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高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课本放在头上静止不动,另一个学生轻轻地在后面推你一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学生们在自己的位置做实验

学生:课本从头面掉下去。

老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惯性,人往前走,书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书从头后面掉了下来。

老师:这就是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那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共同探讨和学习这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68页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老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直觉和经验。

老师:这个错误观点由于符合人们的主观感觉和经验,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真的需要力吗?伽利略对此提出了质疑。

老师: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由于忽略了摩擦阻力的影响。

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初中学过斜坡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画图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老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老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学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老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老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

老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老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科学事实为根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他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在伽利略和笛卡尔工作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对他们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地球上的物体有惯性,太空中的物体有惯性吗?

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

问题: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并做出解释。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演示实验:手中平放一个乒乓球,(让一个学生配合演示)用嘴吹气,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拿一个铁球,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乒乓球和铁球运动起来的难易程度不同。

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速度和受力无关。

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尔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类对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着一个步步深入、逐步完善的曲折的过程。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 )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如何,它们惯性大小一定相同。

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