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的成长智慧》

合集下载

观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观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讲座,主题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

于丹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于丹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使我深感自豪,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讲座中,于丹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从宋明理学的兴起,到近现代文化的变革,中华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这使我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于丹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她认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孝道、礼仪、诚信等道德观念,倡导“仁者爱人”的思想。

这种文化精神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文化精神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3. 佛家文化:佛家文化强调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观念,倡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这种文化精神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人们学会宽容、慈悲和感恩。

4. 法家文化:法家文化强调法治、严谨、务实,倡导国家治理的有序和高效。

这种文化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中华文化的现实意义于丹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于丹心得读书心得

于丹心得读书心得

于丹心得读书心得
我最近读了于丹的一些著作,深受启发。

于丹是一位深具智慧和见识的学者,他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上的收获,更让我从心灵深处得到了滋养。

于丹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修养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来提升。

他的著作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炼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于丹的著作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智慧。

他的作品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追求心灵上的满足和平静。

他的思想深刻而且实用,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于丹的著作,我也学会了更加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他的作品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于丹的著作,我受益良多。

他的智慧和见
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感谢
于丹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翻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

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开场了她的讲座。

这次讲座的三个主题是: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

一开场,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言: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树下去玩,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男孩长大了,他跑到树底下,说他想要钱,树把他的果子奉献给了他,树好快乐……一天,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间屋子保暖,树让他把他把他的树枝砍下来,树好快乐……过了很久,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艘船,环游世界。

树让他把他的树干砍掉,树好快乐……最后,他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这件故事也许是虚构的吧,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化:树就是我们父母,我们就是那个男孩,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爸爸妈妈;长大后分开了父母,经常不回家看望他们,难得回去一次,却是索取父母之时!难道我们就是应该向父母索取的吗?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爱是不能无限索取的,我们应该懂得孝敬父母。

过了一会,于丹教授又讲到:“她上大学的时候,曾和他的同学一起爬泰山,从凌晨开场爬起,就是为了看日出。

她不像其他同学呆在那里看日出,而是单独一人走后山的小路去看日出。

虽然上山的时候被密密麻麻的荆棘割出了许多道血口子。

但终究还是看到了日出。

于丹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首先,得学会让孩子去融入社会;之后,的学会让孩子自立、自强。

这样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美妙的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开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

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感恩大自然。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设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在你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没有新颖的氧气成分,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知道别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保护花草树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鸦有反哺之义,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

找自己——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有感

找自己——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有感

找自己——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有感爱山小学丁玲请先看个实验:如果你眼前有三锅开水,你往里面投入完全不同的东西,你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第一锅滚水里面你投进去一枚生鸡蛋,第二锅滚水里面你投进去一根煮生胡萝卜,第三锅滚水里面你投进去一把干茶叶,会分别得到什么呢?生鸡蛋的心是柔软的,鲜活的,流动的,这就像我们本初的生命。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带着一颗欢喜的少年心,清清亮亮,不受污染,没有尘埃污渍的涤荡。

但是,当你把鸡蛋放在滚水里,煮啊煮啊,煮到最后的时候,你会看到,一枚熟鸡蛋,里里外外都是坚硬的,蛋清,蛋黄都变得不流动了,硬邦邦的。

这是一种人生,就是我们的心被社会煎熬后,变硬了。

我们周围就有这种人,愤世嫉俗,内心没有欢喜,凡事都提不起兴趣,习惯于以偏概全,认为社会是残酷的,对他人充满了抱怨。

这是被生活熬累了的一颗心。

一根生鲜的胡萝卜,挺拔有型,光光亮亮,但是不断煎熬中,最后成为一摊胡萝卜泥。

这也是一种人生。

这样的人变得凡事顺从,凡事都听他人的决断,他会是一个好子民,会是一个老好人,但是他丢掉了自我,不会是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好公民。

