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兴衰(教案)

合集下载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新朝、王莽改制、东汉建立、刘秀“柔道”治天下、光武中兴、东汉豪强、黄巾起义理解:西汉以来的社会矛盾及光武帝的措施与妥协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及其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危害2、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知道东汉历史兴衰概况(2)导读分析,王莽托古改制迅速失败原因。

(3)导读分析光武中兴含义和原因(4)比较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概况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a 通过对王莽托古改制的分析,认识不合时宜的改革难以获得成功。

b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部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素质和统治措施息息相关。

c 通过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分析,认识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光武中兴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三、知识结构1.新朝(9~25年)a) 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b)王莽改革:i.目的:缓解社会矛盾ii.结果:1.未能奏效,引起社会混乱2.在绿林、赤眉军起义军打击下,政权覆灭。

2.东汉(25~220年)a)建立:公元25年,刘秀都洛阳,史称东汉b)光武中兴i.施政思想:以柔道治天下,简政安民ii具体措施:1.简政以安民2.释放奴婢,减轻田租3.重视人才和文化教育4.官僚和豪强妥协iii.效果:天下出现大治局面c)东汉衰败i.皇权日趋衰落ii.豪强地主势力膨胀iii.外戚、宦官与士大夫相互倾轧iv.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启发导入】我们常把刚出现的事物或性质改变得更好的社会,称之为“新”,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存在非常的时期(或王朝),被冠以“新”字。

这个新朝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如此短暂的?【导读思考】阅读教材第一段和小字,知道新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大致概况。

思考:L、王莽是为什么能轻易篡汉夺权?提示:一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关;二是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以外戚身份利用贵族宗派斗争,运用矫情伪饰的手段获取高位,乘机夺取政权。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掌握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西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分析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原因,以及西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

(2)提出问题:秦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探究新知(1)西汉的建立讲述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强调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西汉的强盛分析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强盛表现。

重点讲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3)西汉的衰亡讲述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民族矛盾尖锐等问题,导致西汉的衰亡。

重点分析王莽篡权和东汉建立的过程。

3.案例分析(1)分析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汉武帝的改革、张骞出使西域等。

(2)分析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刘邦、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

(2)引导学生思考:西汉的强盛和衰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了解了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6.课后作业(1)熟记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思考:西汉的强盛和衰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四、教学反思1.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注重史料的引用,提高史料的可信度。

2.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背景和学科意义。

2.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课文名:开篇词- 课文内容:介绍历史学科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价值,理解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单元- 课文名:中华文明的发展- 课文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讲解重要事件和人物。

-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单元- 课文名: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课文内容:讲解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更替过程,分析历史原因和影响。

- 教学目标:理解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单元- 课文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 课文内容: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混乱,讨论各国的冲突和重要人物。

-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认识各国之间的关系和重要人物。

第五单元- 课文名:秦始皇和统一大业- 课文内容:介绍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讲解秦朝的制度和改革。

- 教学目标:理解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改革。

第六单元- 课文名:西汉王朝的兴衰- 课文内容:讲解西汉王朝的兴衰原因和历史事件,介绍西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 教学目标:了解西汉王朝的兴衰原因和历史事件,认识西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述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 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 实践: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历史知识。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听讲能力和表达能力。

-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作文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初中历史西汉教案

初中历史西汉教案

初中历史西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兴盛时期的重要事件
2. 理解西汉王朝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侵袭而逐渐衰落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敏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西汉王朝的建立和繁荣时期的重要事件
2. 西汉王朝内部腐败和外部侵袭导致衰落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地图展示西汉王朝的疆域,并简单介绍西汉王朝的背景,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学习:
1. 教师介绍西汉王朝的建立和繁荣时期的重要事件,如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汉武帝的改革等。

2.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及时提出问题。

三、讨论:
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西汉王朝内部腐败和外部侵袭导致衰落的原因,如王莽的篡位、匈奴
的侵袭等。

2.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讨论情况,强调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影响。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西汉王朝的兴盛和衰落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西汉王朝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但在讨论环节,有一些学生表现得过于被动,需要教师引导更多互动。

