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说明文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
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
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目前,科学家 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 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 料的数据的线索。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 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 太阳光大约含有 300 纳米到 900 纳米的波, 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 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
1
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
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 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 是所能看到的距离。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 就越远。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 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 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 息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 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 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 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 原材料比比皆是。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 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
1. 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的 材料是智能材料。
2. 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
4. 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 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 照应?
5. “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 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 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请回答并说明 理由。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说明文阅读练习范文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说明文阅读练习(一)中国石拱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这句话所表现的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2分)15.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哪方面对赵州桥进行说明的? (2分)16.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
(3分)17.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2分)18.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抄写一个例句。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初二语文作文说明文范文(优选22篇)

初二语文作文说明文范文(优选22篇)我们的校园坐落在人民广场的北面,那里有宽阔的草坪;有大大的操场;有成排的教学楼;有高高的旗杆和古老的花园;还有和蔼可亲的老师与团结友爱的同学。
我们的校园是个美丽的校园。
早上一切都苏醒了,太阳红红的从天边升起,树在点头花在笑。
一阵清脆的铃声打破了原有的寂静,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洋溢在校园中,比百灵鸟的叫声更清脆,比优美的音乐更动听。
中午校园里沸腾了!操场那个上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踢毽子……真是热闹极了。
太阳火辣辣,同学们玩累了,就坐在大树下休息,一缕金色的阳光穿过树梢照在花坛上,花坛里开满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小花。
晚上的校园又静寂了,但还是可以看见老师在灯下批改作业的身影,小花和小树也安静了,不忍去打扰老师的工作。
我在校园里快乐的学习,狂热的运动,健康的成长,我喜欢我的学校!我国的国蝶是一种叫金斑喙凤蝶的蝴蝶,是我国的稀有蝴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外生存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相比叫来说,甚至比大熊猫要珍贵的多的动物。
金斑喙凤蝶翅展约81~93毫米左右,雄性和雌性的外形各不相同,雄性蝶的翅膀呈翠绿色,底色是黑褐色的,而雌蝶的翅膀则没有翠绿色,后翅呈五边形尾突细长。
整体无论是雌蝶或雄蝶翅膀上都有鳞粉闪着幽幽绿光,前翅上各有弧形金绿色的斑带,后翅中央有几块金黄色的斑块,有的是月牙形的金黄斑,末端一小截金黄,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金斑喙凤蝶两翅展开约有110毫米以上。
金斑喙凤蝶的外形、颜色犹如华丽高贵的贵妇人被人们誉为蝶中皇后!金斑喙凤蝶属于凤蝶科和它一样同属于凤蝶科的有:曙凤蝶、琉蝶、碧凤蝶、玉带凤蝶等许多品种哩!在1961年的时候,我国邮电部曾准备发行一套关于蝴蝶的邮票,所有蝴蝶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因该有金斑喙凤蝶的邮票,不仅因为金斑喙凤蝶是稀有品种,而且它还是我国的国蝶呢!可是当时国内一时找不到这种金斑喙凤蝶的标本,所以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拍卖金斑喙凤蝶,一位港商竟愿意用2万余元买下金斑喙凤蝶,真是一蝶万金啊!因为金斑喙凤蝶是我国的珍惜蝴蝶,所以和命案一样,非法捕杀一只就要立案,三只就是重大案件,而六只就是特大案件了!怎么样?服了吧?这稀有品种当之无愧吧?有一天下午的作文课上,一位同学问老师:“‘鞠’字怎么写?”老师想了想说:“哪位同学会写这个字呀?”听完老师的提问,同学们面面相觑,就是没人说话。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一)偶然的发现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
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
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
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
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
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
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
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
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
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
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
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
可是,如果是以下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
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教案教学设计,以帮助各位同学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本学期所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写作方法。
2.掌握逻辑分析、事例论证、比较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3.学会规划、撰写一篇简明扼要、逻辑分明、论证力强的说明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说明文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写作方法进行准确理解和归纳。
三、教学内容和计划第一节:说明文初探1.引入: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说明文2.讲解说明文的概念、特点3.引导学生观摩、分析说明文4.小结并布置预习任务第二节:说明文的分类1.复习预习内容。
让学生自己总结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2.讲解说明文的分类,如:定义说明文、原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操作说明文等。
3.引导学生观摩、分析说明文4.小结并布置预习任务第三节:说明文的写作方法1.回顾说明文的概念与特点2.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提出问题、分步操作、分类解析、列举实例等。
3.引导学生观摩、分析说明文4.小结并布置预习任务第四节:说明文的论证方法1.复习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说明文的分类。
2.讲解说明文的论证方法,如:逻辑分析、事例论证、比较论证等。
3.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在说明文中的应用。
4.小结并布置预习任务第五节:说明文的规划与撰写1.回顾说明文的概念、分类与写作方法2.讲解说明文的规划与撰写3.引导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演练4.小结并布置预习任务四、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讲授、示范、引导、讨论和写作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黑板、笔、讲义、课件等。
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过程评估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讨论、写作过程进行及时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结果评估是指对学生的期末考试进行评估,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阅读练习题一、课内现代文阅读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②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对选文主要内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
B.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C.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D.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下面关于赵州桥小拱设计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减轻桥身重量B.便于车马上下C.使桥身更美观D.增加桥洞过水量3.下面三句引自文中的话角度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资料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资料1.文章说明了彗星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彗尾等特点,以及人类对彗星的观测和发现的数量。
2.第二段主要介绍了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太阳系边缘的彗星“摇篮”,并解释了彗星的形成过程。
3.系列性的比喻是“‘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4.第三段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相照应。
5.“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人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6.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它们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长短不一。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彗星由冰块和石块组成,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白色光和光的传播方式,以及激光和光纤通信的原理和优点。
文章开头采用了诗歌的形式,具有韵律和美感,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激光的产生属于简略写,概括了1960年制成激光器的过程。
