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的线索⑴物线:以具体事物或是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人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事线:以中心时间为线索,如《变色龙》以景观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感情线: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时间、地点线: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见闻线: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3、记叙的顺序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4、表达方式:记叙(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议论(1)描写从对象分:@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肖像)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作用:烘托氛围或人物心情社会环境作用: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
(3)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4)记叙文中的抒情#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抒情(5)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画龙点睛(6)记叙文中的说明作用: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5、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象征、伏笔、烘托、照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像等6、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作用: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的情感。
(2)借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路上走来两个红领巾(特征代整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具体代抽象)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专有名词代泛称)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的阅读1、定义: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适当议论和抒情。
2、分类: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童话、寓言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3、记叙文的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4、记叙文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记叙事件、形象的描写人物活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5、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但有些时候某些要素可以省去,因为这些要素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也明白。
6、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记叙文的线索常见的有六种:人线、物线、事线、情感线、地点线、时间线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文章的标题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③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7、记叙文的记叙顺序:①顺叙:按事物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②倒叙: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
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③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断,可分为追叙和补叙两种。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9、记叙文中描写方法①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貌、行动、语言、神态、心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或者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②描写内容: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③描写的详略程度:概括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景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记叙文是文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它既可以记录过往的发展,也可以直接阐述叙事者本人的情感、思考和意见。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有良好的文字措辞,能够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进叙事中,让人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叙事者的思考和意见。
本文将着重介绍记叙文的写作要素及特点,以帮助读者对记叙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结构以叙事者的情感、思考为主线,常常由“提出问题”“推进故事”“回顾故事”的形式构成。
叙文的开头要有明确的主题,告诉读者要研究什么课题或叙述什么故事,以及要提出什么问题。
接下来就是要把故事精彩的推进,一步一步的展开,使故事更加生动。
最后,文章要有回顾故事的作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把握故事的全貌,从而能够避免读者在叙述中迷失方向。
二、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写记叙文时,最重要的语言特点就是以一种平实的口吻来表达,说明故事发展,强调某一特定的情感。
要想把读者带入叙述,必须把语言和感情融为一体,以一种实在、真实的叙述方式来让读者感受叙事者的观点和感受。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在写记叙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使用清晰的叙事语言最重要的是使用清晰的叙事语言,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的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字措辞等,以便表达出叙事者的情感和思想。
要让文字更加生动、具体,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描绘、抒情、比喻、议论等。
(二)加强叙述效果要加强叙述效果,就必须注意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使用排比、比喻、反复等手法,来营造出节奏感,让文字更具有韵律性,使叙述更加生动凝练。
(三)以多角度表达写记叙文时,应尽量从多个角度表达出叙事者的情感和思考,把多重信息融为一体,让文字充满活力,使叙事有更多的内涵。
总而言之,记叙文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体,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思考未来,也可以让读者感受叙事者的情感思考。
只有深入理解记叙文写作的要素及特点,才能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精髓,写出优秀的记叙文作品。
1、记叙文文体知识
1、含义 2、六要素 3、记叙人称及作用 4、记叙顺序及作用 5、记叙线索 6、表达方式及作用
7、刻画人物方法及作用 8、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9、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0、记叙文分类及主题划分
8.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2页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
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
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 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
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 a.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 b.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 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 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 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 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内容解读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分析重点段落作用(如,首 段、尾段作用及妙处) 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词语的理解、赏析 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 分析写作手法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 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1〕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2〕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效劳,做到中心明确,集中.〔3〕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开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4〕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5〕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张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6〕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7〕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X。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
小传那么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讲解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专题11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②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
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记叙文文体知识
六、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 描写 抒情 说明 议论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过程表达出来 说明: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 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 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 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 作用: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引 起读者的思考,直接点明和加深所 写事物、事件的意义。
?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品质。
?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 “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四、常见的叙述顺序
? 1.叙述类型: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 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 我的鼓舞。 ?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 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 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 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 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记叙文文体知识汇总
记叙文文体知识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
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
1、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要写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
如果不交代清楚,记叙就不完整,内容就说不明白。
这就是记叙的“六要素”。
2、记叙文的体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不同样式,是文章外部形式上的特征。
记叙文的体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等。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为了认识和学习的方便,这里将比较复杂的记叙划分出来,称为“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抒情类记叙文,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又是一脉相通的,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
(1)记人叙事类记叙文。
这是一般记叙文的主体。
记人、叙事密不可分。
记人,就要写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无不表现为事件;叙事,就要写事件的过程,而任何事件的过程,又无不是人物活动的体现。
所以记人和叙事类记叙文是很难截然划分的,有时甚至可以看成同一类型。
尽管如此,记人和叙事,毕竟是两种不同倾向的记叙文,有必要加以区别。
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写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有所不同。
记人的记叙文着眼于写人,叙事是为了通过人物的行为、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面貌、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无须过多地渲染事件本身。
(2)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和抒情类记叙文。
写景为主和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比较容易区别,困难在于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与抒情类记叙文的区别。
这是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因此,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两类文章在体式上具有两重性:作为一般文章,被视为记叙文;作为文学作品,则可称为散文。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记叙文阅读的复习1、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春》、《济南的冬天》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
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
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
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
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4)、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一般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3.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4.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作用:叙事完整,条理清晰,便于读者迅速掌握事件全过程;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突出主题;插叙的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叙事的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好处: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受,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人称:运用第二人称代词展开叙述;好处:便于倾诉,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事件、情节或场景;好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作更加自由灵活。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7.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8.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情③衬托人物形象④铺垫照应⑤推动情节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代背景9.小说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10.小说根据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
11.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12.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13.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神不散”(“神聚”)是指散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
14.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15.小说中的“我”都不是作者自己,只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16.记叙文内容概括的方法=人物+事件17.记叙文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文体知识一、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最后一课》)和复杂记叙文(《背影》《藤野先生》)。
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记叙文(《社戏》)、写景记叙文(《春》《济南的冬天》)、状物记叙文(《白杨礼赞》)。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五、记叙人称1、第一人称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举例:《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定义: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定义: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能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
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记叙文顺序1、顺序定义: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序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举例:《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
3、插叙定义: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
举例:《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
4、补叙定义: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七、常见修辞手法1、比喻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举例:《春》中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2、拟人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举例:《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突出小山的可爱。
3、排比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举例:《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4、夸张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服时写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穷奢极欲。
5、反问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举例:《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9、反语又叫“说反话”。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
作用: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
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
具有幽默感。
10、引用增添文学性或趣味性,丰富作品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出下文。
1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意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分类: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音双关“思”;语义双关,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表面上指“烛泪,烛液”,暗指“情人相思之泪”。
作用:一语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
13、互文由上下文意互相交替,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一般在古诗文中使用。
八、表达方式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的、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解说。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文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有直接抒情(如《我的老师》中“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两种。
5、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借以抒发情怀。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手法1、人物描写1>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描写.作用:反映出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人物个性。
2>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3>动作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5>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
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
十、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1、伏笔概念: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方法。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特点:伏笔是“隐性”的。
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悬念概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概念: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分类:①起段与题目的照应:《白杨树》破题,统领全篇。
②前后照应:《白杨树》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白杨树》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白杨树》中“不平凡”之类的语句前后四次出现。
《背影》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
4、衬托概念: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