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白杨礼赞
《白杨》是茅盾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故事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农民家庭面临生活困境的艰难情况。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白杨的女孩,她年幼失去了母亲,父亲又早逝,只剩下年迈的祖母照顾她和她的两个弟弟。

家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父亲在世时曾是一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的农民,去世后,他的妻子和祖母都在维持家庭的生计上尽心竭力。

白杨是一个聪明、勤劳且善良的女孩,她用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帮助家人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时刻。

她十分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希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茅盾通过描写白杨和她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在民国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艰苦生活。

白杨是一个乐观、坚强的角色,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展现出了农民阶级的无穷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白杨》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深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关怀。

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白杨》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成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

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功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

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

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

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

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五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

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第六段,怍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

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欲扬先抑赏析

白杨礼赞欲扬先抑赏析

白杨礼赞欲扬先抑赏析白杨树,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植物,经历了沧桑数百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白杨树的礼赞之美,并以“欲扬先抑”为主题进行赏析。

首先,白杨树作为北方地区的代表性植物之一,其高大挺拔的身姿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

白杨树长势旺盛,高度可达数十米,枝繁叶茂,给人一种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的感觉。

白杨树的树干笔直挺拔,如同一根根巨大的支柱,给人一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力量感。

这种崇高和力量感使白杨树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象征。

其次,白杨树的叶子呈现出一片片银白色,微微波动的景象,给人一种轻盈、宁静的感觉。

白杨树的叶子形状独特,宽大而长,如同一把把翅膀,给人一种自由飞翔的想象。

白杨树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大地奏响一曲优美的乐章。

这种轻盈和宁静使白杨树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幻想之旅。

然而,正如“欲扬先抑”所表达的含义,白杨树的美丽并不是一味地张扬,而是含蓄而内敛的。

白杨树的内外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外表看,白杨树的外貌高大挺拔,给人一种张扬的感觉。

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白杨树的叶子,会发现它们虽然美丽,但却不张扬,而是含蓄而内敛地展示着自己的美。

这种内外对比让白杨树的美更加高贵而神秘。

在文化上,白杨树也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是北方地区农民望子成龙的象征,因为它的名字与“白杨秋实”谐音,寓意着希望子孙们能够丰收与成功。

此外,白杨树还被视为英勇坚毅、不畏艰难的象征,许多古代诗词中都有白杨树的身影。

白杨树的美与象征意义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白杨树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植物,以其高大挺拔的身姿、轻盈宁静的叶子、含蓄内敛的美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而受到人们的礼赞。

正如“欲扬先抑”所表达的内涵,白杨树的美丽并非张扬,而是一种含蓄而内敛的美。

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白杨树都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存在,值得我们深入欣赏与体味。

《白杨礼赞》之教学阐释

《白杨礼赞》之教学阐释

《白杨礼赞》之教学阐释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二、说学情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相关的文学基础,所以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品读分析,由于该阶段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对本课的教学,以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作者对白杨树具体的礼赞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其中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会采取指导学生自学法、问题探究法、朗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

本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能力,为此,我将从以下七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欣赏几张图片,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

你看到了有什么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参考答案比较《白杨礼赞》和《海燕》写法上的异同一、修辞手法上:(一)同:《白杨礼赞》和《海燕》都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如:1.比喻:《白杨礼赞》: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海燕》: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拟人:《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海燕》: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3.反复:《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接下来4、6、8、9段都反复出现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海燕》: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二)不同点:《白杨礼赞》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连用四个“难道”开头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

《海燕》没有运用排比。

二、表现手法上:(一)同:《白杨礼赞》和《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如:1.象征:《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就是本体,北方农民、哨兵就是象征体,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以及北方军民身上体现出来了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就是本文的象征意义.《海燕》中的海燕象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革命队伍中的胆小鬼,乌云、狂风则象征了当时的反动势力.2.托物言志:《白杨礼赞》中,茅盾借对白杨树的歌颂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歌颂。

《海燕》中,作者通过写海燕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精神。

3.对比烘托:《海燕》中,作者为了突出海燕的勇敢无畏,用海鸥、海鸭、企鹅等害怕革命的表现来对比。

普通话考试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注音

普通话考试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注音

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那n à是sh ì力l ì争zh ēn ɡ上sh àn ɡ游y óu的de 一y ì种zh òn ɡ树sh ù,笔b ǐ直zh í的de 干ɡàn,笔b ǐ直zh í的de 枝zh ī。