我们见过这种人,被生活煮软了的人,没有主见,失去内心,从俗,合流。

他的生命价值泯于众人之中。

一把干茶叶,在沸腾的水里面,叶片舒展开来,一锅滚水最后变成鲜亮亮的茶汤。

这才是有效的组合,就是生命在社会的煎熬,挑战,磨练之下,真正完成了价值释放,真正实现了最开阔的自己,同时改变了社会。

怎么样才能做到第三种呢?就是不要失去你自己的心灵与智慧。

道家有句话说,人与世界最好的关系是“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就是在外在上尽量地融合,社会有什么规则,有什么礼俗,尽可能地去融合。

但是,更重要的还有三个字,叫做“内不化”,就是内心不能失去自己。

在你的内心,你一定要能够知道何去何从,你个人的价值标准是什么?你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的确,在忙碌的工作中,在现实又无奈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或者解决不了,或者烦透了心,为什么我们会焦虑?为什么会意识到压力?《庄子》里有句话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够照见世间万物,人的精神世界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映出自己的内心。

观于丹讲座观后感

观于丹讲座观后感

观于丹讲座观后感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看完了她的视频讲座,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们已经观看了她关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这三部分的讲座内容。

但是,由于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我们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

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讲座观后感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讲座观后感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讲座观后感
早就在电视和网络上看过听过于丹的讲座,深为她的博学、睿智和思辩所倾倒,能有幸现场近距离聆听于丹讲座,激动不已。

2010年12月14日下午3:00,于丹来到郴州市市委人民会堂,一袭优雅得体的休闲装、栗色精短的发型、笑得浅浅的、眉眼里洋溢着成熟女人的韵味和通透,洋溢着智慧与自信。

讲座的题目是“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从孔子的儒、老庄的道、佛家的释,从《论语》、《庄子》到唐宋诗词,侃侃而谈,就人生、命运、使命,讲得非常投入。

她除了引经据典之外,还诵读大段的《论语》,插上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和剖析。

经典的话语与人生的道理就在于丹的言谈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什么是“觉悟”?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

“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的眼睛,平时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要学会宽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懂得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了别人,就是智慧。

于丹解读人生

于丹解读人生

旁白: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研究会的会员下午好。

感受经典,感悟智慧,这里是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和重庆市巴蜀中学共同举办的高峰论坛,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北师大的教授于丹老师。

当报告会开始之前跟各位沟通两句,第一,关掉手机。

第二,不用照相,不能够照相,你照我可以,待会儿于老师别照。

第三,待会儿现场讲课完了过后,有一段时间在互动,就可以“闪问”,所谓的“闪问”,但是先把提的问题写到纸条上,“闪问”开始的时候,由我们工作人员将你写的问题的纸条递上来,由我们的助理交给于老师,于老师选择中间来回答一些问题。

今天是因缘具足,研究会和我们巴蜀中学费了很多精力,终于联系上于丹老师,本来她很忙,明天要到成都去有讲座,所以,今天这一个多钟头的交流非常难得,珍惜时光,也珍惜我们难得的机缘。

她今天讲的题目叫做“感悟中国智慧”,这份报告会的主持人由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重庆市邮电大学校长陈流汀校长来主持,我们先掌声欢迎主持人上场,掌声。

主持人:尊敬的于丹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把重庆推上了新的起跑线,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为重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央直辖市的设立开辟了重庆发展的新天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314”的战略地位和要求,揭开了重庆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的倡导下,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真言的活动,掀起了学习、研究、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重庆人民的精、气、神,加快了“五个重庆”的建设步伐。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地方,我们当时请到了国学大师、哈佛大学的教授顾伟民先生在此为我们讲读传统文化,至今,记忆还非常深刻。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有幸地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专程来到重庆,来到鲁人巴蜀,为大家做“感悟中国智慧”的专场讲座。

读于丹的《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读于丹的《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读于丹的《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教授的书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她用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引领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一起去感知中国文化和生命体验。

于丹教授认为,经典阅读都是自己内心唤醒的一种需要。

它不是我们在闲杂时的“锦上添花”,而是内心迷茫、焦虑、困惑时的“雪中送炭”,真正的经典是会诠释我们当下的难题。

在如今的社会中,内心宁静成为一种奢侈品了于丹教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事业很成功的人去找医生,他说自己就要得抑郁症了。

