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案例研究

合集下载

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案例研究

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案例研究

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案例研究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活动。

学习需求,即学习需要。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求是一个特定概念,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期望达到的状况”是指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期望。

学校的培养目标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因此往往把课程标准作为学生的学习期望目标。

“目前的学习状况”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素质。

“差距”揭示了学生在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需求分析则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

这一研究过程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学习需求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尽可能满足不网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口1这其实就是凸显了学习需求分析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问题透视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分析有所关注,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教学片段。

(一)学习需求分析不全面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1.初读感知。

“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经过。

你喜欢作者写的两次去鸟的天堂中的哪一次?喜欢哪一次就读哪一个部分。

”2.精读感悟。

“说说你喜欢作者写的两次去乌的天堂中的哪一次以及喜欢的原因。

”3.仿写练笔。

“结合课文静态、动态的描写方法,仿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重视情感态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一、课例背景本课例是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以“认识分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进行的教学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二、课例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如1/2、1/3、2/3等。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如1/2+1/2、1/2+1/3等。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例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完整的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三份,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

2、新课教学: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如1/2、1/3、2/3等。

随后,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数的计算练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分数问题,如蛋糕分配、沙拉制作等。

4、课堂小结:教师通过总结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例分析本课例以“认识分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实物展示、讲解、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课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教师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分数计算时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个案分析一、个案背景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是以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等方法,探讨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西城区十五教育科研课题北京市三帆中学(师大二附中初中部)2005.12《三帆中学教育教学案例集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目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及其课后反思政治组王芊《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语文组李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的设计——“第8课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的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历史组薛纪国关注学生表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来讲”生物组邢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机会英语组金湘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素质地理组李燕玲设置疑境,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启迪创造性思维生物组吕向阳设计实验活动,增加主体参与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组吕向阳自我展示、体验成功政治组李建文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活动物理组张晓雪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政治组李建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物理组张晓雪将生命的活力还给课堂语文组葛秀丽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生物组田春华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组商强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发学生探究物理组张晓雪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组崔佳佳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物理组曾路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时语文组秦改英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理组李燕玲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历史组薛纪国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生物组吕向阳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语文组葛秀丽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进行学科渗透、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活动音美组张宇、吴京凤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物理组张晓雪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历史组刘华对当今中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案例分析报告语文组鲁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活动的目的:通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将教师外在的科研要求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教学研究习惯,从而更好的贯彻我校“科研兴校”的办学宗旨。

教育创新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教育创新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教育创新的案例分析与启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教育创新不仅能够提升教育质量,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案例一: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的创新教育方式。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回家完成作业进行巩固。

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来学习新知识,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合作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场所。

例如,在一所中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前录制了关于函数概念的讲解视频,并在视频中设置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基础知识,而是直接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深入探讨。

学生们分组讨论难题,共同完成更具挑战性的数学项目。

这种模式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观看视频,对于较难理解的部分可以反复观看,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其次,课堂上的互动和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再者,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率。

启示:翻转课堂告诉我们,教育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案例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一个小学的科学课上,教师提出了一个“设计环保城市”的项目。

学生们组成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城市环境问题和环保措施。

然后,他们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环保城市模型,并向全班展示和讲解。

项目式学习的优点显而易见。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英语教学成为了语言教育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需要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案例描述本案例来自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她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小学生英语。

她将英语单词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起来,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英语单词。

例如,在教授“apple”这个单词时,她会拿出一张苹果的图片,然后指着图片说:“This is an apple. It's red and round. When you eat it, it's juicy and sweet.”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可以理解“apple”的含义,而且还能记住它的发音和拼写。

三、案例分析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1、语境教学:教师将英语单词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起来,使孩子们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理解和应用这些单词。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直观教学:教师使用了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的含义。

这种方法符合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

3、语音教学:教师在教授单词时,注重发音和拼写的训练,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语音和拼写习惯。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4、情感教学:教师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真实的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英语单词的情感色彩。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和热爱。

