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孙子《地形篇》 共20页
孙子兵法 第九讲
2.逆风而立的树枝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一 次战斗中,有一位哨兵被 派往前沿阵地侦察敌情。 他奉命警惕地观察着阵地 前那片树林的动静,那天 天气不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停地刮者 寒风,树林中密密麻麻的 树枝随风摆动,发出阵阵 沙沙的声音。。。。。
3.珍珠猫眼与金猫身
大卫和约翰是一对要 好的朋友,他们一同 外出旅行。到了目的 地后,约翰在酒店里 看书,大卫到街上闲 逛,他看到路边有一 个老妇人在卖一只玩 具猫。。。。。。
•[4]王进喜“出卖了大庆”
60年代,我国刚刚建设大庆油 田,当时这是保密的,国内大 都不知道它的地址,可日本人 却得知了,而且非常准确。那 么,他们是怎样掌握了了我们 的秘密的呢?是派特务,还是收 买了中国人?都不是。
•[5]垃圾的价值
东德国家安全部用重金收买下施 耐德尔,利用他收集情报。施耐德尔 每天除了烧好锅炉之外,还坚持打扫 院子,把各个角落都扫得一干二净。 工作之余,他就到垃圾箱里拣破 烂。。。。。。
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 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这是打算 拚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的 同部下说话,这表明敌将已失去人 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 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罚 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 将领先强暴继而又害怕部下的,说 明他实在是最不精明的统帅。敌人 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 希望休兵息战。
何谓“知”?
何谓“知” “知”什么? ? 如何“知” ?
如何“知”?
一、知己知彼
美 日 中 途 岛 海 战
二、知天知地
关于知地,对战争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驰骋 疆场的统帅还是专门研究战争的兵家学者、军 事理论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孙子兵法》 仅十三篇,其中《军争篇》、《九变篇》、 《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等五篇 中都要大量关于地形内容的阐述。特别是《孙 子兵法》之《地形篇》,与管仲的《地图篇》, 被称为我国军事地理学上的发端。
011《孙子兵法》导读·九地篇
❖ 【全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
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 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 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 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 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 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 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
第23页,共71页。
❖ 【原文】圮地则行, ❖ 曹操注:“无稽留也。”李筌曰:“不可为沟
隍,宜急去之。 ” ❖ 【译文】处于圮地则宜快速通过。 ❖ 【原文】围地则谋, ❖ 曹操曰:“发奇谋也。”杜牧曰:“难阻之
❖ 【译文】进入的道路狭隘,回归的道路迂远, 敌人以少数兵力便可抗击我大部队的地方, 称为围地。
第19页,共71页。
❖ 【原文】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 张预公注元:2“63山年,川魏险国隘派,钟会进、退邓不艾能率,兵攻粮蜀绝国于。中钟,敌临于
外,会 之当被后此阻,之于直剑取际阁成,,都励邓。士艾蜀决则将率诸战兵葛而趋瞻不涪受可城命,督缓迂军也回拒。剑止”阁邓 ❖ 按:处艾在。然此而等到地涪域城后,,必没须采果纳断尚书、黄急崇速进,占险决要定作战行动
不可的犹意疑见迟,停滞驻。不《避吴,子犹豫·不治定兵,第使邓三艾》未。遇任“凡兵战之 场坐, 漏何 诸立船抵葛尸 之抗瞻之 中,也就在地 ,逾战。 伏越斗必 烧险中死 屋阻丧则 之到生达。生 下涪, ,城幸 使。生 智结果则 者蜀死不军。及大其谋败善,, 将勇者者,不如及 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 灾,生于狐疑。”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九变篇》一、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而用之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二、译文: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出征,在“圮地”不可宿营,在“衢地”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巧出计谋,陷入“死地”就要坚决奋战。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不要打,有的城邑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争,有的国君命令不要接受。
将帅能够精通以上九种地形利弊的,就是懂得用兵了。
将帅不精通以上九变的运用,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指挥军队不知道九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量。
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
在不利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条件,才能提高胜利信心;在顺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
为了造成诸侯不利,就要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伤害他;为了造成诸侯忙于应付,就要用危害他利益的事情去驱使他;为了造成诸侯疲于奔命,就要用小利去引诱他。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指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准备;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了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种性格上的弱点:只知死拼会被杀,贪生怕死会被俘,急躁易怒则经不起刺激,廉洁自爱则受不了侮辱,保护居民则会因掩护居民而导致烦劳。
《孙子兵法九地篇》教学课件
【翻译】