医生告诉他,要调整自己的心情,并透露城市里有个大剧场每天有喜剧表演,看过的人都会开怀大笑,忘掉烦恼。

医生建议他先去看看演出,看10天、半个月,看到心情完全开朗了再来。

医生说完后,这个病人很久没有抬头,抬起头来的时候,他已经泪流满面。

他对医生说了一句话:“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当人们在职业的舞台上获得大把掌声和鲜花时,当人们在职场上被看作是称职的、优秀的、卓越的领袖时,他就会获得人生的安宁和幸福吗?于丹教授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宁静的时代,但宁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种奢侈品,譬如说今天是个悠闲的周末了,我们会面对周末从容的时光,但是还有多少人要加班,还有多少人要应酬,还有很多无法排解的事情,这只有每个人心里才知道。

庄子有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水静犹明意思是水一旦安静了就明亮了,就能照见各种东西。

水亦如此,人的精神是不是也能这样呢?于丹解释,大家都知道水能照到世间万物,但水只是在一种情况下能照到,那就是它宁静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大海上波涛汹涌,那个时候什么都照不见,大海正处于自己的喧嚣之中。

而当一个人拥有狂妄自大、蓬勃贪婪的野心时,这个时候他能看清生命吗?“这自然是看不清,如果一个人感到抑郁、悲伤、愤怒、痛苦的时候,就象是咆哮的溪流,他是看不到自己的内心。

”所以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世界的纷扰,静下心来,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于丹 在成长中感悟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于丹 在成长中感悟

[于丹]在成长中感悟画外音:经典是从外在灌输的还是从内心唤醒的?经典是供在象牙塔里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还是温暖朴素的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呢?于丹教授是何时开始学习经典的?又是如何认知这些问题的呢?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经典对于我来讲大概有三重意味,第一,经典其实我理解它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是内在的深植在我们日常习俗之中的。

所谓学习不过是用一种外在的言语把它激活,把它唤醒,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硬生生的道理从外在的灌输。

第二重感受就是经典是在人一生的成长中逐渐感悟,伴随着生命历练而能够演进多重意味的,没有哪一个年纪上说读出来的就是绝对正确,对于经典的研读可能永远都是臻于它的本意,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去还原,所谓见仁见智,其实跟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密切相关。

第三重感受就是读经典会从一开始的崇敬、膜拜觉得繁复、华丽,读到最终返璞归真、恒久温暖,经典读到最后是会觉得它那么简单,我们可以敬,但不是敬而远之,而是敬而亲近。

画外音: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大家好今天要聊的话题是我读经典。

我喜欢这个题目,因为这里面有“我”在,“我”跟经典的关系离得如此之近,我能够感受到这个题目里面有一种生命气息。

其实在讲完《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以后,我自己也在回过头来想,我和经典共生共长去揣摩、研读,这是一个多长久的关系。

其实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蒙昧,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育读,要去记忆,这个概念都没有。

那么先来说儒家,其实我最早接触《论语》里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父亲大概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过我死记硬背,都经常是带我去一个叔叔阿姨的聚会,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就是悄悄地跟我聊说你看,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的博学,谁做事做得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是这个老师。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是作者于丹对《论语》这本经典文化的深度解读和思考的产物。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从哲学、人生智慧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对《论语》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个人修养与品德提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于丹论语心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作者对于《论语》的独到解读。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主要以言语和行为事件为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思想和理念。

然而,在这些短短几言几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作者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论语》中的各种道德和伦理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

她引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比喻,使得原本看似晦涩的经文变得平易近人。

通过作者的解读,我对于孔子及其学说的理念和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其次,我对于《于丹论语心得》所阐述的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的观点深感赞叹。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物质追求和个人利益,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对自己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关注。

《于丹论语心得》则呼吁人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提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作者通过对《论语》中“仁”的深入解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呼吁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同时,作者还提到了“礼”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非常有启发性,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

