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可进入性等。

4、交通运输:指人或货物借助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

5、地租曲线: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边界)的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6、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各级城市。

7、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带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8、工业布局(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是指工业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布局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9、商业:是以专门从事商品流通而获取经济回报的国民经济部门,是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买与卖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媒介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让渡。

10、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1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增长极: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13、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经济地理期中复习题答案

经济地理期中复习题答案

经济地理期中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B. 人类社会经济现象C. 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D.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答案:A2.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B. 历史比较和现实分析C. 系统分析和区域分析D. 所有上述方法答案:D3. 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里德曼B. 克鲁格曼C. 赫克歇尔D. 俄林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A. 资源禀赋B. 劳动力成本C. 市场需求D. 政府政策答案:ABCD2. 经济地理学中,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A.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B. 贸易壁垒的降低C. 经济政策的协调D. 文化差异的减少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经济地理学只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不关心这些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错误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答案:正确3. 经济地理学中的“集聚效应”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分布。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集聚效应”和“分散效应”的区别。

答案:集聚效应指的是经济活动倾向于在某些特定区域集中分布,这些区域通常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而分散效应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分布,这通常是为了接近资源、降低成本或满足特定市场需求。

2. 描述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答案: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交通网络的布局以及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等方面。

通过分析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分布,可以为城市提供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建议,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论述题1. 论述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答案: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三、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四、简答题 (共30分,6个)五、论述题(共15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三)部门经济地理(四)企业地理学企业地理学整合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关联。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货殖列传》。

东汉时期出现的《汉书.地理志》。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在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议》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侧重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侧重于区域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分类方法。

按这种分类方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名称解释:1、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2、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用的场所。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题分布的原因。

4、区位条件:即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性质。

5、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6、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7、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8、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小知识:1、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二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2、杜能圈是一个同心圆结构3、工业原料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局地原料又可进一步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4、决定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消费市场状况、购物空间的接近性、零售业见的竞争状况、地价。

5、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又可在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6、企业空间地理扩张规律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

7、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8、折衷理论的三个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9、点、线、网络和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10、区域空间结构有一下几种典型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区域城市对称分布)(中国学者提出)。

11、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场所组织作用。

12、胡佛—费舍尔德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1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为:待开发、成长、成熟、衰退1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一、解释概念1、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独立分支,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2、地域性,又称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也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他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3、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它和产业分类有着密切关系,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

4、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或地点,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不同的区域又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产业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5、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产业。

一般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6、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一般是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7、工业枢纽,是由若干个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组成的。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个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城市工业区一般是选在城市的有利地理位置建设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点是由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小型工业企业所组成,是工业布局地域类型的“基层细胞”,工业点由于其主体工业的所在地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农村工业点和城镇工业点两大部分。

8、工业地带,顾名思义是由重要的交通干线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这是最高层次的工业结构地域类型。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一、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三个阶段。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简答)p111、通论经济地理学这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侧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他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趣味、空间组织及其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及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

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其包括诸多分支,如:1.农业地理学 2.工业地理学 3.交通运输地理学 4.商业地理学 5.信息业地理学。

4、公司(企业)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

三、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简答)p15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决策单位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名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

区域经济学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四、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问答)p18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世界人口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世界越来越拥挤,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世界人口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仍维持高增长势头。

如:欧洲平均增长率-0.1% ,非洲2.2%....世界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萎缩。

如:能源消耗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上涨。

石油、煤等资源开采加剧….(自己发挥)生产发展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由于环境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而危害更大:往往在人们认识到问题之前,它本身已超过自然所能承受的安全限度。

从而造成过度开垦、森林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工业污染造成…的后果。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从侧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变化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

最后再发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从某一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简答)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填空)(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影响(技术、管理、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6.区位: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定义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1、区位:本书的区位主要讲的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3、中心地: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4、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6、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7、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9、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0、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11、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2、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3、极核式空间结构:14、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16、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17、集聚机制、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 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 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B 越大,说明交 通网络越发达。