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军首尾不能相互策应, 主力部队与非主力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 互救援,军中上下级之间动。于我有利就战, 于我不利就不战。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敌军众多且又 阵势严整前来进攻,该如何应付呢?”答案是:“先夺 取敌人所必救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不得不听任我们 的摆布了。”用兵作战的原则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 不及的时机,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防备虚 懈的地方。
二.核心问题:如何把握战略空间?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 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 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 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1),先至而得天下 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 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 轻地则无止(2),争地则无攻(3),交地则无绝 (4),衢地则合交(5),重地则掠(6),圮地则 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7)。
【注释】 三属:属(zhǔ),连接。指敌我和其他诸侯国连接的地区。 无止:止,停留。不要停留。 争地则无攻:双方必争的要害地区,应先敌占领,若敌人已先占领,则不
宜强攻。 交地则无绝:绝,断绝。在“交地”要注意军队部署能互相策应以确保联
系,不可断绝,以防敌人截击。 衢地则合交:在“衢地”要同相邻诸侯国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 重地则掠:军队进入“重地”要征掠敌国的粮秣,保障自己部队的供给。 死地则战:处于“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就应激励士卒殊
孙子兵法地形篇思想总结
孙子兵法地形篇思想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典籍,其中的地形篇是战争之中关于地理环境和地势问题的重要内容。
地形篇主要强调了“以形求势”的道理,即利用地势来谋取作战的有利条件。
下面将从攻守相对和应对不同地形的角度,对《孙子兵法》地形篇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孙子兵法》地形篇指出:“形,全者,将之货也;势,全者,将之谋也”。
这句话强调了将领要根据地形的形势来制定相应的战略,指出了地形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在进攻的时候,要利用地势的优势来增加军队的攻击力,如果能够占据制高点或者选择河流之隘,就能够提高军队的作战效果,获取最大的胜利。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防守时,也要充分利用地形来设防,筑起坚固的堡垒,使敌人无法轻易攻破。
其次,《孙子兵法》地形篇还强调了对不同地形的应对策略。
它分析了山地、丘陵、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形的特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法。
在山地地形中,强调了要利用山势布阵,以求取有利条件;在丘陵地形中,要善于利用地势的曲折和高低不平,使敌人陷入困境;在平原地形中,要善于运用兵力,灵活机动,快速反应;在河流地形中,要善于占据河畔的制高点,以掌握对敌的控制权;在湖泊地形中,要善于利用湖泊的水面和水路,来进行防御或者进攻。
第三,《孙子兵法》地形篇还强调了兵力和地形的相互关系。
它指出:“地形有所不利,则速离之;势有所不适,则速处之”,这句话表明了将领们对地形的敏感和应对的快速性。
如果发现地形不利,则应尽快迅速撤退,以避免受到敌人的袭击;如果发现地形适宜,则应迅速占据,以利用地形的有利条件。
充分运用地形的优势,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孙子兵法》地形篇还提到了兵法和道德的关系。
它指出:“兵非好战,勇气也;所以保全位也”。
这句话表明了在军事作战中,兵法和道德不能分割开来。
军队需要具备勇气和战斗的意志,但同时也要保持兵的尊严和人道主义的原则。
兵法不能忘记道德,而是要通过遵循道德的原则,来实现军事目标和胜利。
孙子兵法-九地篇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 过则从” 过则从”
也即将帅要学会“因人之情”实施指挥。 也即将帅要学会“ 因人之情 ”实施指挥 。 在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中, 在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中 , “ 因人之 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情 ” 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 也就是顺 应社会公众的心理去树立企业形象。 应社会公众的心理去树立企业形象 。 在社 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 的良好形象, 企业声誉将四海传扬, 的良好形象 , 企业声誉将四海传扬 , 产品 畅销则一发而不可收, 畅销则一发而不可收 , 而且在公众心理上 还会逐渐形成对企业及其产品的绝对信赖。 还会逐渐形成对企业及其产品的绝对信赖 。
孙子的这些思想, 应用于商业之中, 孙子的这些思想 , 应用于商业之中 , 就是关于区域市场细分的问题。 就是关于区域市场细分的问题。 区域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所 在的地理位置、 在的地理位置 、 地形气候等变数来细分市 场 , 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市场或分市 场作为目标市场。 场作为目标市场。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也即“ 悬权而动” 也即 “ 悬权而动 ” , 意思是衡量利害 得失, 相机而动。 的标准是“ 得失 , 相机而动 。 “ 动 ” 的标准是 “ 利 ” , 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 “ 合于利而动 , 不合于利而止 ” ; “ 动 ” 的方式是相机而动, 有机则动, 无机则止。 的方式是相机而动 , 有机则动 , 无机则止 。 悬权而动”不是盲动, “悬权而动”不是盲动,盲动不仅抓 不住机会, 反而会丧失很多机会, 不住机会 , 反而会丧失很多机会 , 造成更 大的损失。 悬权而动” 大的损失 。 “ 悬权而动 ” 则建立于对环境 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之上, 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之上 , 是一种多谋善 断。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
偃卧者涕交颐。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孙子略解全文及译文
孙子略解全文及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之一,被誉为兵学经典。
全文共有十三篇,包含了关于战争策略、军事组织、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每篇的简要解读及译文:1. 孙子兵法·计篇,强调了战争策略的重要性,包括了计谋、间谍、情报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计策篇》。