再次,《于丹论语心得》还对于当代社会中遇到的一些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于不同案例的分析和解读,作者提出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例如,作者讨论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强调了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以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此外,作者还对于当下流行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一些批判性的观点,如利益刺激下的道德沦丧和人际关系紧张。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原开讲中国文化是走心的,能让你由智生慧2015.1&2封面报道**Cover story 文 ︳本刊特约记者:尚新娇 崔迎 图 ︳马健受“河南省厅级领导干部经纬讲坛”邀请,2014年12月2日,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作了一场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讲座。

聚光灯下的于丹,淡紫上衣,一抹笑靥,在两个多小时内,从易经讲到孔孟之道,结合禅宗故事,引经据典,从天地精神到日常人伦,从古典智慧到现实思索,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生动地为观众阐述她眼中的中国智慧,如潺潺溪流,润泽人心,为大家带来了文化之美、哲学之思。

中国文化是走心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面能够由智生慧于丹“点睛”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儒家有儒家的答案,道家有道家的答案。

作为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家和万事兴。

我说的每个人找的坐标是历史,而对于我们的家,对于我们的国,建设是着眼于未来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坐标上,我想跟河南有关,跟中国有关,跟每一个人的信念有关,谁有信念谁就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中国文化是走心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面能够由智生慧。

我们身处中原,天高地阔,我们手里握着汉字,我们能够看着整个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多的器物摆在我们眼前,这一切还不足以让我们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吗?我以中国文化的名义祝福所有的朋友,用自己的血液激活祖宗的文化,并且用一份担当,让整个零落缤纷的世界变成一个美好的现实。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别丢了自己的那个依据为什么今天要谈文化?于丹讲了一则中国的禅宗故事,一个和尚和一个差役最终置换身份的故事。

故事没有结论,没有答案,但引人深思,犹如醍醐灌顶。

“我们看看今天这个喧嚣的岁月,静下来想想,咱们每一个人不都走在这一条路上吗?咱们每一个人手边不都有这些东西吗?和尚的‘包袱’是和我们相伴一生的条件。

”“包袱”这东西一辈子你都忘不了它,因为每一个人都关注物质生活。

谈到物质,于丹谈起对郑州的印象作为插曲,“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跟着导师游学来趟郑州,觉得郑州远着呢,现在坐高铁,从北京一路走来才两个多小时。

听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听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而于丹教授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她的讲座总是能够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于丹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成就等,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愈发凸显。

1. 哲学思想于丹教授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2. 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个人品德的塑造、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中,于丹教授以《论语》为例,阐述了道德观念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艺术成就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传承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于丹教授在讲座中,以《红楼梦》为例,展示了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二、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于丹教授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呢?1. 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学习。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参加讲座、交流讨论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2. 融入生活实践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如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使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3. 创新发展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发展。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个人感悟通过聆听于丹教授的讲座,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盘古开天地中国有个远古的故事,叫盘古开天地。

传说“天地混浊如鸡子(鸡蛋),盘古在其中。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也就是说,天每天长多少,地每天长多少,盘古每天也长多少,并不因为天高地阔而感到人的渺小。

盘古在其中,一日而九变,一天之中,他的生命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我们今天为什么感到自己的生命是贫瘠的、脆弱的,是因为我们停止了生命的成长。

我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人到五六十,黄土埋半截。

这些话都在暗示,我们可以不成长。

你要是给自己这种暗示,意味着你在这一刻便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盘古与天地同长,从容不迫,每天都在长,长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终于分开了。

那时,天极高,地极厚,中国开天辟地是靠盘古顶天立地把天地分开的,所以对盘古有一个人格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神与天,圣与地”,这是中国最理想的人格状态之一。

神与天,圣与地大家从小听过“神圣”这个词,但神与圣不在一个层面上。

“神与天”,是指我们在生命的宇宙长空上要做个神;“圣与地”是指在社会人生的大地上要做个圣贤。

什么是神仙?什么是圣贤?我们用另一个概念说,这就是中国哲学里的“儒道兼济”。

儒家就是要让我们在大地上像圣贤那样认同规则,担当使命,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什么是神仙?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一个人虽然生命短暂,但如果精神可以磅礴万里,那就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在。