它t ā的de 干ɡàn呢ne ,通t ōn ɡ常ch án ɡ是sh ì丈zh àn ɡ把b ǎ高ɡāo ,像xi àn ɡ是sh ì加ji ā以y ǐ人r én工ɡōn ɡ似s ì的de ,一y ì丈zh àn ɡ以y ǐ内n èi,绝ju é无w ú旁p án ɡ枝zh ī;它t ā所su ǒ有y ǒu 的de 桠y ā枝zh ī呢ne ,一y í律l ǜ向xi àn ɡ上sh àn ɡ,而ér且qi ě紧j ǐn 紧j ǐn 靠k ào拢l ǒn ɡ,也y ě像xi àn ɡ是sh ì加ji ā以y ǐ人r én工ɡōn ɡ似s ì的de ,成ch én ɡ为w éi一y ì束sh ù,绝ju é无w ú横h én ɡ斜xi é逸y ì出ch ū;它t ā的de 宽ku ān 大d à的de 叶y è子z ǐ也y ě是sh ì片pi àn片pi àn向xi àn ɡ上sh àn ɡ,几j ī乎h ū没m éi有y ǒu 斜xi é生sh ēn ɡ的de ,更ɡèn ɡ不b ú用y òn ɡ说shu ō倒d ǎo 垂chu í了le ;它t ā的de 皮p í,光ɡu ān ɡ滑hu á而ér有y ǒu 银y ín色s è的de 晕y ūn 圈qu ān ,微w ēi 微w ēi 泛f àn出ch ū淡d àn青q īn ɡ色s è。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学案一二三原文知识点第15课《白杨礼赞》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普通话考试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注音

普通话考试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注音

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那n à是sh ì力l ì争zh ēn ɡ上sh àn ɡ游y óu 的de 一y ì种zh òn ɡ树sh ù,笔b ǐ直zh í的de 干ɡàn ,笔b ǐ直zh í的de 枝zh ī。

它t ā的de 干ɡàn 呢ne ,通t ōn ɡ常ch án ɡ是sh ì丈zh àn ɡ把b ǎ高ɡāo ,像xi àn ɡ是sh ì加ji ā以y ǐ人r én 工ɡōn ɡ似s ì的de ,一y ì丈zh àn ɡ以y ǐ内n èi ,绝ju é无w ú旁p án ɡ枝zh ī;它t ā所su ǒ有y ǒu 的de 桠y ā枝zh ī呢ne ,一y í律l ǜ向xi àn ɡ上sh àn ɡ,而ér 且qi ě紧j ǐn 紧j ǐn 靠k ào 拢l ǒn ɡ,也y ě像xi àn ɡ是sh ì加ji ā以y ǐ人r én 工ɡōn ɡ似s ì的de ,成ch én ɡ为w éi 一y ì束sh ù,绝ju é无w ú横h én ɡ斜xi é逸y ì出ch ū;它t ā的de 宽ku ān 大d à的de 叶y è子z ǐ也y ě是sh ì片pi àn 片pi àn 向xi àn ɡ上sh àn ɡ,几j ī乎h ū没m éi 有y ǒu 斜xi é生sh ēn ɡ的de ,更ɡèn ɡ不b ú用y òn ɡ说shu ō倒d ǎo 垂chu í了le ;它t ā的de 皮p í,光ɡu ān ɡ滑hu á而ér 有y ǒu 银y ín 色s è的de 晕y ūn 圈qu ān ,微w ēi 微w ēi 泛f àn 出ch ū淡d àn 青q īn ɡ色s è。

白杨礼赞原文

白杨礼赞原文

白杨礼赞原文车子在看不到边缘的高原上行驶,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黄绿相间的毛毡,黄色是土壤,未开垦的处女土,是几十万年前被巨大的自然力量成功堆积起来的黄土高原的贝壳;绿色是人类劳动战胜自然的结果,就是麦田,微风徐徐,翻腾碧波,此时你会真切地佩服昔日造就的,麦浪,如果不是巧合,确实是淬炼语言的精髓,黄绿为主,浩瀚无边,这个时候,如果像远山并排的莲峰提醒你,你会忘记车子是在高原上行驶的,这时,你的感受可能是,雄伟、等形容词,但与此同时,你的眼睛可能会感到有些疲倦,你闭上眼睛看着眼前的,另一种气味在你的脑海中滋生,不是吗,有点吧?但转眼间,如果你忽然抬眼,看到远处有一排没有,甚至只有三五棵树,一棵树像哨兵一样傲然挺立,那你的悲伤呢,昏昏欲睡的情绪呢,我惊呼出声。

那是杨树,西北的一种常见树,却不是普通的树、那是一种力求至上的树,直茎直枝它的工作通常是通过测量杆的高度来完成的,就好像它是人造的一样,不会在一英尺之内产生任何后果,它所有的枝条都是向上的,紧紧的靠在一起,仿佛是人为的,变成了一束,永远也不会横着逃走,它的阔叶也是向上的,几乎没有斜向生长,更不用说倒挂了,它的皮肤光滑,有银色光晕,略带蓝色,这是一棵树,在北风和雪的压力下,仍然顽强地站立着,哪怕只有一个碗的厚度,它也努力向上发展,高达两丈,屹立不倒,不屈不挠,抗拒西北风。