四、结论与建议这个教学案例展示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强化语境教学: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使孩子们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应用英语。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案例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案例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案例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分析目的 (3)1.2 分析背景 (3)1.3 分析方法 (4)2. 案例介绍 (5)2.1 学校概况 (7)2.2 班级情况 (8)2.3 学生概况 (9)3. 学情分析 (10)3.1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11)3.1.1 数与运算 (12)3.1.2 图形与几何 (13)3.1.3 统计与概率 (14)3.2 技能与能力表现 (16)3.2.1 解决问题能力 (17)3.2.2 应用数学知识能力 (18)3.3 学习习惯与态度 (20)4. 影响因素分析 (21)4.1 教学因素 (22)4.2 学生因素 (24)4.3 家庭与环境因素 (25)5. 问题诊断 (27)5.1 学习难点分析 (28)5.2 学习障碍诊断 (29)5.3 差异性分析 (31)6. 改进策略与建议 (32)6.1 教学方法与策略 (33)6.2 学生个体差异指导 (34)6.3 家校合作与环境支持 (36)7. 案例总结 (37)7.1 主要发现 (38)7.2 启发与展望 (40)1. 内容简述一年级:在这一年级,数学教学重点是计算基础和形状识别。

学生的学情分析需关注入学前的知识基础,以及对数字和图形的基本认知。

这一年级还应考虑学生在计算中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的萌发阶段。

二年级:在此阶段,学生将开始接触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并学习简单的估数和单位换算。

学情分析应考量学生对基础运算的熟练程度,对于问题解决策略的初步运用,以及抽象数学概念的接受能力。

三年级: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抽象理解能力的发展,三年级引入分数的概念,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如装填问题、倍数关系等。

在这一年的学情分析中,应重视学生几何图形概念的构建、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性,及代入和假设法的初步应用。

四年级:到了四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除法公式、多位数除法,并涉及简单的代数和比例问题。

此时的学情分析应侧重于学生对除法的细致理解,代数式的初步接触,以及对图形和数据处理的实践能力。

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案例分析

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案例分析

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案例分析摘要:本文讨论了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强调了良好教育环境的构建、学习机制的优化和引导策略的实际应用三个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强调了创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资源和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文章讨论了学习机制的优化,包括建立奖励机制和个性化学习计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适应不同学习风格。

最后,文中强调了启发式提问、兴趣激发、个性化学习计划制定以及多元化学习资源利用等引导策略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整体而言,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生教育、教育案例分析、教育创新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然而,如何真正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者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一所小学成功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案例,揭示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方法,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助力培养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一、教育环境的构建在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为其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以下是教育环境构建的关键方面:教育环境的构建不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还需要积极推动家校合作机制。

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合作。

定期的家长会议和学生展示日等活动可以促使家校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

建立鼓励创新与实践的文化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

通过课外科研、社团活动等形式,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引入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是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智能化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这个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水平、学习风格等因素,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使每个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双减”经典优秀案例《多措并举让班本课程大放异彩》(2篇)

小学“双减”经典优秀案例《多措并举让班本课程大放异彩》(2篇)

小学“双减”优秀案例《多措并举让班本课程大放异彩》一、背景分析《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我班的班本课程一一品读西游,正是顺应“双减”政策的要求,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

二、案例描述以我自己开展阅读《西游记》为例,谈谈开展班本课程的几点做法。

(一)由浅入深激兴趣1.看图片走进作者直观的图片比枯燥的文字更具备吸引力。

正版的名著封面内页都附有作者的简介,作者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班本课伊始,我通过看图片简介作者一一吴承恩,引领学生了解其生活的时代特征以及生活的状态,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动因和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看目录了解内容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一本书的缩影。

在了解完作者之后,我通过引领学生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故事的梗概,名著的目录,语言都是很简洁的,甚至有的还很讲究对偶的修辞给人以语言的美感。

(二)由读到赏引方法《新课标》提倡扩展学生课外阅读,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在课堂内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跳读、浏览、精读、赏读、摘录批注等。

1.浏览是基础。

浏览,是传统的读书法。

浏览一般是略知大意,它与精读相辅相成。

手捧名著可以仔细地阅读目录,从目录中去串起整个故事的梗概,了解大致的内容;也可以从第一章开始浏览,一目十行,快速阅读;还可以只看书中的插图,通过插图去想象整个故事情节。

这样快速的翻阅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点,让后续的阅读更有针对性。

2.精读抓重点。

精读指的是深入细致地研读。

对重面对名著就是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精读。

《西游记》共有一百回,每一回都很精彩,都是整部著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其中的《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我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体会,领会作者表达的意图。