一个人怎么做到顶天立地?就是在社会人格上像儒家那样崇高,在自然人格上像道家那样自我飞跃,这就是儒道兼济。

人最好的状态,是八小时之内穿上职业装,像儒家那样去敬业;八小时之外穿上休闲装,像道家那样去颐养天神。

人该在大地上建功立业时,就当个圣人;该留连山水自然,放飞梦想的时候,就做个神仙。

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辽阔的天地格局。

什么叫格局呢?我们说某某工作有局限,思想有局限,何为局限?是一个人的格局较小。

领导挑剔你,同事找你麻烦,只能怨自己生命格局不够大。

《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的成长智慧》

《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的成长智慧》

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的成长智慧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奉献精神饕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几千年前的儒释道文化经典,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阅读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何在?2009年2月22日下午,北京青年报大厦20层会议室里,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隆重开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为现场300多位听众奉献了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在100多分钟的演讲中,于丹教授紧扣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种种心灵困惑,从博大精深的儒释道经典中提炼出朴素的现世智慧和生活哲学,献言当代为人处世与成长之道。

●生活智慧一孝顺父母,内安其心,马上行动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

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

于丹教授从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孝道:内安其心。

在这个日新月异、进步神速的社会,人们容易蔑视老人的阅历和经验,轻视老人的社会地位。

因此,于丹教授指出,孝顺父母最大挑战是“色难”。

“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爹妈个好脸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论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于丹教授解释说,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为高堂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哀。

于丹教授深情呼吁:“经历了动荡的2008年,我们更知道生命的仓惶和无常,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不要等到明天。

”●生活智慧二灵动机敏,抓住机遇,反败为胜人们常为错失千载难逢的良机而悔恨不已,也常自认为身处不可逆转的困境而悲叹。

孔子说:“敏则有功。

”只有灵敏的人才会建功立业。

于丹教授认为,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所谓灵动机敏,就是要“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即使在挫折中,也要迅速发现有利的因素,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

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

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的、最美丽的想法。

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

但是,自己心里真正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

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是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

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

不会像现在说我们家住的是经济适用房,我小学的同学现在住的是独栋别墅,而他当年的学习还不如我好。

那个时候比孩子出息不出息,顶多说两家的孩子一起进厂了,我的孩子还是二级工,而你的孩子已经是四级工了。

不会说我们俩小时候一起,我的孩子现在下岗了,你的孩子现在是留美博士后。

就在四五十年前,我们的生活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差别,大家由于那种贫瘠而稳定。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到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如果没有今天心理的失衡,没有社会的巨大变化,我讲的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

于丹《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演讲稿

于丹《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演讲稿

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演讲稿(2011年9月23日新师大“昆仑名师讲坛”录音整理)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在遥远的边疆又给我提供了这个师大的讲台。

天下师大是一家,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八方游学,走到各地都是住师大的。

在二十四年前我就喝过新疆师大的酒,现在再来新疆师大我自己已经成了老师,再看着和我当年第一次来新疆时一样年龄的更多同学,心里非常激动。

应该说,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最亲切的岗位其实还是在讲台上。

因为只有在讲台上面对同学时,我会觉得心里特别的踏实。

教师是一个什么职业呢,就是永远在面对成长。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文化的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

文化其实就在你们呼吸的空气里,在你们眼前的山、脚下的大地里,在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里。

新疆这个地方的文化,真是够大家去体会太多太多时间的。

我为什么在二十四年前就怀着一个梦想一定要来到这方土地上,就因为这里的文化是不可替代的。

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呢,是出自于《周易》。

《周易》的易传上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什么意思呢,关乎天文,就是我们要观察四时的变化,这个季节为什么来新疆的人特别多呢,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的纯美,所以整个由热转凉的分别我们观注到了,人就能跟上天象的变化,这叫“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要观察世间百态,凝聚起来这种思想价值观,再去氤氲入今,流化生命,这叫“文而化之”。

所以文化这个词大家估计都会认为是个名词,但其实是从它本义上来讲,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

所谓“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就是让文明能够化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文化的根性去指导你当下的生活。