2. 孙子兵法·作战篇,介绍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作战方法,包括了攻守、兵员、军队行动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作战篇》。
3. 孙子兵法·谋攻篇,探讨了攻击敌人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了兵力运用、攻城略地、战争节奏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攻敌篇》。
4. 孙子兵法·形篇,讲述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战斗队形的重要性,包括了兵种分类、兵员编制、兵力部署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兵势篇》。
5. 孙子兵法·势篇,强调了军队在战场上把握有利位置和形势的重要性,包括了地理环境、天时、地利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形势篇》。
6. 孙子兵法·虚实篇,讲述了如何利用虚实之间的变化来迷惑敌人,包括了假装退却、伏击、欺敌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虚实篇》。
7. 孙子兵法·军争篇,探讨了军队应对战争变化和应急情况的策略,包括了兵力调动、战争节奏掌握、应战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军争篇》。
8. 孙子兵法·九变篇,介绍了九种变化的原则,包括了敌我兵力对比、战争形势、战术应变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九变篇》。
9. 孙子兵法·行军篇,强调了军队行军的重要性和技巧,包括了行军速度、补给、兵员疲劳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行军篇》。
10. 孙子兵法·地形篇,探讨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和利用,包括了山地、水域、平原等地形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译文,《地形篇》。
11. 孙子兵法·九地篇,介绍了九种地形的特点和利用方法,包括了险要地形、易守难攻等方面的内容。
译文,《九地篇》。
12. 孙子兵法·火攻篇,讲述了利用火攻战术进行战争的原则和技巧,包括了火源、火势、火攻对象等方面的内容。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势篇》一、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始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二、译文: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
打敌大部队如同打敌小部队一样,这是方阵的排列组合问题。
全军能在遭受敌人的进攻时而不会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
军队进攻敌人如同用石头打鸡蛋一样,这是“避实就虚”的正确运用问题。
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入而复出,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迭。
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个音阶的变化,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种色素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样味道,可是五样味道的变化,就尝不胜尝。
作战的战术不过“奇”“正”,可是“奇”“正”的变化,就无穷无尽。
“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致能漂移石头,这就是流速飞快的“势”。
《淮南子》地形训原文及译文
《淮南子》地形训原文及译文地形训作者:刘安及门客撰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何谓九塞?曰太汾、渑厄、荆阮、方城、肴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何谓九薮?曰越之具区,楚之云梦泽,秦之阳纟于,晋之大陆,郑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昭余。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风>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
何谓六水?曰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其名川六百,陆径三千里。
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8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
?9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
?9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
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
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
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
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孙子兵法行军篇-不同地形的行军作战原则
战 者 , 无 附 于 水 而 迎 客 ; 视 生 处 高 , 无 迎 水 流 ,
水 而 来 , 勿 迎 之 于 水 内 , 令 半 济 而 击 之 , 利 ; 欲
战 隆 无 登 , 此 处 山 之 军 也 。 绝 水 必 远 水 ; 客 绝
孙 子 曰 : 凡 处 军 相 敌 : 绝 山 依 谷 , 视 生 处 高 ,
此 处 水 上 之 军 也 。 绝 斥 泽 , 惟 亟 去 无 留 ; 若 交
战 者 , 无 附 于 水 而 迎 客 ; 视 生 处 高 , 无 迎 水 流 ,
水 而 来 , 勿 迎 之 于 水 内 , 令 半 济 而 击 之 , 利 ; 欲
战 隆 无 登 , 此 处 山 之 军 也 。 绝 水 必 远 水 ; 客 绝
行 军
题解:
行军篇
“行军”意即行军布阵,驻扎安营。 “行”本意指道路,引申为行列、阵势,也就是战 场上的战斗序列。 “军” 本意指军队,这里为“屯”,也就是军事术 语所谓的宿营,引申为驻军、驻扎。 《行军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行军作 战、驻扎安营和观察敌情等方图
水 而 来 , 勿 迎 之 于 水 内 , 令 半 济 而 击 之 , 利 ; 欲
战 隆 无 登 , 此 处 山 之 军 也 。 绝 水 必 远 水 ; 客 绝
孙 子 曰 : 凡 处 军 相 敌 : 绝 山 依 谷 , 视 生 处 高 ,
第一部分,不同地形的行军作战原则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 孙子说:凡是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 断敌情,都应该注意: “处”处置、安顿、部署的意思 “处军”指行军舍营、处置军队,即在 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驻 扎诸方面的处置方法 “相”视、看、观察的意思 “相敌”观察敌情
孙 子 曰 : 凡 处 军 相 敌 : 绝 山 依 谷 , 视 生 处 高 ,
孙子兵法地形篇