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实践(3篇)

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学科教学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小学学科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学科教学改革的背景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教育竞争的压力,必须紧跟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深化小学学科教学改革。

2. 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3. 教育部相关政策导向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为小学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小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標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使小学学科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 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小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1. 优化课程设置(1)加强课程整合。

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注重课程实践性。

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施情境教学。

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案例

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案例

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案例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学习动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

本文将以实例的方式介绍一些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案例,希望能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一:兴趣引导,提高学习动力小明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原本是一个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

但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发现小明对古诗词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

于是,老师为他准备了一本古诗词选集,并鼓励他去挑战一些有难度的古诗词解析。

小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古诗词充满了热情。

他开始主动阅读相关的古诗文,积极思考其中的意境和艺术表达,还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在语文课上,他积极参与诗词朗读和解析,成绩也渐渐提高。

通过兴趣的引导,小明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有效激发,他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案例二:目标设定,明确学习方向小红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属于中上水平。

然而,她近期在数学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成绩开始下滑。

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议后,决定为她制定一个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在下个月的期末考试中将数学成绩提高到80分以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给她提供了一套专门的练习题,并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坚持练习一定的题目。

小红在目标的引导下,明确了学习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了针对性的练习。

她渐渐地克服了困难,在期末考试中成功地将数学成绩提高到了82分。

通过目标的设定,小红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明确的激发,她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加有动力去实现目标。

案例三:积极反馈,增加自信心小华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近期在英语学习方面遇到了一些挫折。

她发现自己无法跟上同学们的进度,开始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

为了激发她的学习动机,老师采取了积极的反馈策略。

老师经常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她,表扬她在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之处,并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她弥补知识的差距。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华逐渐恢复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双减工作案例《减负提质聚实效 合力共促谋发展》

小学双减工作案例《减负提质聚实效 合力共促谋发展》

小学“双减”工作案例《减负提质聚实效合力共促谋发展》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罗汉洞乡中心小学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与设计质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双减”工作落实落细。

学校努力优化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模式、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健全制度计划“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双减”政策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罗汉洞乡中心小学“双减”工作方案》,推动“双减”工作落实。

同时结合罗汉洞乡学区的安排部署及学校实际,制定了《罗汉洞乡中心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和《罗汉洞乡中心小学作业管理要求与措施》《罗汉洞乡中心小学五项管理工作方案》《罗汉洞乡中心小学作业公示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召开家长会、告家长的一封信、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双减”及课后服务政策,以便在“双减”工作中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在随后的工作中,学校多次在教职工会议中,强调“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双减”及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细化;利用每周四的教研会,把“双减”政策的落实与研讨常态化,以确保教师吃透精神,立足课堂,减负提质。

二、狠抓常规教育教学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检测“新课标”学习成效,打造高效课堂,罗汉洞中心小学研究并制定了学校教研教改计划和工作行事历。

确立了“集体备课一一公开示范一一教研教改”的教学研讨模式,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新学期初学校研究并成立了有学校班子成员牵头的语文、数学、英语集体备课小组,通过青蓝工程项目,党员教师、优秀教师模范带头的集体备课、新入职教师公开课、课堂教学督导、英语教学诊断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教研教改工作,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提供了借鉴交流平台。

教研教改例会为全校老师的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搭建了实效平台。

调查报告小学生数据分析(3篇)

调查报告小学生数据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分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二、调查背景与方法1. 调查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据分析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开展相关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某市100所小学的3000名小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能力的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的数据分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情况、数据分析思维能力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小学生数据分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对数据分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数据概念的理解不深刻。

大部分小学生对数据的定义、分类、收集等基本概念较为模糊。

(2)对数据分析方法掌握不足。

对于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图表分析等,小学生掌握程度不高。

(3)对数据分析软件了解有限。

在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方面,小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2. 小学生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对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数据分析软件的熟悉程度低。

大部分小学生对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较为陌生。

(2)数据分析工具使用不规范。

在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时,小学生往往存在操作不规范、数据处理错误等问题。

(3)数据分析工具使用目的不明确。

小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目的较为单一,缺乏实际应用背景。

3. 小学生数据分析思维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数据分析思维能力普遍较弱。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分析意识淡薄。

