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她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她已经学习过了。” 8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