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n A D (D 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iijjm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 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 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 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2、 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4、 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5、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7、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度) =E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 V(B 表示交通网连结 城韦审右M 城市询感S12-;减十—立土丄乂貫广盘士空|可羊卡 V望—莊J 可再生罷源(如水能) (非再生能慷(如煤巔「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卿如太阳能.凤能,生物质能) (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科・油页岩,油砂)'煤制話一冼煤」焦炭”煤气二我能源*石油制品一肓油,煤油■柴油F 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氢能*余热」沼气 > 蒸气等L I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1、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2、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的企业资本需求不同。

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的特色、素质、成本、移动)1、导致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2、对不同经济活动影响不同3、智力密集程度及区域创新条件,对现代经济活动尤为关键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

3)、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扩大市场影响力。

4)、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2、网络的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网络中所有点到其他各点的最短路径之和。

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3、中心地: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4、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呢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5、规模经济: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

规模不经济是指在经济实体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递减。

6、范围经济: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

7、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8、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9、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10、需求收入弹性: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

判断标准: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

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

1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12、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13、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4、区位商: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或职工人数)在地区工业总产值(或职工总人数或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或职工人数或就业人数)在全国工业总产值(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15、专业化指数:某工业部门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

16、区域:指一个特定的空间,即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17、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8、植根性(社会文化特征):集群内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人们之间在经常的联系、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大家所熟悉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避免彼此陌生的人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

19、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20、乘数原理:指出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21、经济区: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22、绝对成本优势: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

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

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够利用优势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各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

23、外部规模经济:指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25、本土化(地方化)二、论述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土地一般一两种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空间收益,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极具下降,因此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

2、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与联系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产业关联效应强。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特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3、简述双核结构模式的内涵,并列举我国至少5个包含有该模式的区域(用城市表达)双核结构模式: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在双核结构中,一方面是区域性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以省会城市为主;另一方面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承担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

双核结构的形成“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我国存在于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

沿江地区:成都—重庆、长沙—岳阳、南昌—九江、合肥—芜湖;沿海地区: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杭州—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

4、论述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源泉(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2)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5、土地价格对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地价是土地价值的反映,是指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

地价高低与区位条件相关。

市中心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好空间关联最好。

追求收入最大化的零售企业而言无疑最高地价区位是最佳的选择。

不同类型零售业选择区位存在差异。

6、邓宁的折衷理论1977年由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倡导的。

他主张把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条件以及对外投资能力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国家生产折衷理论。

其理论的核心思想由三项优势构成,其一继承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的观点,其二吸收了巴克列、卡逊的内部化优势的概念,其三提出了区位优势理论。

他将这三项优势分别命名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即“三优势模式”(OIL)。

⑴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如技术、管理、规模或垄断、品牌、融资能力等。

⑵内部化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比起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更加有利;可通过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来实现这些收益。

⑶区位优势:在以上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各国的投资条件,若国外投资更有利可图,跨国投资才会发生。

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7、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①农业地理学:他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差异,由此形成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的空间布局,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②经济学:创立了孤立变量研究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8、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度判断指标有哪两项,判断标准是什么?产业关联度: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关系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

指标:某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

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其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表示它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该产业不能作为主导产业。

9、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专业化的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的需求量,只有超过当地的需求量的生产规模,才能有产品输往区外,参与区际交换;②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量,应大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③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存在。

10、论述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1)、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机构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扎堆”现象)——空间特征(2)、互动性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力、潜在压力有利于形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

——产业特征(3)、弹性专业化(柔性专精):集群可以看成是柔性生产的地域系统。

在专业化基础上集聚的大量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转向弹性化;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外部技术条件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具有伸缩特征。

——组织特征。

(柔性专业化是指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

柔性生产即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的适应,同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力求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是柔性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4)、网络化: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5)、植根性(社会文化特征):集群内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人们之间在经常的联系、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大家所熟悉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避免彼此陌生的人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

(6)、自组织性(自我增强特征):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Industrial Air),既促进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