在新疆这个地方,你们就能够都体会到什么是“文而化之”。

我们远离新疆羡慕你们的这些人,都是从小在课本上知道:从长安开始那条浩浩荡荡的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踏上一条既荒凉又辉煌的道路。

中国的丝绸、药材、造纸、印刷,我们所有最古老的文明从这条路上源源不断的输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地成长智慧
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奉献精神饕餮———
在这个纷繁复杂地现代社会,几千年前地儒释道文化经典,还能启发我们地心智吗?阅读这些经典地现实意义何在?年月日下午,北京青年报大厦层会议室里,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隆重开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凭借自己深厚地文化底蕴和生动地语言表达,为现场多位听众奉献了一场精神地饕餮盛宴.在多分钟地演讲中,于丹教授紧扣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地种种心灵困惑,从博大精深地儒释道经典中提炼出朴素地现世智慧和生活哲学,献言当代为人处世与成长之道.b5E2R。

●生活智慧一
孝顺父母,内安其心,马上行动
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地孝道.于丹教授从中提炼出更深刻地孝道:内安其心.
在这个日新月异、进步神速地社会,人们容易蔑视老人地阅历和经验,轻视老人地社会地位.因此,于丹教授指出,孝顺父母最大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爹妈个好脸色,如果你流露出你地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地,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论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于丹教授解释说,牢记父母地年龄,一方面会因为高堂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最深沉地悲哀.于丹教授深情呼吁:“经历了动荡地年,我们更知道生命地仓惶和无常,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不要等到明天.”
●生活智慧二
灵动机敏,抓住机遇,反败为胜
人们常为错失千载难逢地良机而悔恨不已,也常自认为身处不可逆转地困境而悲叹.孔子说:“敏则有功.”只有灵敏地人才会建功立业.于丹教授认为,在这个一日千里地时代,所谓灵动机敏,就是要“抓住迎面而来地机遇,即使在挫折中,也要迅速发现有利地因素,转危为安,反败为胜”.于丹教授讲了下面地故事.
有兄弟两人,以卖陶艺品为生.他们每年烧制大批陶罐子,绘上釉彩,非常漂亮.然后用船将罐子运到对岸港口,卖掉,换回一年地口粮.有一年,弟兄俩在海上遇到大风浪,等他们挣扎上岸,发现所有罐子都被打破了.哥哥便号啕大哭起来,弟弟则一言不发上了岸.在城里转了一圈后,他发现很多人在搞房屋装修.于是,弟弟拎了把大锤子,回到船上,不顾哥哥阻拦,把所有地破罐子都砸成小碎片,说:“我们陶瓷罐子卖不成了,可以改卖陶瓷碎片,让大家贴在墙上,当装饰材料.”结果兄弟俩顺利卖掉了所有碎片,并获得了更多利润.
于丹教授将机遇描绘成一种“怪物”:它前脸长满了长长地头发,后脑勺却空空荡荡;它迎面走来时,你看不清它地真实面目,等到擦肩而过,你再伸手去抓,却什么也抓不到.机敏地人,懂得抓住迎面而来地机遇,反败为胜;迟钝地人,则只能看着机遇越走越远,束手无策.
●生活智慧三
施惠于人,发现别人地价值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于丹教授以此提示当下地领导者,要通过施惠于人来调动大家地工作积极性.但是她提醒说,在现代社会里,对一个人最大地恩惠,是“发现他地价值,
并激发他地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指物质、金钱层面地小恩小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地优势.于丹教授举“鸡鸣狗盗”一词地历史典故为例.战国时期齐国地孟尝君广揽人才,门客众多,既有满腹经纶之士,也有鸡鸣狗盗之徒.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听信谗言,要扣留孟尝君.孟尝君有个善于钻狗洞偷东西地门客,偷来狐白裘献给秦昭王地宠姬.宠姬很高兴,就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暂时放弃了杀孟尝君地念头.孟尝君连夜逃到函谷关,但此时关门紧闭,按规定应在鸡鸣时打开.他有个门客学鸡打鸣,引得四周地鸡都开始叫,关吏便开门放行.秦人追来时,孟尝君已脱身出关了.
有句话说,所谓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地财富.于丹教授援引此话,延伸出一条幽默诙谐却隽永深刻地领导之道:“好领导把废物放对地方,让他变成了财富;坏领导把财富放错地方,让他变成了废物.”
●生活智慧四