大部分小学生缺乏对数据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对数据分析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需要分析》课件

《学习需要分析》课件
跨学科融合
未来学习需要分析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 识结构和需求。
持续改进
学习需要分析将更加注重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学习方案以满足学 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建立统一标准
制定统一的学习需要分析标准,以便更好地比较 和评估不同方案的效果。
加强合作与交流
加强教育机构、研究者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动学习需要分析的发展。
收集信息
收集学习者需求信息
收集行业或领域发展动态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了 解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需求、期望和 目标。
了解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发展趋势、新 技术和知识更新情况,以分析学习者 未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收集课程相关信息
收集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与学习 者需求进行比较和分析。
方案实施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方案实施是学习需要分析的最后一步,但常常面临实施难度大、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解决方案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步骤和责任人;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确保 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06
学习需要分析的未来展望
技术发展对学习需要分析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AI技术能够自动化地收集和分析 学习数据,提高学习需要分析的
培养专业人才
培养具备学习需要分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分析信息
分析学习者需求
01
对收集到的学习者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明确学习
者对课程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期望。
分析课程与学习者需求的匹配度
02
将课程信息与学习者需求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课程与学习者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导致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化、趣味性和实践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3. 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1. 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1)分析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探讨小学生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2.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数学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

(3)鼓励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

(2)总结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经验。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及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需求和期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

4. 行动研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观察、记录并分析其效果。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研究[001]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研究[001]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研究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

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

而小学数学预习策略则是为了推动这一改革的有效落实所必须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将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一些针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概念小学数学预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上课前,针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有目的地学习、准备、训练和调整,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做题或复习的方式,而是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具体分析和掌握。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调整和变化。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重要性1. 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学生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想法,有时候可能会被一些琐碎的问题所困扰,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而通过小学数学预习策略,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握老师讲解的内容,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

2. 加深学生理解小学数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巩固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难度也有所不同。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有时间去反复练习和研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思路,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 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方法性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活跃,有时候会有一些自己新颖的想法,通过预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实践案例1. 教师引导法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或难点,提出具体的预习计划和预习内容,并加强引导,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深化思考和发现问题。

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数的用处和美妙之处,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个案分析

小学生个案分析

小学生个案分析本个案分析的对象是一名为大家所熟知的小学生,他的名字叫做小明。

小明是我们班级的一名学生,他今年十岁,就读于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

他在学校表现良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学习充满热情。

然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注意到小明的行为出现了一些变化,这引起了我们的。

小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上。

他的成绩突然下滑,经常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在课堂上分心。

他也变得不太愿意与同学交往,常常一个人独处。

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担忧,因此我们决定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

家庭因素:经过与小明的家长交流,我们了解到他的家庭近期经历了一些变故,例如父母离异、搬家等。

这些事件可能对小明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

学校因素:我们注意到小明在班级中的社交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疏远。

这可能对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产生了影响。

个人因素:小明可能因为家庭和学校的变故而感到焦虑和压力。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影响了他的学习表现和社交能力。

提供心理支持:我们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让他们了解小明的情况并鼓励他们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小明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应对家庭和学校的压力。

改善学习环境:为了让小明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我们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了沟通,让他们知道小明的情况并鼓励他们与小明建立更好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为小明提供了更为舒适和安静的学习环境。

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帮助小明提高学习成绩,我们与他的家长和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

这份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以及定期的复习和测试。

通过实施这份计划,小明的成绩逐渐得到了提升。

鼓励参与社交活动:为了让小明重新融入集体,我们鼓励班级学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小明参与其中。

这有助于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同时也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案例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案例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案例1. 引言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学科,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情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对学生语文学情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诊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案例为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 学习态度分析小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学情。

在这个案例中,小杰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比较消极。

在课堂上,他经常走神、写字慢、做作业马虎。

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对他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

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和感受,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其次,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3. 学习方法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影响其语文学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案例中,小杰的学习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机械记忆和填鸭式学习。

他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只能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去背诵和抄写。

这种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对他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学习成绩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直观地反映其语文学情。

在这个案例中,小杰的语文成绩相对较低,尤其是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表现不佳。

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他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补救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针对小杰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辅导,改善他的学习方法,提高他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弥补个别学生的不足。