激光的重要用途和优点属于详细写,详细介绍了激光通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光纤通信的原理和优点。
详略写的依据是文章的主题和重点,需要突出重点内容,简略叙述次要内容。
三)智能材料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科学家设想,在制造飞机、舰船或建造大桥、高楼的时候,能否使其中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变得有“感觉”,有“反应”呢?能不能在某些材料中“添加”一些特别的成分,使大桥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能发出警报,或使舰船在出现裂痕时就能自动修复呢?这一大胆设想,使一种新型材料——智能材料诞生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一些智能材料,这些材料已经具备“发现故障”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了。
(完整版)八年级的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 3000 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 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 1983 年 5 月11 日,距地球只有 500 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 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 2 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 10—500 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 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 射线。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 X 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
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关于说明顺序题型示例:试题一: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其次是彩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
还可以通过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问一:本段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答一:本段采用的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问二: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的三种方法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二:不能。
因为文章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试题二:第一种泪水是在眨眼间产生的,即所谓的“基础泪”……,第二种眼泪,也具有纯生物作用,它是因为条件反射活动流出的泪水。
……第三种眼泪,也是最后一种眼泪,即由于激动而流出的眼泪。
得到的证实说,这种眼泪只有人类才有。
问一:三种眼泪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一:不能。
因为本文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问二:本文说明三种眼泪时,哪种说得简略,哪种说得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二:前三种略,第三种详。
因为第三种最高级最复杂。
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试题三: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可能死亡。
问一: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内容的?答一:按照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
问二:文章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答二: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
注意:有些时候,我们在分析某一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时,需要概括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从一组答案体会一下:答案示例1:这篇短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说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其他各段接着说明白血球、血浆、血小板、人体的血量以及造血器官,所以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答案示例2:本文是根据人类使用铅的历史,围绕其用途、毒性展开说明的。
答案示例3:文章先写昆虫和某些动物将树木分解,再写真菌和细菌对树木的分解。
所以:有时候回答说明顺序就是把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前后概括出来以体现说明的前后顺序。
八、常见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九、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1)下定义的作用:准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容,使读者对事物的概念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
(2)打比方的作用:使被说明事物形象具体化,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展现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理解。
(3)举例子的作用:准确形象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事例典型,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
(4)列图表的作用:直观、清楚地说明事物,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5)列数据的作用:用科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
(6)分类别的作用:把某一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眉目清楚,层次清晰。
(7)作比较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对说明事物的特征有更清楚的了解注意:我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试题一: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
例如制造染料、农药、灯泡、电池、开关的工厂,它们排出的废水中通常含有汞,这些废水流入到江河里,使生长在河里的鱼儿体内含有了许多的汞。
人吃了这种鱼,汞便在人体内慢慢积累起来,这就是汞中毒。
久而久之,汞中毒的病人会出现口吃不清、手脚麻木、耳聋眼瞎、精神失常等症状,甚至会死亡。
问: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举例子。
具体说明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以及它的危害,更有说明力。
便于读者理解。
试题二: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
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是吸湿法。
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气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
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
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2005年河北省试题13题)问:这部分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试题三: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能吞能吐的森林》)问:本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试题四: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
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
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问:文章划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答: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意思对即可)试题五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更形象生动,具体准确地揭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人们能清楚地认识被说明事物。
十、关于说明文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起表达准确的作用。
(例如“大约”“左右”“不完全”“几乎”“多”“最”“充分”等)一般说修饰的限制的词语越多语言越准确。
例1: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上文中的“过度”和“任意”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
其中“近”字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3:含铅的颜料一定不能用在玩具和炊具上。
一定,从程度上强调了禁用铅没有任何例外,准确说明铅有毒性的特点。
例4: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
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至少”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例5:科学实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需由150平方米的绿叶提供的。
科学实验表明,指出了后面材料的来源,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
例6:近200年间,地球上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近200年间”,具体而准确地强调了时间之短;“三分之一以上”,具体而准确地强调了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例7: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正因为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所以一些词语是不能删去的。
在回答原因时,可参照以下试题举例。
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例1:不少植物披针带刺。
不少,表示数量。
它表明不是植物的全部,去掉后不符合实际,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据专家的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
不能去掉,划线部分表明材料的来源,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例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不能,很可能起到限制作用,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球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去掉“很可能”后,说明文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例4: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问:“缓解”改为“消除”好吗?答: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例5:据说,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据说”,表揣测,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删去后,就变成“一定有功效”,与客观事实不符,“据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6:这种能源开发利用的仅占了百分之十。
不能删去,“仅”表范围,说明“开发利用之少”,暗示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删去后就不能表达出“开发利用之少”这种效果,“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十一、体会段落作用:文章开头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试题一: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皆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米技术,却是顶上工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