这就是杨树,在西北很常见的一种树,但绝不是普通的树,它没有旋转的姿势,没有屈曲的树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指,刚毅、正直、朴实、严肃,又不乏温柔,更何况它的刚强不屈,当你走在雪开始融化的高原上,看到这样一棵树或一排白杨树傲然屹立在平坦的地面上时,你以为它只是一棵树吗,有没有想过它的朴素、严肃、不屈,至少它也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你根本没想到,在敌后的广袤土地上,有坚强不屈的哨兵,像这棵白杨树一样挺立在家乡守卫着自己的家乡!是不是再想一想,那枝叶紧绷、奋发向上的白杨树,似乎象征着在华北平原用鲜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简介

白杨礼赞简介

《白杨礼赞》简介《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华北的进攻,而国民党反动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妥协投降,导致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

在这种情况下,茅盾写下了这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农民的散文,以此来表达他对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二、文章的主题思想《白杨礼赞》的主题思想是赞美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精神。

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和精神内涵,将其与北方农民的品质和精神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他们坚韧不拔、勤劳朴实、力求上进的崇敬和赞美。

同时,作者也借此讽刺了那些忽视民众力量、顽固倒退的人们。

三、文章的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农民的精神。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却依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与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展现出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是相似的。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形象鲜明的描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将白杨树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它的生长环境到它的形态特点,再到它的精神内涵,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

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从开头到结尾都紧密相扣。

作者在描述白杨树的过程中,逐渐引出了对北方农民的赞美和对顽固倒退者的讽刺。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语言简练明快:茅盾的语言风格向来以简练明快著称,《白杨礼赞》也不例外。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茅盾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何为礼赞?
—— 表示崇敬和赞美。
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 “白杨礼赞”是倒装的动宾短语。
一、认识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 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创作 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 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 》三 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 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 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 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涌” 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 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 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 青色。
“泛” 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 旺盛的生命力。
九、写法特点总结
1.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 2.修辞方法: 排比、反问、拟人 3.语言: 准确、凝练、变化多姿
1.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 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生长环境不平凡(2-4) 外部形态不平凡(5) 内在性格不平凡(6)
三、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7-8) 四、以楠木对比,反衬白杨树不平凡,表达对 白杨树的赞美之情。(9)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茅盾原名沈德鸿,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子夜》、《白杨礼赞》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茅盾《白杨礼赞》原文,一起来看看吧!《白杨礼赞》原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课 白杨礼赞 备课参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 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 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学习本文,我 们将——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茅盾( 1896— 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 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二、作品信息《白杨礼赞》 写于 1941年 3 月,是茅盾根据自己 1940 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 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 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 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 进犯抗日根据地; 日寇也因此 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 全国人民, 特别是抗 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 毫不妥协, 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 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 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 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 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 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 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 恐怖, 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 对根据地军 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相关知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茅盾文集》后记中,作者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 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艺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

”可见,作者不仅是在赞颂,而且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 边际 ] 边缘,界限(多指地区和空间)。

[ 视野 ] 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 错综 ] 纵横交错。

[ 开垦 ] 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 妙手偶得 ]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 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 精华 ] (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融入文本1.字音字形无边无垠(y i n )晕(y u n )圈 婆娑(p o su o)2.词语注释坦荡如砥(d i) 参(c a n )天 虬(qi d)枝 倦怠(ju a n d a i ) 潜(qi a n )滋暗长 恹(y a n )恹 不折不 挠 ( n a o )[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 诸如此类]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 姿态] 姿势,样儿。

还可指态度、气度。

[ 屈曲] 弯曲、曲折的意思。

[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 伟岸] 魁伟,高直。

[ 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

[ 温和] 指性情温柔平和。

[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 宛然] 仿佛,好像。

[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

[ 贱视] 轻视。

[ 秀颀] 美而高。

[ 鄙视] 轻视,看不起。

3.同义词辨析鄙视轻视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

主要区别:“鄙视”有鄙夷、轻视的意思。

“轻视”则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意思。

比较而言,“鄙视”所代表的轻视的程度要重一些。

本课例句:“让那些……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二、整体解读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一部分: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批,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二部分: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

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大”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真可谓一波三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支,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三部分: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 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连用四个“难道”,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四部分:揭示中心,点明意义。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五部分: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

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一一“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 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

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

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

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

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

第 1 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

“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

第2-5 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

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的个性特征。

在上文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上一段的小结,下一段的开端。

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

本段分两层。

第一层(1-4 句):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为了把白杨树的形象写得更丰满,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联想把白杨树和其他树木相比较,欲扬先抑,然后用“但是”一转,接着连用七个褒义词,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层(5-8 句):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直接表白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

这段文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

先指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这既是对上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是对下段表明作者对群众的态度的铺垫。

然后,作者再次以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感情,阐述了他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这里,作者寓意深刻地将“贵族化”的楠木和“极易生长”的白杨树进行对比,使中心更加突出。

本段结句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三、写作方法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