初中历史教案东汉的兴衰

初中历史教案东汉的兴衰

初中历史教案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东汉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过程,董卓之乱、黄巾起义、三国时期等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东汉朝为何能兴起并达到鼎盛,以及为何最终衰落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电子设备、图片资料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东汉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回想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提问东汉朝是怎么兴起的,为何能取代西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

二、讲授(30分钟)
1. 东汉朝的兴起和发展:讲述东汉朝创立者刘秀的事迹,东汉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汉光武帝时期的改革和治理。

2. 东汉朝的鼎盛时期:讲述东汉朝达到鼎盛的原因,如何统一中国,以及其对经济、文化的贡献。

3. 东汉朝的衰落:讲述东汉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地方割据和社会动荡等因素,导致东汉朝衰落的过程。

三、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董卓之乱、黄巾起义和三国时期等重要事件和人物,分析这些事件对东汉朝的影响,导致东汉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四、展示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东汉朝的兴衰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东汉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文章,并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以上是一份初中历史教案东汉的兴衰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课时:1节课(40分钟)
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汉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2. 掌握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分析西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4. 思考西汉的兴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介绍西汉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知识讲解(15分钟)
1. 第一阶段:西汉的兴起
a. 讲解西汉的建立和刘邦的功绩;
b. 介绍文帝、武帝、昭帝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c. 分析西汉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

2. 第二阶段:西汉的疆域扩展
a. 讲解西汉的疆域扩展和对外战争;
b. 介绍汉武帝的北伐和南越战争;
c. 分析西汉疆域扩大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第三阶段:西汉的衰落
a. 讲解西汉开始衰落的原因;
b. 介绍王莽篡位和新莽政权的失败;
c. 分析西汉衰落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讨论和思考(15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西汉的兴起、扩张和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2. 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3. 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西汉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总结和小结(5分钟)
总结西汉的兴衰过程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总结该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写一篇关于西汉的兴衰的小论文;
2. 准备一个小组演讲,介绍自己对西汉的兴衰的理解;
3. 针对西汉的兴起、扩张和衰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背景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西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1.2 汉光武帝的崛起:介绍汉光武帝刘秀的背景和起兵反抗王莽的过程。

1.3 建立东汉: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的过程,包括建都洛阳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1.4 巩固政权:汉光武帝如何巩固政权,包括削弱外戚权力,选拔贤能的官员等。

第二章:东汉的鼎盛时期2.1 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治理:介绍汉明帝和汉章帝的统治措施,包括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等。

2.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的繁荣。

2.3 文化科技的繁荣:东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如《汉书》的编纂,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等。

2.4 边疆民族的融合:东汉时期边疆民族的统治和融合政策,如汉化政策等。

第三章:东汉的衰落3.1 宦官专权:介绍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3.2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3 皇权衰弱:东汉后期皇权的衰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如隗嚣、公孙瓒等。

3.4 社会动荡: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情况,包括黄巾起义和其他各地的农民起义。

第四章:东汉的灭亡4.1 董卓之乱:介绍董卓的崛起和他在京城的一系列暴行,以及其对东汉政权的破坏。

4.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割据的情况,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4.3 曹操控制朝廷:曹操控制东汉朝廷的过程,以及他推行的政治改革。

4.4 三国鼎立: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最终东汉朝廷的灭亡。

第五章:东汉的历史评价5.1 东汉的成就:评价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2 东汉的不足:分析东汉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宦官专权、外戚斗争等。

5.3 东汉的历史地位:探讨东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4 总结:对东汉时期的整体评价,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公元前5年 3年
1岁
9岁
西 汉 灭 亡
9年
14岁










14年
19岁
23年
28岁






25年
30岁
57年
62岁
1.背景
家族 背景
材代料。一虽:出刘身秀皇是族汉,高但祖刘刘秀落邦的魄的先九世的世因皇孙遵族,行出“自推汉恩景令帝”子的长原沙则王而刘从发列的侯直递系降后,
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
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失败 原因
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 武装的围剿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 惨重;张角因病去世,黄巾起义被镇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