课题申报评审书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探究

课题申报评审书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探究

课题申报评审书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探究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日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一刀切”式作业设计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为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项目旨在探究小学语文作业的个性化设计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二、研究目标1.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理论依据,明确设计原则。

3. 构建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

4. 总结个性化设计作业的实施策略,为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1. 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理论依据及设计原则: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梳理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理论依据,明确设计原则。

3. 个性化设计模式构建: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构建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模式,包括作业类型、难度、数量等方面的设计。

4. 实证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个性化设计模式,开展实证研究,验证模式的有效性。

5. 实施策略总结: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总结实施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策略,为教师提供借鉴。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与访谈: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3. 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成功经验。

4. 行动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设计模式,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优化作业设计。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模式。

2.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作业完成质量,促进个性化发展。

3. 为一线教师提供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我是校园志愿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我是校园志愿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我是校园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教学设计)一、主题背景:为了落实和谐校园,争做文明小学生的需要,学校德育处开展了班级“手拉手”活动,高年级的学生要和对应的班级开展联谊活动。

从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班级活动等方面开展互帮互助的校园志愿服务活动。

这也正契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于是,我们在立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开展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本着立足于生活,成长于活动的原则,按新课程纲要中社会服务的活动方式以及流程,引领学生完整的经历志愿服务的过程,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

提升实践能力,落实服务意识。

二、学情分析:校园志愿者对学生并不陌生,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中,都有这样的团队,但能选上的大多是学习好的优等生。

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稀罕,工作主动性不高,奉献服务意识较差。

而那些中等生,甚至学习潜在生,想参加却得不到机会。

因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服务他人,帮助弱小的意识还没有植根于学生心中,此次实践活动对于所有同学都有着很强的需要性。

从活动能力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他们会聚焦问题,也会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但规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需要在有效的活动中进行锻炼。

三、主题目标:1.能够主动关注校园生活,多角度地了解被服务者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志愿参与的项目。

2.能在活动经历中,掌握服务他人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分享或体验受助者和施助者的真实感受。

3.学会归纳整理调查问卷表,制定服务计划,按步骤实施计划,并能在活动结束后,正确评价,做出总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小组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通过校园志愿活动的真实参与,增强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经历中体验“我参与、我快乐、我收获、我成长”的志愿服务乐趣。

四、建议课时 6课时(课内4课时课外2课时)现场执教课时第四课时五、各课时内容简介第一课时:(课内)校园志愿服务主题起始课1.了解志愿活动,解读志愿者2.明白志愿服务的前提是明确服务对象及需求3.拟定《小学低年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性调查问卷》第二课时:(课外)校园志愿服务调查问卷实践课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调查活动,就统计数据做出校园低年级学生志愿活动需求性分析第三课时:(课内)校园志愿服务计划拟定课1.根据各小组成员实际情况,选择参与服务的项目4.小组合作写出志愿活动计划书第四课时:(课内)校园志愿服务模拟(详案见附件)第五课时:(课外)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实施1.小组同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走进需要志愿服务的班级,按照实施计划落实校园志愿服务活动。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与课程设计试卷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与课程设计试卷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与课程设计试卷(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在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时,首要任务是:A. 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B.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C. 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点D. 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2. 下列哪项不是学习需求分析的主要步骤:A. 确定学习需求B. 分析学习资源C. 设计课程内容D. 实施学习计划3. 课程设计的基础是:A. 教学目标B. 学生需求C. 课程内容D. 教学方法4.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哪些特点?A. 年龄和兴趣B. 学习风格和习惯C. 认知水平和能力D. 以上都是5.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遵循SMART原则,其中“S”代表的是:A. Specific(具体的)B. Measurable(可衡量的)C. Achievable(可实现的)D. Relevant(相关的)6. 在设计课程结构时,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部分?A. 课程导入B. 课程内容C. 课程总结D. 课程评估7.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基于:A. 教学目标B. 学生需求C. 教师偏好D. 上级指示8. 课程评估的主要目的是:A. 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B. 反馈课程设计的有效性C. 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D. 以上都是9. 在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时,可以使用哪些工具?A. 问卷调查B. 面试C. 观察D. 以上都是10. 课程设计完成后,应如何实施和监控?A.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B.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C. 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D. 以上都是11. 确定课程目标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B. 学生的兴趣和需求C. 课程的时长D. 教师的教学经验12.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以下哪项不是必要的步骤?A. 确定课程的核心知识点B. 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和练习C. 制定课程的评估标准D. 考虑课程的市场需求13.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基于:A. 教学资源的可用性B. 教师的教学风格C.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D. 课程的进度安排14. 课程评估的最佳方式是:A. 学生的书面考试B. 学生的课堂表现C. 学生完成的项目或作业D. 教师的主观评价15. 在课程设计中,如何确保内容的实用性?A. 增加理论知识的讲解B. 设计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研究C.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D. 减少实践操作环节16. 对于职业学校的课程,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课程应该完全围绕市场需求设计B. 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积累C. 课程应该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D. 课程设计不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17. 在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时,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方法?A. 访谈B. 观察C. 问卷调查D. 文献研究18. 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A. 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B. 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C. 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D. 完成课程大纲的要求19. 下列哪项不是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主要步骤:A. 设计问卷B. 实施调查C. 数据整理与分析D. 制定课程计划20. 在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学生的哪些特征?A. 年龄B. 性别C. 学习风格D. 社会文化背景21. 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案例研究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活动。