孙子兵法地形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①;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①[奚加谷]。
孙子兵法第十篇地形篇(上)
孙子兵法第十篇地形篇(上)“知地”是本篇的重要题旨之一。
《行军篇》与本篇虽均研究地形,却角度有别,前者是从行军过程中“处军”的角度,而本篇则是从战场上“对敌作战”的角度。
第一段首先提出了“通者”、“挂者”、“支者”、“隘者”、“险者”、“远者”六种地形概念,继而揭示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所应采用的战术原则。
前三种地形是从敌我双方进出往来方便与否加以区分命名的;后三种则分别是从狭窄、安危、远近的角度命名的。
作者强调,以上六种地形的探究,实属“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第三段进而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若在制定对敌战术时,用兵者不知“地”,不懂得地形作为“兵之助”的重要价值,不能根据地形“险厄远近”的不同,机智灵活地运用相应的战术,便难免沦为败军之将。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这是孙子对军事将领的谆谆告诫。
“地”是《计篇》中的“五事”之一,在战前“庙算”环节,“天地孰得”是考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
然而,关于“天地孰得”的具体考量内容,《计篇》却语焉不详。
本篇、《行军篇》以及《九地篇》对各类地形的研究,为人们筹算“地”之“孰得”提供了各种路径,可视为是对《计篇》“地”论的展开与深化。
本篇末尾有警句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要求将领具备“四知”,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能力。
陈启天曰:“本篇始终以将为言焉。
为将者能先知此四者,然后乃可开始战斗,以求全胜。
然则本篇之要义也。
”他还指出:对于以上“四知”,本篇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知彼知天之事,已见于他篇,故本篇不甚详。
本篇所详论者,则以知地为主,而知己次之。
虽以《地形》名篇,而实不仅论地形也”。
的确,除了“知地”之外,本篇的另外一大题旨是“知己”。
对于将领而言,“知己”的关键是清楚自己的弱项,极力避免“六败”。
“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以上“六败”的出现,究其缘由,“非天之灾,将之过也”,是将领用兵不当,特别是治军带兵出现重大失误造成的。
010《孙子兵法》导读·地形篇解析
【原文】我出而持。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 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梅尧臣注:“相持之 地。”杜佑曰:“支,久也。俱不便,久相 持也。”张预曰:“各守险固,以相支持。” 【译文】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 的地域叫做“支”。
【原文】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 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利我:利,利诱,指敌以利相诱。引而去之:引, 引导、带领。去,离开。谓引兵伪装退去。梅尧臣 曰:“伪去,引敌半出而击。”张预曰:“利我, 谓佯背我去也。不可出攻,我舍险,则反为所乘, 当自引去,敌若来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锐卒 攻 之。必获利焉。李靖兵法云‘彼此不利之地, 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 【译文】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 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 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
【原文】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 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杜牧曰:“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 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 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 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 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译文】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 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 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原文】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 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隘形,谓两山峡谷之间的狭窄、险要之地。梅尧臣 注:“两山通谷之间。” 必盈之以待敌,谓一定要用足够的兵力堵塞隘口, 以对付敌军来犯。杜牧注:“盈者,陈也。言遇两山 之间,中有通谷则须当山口为营,与两山口刘,如 水之在器而盈满也。” “若敌先居”二句,张预注:“敌若先居此地,盈塞 隘口而陈者,不可从也。若虽守隘口,俱不齐满者, 入而从之,与敌共此险阻之利。” 【译文】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 并一定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 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 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 以进攻。
孙子兵法行军篇-不同地形的行军作战原则PPT73页
孙子兵法行军篇-不同地形的行军作战 原则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军事理论《孙子兵法》
势篇
正 合 奇 胜 奇 正 相 生
虚实篇 军事篇
避 实 击 虚 攻 其 必 救 以 迂 为 直 四 治 战 法
通 于 九 变
杂 于 厉 害
篇 行军篇
与 众 相 得 合 文 齐 武
地形篇
知 地 知 天
九地篇
因 地 制 宜
并 敌 一 向
•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的奠基作和代表作,作为世界上最早形成战略 的奠基作和代表作, 思想体系的兵学专著,比国外最早的军事著作— 思想体系的兵学专著,比国外最早的军事著作—
—古希腊的《远征记》(色诺芬著)早一百多年,比古 古希腊的《远征记》 早一百多年, 罗马的《谋略例说》 早近六百年。 罗马的《谋略例说》(弗龙廷著)早近六百年。
攻心为上
1、(原文)故三军可夺气,将 原文)故三军可夺气,
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暮气归。 暮气归。
2、(译文) 、(译文) 译文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对于敌人的将 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 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 到了最后,士卒就会气竭思归。 怠;到了最后,士卒就会气竭思归。