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 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
3.结果
结果
光武帝统治后期, 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社会出现 比较安定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57年,62岁的光武帝 晚 刘秀去世,葬于原陵。第 年 四子刘庄(母亲为光烈皇 刘 后阴丽华)继位,成为汉 秀 明帝,继续推行父亲的政
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
(1)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 方法;命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发展较快。 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 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关 成36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 方有六七千人。184年是农历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发展及其衰落过程。

2.分析西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发展及其衰落过程。

2.难点:分析西汉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西汉历史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西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西汉历史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汉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吗?它又为什么会衰落呢?二、西汉的建立1.讲述西汉的建立过程,强调刘邦的功绩。

2.分析刘邦能够建立西汉的原因,如:推翻秦朝、人民的支持、合理的政治制度等。

三、西汉的发展1.介绍西汉的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分析西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民族矛盾等。

四、西汉的衰落1.讲述西汉衰落的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建立等。

2.分析西汉衰落的原因,如: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外部压力等。

五、案例分析1.选取西汉时期的典型案例,如: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改革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六、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从西汉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七、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拓宽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西汉的历史文物。

2.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汉历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汉的兴衰过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西汉的建立:以刘邦为核心,讲述其起兵反秦、楚汉争霸直至建立汉朝的过程。

对话设计:“同学们,刘邦是如何从一个小亭长一步步成为汉朝开国皇帝的呢?”2.西汉的发展:分析文帝、景帝、武帝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信息技术教案、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sson plans,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教学建议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

西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

西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

西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一、西汉的兴起1. 刘邦的崛起:西汉的始祖刘邦是一个从农民出身的英雄人物,他凭借着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2.刘邦的政治手腕:刘邦在统治国家时,实行“分封制”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通过与诸侯王共治国家,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3.汉初的统一:刘邦建立西汉后,逐步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确立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局面。

二、西汉的发展1. 文景之治:西汉朝的文景之治是西汉朝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秩序稳定。

2. 开疆辟土:西汉在文景之治时期开始了对南越、匈奴等民族的战争,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土。

3. 政治制度的完善:西汉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例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县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西汉的衰落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朝政治腐败,社会庞杂,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暴政措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不聊生的情况。

2. 内外交困:西汉朝后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内部宦官专权,外部匈奴不断入侵,导致国家不断的衰落。

3.王莽篡位:西汉末年,汉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王莽趁机篡位成为新的皇帝,西汉王朝最终灭亡。

四、西汉的影响1.政治制度: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础,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外开放:西汉朝在对外开放方面,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外部国家的文化交流。

3. 文化传承:西汉朝时期,文化昌盛,孔子学说得以传承,这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西汉的历史评价西汉王朝的兴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兴起到最终灭亡的过程中,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给了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虽然西汉王朝在历史上有其衰落,但其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第4课西汉与东汉教案

第4课西汉与东汉教案

第4课西汉与东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巩固统治的措施以及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成就。

2. 认识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

3. 掌握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在西汉的建立过程中,历经了数年的战乱和纷争,最终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建立了汉朝,并定都长安。

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不稳定,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理下,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和稳定,这个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2. 西汉的强盛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逐渐走向了强盛。

特别是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外扩张和战争使得西汉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3. 东汉的兴衰东汉是在公元25年由光武帝刘秀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然而,在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治理下,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和稳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东汉的衰落。

4. 两汉的文化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并对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佛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重要著作的诞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讲述汉初的“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以及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实施。

西汉的强盛:讲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以及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东汉的兴衰:讲述光武帝强化政治权力、重视经济和儒学,东汉的政治经济问题,以及两汉的农民起义与其灭亡。

初中历史汉朝教案

初中历史汉朝教案

初中历史汉朝教案
课题:汉朝的兴衰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 理解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繁荣和文化成就;
3. 掌握汉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
1. 汉朝的建立及刘邦的功业;
2.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3. 汉朝末期的黄巾起义和王莽的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引入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与讨论(20分钟)
1. 讲解汉朝的建立及刘邦的功业,介绍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引导学生理解汉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3. 讨论汉朝末期的黄巾起义和王莽的新政对汉朝造成的影响。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汉朝兴衰的原因;
2. 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汉朝的建立、兴盛和衰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鼓励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汉朝兴衰原因的小论文,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六、拓展延伸(自由时间)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扩展对汉朝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西汉的兴衰