学习需求,即学习需要。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求是一个特定概念,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期望达到的状况”是指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期望。

学校的培养目标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因此往往把课程标准作为学生的学习期望目标。

“目前的学习状况”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素质。

“差距”揭示了学生在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需求分析则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

这一研究过程的目的就是通过解释学习需求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尽可能满足不网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口1这其实就是凸显了学习需求分析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问题透视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分析有所关注,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教学片段。

(一)学习需求分析不全面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1.初读感知。

“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经过。

你喜欢作者写的两次去鸟的天堂中的哪一次?喜欢哪一次就读哪一个部分。

”2.精读感悟。

“说说你喜欢作者写的两次去乌的天堂中的哪一次以及喜欢的原因。

”3.仿写练笔。

“结合课文静态、动态的描写方法,仿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重视情感态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顾及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学习中对知识、技能的需求,顾此失彼,导致教学效果不如预期。

课后,这位老师说:“学生是比以前活跃了,可是从他们的表达中,我发现学生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可见,小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分析中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是不正确、不科学的。

在进行学习需求分析时,只有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全面、细致地衡量,既关注学生个性养戍、兴趣态度的需要,又关注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教学才能有效。

(二)学习需求分析过于主观案例2: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迪斯尼乐园》教学片段。

某校一位语文教师外出听了一堂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课,课文是《迪斯尼乐园》,她感觉自己班级的学生应该也喜欢上这样的课,于是回来后进行了“搬课”活动。

她从网上下载了这堂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加强了语言模仿、语言迁移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迪斯尼乐园中的“幻想世界”“远古世界”“童话世界”……但教师的要求布置下去以后,没有一个学生呼应;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反响平平。

案例中,这位教师学习并借鉴他人优秀教学设计的意识是好的,可是她凭直觉了解学生的心理,凭模仿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忽略了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实施的教学设计才是具有可行性的。

那节获奖课所在班级的学生几乎都去过香港或日本的迪斯尼乐园,学着课文的样子介绍迪斯尼乐园自然滔滔不绝;可是这位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对迪斯尼乐园没有了解,当然就无话可说了。

由此可见,如果学习需求分析更多的出于主观臆断,从“感觉”人手,停留在经验层面,就会因缺少适切性而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学习需求分析“多共性、少个性”案例3:苏教舨五年级上册《所见》教学片段。

师:你喜欢牧童吗?生1:我觉得牧童很聪明,我很喜欢他。

生2:我喜欢牧童,因为他歌唱得好。

师:其实老师也很喜欢……(又有学生举手了,老师示意那个学生发言。

)生3:我不喜欢那个牧童!因为……(还没等这名学生把话说完,一些学生就笑了起来,有的还窃窃私语,课堂秩序有点乱了。

老师很生气。

)生3:(压低声音接着说)那个牧童爬树去捉蝉,这样很危险,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

