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形成发展期·吴又可、袁班、史可法、叶天士、喻嘉言、吴鞠通、华岫云)同学们好,下面咱们接着讲瘟疫论,上次咱们谈到吴又可的瘟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的专著,他突破了《伤寒论》的框框,确立了温病特殊的治法,这是在温病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因为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只论述了温病里边的瘟疫,这一类疾病,而且瘟疫里面,他只论述了一个病,范围很窄,吴鞠通给他的评价,他说“得明季,就是明末吴又可,吴鞠通看到《瘟疫论》这本书,“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指出他的学术观点好多都是前人没有提到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是下面他有说“细查其法,再细看这本书,“未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就是不成体系,这句话说的也很中肯,瘟疫论确实不成体系,因为他只讲了一个病,他不可能成体系。评价他的功过两不相掩,他有很大的成就,但也有它的不足,所以他给他下了八个字的考语,他说吴又可,“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他说他用心是很好的,但是学术不精,这个评价用咱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有点苛刻,因为在吴又可那个时代,他能够写出这一部书来已经是难能可贵,因为他那个时代学术发展的水平不比清代,不比吴鞠通那个时代。到了吴鞠通那个时代又经过了后世的叶天士,薛生白很多医家的努力,温病学又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比吴又可那个时代要高很多,所以吴又可

那个时代,他学术就是这个水平,不是他本人水平的问题,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他能写出这部书来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但是呢,他也指出他的不足,确实是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这是关于第一部文学专著瘟疫论的评价。

下面咱们介绍一本特殊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证治心传》,这部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就是说温病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人提到过这本书,而且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很少有人见到这本书,但是他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可以说占了一个很特殊的地位,因为他的论述,他里面的论点可以说有惊人之论,就是说我们看了以后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它里面的内容和叶天士那篇文章,一会要讲,惊人的相似,很多话说的跟叶天士一模一样,它比叶天士早100年,大家看看谁跟谁学的?这不很明显吗?这本书成书于1643年,作者名叫袁班,字体庵,他是明末江苏省秦邮金高邮县人,古代叫秦邮,清代叫高邮。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我没有查到。书里面他也没有自己写序,所以其生卒年代不可考,但是它成书年代是很明确的,1643年,怎么知道,他是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史可法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他守扬州,挂兵部尚书衔,袁班是史可法的幕宾,也就是他的私人顾问,史可法给他这本书写过一篇序,在序里,他对她写书的过程和这本书的价值做了评价,其中有一句话,具体的评价最明确的是这句,阐古今所必由

之理,实天下所未见之书”这个评价是不是过分?我觉得不过分,说天下未见之书,确确实实在他之前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在他之后,叶天士说过,但是比他晚100年,那时候他们不可能见到,因为还没有叶天士,所以从内容来说,确确实实是天下所未见之书,吴又可的《瘟疫论》成书于1642年,他俩基本同一时代,而吴又可是江苏吴县人,都是江苏人,同时代,前后差一年,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他里边的内容和吴又可毫无关系,而且比吴又可要高的多,系统很多,广泛很多,这本书大概一共三万多字,其中涉及温病的部分有两篇,一篇是“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一年四季气候不同,用药不同,其中讲到了春天的风温,春温,夏天的暑热,长夏的湿温,秋天的秋燥,而且秋燥,他没有提凉燥和温燥的名字,但是他已经提出了凉和温的不同,用药也不一样,还谈到了冬温,也就是四时的温病他都谈到了。不同的季节应该用什么药,写得很明确,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用要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用轻凉的药物。还有一篇是《温热瘟疫辩》,在这一篇里,他就对温病和伤寒的区别,温病和瘟疫的区别,以及四季不同季节发生的,各种温病的治法都有非常明确详细的论述,具体用什么药,一味一味写得很清楚,特别是两句话,大家看一看,和叶天士说的一样不一样,“取清轻之味清肃肺卫,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府”他的话很长,我就掐

中间的两句话,一个他说治疗温病,的是春天发生的风温怎么治疗呢?取清轻之味,这个清,是指凉药清热,这个轻是指,药物的质地轻扬,他特别提出来像银花,连翘,牛蒡这一类药,取质地轻扬宣透,能够清解表热的药物,干什么呢?清肃肺卫,提出卫分的问题,清除肺卫的风热,如果治疗的不对,如果失治久延,渐入荣分,这个荣分就是营分,前面说的是荣分,后面说的是营分,荣营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逐渐入营分,又有顺传和逆传的不同证候,大家知道叶天是外感温热篇,提出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他这篇文章自始至终只提了一个逆传,没有提出顺传这两个字,所以顺传这个名字从叶天士就没有提出过,后来是王孟英分析有逆必有顺,那么逆传心包,顺传就应该是向下到胃,这是分析出来,并不是叶天士提出来的,叶天士没有提过顺传这个名词,而且袁体庵,他提出“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府,提的很明确,顺传就是传到胃,所以王孟英他们分析顺传,是经过推导推出来的,并不是叶天士提出来的,它比叶天士早,而且提出来逆传的问题,顺传的问题,卫分的问题,荣分的问题,顺传是到胃府,说的很明确,所以他和叶天士之间究竟什么关系真的很难说,是不是叶天是看过她这篇文章?或者是得到过他后人的口传,咱们都不敢说,但是应该说,他这些内容比叶天是要早100年,因为它是1643年提出来的,因为史可法写是1643年,写序就说明这本书

完成了,叶天士的内容,什么时候说的呢?我推断大概是1740前后,因为叶天士是歿于1746年,而叶天士他那篇文章,是晚年给学生口述的,因为晚年吧,大概是这个年代也不会再早,再早到十年乐不起了,所以袁体庵,比叶天士要早100年,而且它们的内容惊人的相似,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那篇文章,看看那篇文章就知道了和叶天士是一脉相传的,我以前也怀疑叶天士那篇文章说的那么清楚,创立了温病学派,它就一点继承性也没有,他自己就自己就那么清楚,就说他活了80岁,他80岁,不可能80年都看病吧,他还得有20年学习吧,他怎么可能把温病说的那么清楚?肯定有所依据,肯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这这点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究竟是怎么继承来的?不知道。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他跟叶天士的来路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叶天士究竟看没有看这本书,不知道,但是应该说他们内容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本书埋没了,史可法给他写序是在1643年,史可法当时也表示,这本书非常好,非常实用,因为当时正是战乱年间,正是明和清打仗的时候,他说“烽焰稍息“就是说表示战乱稍微稳定一点,准备把这本书刻板印刷发行,这是1643年写的序,可惜1644年,就是明崇祯甲申这一年明朝就灭亡了,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殉国了,那么,这本书也就默默无闻了,因为当时正在战乱,没有刻成,那么后来怎么出来的呢?到1858年,这过多少年了,这本书传到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