与人为善,少一点幸灾乐祸地冷漠
我们这个社会不乏温情,但在冷漠成为一种防御习惯之后,人们似乎都变得有点“无情”.儒家讲“仁者爱人”,这启示人们要与人为善.于丹教授认为,与人为善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点谅解和宽容,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悲天悯人地同情,少一点幸灾乐祸地冷漠.她以“三八二十三”地故事来阐述与人为善地内涵.
有一次,孔子地得意门生颜回上街,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原来是买布地人和卖布地人在吵架.买布地对卖布地大声喊:“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枚钱?”颜回见状,就上前劝架,对买布者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谁知这人不服气:“要评理只有找渊博多识地孔子,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你若错了怎么办?”买布地人说:“输上我地脑袋.你错了呢?”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对孔子地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一直想不通.事后,孔子开导他说:“我知道你以为我老糊涂了,可是,如果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地,你输了,不过输个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地,他输了,输地可是他地脑袋.你说帽子重要还是脑袋重要?”颜回恍然大悟:“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差之甚远,惭愧万分.”
●生活智慧五
乐观向上,看到有酒地半个瓶子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凭我们个人地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地心情和态度.于丹教授认为,经典中所蕴含地生活哲理,能给人们一种“拯救内心、修复生命、重建信仰地力量”,“让人们用积极地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地仓惶”.
对待生活,人们有两种不同地态度: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于丹教授做了个简单地比喻:面对眼前地半瓶红酒,乐观主义者欢天喜地,庆幸这么好地酒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唉声叹气,惋惜这么好地酒只剩半瓶了.“即使再苛责,事实也不会改变,关键在于人们眼睛看到地是有酒地半个瓶子还是没酒地半个瓶子.”
于丹教授提醒逆境中地人们:“人不能轻易跟自己说‘这叫结果’,你地日子还有明天.只要生活还有明天,你今天所看到地最伤心地事,就只不过是生命中一个会成为过去地阶段.”“如果生命中有苦难、困顿甚至死亡都不能剥夺地乐观,这个生命是强大地,令人由衷地敬佩.”
●生活智慧六
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你地世界
在这个价值观念多元化地时代,那些容易被外界左右地人,往往感到茫然无措,找不到自己地心灵地归宿.在于丹教授看来,阅读经典,能帮助人们超脱光怪陆离地现实世界,“建
立心灵地坐标”,不再彷徨.“如果一个人是正确地,他地世界就是正确地.”
在演讲最后,于丹教授讲了这个大家耳熟能详地故事.曾经有一个哲学家,他每天都在思考人与社会地关系:是社会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世界?一天,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文章,他地儿子在旁边捣乱.他很烦,便拿起手边一本旧杂志,扯下一张色彩鲜艳地世界地图,撕成碎片,给他儿子:“你去旁边地屋子,把这张地图重新粘好,如果你能完成,就给你五块钱.”他以为这样会使儿子花费很长时间,自己可以清静一下.但是没一会儿,儿子就敲门进来,手里拿着那幅粘好了地世界地图.他检查一遍,竟然没有任何错误,便吃惊地问:“这么复杂地地图,这么短地时间,你是怎么拼对地?”儿子自豪地跟他说:“我发现一个秘密,地图地背面是一个人地头像.我不知道怎么拼成一个完整地世界,但是我知道怎么拼出一个完整地人.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地,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地.”儿子最后地话让哲学家豁然开朗.
“在这个起伏不定地世界,我们每个人都疲惫地捧着一大堆世界地碎片,房子、汽车、工作、朋友、敌人、父母、孩子……但是千万别忘了,在这些凌乱地碎片背面,隐藏着一个人地形象.如果一个人是正确地,那么他地世界也跟着正确起来.”因此,于丹教授建议:改变你自己,就能改变你地世界.文肖芳
摄影本报记者
钱冰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