这个案例反映了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的漏洞。

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设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牧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经验和个体差异,差点浇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诚然,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具备共有的一些特征,比如生理上的感知能力、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的类型等,但同时他们之间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等,而且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是不恰当的。

教学设计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把学生视为批量加工的产品,统一标准,统一模式,而应在考虑共性特点的同时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特征,使教学设计更有层次性。

一.策略导引如何改变教师学情分析的现状,改进他们对小学生语文学情分析的方式,走幽对小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分析的误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在小学生语文学情分析中采用了一些富有实效的教学对策。

(一)全面分析,关注教学目标达成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整合的发展观,强调教学要服从人的健全、和谐发展。

全面分析,就是在进行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时候,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需求,又要关注过程方法的需求,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遵循目标导向原则,注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剖析;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教给学习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口1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于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分字词、朗读、阅读、习作四个板块组织交流活动。

在字词交流时,针对所学字词的不同特点和学生预习反馈的疑难,有些侧重讲读音和词义(如“镢头”),有些侧重书写(如“妻”),有些侧重理解词义(如“姹紫嫣红”),还有些侧重阅读积累(如“红扑扑”)。

在朗读交流时,根据学情,于老师不断提高要求,从“要读得自然”“注意恰当的停顿”,到“书信该怎样读”,越读越深入。

在阅读交流时,学生静心读书、圈画批注“哪些话应该记住,哪些话应该去思考”之后,他用实物投影把自己的圈画批注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示范面前,学生对圈画批注的方法领悟得更深刻了。

在写信交流时,考虑到学生已练习过写信,对书信的格式则略去不提,而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读懂来信、思考回信内容上。

在学生练习写信的过程中,于老师反复巡视指导,随时观察把握学情,还不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写好后自己念”“好好改”。

这是一个基于全面分析学习需求的精彩案例。

其精彩之处在于:(l)敦师有对学生学情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既考虑了小学生识字写字、朗读、写回信等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又关注了书信该怎样读、阅读该怎样圈画批注等学习过程的经历以及方法的掌握,还注重了认真习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2)教学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字词学习、朗读训练,还是阅读理解、习作表达,它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教,而是有选择地教,教在学生需要处。

(3)教师将静态与动态学习需求分析相结合。

除了根据静态的学习需求分析进行教学预设,教师在课堂上还注意观察学生状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判断、应对。

(二)客观分析,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学习需要分析,是客观分析的核心所在。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仅要在教态、教学语言等外在形式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摸清学生的真实起点,教师请来了几名学生代表进行访谈。

结果发现,如果经过充分的读文预习,学生顺利朗读课文就基本没有问题,学生能感受到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但是对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等重点句子读不懂。

根据访谈情况,教师对原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压缩字词教学时间,把价值观的定位从感悟像母亲一样尽到自己的责任降低为懂得感恩,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等重点语段上。

最后,这节课获得了区级一等奖。

这位教师的获奖是建立在对学情的客观分析之上的,是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

与学生代表的交谈,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信息。

正是这样的做法,促使她修改了原先教学方案的主观之处,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需求,从而对学情做最充分的预设,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帮助。

如今,不少教师照搬名师的课,却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课来,原因在于别人的教案,再好也是别人的。

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除了课前访谈之外,课堂观察、查阅作业等都是进行客观分析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

(三)个性化分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化分析,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现实条件下,因为班额的限制,要做到课堂上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学情分析”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共同特征,去总体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考虑个体差异,重视个别指导的积极意义。

对重点和难点的了解有利于班级统一规划教学,了熊学生之间的个体需求和差异则有利于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

即使同一位教师,使用同一份教案,如果在两个不同的班级教学,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

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之前,应分析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4》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小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课上,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做了什么实验,先回想一下实验的经过、结果以及当时的想法,再有顺序、有重点地说一说。

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发言,请其他同学参与点评。

最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介绍时要注意写清过程、放大细节、突出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动笔写下来,写作葡,想一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可以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来写。

”教师为什么这么设计教学?原因就在于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面对《记一次有趣的实验》,教师没有“一刀切”,要求学生写相同的实验,而是把写什么的权利给了学生。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做有趣的实验,写属于自己的实验。

“烧不坏的手帕”“纸船烧水”“神奇的硬币”,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习作内容是个性化的、灵动的、充满童趣的,这样,学生才会爱上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