因此,知彼知己和先胜后战,是百战不殆的关键所在。 因此,知彼知己和先胜后战,是百战不殆的关键所在。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仅仅知道自己 的情况来判断解决问题的取舍方法, 的情况来判断解决问题的取舍方法,成功的概率大 约只有50%;盲目行事,每战必殆. 50%;盲目行事 约只有50%;盲目行事,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地篇》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
偃卧者涕交颐。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011《孙子兵法》导读·九地篇
【原文】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杜佑注:“难返还也。背,去也;背与倍同。
所过城邑多,道里多也”。 梅尧臣注:“过城已多,津要绝塞,故曰重难 之地。” 张预曰:“深入敌境,多过敌城,士卒心专 无有归志。是难退之地也。” 【译文】入敌境纵深,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 地方,称为重地。
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以上数句概说用兵之地的特点。曹操注:“此 九地之名也。”
【译文】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
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 纪地、围地、死地等九类。
【原文】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自战其地:胡氏曰:“诸侯自战其地者,乃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 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 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 “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 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 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 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 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 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 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 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 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 刿之勇也。
明· 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云:“上篇《地形》之 地,排兵布阵之地也,以宽狭险易言之。九地之地, 侵伐所至之地也,以浅深轻重言之。兵之所至,其 地有九等,其法不同,大要皆本于人情。善用兵者, 深达人情之理,驭之以术,发之以机,则人可用而 地不困。” 本篇主要论述战略地形。九地为九种不同的作战区 域,是以战场位置和战略影响划分的,并针对其不 同特点,从战略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军队在 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的用兵原则,同时提出了多变 的理由,并对我方官兵在不同战略地形中的心理变 化进行了分析,是一篇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军事 心理学专著。
孙子兵法九地篇的战例
孙子兵法九地篇的战例
《孙子兵法》九地篇是关于战争地理条件的分析和利用的章节。
以下是一些《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具体战例,展示了如何根据地理环境来制定作战策略:
1. 虎牢关之战: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主将赵奢利用虎牢关地势险要,设下埋伏,成功击退秦军。
2. 马陵道之战: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主将赵括利用马陵地势险要,设下埋伏,成功策应秦军。
3. 安阳之战: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主将赵胜利用地形复杂的安阳地区,设下伏兵,成功诱敌深入,然后围歼秦军。
4.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刘备和孙权,刘备和孙权联军利用长江和风势,放火烧曹军船只,最终战胜曹操。
5. 襄阳之战: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占据的襄阳,利用襄阳城市墙垣和水深沟渠等地理条件,成功抵挡曹军多次进攻。
这些战例展示了《孙子兵法》九地篇所提到的地理条件对于作战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利用地势、水道、城池等地理要素,能够影响战局,从而达到制敌制胜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 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 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 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 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 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 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一、主要内容及古今妙用
◆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二、主要运用与事例分析
第九讲 《地形篇》与人生智慧
一、主要内容及主今妙用 二、主要运用与事例分析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 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 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 利粮道,以战则利。我可以往,难以返, 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 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 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 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 半出而击之,利。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 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 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 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 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 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奚谷 (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 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 子,不可用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考题