西汉的兴衰

汉初休养生息(一)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困窘局面。

政治上,异姓王称雄一方,有的企图造反,这显然对中央集权不利。

经济上,经多年战争,农民流亡,田地荒芜,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经济极度贫困,皇帝出行连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都难找到,将相只能坐牛车。

2. 吸取秦亡教训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实行暴政。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刘邦,深知人民力量的伟大。

要给人民生存的条件,多给农民种地的时间,“一反秦弊,与民休息”。

(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1. 政治上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局势。

刘邦先后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异姓诸王,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

稳定边疆局势,主要是对北方的匈奴。

自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战失败后,西汉政府无力反击,只好用和亲策略,求暂时安宁以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

2.经济上轻徭、薄赋、慎刑。

西汉建立,不须安置过多的军队,一是难以供养,二是兵土希望返家种田。

刘邦让大量兵士罢兵归乡,对他们论功行赏,按爵级高低授予田宅,少数爵高的军官成为地主,大部分兵士成为拥有一份土地的自耕农。

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恢复在战争中逃亡的秦朝地主小吏的爵位和田宅。

这些举措,使西汉政府有较坚实的统治基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对种地者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西汉初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关于抑制商人的政策,教材第二段小字部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提示同学们阅读即可。

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出现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

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定田租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

(二)改革法律,废除秦朝的株连,关心民众疾苦,用笞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肉刑。

这里还有一个缇索救父的故事。

缇索,汉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

文帝时,淳于意有罪要受刑,诏命解送长安,当时肉刑尚未解除,淳于意临行骂他的女儿说:“我没有儿子,遇到急事,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兴衰

思考: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出现 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吸取前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2.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3.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 4.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5.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东汉时张纯说:“(光武)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 暴乱,兴继祖宗”。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南宋诗人陈亮Biblioteka 赞:“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龙川文集》卷5《酌古论一》
影响: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国呈现 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
光武中兴”含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 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 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小结
东 汉 的 建
东立 汉 的外 兴戚 亡宦
官 交 替 分 权
建立: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措施:(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
轻刑法; (2)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 族矛盾;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 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结果:结“光束混武乱中局兴面”,的社局会面安定繁荣,出现
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 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灵 帝时擅乱朝政的十个大宦官)多 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 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 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 聚为盗贼。
——《后汉书·张让传》
2.黄巾起义爆发:
时间:
184年
领导人: 张角
创立组织: 太平道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 东汉的兴衰》优秀课教案(2021)

《 东汉的兴衰》优秀课教案(2021)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的兴衰(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建议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

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对汉武帝的评价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通过文治武功,使西汉统治过火鼎盛时期,其他向来被称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丰功伟绩,也有重大失误。

他与秦始皇相比,即“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司马迁之语)史学界对其晚年的政策调整关注较大。

他为调整统治政策,在有关西北屯兵的争论中,借机颁布了轮台“哀痛之诏”,公开向天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公开否定自己,果断地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危机,带来了后来的“昭宣中兴”。

他这一行举,可以说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显成功的尝试,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

但也有人对他这一行举持否定态度,认为在统治危机和内外出现困局情况下,是悲观消沉情绪的反映。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

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

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

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
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

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

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

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

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

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

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

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

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

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

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
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

此后,有了三种观点。

第一,基本肯定说。

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二,基本否定说。

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

第三,主观与客观说。

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垄断。

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进一
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1998年7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新疆是我国西北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省区,加快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对我们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保障国家安全和边防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请按由南向北的顺序将这五大地形名称写出来。

我国地势最低洼部分是__________。

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_(2)我国自古对新疆地区就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西汉时于________年设立_________,管辖玉
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辽阔地区。

73年,东汉派________打败北匈奴后,重建______。

唐朝时又设立了_____和_______,对之进行有效管辖。

(3)江泽民总书记讲话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现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剖析:本题考查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知识。

知识点有新疆区域地理、中国古代边疆史和我国的民族等。

主要检验学生的识国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l)问要注意顺序千万不能打乱,否则一分不得;第(2)问在于记忆准确,避免张冠李戴;第(3)问从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参考答案:
(1)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2)公元前60西域都护窦固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c
西汉的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