1、请你运用孙子《地形篇》的思想, 对我国解决南沙群岛问题政策的理解。 或者你有何感想。
二、主要运用与事例分析
1、请说出你真实的话
请说出你在大学期间最值得称赞的 一件事;
请说出你在大学期间最不满意的一 件事。
第九讲 《地形篇》
END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 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 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 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 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 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 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 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 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 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 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 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 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 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 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 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 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 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 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 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 至任,不可不察也。
第九讲《地形篇》与人生智慧
华中科技大学 胡家国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 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 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 利。我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 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 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 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 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 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 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 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 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 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 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 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 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 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地形篇》地有”六形”,兵有”六败”对 策
地有六形——孙子总结实战的经验,列举军队在作战中可能遇到了 六种典型地形,以及相应的战法。同时进而概括出“夫地形者,兵之 助也”的精辟论断,明确指出:“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 道也。”教育将帅重视对地形的观察利用,并且将判断敌情与利用地 形两者密切联系起来,进而论断“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 者必败”。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 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 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 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 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一、主要内容及古今妙用
◆ 地形者,兵之助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奚谷 (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 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兵有六败——孙子总结以往战争失败的经验,提出败兵的六利典 型情况,并从官兵的素质和修养上细致分析了“六败”的原因。据陈 皞注为:“一曰不量寡众,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训练,四曰非理 兴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择骁果(骁勇果敢之意)。”进一步指 出“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接着,孙子给将帅严肃地提 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保合于主”的要求,从高层 次的认识上解决“将之过”的问题。
《地形篇》地有”六形”,兵有”六败”对 策
篇末,孙子阐述了官兵关系的准则,主张将领既要爱 护士兵,“视卒如爱子”,又要严格贯彻执行治军纪律, 反对过分地厚爱士卒,提倡“爱”与“严”相结合。最后 以“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乃胜可全”总结全 篇。
《地形篇》是我国研究军事地形学最早的著作。孙子所 确立的军事地理六种模式为后世开拓了研究地形、利用地 形设计战略战术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